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荣章:各种泡茶情况的茶水比例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j3060417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各种泡茶情况”分成使用场合的不同与饮用目的不同。几位朋友来家作客,正式泡一壶茶招待,这是第一种场合;这几位朋友坐一下就要走,每人用盖碗奉一杯茶,这是第二种场合;今天举办活动的开幕式,数百人与会,备个大桶茶请大家饮用,这是第三种场合;单位里供应同仁整天的用茶,泡桶双倍的浓缩茶让大家兑着开水喝,这是第四种场合;家人出去郊游,准备一瓶茶水路上解渴,这是第五种场合:力公桌或书房里。一边做事一边喝茶,一边读书一边喝茶,这是第六种场合(茶文化专业的泡茶技艺课有所谓的“十大茶法”)。
  为了鉴定多种茶彼此质量的差异。使用鉴定析组。在相同的水温、用量与浸泡时间下,看看它们的茶汤表现,这是第一种饮用目的;为了欣赏一泡茶,使用最适合这泡茶的水温、茶水比例、冲泡器质地、浸泡时间,求得最高品饮效果的茶汤,这是第二种饮用目的(泡茶技艺课里有所谓的“评鉴泡茶法”与“品茗泡茶法”)。
  无论是哪一种场合或哪一种目的,我们在泡茶时都会提到“用多少茶叶泡多少水”,也就是茶水比伊的问题。使用“国际评茶鉴定杯组”或“大桶茶”的时候,我们会经常听到“使用3g茶叶泡150cc水”的教条式话语;使用小型壶泡茶时,我们会常说“用1/3或1/4壶的茶”。前面3g茶叶泡150cc水的方式又被称为2%的茶水比例,而谈到“盖碗奉茶”使用“含叶茶法”的时候。又会建议大家使用1.5%的茶水比例,但是到了以壶泡茶的“小壶茶法”时,又不以百分比来形容茶水比例了,为什么呢?
  实验的结果,使用水量1.5%的茶量,以适合它的水温浸泡10分钟,茶叶内的水可溶物质已充分溶出,这时的浓度不但几近于一般人喜欢的程度,汤温也降到可以马上饮用的时候。在茶汤与茶水不分离的情况下,慢慢饮用也不至于变得太浓(这种泡茶方式称为“含叶茶法”)。1.5%的茶水比例是可以应用到“国际评茶鉴定杯组”或“大桶茶”的,只是前者在评茶过程中茶汤容易变得太冷,而后者有无法补救茶叶质量的问题。但在使用2%的茶水比例时,就必须加以“浸泡时间”的掌控,我们经常听到使用2%茶水比例的“国际评茶鉴定杯组”泡法时,都会加上“浸泡5~6分钟”的附加条件(事实上5~6分钟也只是大约值),所以使用2%茶水比例在“品茗泡茶法”上时,必须熟悉当时茶况所需的水温与时间。如遇到该泡茶叶的原料太粗老时,可提高水温或增加时间。
  不论1.5%或是2%,都是准备泡一道的茶叶用量,如果想连续泡几道,如泡五道,那就使用“小壶茶法”好了。将茶量放至壶的1/3或1/4(依茶叶松紧的程度),这样的置茶量大约是“评茶鉴定杯”的5倍,所以第一泡的浸泡时间要缩短成1/5,也就是1分钟左右,泡数也增加到5道。
  综上所述,1.5%的茶水比例是经济型的用茶量,2%的茶水比例是较易调节茶汤质量的用茶量,小壶茶的茶量是可以连续冲泡数道的用茶量。为什么前者用茶叶的重量,后者用壶容积的占比来决定置茶量呢?因为前者水多茶少。容易目测茶叶的重量,而水量往往是已经知道的;后者重点放在茶与壶内容积的比例,用茶重来评估反而不实际。
  一般办公室的杯子有效容积约200cc,若使用1.5%,其置茶量是这么算的:200ccx0.015=3g,如果使用2%,则是200ccx0.02=4g;前者浸泡10分钟以上饮用,后者在5~6分钟,自行控制。3g、4g的茶量是很少的。想浓一点就加一片叶子,想淡一点就拿掉一片茶叶。
其他文献
明代袁宏道的《瓶史》有“清赏”一节,第一句即“茗赏者上也”,意思是烹茗赏花,最为雅正。其次才是“谈赏”和“酒赏”。前几年,我因为学习中华花艺,才研读《瓶史》。从去年开始,我跟从茶道老师学茶,才惊喜地领悟到“茗赏者上也”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它是把花与茶的妙处都说了出来。而在中国传统文人眼中,花与茶,都是清赏之上品,二者相伴,更是世间清福的极致。  我国从魏晋南北朝时期起就有了佛教的“供花”,此后各朝各
期刊
