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员的保命装置:弹射座椅

来源 :军事文摘·科学少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tt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降落伞不能保命了


  大家都知道,培养一名飞行员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经费,因此飞行员十分珍贵。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战斗机已在作战中发挥重要作用,飞行员丧命的事天天都有,这让各国头疼不已。
  为了有效保护飞行员,各国都在飞机上配备降落伞。可这样并不安全,飞行员跳伞时要爬出机舱,经常遭遇被强风吹倒或被刮撞到飞机尾翼上死亡的情况。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战斗机的时速已提高到600千米以上,飞行员爬出座舱跳伞根本就完成不了。为此,德国开始了保护飞行员生命的研究,可进行了近一年的时间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飞行员和弹射座椅飞出机舱的瞬间
彈射座椅在进行测试

爆炸能把人炸出去?


  一天,德国一位参与这项研究的人员受命到前线,正赶上了一场战斗,亲眼看到掩体里几个士兵被炸得飞上了天,竟然有七八米高。原来,这个掩体里放的全部是弹药,可能是自己人操作不当引爆了。
  这场生死战斗让研究员无法忘怀。回到研究所,他将掩体里弹药爆炸的惊险一幕详细地向同事们描述了一下。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现场一位专家豁然开朗:既然炸药的推力能把几个士兵炸得飞上天,能不能研究一个爆炸装置,当飞行员遇险时被炸出舱呢?他立即把这个想法说给大家,大家都为这个创意惊喜不已,开始了用动力将飞行员安全弹出机舱的研究。

