苏东坡真的旷达吗

来源 :幸福·悦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xz2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说要在最近一千年的中国历史里面,选出一个最耀眼的文化明星,恐怕得票最多的,要数苏东坡了。
  在日常生活中,不见得每个人都喜欢苏东坡,但完全可以肯定的是,人们很难做到厌恶苏东坡。
  未经忧患的,喜欢他的飞扬跳脱;饱经忧患的,更喜欢他的飞扬跳脱——论天才,我们不如苏东坡;论经历过的忧患,东坡更是数不胜数。这样一个人,还能够展现出如此强大的生命力,我们还有什么理由被自己的挫折所困扰呢?
  人们对苏东坡的赞美,多如天上的星星,这里就不赘引了。在众多的赞叹声中,有一个词是经常出现的,那就是“旷达”。
  这几乎成了东坡的一大标签。这种说法,大抵是受了“大江东去”、“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等词句的影响,这些作品里面的作者,确实有一种站立在高远之处的气象。
  然而,这跟旷达好像不是一回事。所谓旷达,是指人对生命中的重大难题,都真切地不放在心上。旷达到了极致的人,是对死亡都不在意。这一方面的典型人物,是庄子。
  如果说死亡一事至重至大,不宜拿来作旷达的例子,那么起码也要做到:从容应对年华或才能的虚耗,方能算得上旷达。对于一个才士来说,若是时光与才华不断虚耗,这不仅是生命中的难题,甚至可以说得上是灾难。
  细读东坡的诗集,我们就会发现,年华流逝这件事,一直令他枨触,在诗里发出了许多哀叹。
  可以这样说,苏东坡并不缺乏“早衰”的心理。宋神宗熙宁六年,东坡写下《除夜野宿常州城外二首》,其中一首是:“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重(chóng)衾脚冷知霜重(zhòng),新沐頭轻感发稀。多谢残灯不嫌客,孤舟一夜许相依。”
  写这首诗的时候,北宋正在推行新法,东坡不得志,出任杭州通判,其间往来常州、润州等地赈济饥民,适逢佳节,而民有惨色,首句的“行歌野哭两堪悲”,盖因此而发。全诗的底色相当苍凉,这种情绪,并不仅仅因为岁时不好或是仕途不顺而生发的。
  此时的东坡,年纪也不过是38岁,在壮盛之年,却是“新沐头轻感发稀”,身体呈现衰象,这让他感到了凉意。
  后来,他被贬去了海南,其后受诏北归,生命似乎迎来了曙光。北归的路上,他经过了大庾岭,在一间村店里稍事休息。
  当地的一位老翁看见了,过来问东坡的随从:“官者谁?”得知是苏东坡之后,老人赶紧过来向东坡作揖,说:“我闻人害公者百端,今日北归,是天佑善人也。”
  东坡笑而谢之,然后写了这首《赠岭上老人》:“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
  这是东坡在时势对自己有利的状况之下写的诗,细看作品,所谓的“旷达”,也不知从何说起:在那个时候,岭南、海南是险恶之地,贬谪到这边的人,很少安然返回,自己南迁,回是回了,却已经衰病不堪,回顾过去,满腔的用世热情以及才华,都给了黄州、惠州、儋州这些地方。无边的悲凉,溢于笔端。
  这就是“旷达”语境之外的苏东坡:直到垂暮之年,他的心情仍然被一些东西撕扯,并未轻易视之。
  东坡的这种心情,跟我们寻常说的放不放得下,一点关系也没有,更不能说明他因为挫折而显得颓丧。这么说是因为,我们从东坡的生命痕迹中,分明看到他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世间情义的珍视。这是东坡身上一个巨大的魅力。
  一个人有乐观的言行,并不妨碍他是一个悲观主义者。甚至可以这样说,一个悲观主义者,更知道如何乐观地活着。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
其他文献
1999年7月,傅广生从江苏省宝应县建设局调任县城建监察大队大队长。上任伊始,他频繁走访城区经营户,了解社情民意。在不断改进城管工作作风、改善工作方法的同时,急群众之所急、
城市中有这样一群人市民还在梦乡流连她们已在晨曦中出现
文章针对影响渠道设计效率的关键性问题介绍了一种利用Excel和AutoCAD R14软件进行辅助性渠道设计的方法,从而简化了渠道设计程序,有效地提高了渠道设计效率.
目前,苏州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步伐不断加快,城管工作必须与之相适应。高效能实施城市管理和行政执法,营造整洁、优美、有序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形象的稳步提升,是市委、
韩国言论财团近日出版的“2008韩国报纸广播年鉴”显示,2007年韩国报纸广播的销售额达22.7万亿韩元。其中报社的销售额为3.3万亿韩元。
“成都传媒集团”引领全国媒体改革,跻身全国都市报前10强的两张报纸寸土必争,第二梯队在夹缝中力图有所斩获……回望2006年,蓉城纸媒竞争之激烈,总与温润的成都平原形成反差。一
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Plastic Logic公司9月8日推出一种塑料材质电子报纸阅读器,大小如一张A4纸。
当前青少年犯罪问题日益突出,呈逐年上升趋势。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媒体全面性、系统性的视野来看,原因主要集中在家庭、社会和个人等方面。传媒往往以理性的,第三方的视野来
当下时兴“绿色”:比如绿色食品、绿色能源、绿色地图、绿色软件、绿色生产力、绿色奥运会等。伴随“绿色新闻”催化“绿色中国”。“绿色”发展观日益深入人心。建立在绿色新
党报作为我国最具有公信力和影响力的报纸,近年来受到都市报的冲击,在报业市场竞争中的声音越来越弱,处境极其尴尬。以发行工作为例,发行是报纸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但是每年年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