茶席,就像插花花艺一般。在设计者精心构思布局之下。静态地存在。它可以时尚、可以典雅。它与人欣赏,为茶饮增色,但茶席更多的是表达设计者对每一款茶的诠释。  “两岸民间茶道及香道表演”是一场集古典文化、地域风情与茶香雅韵于一堂的茶道盛宴,齐聚两岸著名的茶艺师和茶道表演家,她们用自己特别的方式来演绎中国茶道的博大精深。茶道表演的展示地选在福州衣锦坊明清艺术博物馆里,那里古色古香的家具透露出的古典气质,更
期刊
今天下班路过花圃,忽然看见迎春花已经开放了。因为担心倒春寒,大多数人冬装尚未脱去。春天就已经悄悄来到了,风中似乎也夹带着丝丝春的气息呢。  “诗家清景在新春,杨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这是唐代诗人杨巨源的《城东早春》。赏春应趁早,此时一阳初复,万象更新,草木蕴势待发,正是一年中最有生机的时节,踏青觅诗,此时最佳。  春天最先开放的就是迎春花了,山岭坡头或者路边田埂,不经意间
期刊
这乍暖还寒的初春里,在一温馨惬意之处,家中抑或一处格调优雅的茶馆里,依然离不开一壶暖暖的上好红茶,来驱散寒冬遗留的那一丝丝寒意。可茶易得,好茶却难求。许是和圣轮法师有缘,因去年11月第一次在禅茶会上的认识与交流,让我对禅对茶都多了一份认知,受益匪浅。这一次,与圣轮法师的不期而遇让我品尝到了大师从台湾带来的4款精致红茶,这又是一次妙不可言的邂逅。  此次风格与寓意都截然不同的4款红茶,都出自圣轮法师
期刊
2009年8月7日,由海峡茶业交流协会、福建电信和福建扬翼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联手举办的“天翼海峡茶城综合商务平台发布暨商户签约仪式”在中国电信福建公司举行。在发布仪式上,有10家福建省内知名品牌茶企作为首批签约商户成功入驻天翼海峡茶城。  据了解,“天翼海峡茶城”以“互联网销售+呼叫中心语音销售”为主要渠道,以完善的支付体系保障消费者购买安全性;同时以一流的仓储设施和管理模式,确保货品的质量和运送天
期刊
开栏的话:  他们是久经商海沉浮的企业家,也是对发展茶业有着执着追求的茶人。他们的智慧。从茶园、茶厂一直贯穿到销售终端。茶有道,经营管理亦有道。在他们的心目中,企业也是一道茶。究竟如何才能把这道“茶”泡好呢?且听他们如是说。  早春的傍晚,夜幕犹如一张无形的巨网悄悄地笼罩了下来,有些闷热的空气里似乎在酝酿着一丝雨意。车在通往城南小镇的公路上亦步亦趋地行驶着,粘附了几点雨滴的车窗外,城市的嘈杂与灯火
期刊
在那个帝制向晚的朝代,暮色掩映的浮光掠影中,跳跃着几缕清朗明晰的身影,他们都是些有情有义的男子,虽是男儿之躯,却有着女子般纤柔细腻的情感,用浓郁绵密的字句编织着深邃的爱情诗文,一个是纳兰容若,一个是沈三白。为他们所爱的女子,既是不幸又是荣幸的,无情地被旧时戴上了繁缛的枷锁,又幸运地在柔情似水的男子那里得到了救赎,就像是幽深的暗窑里骤然投进的一束光亮,给黯淡的人生里终于点染了些鲜艳的色彩。然而,容若
期刊
得闲饮茶已成风尚,好友相聚除了一同品茗,话题之中也常常出现关于茶的种种。近日闲暇翻阅几本与茶有关的书籍,突然发现这盏中之物不仅得天地之精华更是对历史影响颇深,一杯清茶让四方来朝的“宾客”见识了天朝上国的博大精深,亦改变了几个国家命运乃至时代的变迁,当真有些成败萧何之感。几番斟酌,将其梳理出来,聊作茶友们品茗闲话之谈资。    “Tea”是闽南语还是英语?    如果一个闽南人同一个英国人聊天,怎么
期刊
叶氏《煎茶诀》,国内罕闻。在日本则有用日文假名标注的汉字刻本两种:一是宝历(公元1751年~公元1764年)本,现藏大阪中央图书馆;二是明治戊寅(公元1878年)刻本。现存宝历本并非原刻本,而是宽政丙辰(公元1796年)的重刻增补本,有蕉中老衲序及木孔恭后记。蕉中老衲精于茗饮,所以在叶氏原文内掺糅了许多他自己的煎茶体会。明治本删去了一些认为非叶氏原作的段落章句,但同时又添加了其它内容,反而使《煎茶
期刊
一杯好茶,是中国人的待客之道  告诉外宾,什么是中国茶  品中国茶,更品中国茶文化    世博未到,茶已飘香,去年12月,由上海世博会联合国馆、上海市茶叶学会、“中国世博十大名茶”招管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中国世博十大名茶’签约仪式暨世博茶经济论坛”在上海隆重举行,“中国世博十大名茶”招管会根据16家由当地政府和茶企业报名的传统历史名茶中,按照联合国馆的“硬指标”和招管会制定的严格规定,评选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