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放”与“收”的艺术
纵观当今原生的语文课堂,最常见的教学课型通常有两大类。其一,传统式课型。其特点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注重教学目标的落实,注重认知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为:课堂上教学信息密集,教学环节完整,教学任务的完成基本上以教师“预设”目标的实现为准。其二,开放式课型。其特点是以学生研讨为主,教师大胆放手,为学生创设广阔的自我学习空间。具体表现为:学生思维活跃、求知主动,互动性强。这两类课型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前者因教师主导作用充分,课堂严谨整饬、目标明确,便于落实“双基”和调控课堂节奏;缺点是易束缚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课容易上得“死板”。后者因个性潜能和创造精神能得以充分发挥;但若处理不好也易流于随意、盲目,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我以为,巧妙处理课堂“放”与“收”的关系,把握好“放”与“收”的尺度,可以使这两种课型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具体来说,传统式课型要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基础上,注重教学的互动性。教师教学时不应局限于教材,要多一些“放”,即从课堂知识的一点向课外拓展迁移,将课外知识灵动地穿插在教学中,以促进学生的“发散式”思考,激活他们的思维。比如教授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注重知识点的落实,讲清文章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对于考试肯定大有裨益,但如果这样教,学生的学习兴趣恐怕就会被扼杀殆尽了。如果教师能够将文章的内容置于相关的历史背景之下,将春秋五霸的征伐概况(《重耳之亡》《崤之战》)的有关情节适时补充进来,并且画出春秋诸侯的分布图,图文并茂更能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对于开放式课型,应该在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适度地“收”,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课堂布局的巧妙安排和课堂气氛的有效调控得到有机统一。一般而言,以学生自教为主的“小先生课”、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课以及自编自演的课本剧表演课,教师尽可以大胆“放”,让学生去发挥想象,努力创新,只要参与者能够体味到成功的喜悦,答案自然是丰富多彩的。而在“质疑探究课”中,教师则要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这时既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讨论者中的一员;既可以作总结性发言,也可以只发表一己之见。经过实践,笔者认为这种探究课“放”与“收”的比例控制在7∶3左右为宜,即以“放”为主,适当收拢。
在“放”与“收”的过程中,把握住相应的时机也至关重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摸索,我认为遇到如下三种情况时要“放”:第一,课堂气氛压抑时要“放”,困为“放”有助于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二,教授重点难点时要“放”,因为重点难点必须通过学生的反复思考才能为学生更好理解;第三,问题能够引起学生争议时要“放”,因为学生的参与意识需要新颖的教学内容来促发。与此相应,遇到如下三种情况时要“收”:第一,学生注意力分散时要“收”,因为教师的精要总结可以使学生很快回到解决问题的实质上来;第二,讲到一般内容时要“收”,因为一堂课就如同一篇文章,必须做到有详有略,重点才能够突出;第三,学生争论无果时要“收”,因为许多开放性题目其思维的覆盖面通常较广,而一堂课的教学时间又十分有限,绝对地做到追本探源、穷根究底是不现实的。我在教《陈情表》时,就很好地运用了“放”与“收”的技巧。首先讲清李密写作此表的背景:李密作为亡国之臣,多次拒绝应召,除了因为要孝顺祖母之外,还有对事奉晋武帝的顾忌甚或是对前朝的忠心。那么,他此番该如何表白?他的表白最终能否打动武帝呢?让学生带着这一悬念来学习课文,他们很快便消除了与李密的时代隔阂,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教师再适时回扣李密的复杂心理,这样学生便很容易把握住文章的内容,也能够感受到本文辞令艺术的高妙。所以,当课文刚一讲完,便有学生迫不及待地问:皇帝最终答应李密的请求了吗?教师这时再不失时机补充介绍“晋武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以及李密在祖母死后出仕的事,学生对课文便有了完整的印象。最终,这堂课的教学既有所拓展,又不蔓不枝,教学目标也在不知不觉中达成了。
二、“课堂激趣”艺术
1.激情导语,引人入胜
导语的任务在于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引到教学内容上来,文言文教学中导语的精心设计尤为重要。言简意赅、意蕴丰厚的导语,可以激发学生一睹为快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情不自禁进入课文情境之中。
2.讲述故事,增添情趣
讲述故事,就是要以事明理,在讲述中穿插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轶闻趣事来吸引学生。如教《兰亭集序》时,顺势讲出“入木三分”成语典故的由来,谈及王羲之书法“松岩点黛”、“飞泉漱玉”的潇洒风貌,定会使学生兴趣大增,乐此不疲地去研读这篇文质兼美、形神兼备的精彩华章。
3.转换语言,深入浅出
转换语言就是要把书面语言变成生活语言;把作品中艰深难懂的字眼换成相对通俗风趣的口语,充分表达出作品的感情意义。完全潜入人物内心深处的讲述和由生活中提炼出的精美、抒情、押韵的口语,可以深入浅出地阐释文本意义。
4.诗联渲染,创设情境
诗联渲染即在讲述中引入一些描摹传神、议论精辟的短诗和对联说明事理或渲染气氛。如教《鸿门宴》时,对项羽的把握,可借助三首诗: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景仰之余,又不失惋惜);杜牧的“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卷土重来,鹿死谁手难定);王安石的“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项羽大势已去,败势难回)。通过这些诗句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人物和环境的认识。◆(作者单位:江西省安义中学)
