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平:禅茶还是茶禅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ch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禅茶”颇为流行,也使茶文化更为风靡,在媒体上有关“茶禅”或“禅茶”的活动和议论文章,屡见不鲜,各地纷纷成立“禅茶会”或“茶禅会”,争相举办“禅茶大会”,且都是国际性的大活动。会中表演起“禅茶”,内容愈来愈丰富、精彩。为了参加这些活动,经常让人分身乏术,足见彰显于世的“禅茶”热,方兴未艾。也由于这波“禅茶”热,更加助长了吃茶风气的流行,也促进了风起云涌的学禅活动,茶与禅的结合,对社会和谐、对茶产业发展,无疑是一件好事。但是,在诸多活动中。我们往往有一个疑问?到底是“茶禅”还是“禅茶”?各地各有说法,哪一个才更正确呢?
  柏林禅寺净慧老和尚提出,禅茶的精神是“正、清、和、雅”,这使更多的茶人思考中国禅茶文化的内涵和发展方向。日本的仓泽行洋教授也对禅茶提出看法: “茶道”是“从心到茶的修行”和“从茶到心的修行”二者的总称,之间的过程即是道。所以,我们可以说,茶道是禅的化身,是一种新型的修禅方式。禅茶是一味的,既是一味,就不存在“禅茶一味”还是“茶禅一味”之分。只有将学术、禅、茶三位一体,完成从心到禅、从心到茶的实践,通过茶的世界,达到禅境,再由禅境到达更高远的茶境。
  事实上“禅茶”与“茶禅”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禅茶”就是一种概念茶;而“茶禅”是各人与茶之间进行的禅修,是一种意识形态,是一种精神。茶文化由三个层面组成,那就是满足生存需要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满足生活需要的“琴棋书画诗酒茶”以及满足生命需要的“茶禅一味”。如果说满足生存需要的茶是物质的,满足生活需要的茶是文化的,那满足生命需要的茶就是精神的。发展禅茶文化。就是通过探索人与茶的关系,提炼茶饮之精神,为茶文化提纲挈领。为更多的人找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喝茶的理由。从而带动茶产品的消费,促进茶产业的发展,提升茶产业的附加值。同时,以茶为媒,通过茶为国饮的普及性、禅与茶的融合性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普世价值。
  若以禅入茶,茶有了禅,就增加文化含量,增加精神属性,茶就有了质的飞跃;以茶入禅,禅有了茶,就增加生活品位,丰富生活的内涵,禅就更有实用性了。“禅”进入茶,让不懂禅的世人,喝了茶感受到禅的奥妙,对禅会有更深的认识! “茶”进入禅,让喝茶的禅者,体验到茶的深邃,顿悟坐禅修行不如“吃茶去”,也能明心见性!不过,茶非茶,禅非禅;茶还是茶,禅还是禅。
  就普罗大众来讨论“禅茶”还是“茶禅”; “禅茶一味”还是“茶禅一味”。必须正本清源, “茶禅”是动名词,所指是喝茶修行的活动; “禅茶”是专有名词,是作为喝茶的某种境界茶。而“禅茶一味”还是“茶禅一味”,就概念来说是相同;但,要先理解禅字的含义。这个“禅”是禅修的禅,还是禅宗的禅。禅者用“禅茶一味”,茶人取“茶禅一味”,各取所需。真正的茶味是脱离了香气、滋味、色泽、气韵之四相,而佛家更是提出要破四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禅与茶本身相通,我们更不应执著,讨论禅与茶的先后。无论是禅还是茶。是无法言说的,必须亲证才能体会。
  禅茶实践者马守仁就认为,真正的饮茶并非简单的啜味吸香。而是必须和个人的修行结合起来,以一种恭敬心、喜悦心、平等心、清静心来品饮一碗茶,茶禅互参。茶是可以作为一种载体,所体现的大部分是一种物质属性,我们通过泡茶、品茶体会对生活的感悟,来反观自己的内心。达到与禅相同的境界,一种意会,一种感悟,一种精神启示。
其他文献
今天下班路过花圃,忽然看见迎春花已经开放了。因为担心倒春寒,大多数人冬装尚未脱去。春天就已经悄悄来到了,风中似乎也夹带着丝丝春的气息呢。  “诗家清景在新春,杨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这是唐代诗人杨巨源的《城东早春》。赏春应趁早,此时一阳初复,万象更新,草木蕴势待发,正是一年中最有生机的时节,踏青觅诗,此时最佳。  春天最先开放的就是迎春花了,山岭坡头或者路边田埂,不经意间
期刊
