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堆积:古树茶之前世今生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kfxnd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古树茶因其神韵受到无数茶人的喜爱,但茶友消费者没有方便可靠的渠道了解和购买到真正的古树茶。这样的矛盾或许我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得不面对,但是,我们也仍然可以对古树茶和古树茶的市场充满信心,经过时间之河的大浪淘沙,最终,古树茶会揭开它的面纱,露出迷人的真颜。
  古树茶的前尘往事
  以当前的眼光来看,古树茶已经变得如此复杂。无数人因各种各样的目的和动机,为古树茶添加了太多的故事、背书、传说。然而,追本溯源,看看云南植茶、制茶的历史,却发现并非如此。
  《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于尚书……丹、漆、荼、蜜……皆纳贡之。”记载中,所言“巴蜀之师”即为云、贵、川等地少数民族部落。武王伐纣时,击败这些西南地区的部落,因此“荼”,也就是茶成为贡品之一,上贡周武王。或许,我们现在很难笃定的认为此时的全部贡茶就是云南普洱茶,但是,我们至少可以管窥3000多年前茶已经成为贡品,而或许有那么一部分普洱茶已经来到周武王的嘴边,它的馨香已经回荡在周朝的宫室之中。
  唐·陆羽《茶经·七之事》(公元775-780年)载:“晋傅巽《七诲》:“蒲桃、宛柰、齐柿、燕粟、垣阳黄梨、巫山朱橘、南中茶子、西极石蜜。”其中提到的“南中茶子”即为产自云南的普洱紧茶。“南中”系东汉末时对今全滇和黔西北、川西南的总称,其出产的普洱茶已经享誉盛名,与来自西域等地的名优特产并列而称。
  当我们把目光聚焦于三千年前的云南,彼时,云南不过是极边之地,处于尚未开化的混沌之中,采食茶树嫩叶,或制为茶,或为药用,已是惯常所为。这时的茶树,抑或已经生长了数百年,方才被先人所发现和利用。
  唐代樊绰在《蛮书》卷七中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说明,唐朝时,云南植茶普遍,许多当地少数民族的兴衰都与茶的种植收获息息相关。与此同时,这一片树叶的影响力,也随着茶马古道逐渐扩展。茶、马、盐、藏区出产的羊毛羊皮、来自印度的珠宝首饰、香料……一条条茶马古道盛况空前,成为普洱茶进入普通人生活的快捷通道。
  明代万历年问谢肇涮《滇略》中提到:“士庶所用,皆普茶也,蒸而成团”,此处所言,蒸而成团的普茶和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普洱茶形态已经非常接近。到了清代,普洱茶正式成为皇家贡品,可以说是“名重天下”了。
  嘉靖四年的《滇海虞衡志》中写道:“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日攸乐,二日革登,三日倚邦,四日莽枝,五日蛮砖,六日曼撒,周八百里,人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买,运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矣。”这文献中繁盛的景象与今日之云南知名茶山也不相上下。
  古树茶再发现
  或许,历史的轮回就是这样盛极而衰。当云南普洱茶成为贡茶,在全国名噪一时,这个国家却迎来了苦难的岁月。近二百年中国近代史,充斥着血腥、杀戮、占领、劫掠、战乱,国破家亡,谁还能记得云雾深处那一抹茶香?
  解放之后,和平的降临带来了茶再度兴盛的前提。而30年飞速的发展,则孕育了对高品质茶生活的追求。因此,再度发现古树茶成为必然。
  古树茶之所以需要被再度发现,是因为它已经在深山中沉寂多年。而沉寂之因,则是大力推广现代茶园——台地茶种植方式后,国有茶厂对原料的收购标准从口感滋味转变为外形外观。一时间,古茶树采摘的茶箐,叶片肥大,长短不一,成为被弃之不用的原料。
  1996年后,以台湾茶人吕礼臻为主的古树茶原料的加工制作。随着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普洱茶的价值,2003年到2007年,普洱茶經历了最为疯狂的四年,价格一路暴涨,无人关心自己买卖的茶究竟品质如何,只关心明日的价格能涨到多少。终于,2007年下半年,普洱茶市场迎来了泡沫的破灭,一时间,仓库里无数茶饼成了无人问津的树叶。
  普洱茶到底价值几何?恐怕成为经历过2007年普洱茶危机的茶人心头的困惑。这一场崩盘,让普洱茶真的回归到一片树叶,回归于一行人深入古六大茶山考察。他们从台湾往云南溯源,循着文献的记载,凭借着古树茶之口感的引领,再度来到易武产区。在易武老乡长张毅的带领下,恢复传统七子饼茶的制作。
  与此同时,传统国营茶厂陆续改制,部分民营茶企追求差异化,开始尝试部分茶的本质——这片树叶真的好喝吗?此时,具有口感优势的古树茶自然而然受到重视,大批的古茶园被发掘,制作方面也更加严格规范,形成单一片区、单一种群、同一寨子的纯料古树普洱茶的制作方式。到2011年之后,古树茶的光彩日渐显露,正因为传统大厂、大企业无法在“纯料古树”上做文章,不少以陈升号、古韵流香、岁月知味为代表的“小而美”的品牌出现,填充了市场的古树纯料茶空白,奠定了古树纯料茶的市场基础。
  被再度发现的古树茶,竟然是如此年轻。十年光阴,让古树茶成为普洱茶领域的高点,受到全国大批茶人的喜爱与追求。或许,这就是从千年前一直绵延至今的古树茶之香吧。
  从“普洱茶”到“古树茶”
  我们为一事物命名,是为了什么?恐怕绝大部分时候是为了将此与彼区别出来。当我们习惯以“古树茶”三字称呼“此”时,与之相对的“彼”是什么呢?
