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马

来源 :飞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ea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众人的期待中,主人揭开了锅盖。顿时热气腾腾,香气四溢。大块的羊肉、红的胡萝卜、紫的洋葱、白的米饭,在清油大锅里吱吱作响,层次丰富地冲击着人们的视觉。一把三尺长的大勺子,伸进大电饭锅里,开始了抓饭的最后一道工序。主人要将所有的食材搅拌均匀,要让每一粒米饭包裹上香醇的肉汁,这时候,抓饭,才能以它最完美的味道,去冲击每个人的味蕾。
   不等主人客气,一碗碗包含着浓浓的诚意与精湛的手艺的抓饭,让客人们迫不及待地开始大快朵颐。米粒的柔韧、羊肉的酥软、胡萝卜的香甜、洋葱的酥嫩,在主人的精心烹制下,使整个味蕾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还有什么,能比吃得舒心,更让人心满意足的呢!一顿可口的饭菜,不光会带来味蕾的满足,不光让胃得到充实,更重要的,是会让心情也随之愉悦。这种愉悦,让人内心踏实满足,并进而衍生出一种简单纯粹的幸福感来。
   这不是《舌尖上的中国》,這其实是老马给我们做的抓饭。老马其人,有很多的标签,商人、作家、博物馆馆长,他则自称羊皮贩子。他靠贩羊皮白手起家,曾身家千万;热爱文学,以一己之力创办了声名远扬的“关山文学笔会”;又痴迷于几千年前彩陶的神秘魅力而为这些陶器建了一个家。只是如今,商人前面得再加两个字,落魄。由于对形势的错误估计,导致他投资上的失败,使得他深陷债务而举步维艰,焦头烂额。吃着他做的抓饭,我想,他又多了一个标签,大厨。
   我忙着往嘴里扒拉,为能在关山吃到抓饭而欣喜。耳边是忙碌的咀嚼声,忙碌的吞咽声,没人顾上说话。偶尔有人抬起头来,含混不清地嘟囔一句,香的很!
   的确,香的很!老马没有自己的房子,也就没有自己的厨房,又总是杂事缠身,除非机缘巧合,恰好他有时间,恰好他有心情,那就可以美美地享用一顿了。只是这样的机会,一年到头屈指可数。
   我感觉头有点发晕,脑袋有点犯迷糊,不得不由狼吞虎咽变成了细嚼慢咽——吃得太快,大脑缺氧了。美食面前,已经不知道矜持是怎么回事,也不知道淑女该是什么形象。我很好奇老马怎么会做抓饭?已经有人先于我问出了口。老马说,他早些年四处收皮子,靠着两条腿,哪里没去过,有些地方根本就吃不到饭,饱一顿饿一顿的,只好自己做。到的地方多了,见的多了,会做的自然也就多了。有人讨教抓饭的做法,老马就认真地讲起来。
   闲话了一会,耳边又只剩下吃饭声。仔细听这些声音,各有不同,各有各的特点。而这些特点自然跟各自不同的脾气秉性有着很大的关系。不同的声音不同的神情,其中最有意思的,当是老马了。老马有一种本事,能把一碗浆水面,吃出山珍海味的感觉来。有人感慨,老马吃饭总是吃得这么香!不管饭香不香,吃得让人看着香,就忍不住也想要吃一口!大伙七嘴八舌附和,就是这样的,就是这样。
   老马抬起头,嘿嘿笑着,挨过饿,受过罪的人,吃饭都吃得香!他给我们讲起了往事。