这乍暖还寒的初春里,在一温馨惬意之处,家中抑或一处格调优雅的茶馆里,依然离不开一壶暖暖的上好红茶,来驱散寒冬遗留的那一丝丝寒意。可茶易得,好茶却难求。许是和圣轮法师有缘,因去年11月第一次在禅茶会上的认识与交流,让我对禅对茶都多了一份认知,受益匪浅。这一次,与圣轮法师的不期而遇让我品尝到了大师从台湾带来的4款精致红茶,这又是一次妙不可言的邂逅。  此次风格与寓意都截然不同的4款红茶,都出自圣轮法师
期刊
2009年8月7日,由海峡茶业交流协会、福建电信和福建扬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联手举办的“天翼海峡茶城综合商务平台发布暨商户签约仪式”在中国电信福建公司举行。在发布仪式上,有10家福建省内知名品牌茶企作为首批签约商户成功入驻天翼海峡茶城。  据了解,“天翼海峡茶城”以“互联网销售+呼叫中心语音销售”为主要渠道,以完善的支付体系保障消费者购买安全性;同时以一流的仓储设施和管理模式,确保货品的质量和运送天
期刊
开栏的话:  他们是久经商海沉浮的企业家,也是对发展茶业有着执着追求的茶人。他们的智慧。从茶园、茶厂一直贯穿到销售终端。茶有道,经营管理亦有道。在他们的心目中,企业也是一道茶。究竟如何才能把这道“茶”泡好呢?且听他们如是说。  早春的傍晚,夜幕犹如一张无形的巨网悄悄地笼罩了下来,有些闷热的空气里似乎在酝酿着一丝雨意。车在通往城南小镇的公路上亦步亦趋地行驶着,粘附了几点雨滴的车窗外,城市的嘈杂与灯火
期刊
在那个帝制向晚的朝代,暮色掩映的浮光掠影中,跳跃着几缕清朗明晰的身影,他们都是些有情有义的男子,虽是男儿之躯,却有着女子般纤柔细腻的情感,用浓郁绵密的字句编织着深邃的爱情诗文,一个是纳兰容若,一个是沈三白。为他们所爱的女子,既是不幸又是荣幸的,无情地被旧时戴上了繁缛的枷锁,又幸运地在柔情似水的男子那里得到了救赎,就像是幽深的暗窑里骤然投进的一束光亮,给黯淡的人生里终于点染了些鲜艳的色彩。然而,容若
期刊
得闲饮茶已成风尚,好友相聚除了一同品茗,话题之中也常常出现关于茶的种种。近日闲暇翻阅几本与茶有关的书籍,突然发现这盏中之物不仅得天地之精华更是对历史影响颇深,一杯清茶让四方来朝的“宾客”见识了天朝上国的博大精深,亦改变了几个国家命运乃至时代的变迁,当真有些成败萧何之感。几番斟酌,将其梳理出来,聊作茶友们品茗闲话之谈资。    “Tea”是闽南语还是英语?    如果一个闽南人同一个英国人聊天,怎么
期刊
叶氏《煎茶诀》,国内罕闻。在日本则有用日文假名标注的汉字刻本两种:一是宝历(公元1751年~公元1764年)本,现藏大阪中央图书馆;二是明治戊寅(公元1878年)刻本。现存宝历本并非原刻本,而是宽政丙辰(公元1796年)的重刻增补本,有蕉中老衲序及木孔恭后记。蕉中老衲精于茗饮,所以在叶氏原文内掺糅了许多他自己的煎茶体会。明治本删去了一些认为非叶氏原作的段落章句,但同时又添加了其它内容,反而使《煎茶
期刊
一杯好茶,是中国人的待客之道  告诉外宾,什么是中国茶  品中国茶,更品中国茶文化    世博未到,茶已飘香,去年12月,由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上海市茶叶学会、“中国世博十大名茶”招管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中国世博十大名茶’签约仪式暨世博茶经济论坛”在上海隆重举行,“中国世博十大名茶”招管会根据16家由当地政府和茶企业报名的传统历史名茶中,按照联合国馆的“硬指标”和招管会制定的严格规定,评选出10
期刊
“各种泡茶情况”分成使用场合的不同与饮用目的不同。几位朋友来家作客,正式泡一壶茶招待,这是第一种场合;这几位朋友坐一下就要走,每人用盖碗奉一杯茶,这是第二种场合;今天举办活动的开幕式,数百人与会,备个大桶茶请大家饮用,这是第三种场合;单位里供应同仁整天的用茶,泡桶双倍的浓缩茶让大家兑着开水喝,这是第四种场合;家人出去郊游,准备一瓶茶水路上解渴,这是第五种场合:力公桌或书房里。一边做事一边喝茶,一边
期刊
从甘肃兰州前往青海西宁,乘火车两个多小时就到了。西宁古称“西海锁钥”,可见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抵达后,我们与长期研究青海饮茶风俗和青海茶马互市的青海师范大学唐仲山教授取得了联系,在青海的几天里,他陪伴我们参观了著名的塔尔寺,带我们拜访了精美的唐卡收藏家,领我们体验了青海当地的茶风茶俗,带我们到湟源县参观了著名的丹格尔古城、金牛山、赤山、哈拉库图城,并深入乡间亲自体验民风茶俗……因为有唐教授的倾力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