弹射座椅的诞生


  用什么动力将飞行员弹出机舱呢?为此,研究人员想了许多办法,曾经用过橡筋动力、空气动力,但都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后来,研究人员建议用炸药动力实现弹射,不久后,这个设想变成了现实。1940年一个晴朗的下午,研究人员进行了地面试验,成功地把试验人员从地面的飞机里弹射到空中。后来又经过飞行弹射试验,并用亨克尔-289和道尼-335型军用飞机进行试验,均达到了实战要求,便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装备了空军。
  战后,以火药为动力的弹射座椅不断改进,到了20世纪50年代,已在喷气式飞机上普遍使用。为解决低空救生问题,美、英等国在20世纪50年代又相继研制出火箭助推的组合动力弹射座椅。
  20世纪60年代,为使高空高速飞行中的飞机驾驶员跳伞时免受高速、低温、缺氧等因素的伤害,美、苏两国在弹射座椅的基础上,又首先研制成功密闭和半密闭式的弹射救生系统。
  据有关资料显示,未来几年内,我国将立足自行研制具有我国特色的新型飞行员个体防护救生装备,研发出新一代生命保障系统,来满足新型战斗机的要求。这套通用化、系列化、标准化、模块化的装备,将会适合我国各类运输机(包括军事和民用运输机)、轰炸机、直升机,甚至航天、舰船、陆军的相关兵种(装甲兵、防化兵等),前景非常可观。
其他文献
有评论家说刘庆邦的《一剪梅》(《天涯》2014年第3期)是一部表现乡村婚姻现实的力作,对此我不敢苟同。我认为此小说压根儿就没有围绕婚姻的合理与合法问题展开论述,更多的是讲述名叫楚品梅的这一女子如何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此小说前半部分叙述楚品梅一直被折腾着,后大半部分才说她过上了比较安稳的生活,且活得非常真实、非常认真,具备了较为独立的较为全面的人格,堪称“这一个”。当然“这一个”不能与经典传世
小编的话:  由中国航天基金会捐赠的《军事文摘·科学少年》,又如期来到了同学们的手中。通过学习这本杂志,他们有哪些收获?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下面这篇阅读感受!  我记不住自己究竟看过多少本《军事文摘·科学少年》了,但我记得老师发给我们的每一本,我都很认真地看完了。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科学迷。这不,胡老师又拿着一摞新书往教室的方向走来了,果然不出所料,新一期《军事文摘·科学少年》又到了。一拿到书,我便迫
主持人简介: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执行主持简介:胡根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博士,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知识似乎是语文教学无法回避却也无法回答的难题。面对“误尽苍生是语文”的责难,语文知识“被淡化”之后,架空的、虚化了的感受、感悟、体会、品味、欣赏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常态。这促使关于语文知识的讨论从“要不要”的话题上开始发生转
以“弘扬教改主旋律”为己任的《中学语文》,在2010年的7-8、9、10期最显著位置连续发表报道、访谈、评论,向广大读者“特别推荐”名为“高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的课改实验。虽然此前已有专家和一线教师对这一实验作了肯定性的评价,但《中学语文》的举动仍是异乎寻常的,使吴泓和他的学生们以异军突起的姿态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引起了中语界有识之士的关注。在应试教育积弊日深,对其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呼声日高的语境
容易  成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谁说的?比如我吧,身材容易发胖,头发容易掉,最容易的是把钱花光。迟到  今天和一位漂亮的女同事都迟到了,老板训她时,她冲老板吐了吐舌头,老板说:“这次算了,下次不允许迟到了。”到我的时候,我学她也吐了吐舌头,结果老板吼道:“你是狗吗?”考四级的感受  今天考完英语四级的感受是:卷子的质量很好,拿到手以后和卖家图片上的一样,没有色差,手感很棒,拿在手上很舒服。监考
人类最大的威胁是什么?来自外太空的小行星?未知的外星人?其实,有时更加微小甚至用眼睛根本看不到的东西,反而会造成更大的危机。在大量的科幻电影、故事中,都描写过“末日瘟疫”爆发的恐怖场景。想想看,作为高等文明生物的人类,却无法战胜肉眼看不到的“小东西”——病毒,还有比这更糟糕的世界末日吗?  病毒哪里来?  不作不会死。这类故事的设定我们已经耳熟能详:英勇的科学家或超级英雄一直在与一场由病毒引起的可
每逢传统节日清明节到来,很多小伙伴都会在这一天祭祖、扫墓。不知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样一个问题:为啥同样是传统节日,除夕、元宵、端午、中秋节每年对应的阳历日期差好多,而清明节每年对应的阳历日期却差不了几天呢?  这要从“农历”“阴历”“阳历”这几个概念的关系说起。可能在很多人心目中,農历等于阴历,其实并不是这么回事。所谓阴历和阳历,是根据制定历法时参照的天体来加以区分。根据月亮的周期变化制定的历法,我们
棱角过于分明的人,不适应社会,这样往往会劳而无功呀!这么说吧,你看圆溜溜的物品来来去去,到什么地方都很自在从容,但有棱角的物品要是滚来滚去,就十分辛苦又困难,同时每滚一下棱角都会磕一下,到最后头破血流。我们不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人没有办法全部根据个人的想法做事。  节選自《我是猫》
文章是声情并茂的综合体。朗读教学须显其要旨:依声循情,因声悟意;依情取声,因意发音;将语言形式这一情态、观点的载体与所需表现的内容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因而,朗读并非纯粹意义上的朗读,朗读教学应是美读、品读的结合,既要善于感受语言的外在形式,更需品读语言的内在质美。   语言的外在形式,重要的体现途径之一在于语言的“节律”。“节律”这里姑且将之定义为朗读的节奏和旋律。朗读时,或舒徐流畅、轻盈飘逸
记得刚进大一时班上第一次搞晚会,负责主持的同学忐忑不安地问班主任:“我有些害怕,会不会因紧张而说错台词。”老师鼓励她:“要相信自己!”她说:“我的信心是你们给的。”老师反驳道:“错!你的信心只有自己能给得起!”  十多年过去了,这段对话在我脑海中仍记忆犹新。从字面上理解,我们都知道所谓“自信”即“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可在现实生活中,不少自卑的人仍无法给予自己信心。我想,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