   那年他九岁,正是吃了就饿的年纪,而童年留给他最深的影响,就是饿,总觉得饿,总也吃不饱。每年的岁尾年头,总有那么几个月,要靠喝面糊糊度过。他家是村里最穷的,喝面糊糊的日子也就更久一点。贫穷,让他自卑,也让他更懂事。缺粮不是他一个孩子能操心的事情,缺柴就成了他力所能及的工作。放学后,礼拜天,他提个绊笼、拿着镰刀、笤帚、扫树叶、割蒿子、拾柴禾……近处的枯枝败叶、柴草蒿子早就像被秋风刮过,只剩光秃秃一片,沟沟坎坎干净的堪比自家小院,他只能走得更远一点。好运在深秋的一天降临了,他碰到了一截枯树根,干枯的树身已经被人砍去,硕大的树根倒还没来得及挖走。他兴奋而又忧愁,不知如何是好,父母紧皱的眉头总算可以舒展一下了,可他的细胳膊细腿怎么能对付这庞然大物。他不敢回家找人帮忙,最后,靠镰刀剜、靠手刨,他以超乎他这个年纪不可能有的韧劲,在累得虚脱、饿得心慌、在大半天的时间过去后,终于刨出了要两个人才能合抱的大树根。日暮西山,精疲力竭的他拖着树根,艰难地往回挪动时,碰上了出来寻他的父亲。
   一家人的激动,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煤油灯昏黄的火苗下,看着他说话无声、吃饭无力的样子,母亲心疼得直抹眼泪,破天荒地将第二天母鸡才有可能下的蛋提前奖励给了他。那是他们家唯一的收入,全家就靠那只老母鸡下的蛋,换点灯油钱。他长这么大,还不知道鸡蛋的滋味呢!明天,让明天快一点到来吧!他等不到天亮,就早早起来了。如果说前一天他还像个小大人,那么此刻,他就是个没长大的孩子。他要么在鸡窝旁徘徊,要么追着母鸡往鸡窝里赶,要么轻轻掀起母鸡的尾巴瞅瞅。可一直到太阳落山,他盼了一整天的蛋还在鸡肚子里。他伤心失望地想哭,母亲叹着气,唉!鸡被折腾得受了惊,就下不了蛋了。他失去了第一次吃鸡蛋的机会,他说,那一天,他恨死了那只老母鸡了。
   家里太穷了,穷的被村里人看不起,穷的没娃娃愿意跟他一起玩,穷的再也供不起他念书了。摆脱穷困,成了老马最大的愿望。
   辍学后,他开始跟着人走村串户,四处收羊皮,一步步丈量着四里八乡,一步步肩扛着对未来的希望。吃着随身背的干馍馍,喝着讨来的罐头瓶子装的水,挨过饿、受过冻、看过白眼、被狗追过、也被人骗过。后来,北上新疆、内蒙,出西口。吃过冻得掉冰渣的馍馍、喝过浑浊的黄河水、在沙漠里差点冻死……所有的辛酸,终于化为一点小小的积蓄。生活,似乎越来越好。
   那年他19岁,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将他打回了原来的境地。左腿骨折,右腿骨裂,骨盆粉碎,医生说左腿得截肢,他好话歹说,最后在用完了所有的积蓄后,腿算保住了,可日子却变得一塌糊涂。此时,他还有一个嗷嗷待哺的儿子得养活。要养伤,就没法养活家人;要养活家人,就没办法养伤。家徒四壁的窘境,没有给他喘息的机会,让他不得不在现实与伤痛之间挣扎,他咬牙又为家人撑起了一片天下。能坐起来的时候,他就给牲畜编笼头、合鞭子,编织各种小一点的农用品,让家人卖了换钱。稍微能动了,他就自己拄着两根拐杖,背上连夜编织的各种活计,坐拖拉机到相邻的白驼镇去摆地摊,只为了在那里,可以卖个更好的价钱。许是他的手艺好,许是看他拖着伤腿可怜,总有人照顾他的生意。靠两根拐杖、两只手,他养活着一家人。那段日子,一个拄着双拐的年轻人,让白驼镇人心生怜悯而又啧啧称赞,他成了许多白驼镇人心中的一道回忆。    收摊太晚,老马也会住下。有时遇到好心人,会帮他收摊,也会帮忙替他背上货物。他住在开旅社的农户家里,住一晚,三毛钱。吃的,是从家里带去的馍馍,就着跟主人家讨的一杯白开水。老马就这样逢集摆摊,不逢集的日子和晚上编笼头。他没说他差点就没了的腿疼不疼、没说他靠着两根拐杖怎么背货卸货摆摊的、也没说他怎么熬夜做活计的、更没说他靠着啃干馍馍怎么捱过那段日子的,只是笑着说,那时候太艰难了,连死的心都有,还好挺过来了。19岁,一个稚嫩的让人无法想像的年纪。