  当大规模种植的台地茶在云南出现,古树茶这一名称才如此强烈的被需要。
  台地茶,即以现代管理方式种植的茶园,其植株以扦插方式繁殖,高密度、矮化种植,从而达到高产、外形统一、方便采摘的目的。这是将茶树规制于人类方便与习惯的方式,似乎是一种“战胜自然”的胜利。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已经如此习惯茶园便是如此模样,坡地层层延伸直至山顶,采茶姑娘娇羞的穿梭于鲜碧的茶树间,那一弯腰的风情万种,成为无数人对采茶制茶的理解与想象。
  然而,人类因此得到的回报是茶叶滋味的退化。茶园看起来规整美丽,出产的茶叶却让人失望。要么滋味单薄、要么苦涩加剧,普洱茶在杯中,失去了它的光华。所以,当普洱茶经历了过热的炒作,回归饮品属性的时候,我们渴望找到的是一种滋味、一种感受,而这恰恰是普洱茶价值是根基与源泉。
  在这种渴望的驱使下,古树茶,被适时的发现了。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斗转星移,村寨里的老人离去,孩子出生,茶树只是茶树,安静的生长在那里。有人采摘,它是如此,无人问津,它亦如此。改变的,只是茶人对它的态度而已。
  从2003年开始,茶人们认知古树茶的价值,将其推向市场,让更多人知道它,喝到它,了解它。十余年之后的今天,云南普洱茶名遍天下,古树茶似乎已经成为高价的必备加持。
  然而,对于面对普洱茶的普通消费者来说,古树茶的真实市场到底如何呢?
  我们先从最直观的感受说起吧。“古树茶”三个大字几乎在所有的普洱茶经营者店里出现,倘若你走人店中,自然会收获一大串关于古茶园、古树茶的故事,唯独没人提起的是古树茶的标准是什么。因为时至今日,古树茶的国家、行业标准,仍没有任何定论。茶农有自己的说法、经营者有自己的套路,独消费者一头雾水,不知何去何从。
  根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云南茶企工商登记数量约4000家左右,其中,营业额过亿元的有十几家,过千万元的百家左右。市场上还有更多的小店,是只有招牌,谈不上品牌。所以,古树茶行业的现状就是品牌集中度极低,难以形成龙头企业和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
  不仅如此,我们还不得不遗憾的发现,很多品牌不仅不爱护自己的美誉度,反而以不负责任的行为不断透支着品牌的价值。因此,在普洱茶行业找到一个可以长期信赖的品牌并非易事,需要消费者不断花费精力、时间,甚至金钱不断摸索和试错。
其他文献
一、回望处  江湖一夜失侠骨,从此墨海空余香。  回望金庸先生这一去,惊动了全球的通俗文学爱好者,也潸然了半个影视圈,一时之间,愕然、沉痛、茫然若失的情绪弥漫了这个有情的世间,在密密麻麻的“拜别”二字中,一个文藝史上的顿点算是正式画成。  作为通俗文学瀚海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武侠小说从来都是一种让人觉得神往、追寻,又切近而太虚的存在,也正因如此,在文艺表达种类渐趋多元化的历史大潮中不断有新的文艺样
期刊
向来痴,从此醉。水榭听香,指点群豪戏。剧饮千杯男儿事。杏子林中,商略平生义。昔时因,今日意。胡汉恩仇,须倾英雄泪。虽千万人吾往矣。悄立雁门,绝壁无余字。  ——金庸《蘇幕遮 本意》
期刊
阮,在更多时候,是一种独自就能绚烂丰富、四弦就有秋水春山的优秀乐器。  所以唐代白居易《和令狐仆射小饮听阮咸》听阮的感受是:  掩抑复凄清,非琴不是筝。  还弹乐府曲,别占阮家名。  古调何人识,初闻满座惊。  落盘珠历历,摇佩玉琤琤。  似劝杯中物,如含林下情。  时移音律改,岂是昔时声。  白居易是大文学家,更是大音乐家,他写有听古琴诗、写有听琵琶诗,而这首听阮咸诗,他细细地分辨着“非琴不是筝