□责任编辑:王江
纵观当今原生的语文课堂,最常见的教学课型通常有两大类。其一,传统式课型。其特点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注重教学目标的落实,注重认知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为:课堂上教学信息密集,教学环节完整,教学任务的完成基本上以教师“预设”目标的实现为准。其二,开放式课型。其特点是以学生研讨为主,教师大胆放手,为学生创设广阔的自我学习空间。具体表现为:学生思维活跃、求知主动,互动性强。这两类课型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前者因教师主导作用充分,课堂严谨整饬、目标明确,便于落实“双基”和调控课堂节奏;缺点是易束缚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课容易上得“死板”。后者因个性潜能和创造精神能得以充分发挥;但若处理不好也易流于随意、盲目,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
我以为,巧妙处理课堂“放”与“收”的关系,把握好“放”与“收”的尺度,可以使这两种课型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具体来说,传统式课型要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基础上,注重教学的互动性。教师教学时不应局限于教材,要多一些“放”,即从课堂知识的一点向课外拓展迁移,将课外知识灵动地穿插在教学中,以促进学生的“发散式”思考,激活他们的思维。比如教授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注重知识点的落实,讲清文章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对于考试肯定大有裨益,但如果这样教,学生的学习兴趣恐怕就会被扼杀殆尽了。如果教师能够将文章的内容置于相关的历史背景之下,将春秋五霸的征伐概况(《重耳之亡》《崤之战》)的有关情节适时补充进来,并且画出春秋诸侯的分布图,图文并茂更能激起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对于开放式课型,应该在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适度地“收”,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课堂布局的巧妙安排和课堂气氛的有效调控得到有机统一。一般而言,以学生自教为主的“小先生课”、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课以及自编自演的课本剧表演课,教师尽可以大胆“放”,让学生去发挥想象,努力创新,只要参与者能够体味到成功的喜悦,答案自然是丰富多彩的。而在“质疑探究课”中,教师则要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师这时既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讨论者中的一员;既可以作总结性发言,也可以只发表一己之见。经过实践,笔者认为这种探究课“放”与“收”的比例控制在7∶3左右为宜,即以“放”为主,适当收拢。
在“放”与“收”的过程中,把握住相应的时机也至关重要。经过较长时间的摸索,我认为遇到如下三种情况时要“放”:第一,课堂气氛压抑时要“放”,困为“放”有助于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二,教授重点难点时要“放”,因为重点难点必须通过学生的反复思考才能为学生更好理解;第三,问题能够引起学生争议时要“放”,因为学生的参与意识需要新颖的教学内容来促发。与此相应,遇到如下三种情况时要“收”:第一,学生注意力分散时要“收”,因为教师的精要总结可以使学生很快回到解决问题的实质上来;第二,讲到一般内容时要“收”,因为一堂课就如同一篇文章,必须做到有详有略,重点才能够突出;第三,学生争论无果时要“收”,因为许多开放性题目其思维的覆盖面通常较广,而一堂课的教学时间又十分有限,绝对地做到追本探源、穷根究底是不现实的。我在教《陈情表》时,就很好地运用了“放”与“收”的技巧。首先讲清李密写作此表的背景:李密作为亡国之臣,多次拒绝应召,除了因为要孝顺祖母之外,还有对事奉晋武帝的顾忌甚或是对前朝的忠心。那么,他此番该如何表白?他的表白最终能否打动武帝呢?让学生带着这一悬念来学习课文,他们很快便消除了与李密的时代隔阂,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教师再适时回扣李密的复杂心理,这样学生便很容易把握住文章的内容,也能够感受到本文辞令艺术的高妙。所以,当课文刚一讲完,便有学生迫不及待地问:皇帝最终答应李密的请求了吗?教师这时再不失时机补充介绍“晋武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以及李密在祖母死后出仕的事,学生对课文便有了完整的印象。最终,这堂课的教学既有所拓展,又不蔓不枝,教学目标也在不知不觉中达成了。
二、“课堂激趣”艺术
1.激情导语,引人入胜
导语的任务在于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迅速引到教学内容上来,文言文教学中导语的精心设计尤为重要。言简意赅、意蕴丰厚的导语,可以激发学生一睹为快的阅读兴趣,促使学生情不自禁进入课文情境之中。
2.讲述故事,增添情趣
讲述故事,就是要以事明理,在讲述中穿插一些与课文有关的轶闻趣事来吸引学生。如教《兰亭集序》时,顺势讲出“入木三分”成语典故的由来,谈及王羲之书法“松岩点黛”、“飞泉漱玉”的潇洒风貌,定会使学生兴趣大增,乐此不疲地去研读这篇文质兼美、形神兼备的精彩华章。
3.转换语言,深入浅出
转换语言就是要把书面语言变成生活语言;把作品中艰深难懂的字眼换成相对通俗风趣的口语,充分表达出作品的感情意义。完全潜入人物内心深处的讲述和由生活中提炼出的精美、抒情、押韵的口语,可以深入浅出地阐释文本意义。
4.诗联渲染,创设情境
诗联渲染即在讲述中引入一些描摹传神、议论精辟的短诗和对联说明事理或渲染气氛。如教《鸿门宴》时,对项羽的把握,可借助三首诗: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景仰之余,又不失惋惜);杜牧的“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卷土重来,鹿死谁手难定);王安石的“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项羽大势已去,败势难回)。通过这些诗句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人物和环境的认识。◆(作者单位:江西省安义中学)
□责任编辑: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