   曾经吃的苦受的罪,深深烙在了心里,刻在了骨子里,成了老马刻骨铭心的回忆。老马说,这让他更懂得珍惜,也就吃得更香甜。
   老马吃饭,虔诚专注。他端着碗,嘴贴着碗沿,两眼热切地瞅着碗里的食物,随着筷子的拨动,“呼”一声吃到嘴里,嚼和咽几乎一气呵成。紧接着,从喉咙深处发出“呵”的一声,似乎舒出了一声来自心底的感叹,像是陶醉,又像是迫不及待。下一口又“呼”的一声吃到了嘴里。
   本地有句老话说,吃饭扎个饿势,睡觉扎个死势。老马讪讪地自嘲,他那就是个饿势。在我看来,不论死势,还是饿势,其实说的,就是做什么,就要有做什么的样子。不做则已,做,就要投入心力认认真真去做。所谓的餓势,并不是像老马理解的那样,吃相有多蛮横。这浅显粗糙的乡村俚语,在细微处透出了对一个人最质朴的要求。一抬手一投足之间,扎的势,可以窥探到一个人面对生活所深藏不露的精气神。经历过苦难的人很多,可饱尝辛酸精气神依然不倒的人很少,还能以自己的这份精气神影响别人的,则更少。就像老马,他吃饭的呼呼声、迫切的神情、那种对食物的渴望,会让人不由得也生出一种渴望来。并在这种渴望中,萌生出一种热情,这种热情,就是活着的心劲,活着的奔头。我们为老马的这种饿势所感染,也被他的热情所感动,最后因为他的激情而满怀希望。
   老马做饭,就像老马做事,用心;老马吃饭,就像老马做人,让人看到了一个西北农民吃苦耐劳、坚韧不屈的精气神。古人云:“树活风雨土,人活精气神。”老马摆脱穷困,靠的是精气神。如今在困窘中挣扎、苦苦支撑,靠的还是精气神。任何时候,精气神不倒,希望就在。
   老马的抓饭,吃得真是酣畅淋漓又回味悠长。有吃过老马小蒜面的人又忍不住赞叹说,那是他吃过最好吃的面条。看着大伙期盼的眼神,老马又痛快地许诺,等到春天,吃他做的小蒜面。从这一刻起,我们翘首以待春天的来临。
  责任编辑 阎强国
其他文献
雪人:给Y  在雪中看你  我的春天瘦了  你的帽子  你的鼻子  你的围巾藏好了  你的白脖子  你笑起来  摇着铃儿  那么孩子  在雪中看你  我的春天瘦了  你的辫子  你的裙子  你的哈达锁住了  我的小性子  你哭起来  摇着铃儿  那么孩子  我的春天瘦了  去年的夏天  留在了民国的北平  你旗袍上的手艺  仿佛我量身定做  我这忧伤的裁缝  打算裹好新大衣  去贡嘎神山看你  镂
期刊
在冬天里回望老屋  明亮的时光里  两扇挎着铁锁的旧门  门板皴裂漆皮脱落  犹如一幅沧桑的老相片  悬挂在老庄的围墙上  黙默辨认着对视的眼睛  老屋伸展脖頸  抬高仅有的一扇窗  向远处张望  有人默许  将要撑起春天的网  把尘世的风  挡在窗外  老杏树摘落最后一片孤独  干净的心头安放  盛大的天空  葫芦藤无力举起冬日繁华  坚硬的竹竿有心托举金黄的季节  垂柳在河边勉强留下几枚叶子 
期刊
像一个幸福的人  那么多的迁徙  那么多的盛大,荒凉,死亡,坠落无声  我们来到这儿  衣衫空旷,白云变幻  被秋风吹拂的人  怀着  怎样的冷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那么安静啊  一个人的安静,被风知道,被云知道  被四面八方知道  如果我倾听。如果我停下来,会不会  像一个幸福的人  还会不会有霜一样的  余生  仿佛那个人就要回来  雪正在下。像一个个我  在那么长又那么短的夜里  爱
期刊