期刊
独醒  二十四小时中,有二十三小时我们生活在世俗中。  俗世,是这样鲜活,喜、怒、哀、乐……微小的嫉妒,怒放的喜悦,暗生的情愫。那街上流动的暗香,菜市场上的杂乱与生动。争吵、解释……所有的,都世俗着。  世俗是最生动的风景画。  当世俗妙人,是趣味之事。  古代有二人最妙。  一是张岱。明人张岱,在国破山河中,存一粒妙心,用以悟天下,悟光陰。  因为曾为富家公子,便更懂得玩味人生之美,世俗之妙。《
期刊
《罗氏会药医镜》上说:“荷花清心益肾,黑头发,驻颜色”,是镇心益气、驻颜轻身的美容药食佳品。常服荷花粥,使人面色红润,容光焕发、肌肤如绸,延缓衰老。  荷花,最早记忆里是村前水塘里,袅袅婷婷的荷花稀疏地开着,出水芙蓉别样美。荷花优美清香,浑身是宝,亦可人药,美容养颜要数“荷花粥”  《浮生六记》里,有一句讲在荷花里放茶叶。夏日荷花初开,晚含而晓放,撮几片茶叶,置花心,一早取出,香韵尤绝。  在微山
期刊
法家关于人治和法治孰优孰劣的讨论,意义尤其重大。  前期法家尹文子说:“故圣人之治,独治者也,圣法之治,则无不治矣。”  圣人之治是人治,是个人行为,也是一种偶然行为。圣法之治是法治,是天下必然之治。  韩非子更具体地进行概率分析:“且夫尧舜桀纣,千世而一出……中者上不及尧舜,而下者亦不为桀纣。报法则治,背法则乱。背法而待尧舜,尧舜至乃治,是千世乱而一治也。报法而待桀纣,桀纣至乃乱。是千世治而一乱
期刊
将满90岁的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主席李嘉诚正式宣布退休!其长子李泽钜接任长和董事会主席。  作为叱咤商界的成功人士,李嘉诚在他仅20平米左右的办公室里悬挂了这样一幅对联用以自勉: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这是晚清著名大臣左宗棠题于江苏无锡梅园的诗句,短短二十四字,浓缩了古贤“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哲学——胸怀博大,致力高远,却为人和顺,中庸处世。反过来说,只
期刊
《射雕英雄传》作为金庸拥有读者最多的作品,它的问世,确立了金庸“武林至尊”的地位。这部小说历史背景突出,情节构思巧妙,内容包罗万象,场景纷繁庞大。小说是以主人公郭靖的成长路线为中心,以南宋时代为背景,描写了当时整个中国的社会状态:群雄逐鹿的历史烟云,运筹帷幄的政治斗争,血雨腥风的江湖对弈,荡气回肠的儿女之情,堪称是一本中国文化的“小百科全书”。而小说中古典诗词的运用,如同神来之笔,恰到好处。它们通
期刊
和煦春日,阳光透过细密花瓣洒落在整齐的草坪上,草地上早已鋪展开了精心设计的茶席,仔细挑选的茶具,更有专为今日主题所挑选的茶品——一泡当春的古树普洱。  夜幕降临,深蓝夜空之上,皓月正圆,凉风习习,庭下如积水空明,茶人围坐,茶香袭人,一泡陈年古树生茶则令人周身通透。或畅谈,或游戏,或行令,各有乐趣。  隆冬时节,窗外或许正鹅毛大雪飘飞,小炉内生起橄榄碳,炉火正红,泉水正沸,杯盏尚温,正是品一道古树熟
期刊
春日的气息在西双版纳勐海愈发浓郁了起来,勐海县城的豪雨过后,阳光重新放晴,而茶园也迎来了新一期茶山游学的茶人们。  他们来自山东、东北、安徽、贵州、河北等地,跨越千里,风尘仆仆,投入到茶山这一片净土,仿佛回到了出生的故居。  因为,茶在这里,古树茶在这里。  南糯山·半坡寨  拜访800年树龄茶王树  我们的行程从南糯山开始……  漫天的迷雾为茶人们打造了一处忘却世间繁华的密林仙境。  循经而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