过当金山口  左边一个阿尔金山,右边一个祁连山  我看见风  都是从青海来的  过了山口,海拔就低了  一路的大石头啊,圆滚滚  像卧倒的绵羊  那位哈萨克牧人  新修的砂石路  向左一拐  溜进了,淡蓝色的阿克塞县城  再向前,黄沙如金。大路  通敦煌  阳关:勘探向西  问一问阳关,问一问渺渺流沙  该怎样向西  站在骆驼骨上的  是风  沿着五百里大戈壁,千年孤寂  是若羌  偶尔,可见一只
期刊
题记:“羊”谐“洋”,有人把欧洲游的旅游团的奔忙狀态,比喻为赶了一群羊。  流淌金色荚钱的河   坐在游轮的玻璃船舱里,欣赏着河岸上千树万树的榆钱,荡漾在荷兰运河的绿波之上……   阿姆斯特丹,一座名副其实的“水城”,足可与意大利威尼斯一较高下。城市地势平均低于海平面几近五米,市区大大小小的水道有一百六十多条,把陆地分割成无数区块,偌大一座都市是由上千座桥梁连成一个整体。   大巴车进了城,
期刊
六岁那年,我得到了人生的第一本书 ——小学一年级的《语文》课本。此前关于书听说是我一岁时抓住了一本旧农历,把它撕成了一堆刨花叶。看来我和书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并不友好。   我在一个秋天里跟在姐姐后面上学了,她牵着我沾染了鲜红的芍药汁的手,如拉着一只不愿入圈的羔羊。课堂是借用我大伯家坑坑洼洼的堂屋,因父亲不买白色的圆领汗衫而哭红了眼睛的老师在一块黑板上写“大、小、人、口”,然后呜咽着领读。空气中我
期刊
在我的家乡红山窑镇所辖的十二个行政村中,毛卜喇是一个另类。   这是一个外乡人听了很奇怪、红山窑人自己也觉得名字有些古怪的村子。就如同它的地形,用连绵的山把自己围了一个小盆地,将之与周边其他的村落分隔了开来,看起来就像咱缸窑里烧出的一个发面酱盆,封闭而厚实。   难道是要独门独户地过日子吗?   也许是。在我们少年时期的印象中,各个村庄之间打交道还是比较多的,比如李家庄和张家庄。李老大的姑妈
期刊
我有过好几位语文老师,人生无常,过客匆匆,正如苏东坡说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唯独语文老师的口头禅却如同与他30年的交情一直萦绕在我记忆的深处,就像陈年老酒与日俱醇。   上中学的时候语文老师讲复句,不知是谁给了我一把葵花籽,我津津有味地吃着葵花仁吐着葵花皮,老师讲的啥我一句也没往心里去。当我将吐了一桌子的葵花皮拢到一起的时候,眼角处闪过语文老师的身影,在我嗑葵花籽的时候语文老师站在
期刊
川西高原,一个如梦般让人心悸的地方,雪峰巨流,羌寨藏村,不羁的白云、自由的流风、辽阔的草原,雪山下寺院醒目的红墙金顶、打坐的僧人、转经的老者,还有三步一叩首、磕着长头在大地上蠕动的身影……高远明净的天空,有苍鹰飞翔,如同神的化身,俯瞰大地苍生,又像一只牵在手中、系在心灵的风筝,吸引着我再次行走川西,去朝拜、去寻梦……  二郎山   刚到成都,一场磅礴大雨,紧随我的脚步而来,火锅味儿弥漫的天府,一
期刊
我觉得“纸中城邦”应该是字典里的一个成语,自从多年前,从一篇文章中第一次读到这四个字,我便想:如果把这四个字,一起放进字典里,能翻来查阅,才算郑重的表达了它的含义。   如今我是真实的住在了以这四个字命名的书店旁边。甘肃的省会兰州有三个大书店:张掖路书店,那里我买书最多;西北书城,去过一两次;而“纸上城邦”,多年里,似乎一直是个神秘而遥不可及的地方。我也向往过,一想到它,便会想到自己的家,一个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