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抗病毒治疗的疗效与经济学研究

来源 :中国医药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veag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对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分别采用抗病毒治疗和一般护肝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经济学效益差异。 方法 选择我院接诊的155例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其中98例患者采用抗病毒治疗(实验组),57例患者仅采用一般护肝治疗(对照组)。疗程结束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同时进行经济成本与效果分析。 结果 实验组患者死亡5例,对照组患者死亡18例,占总死亡率的78.2%。且临床疗效实验组患者明显优于对照(P<0.05);经济成本与效果分析,实验组患者经济成本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疗效好、费用低,是治疗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
  [关键词] 乙型肝炎;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疗效;经济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 R512.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08-174-03
  
  Study of efficacy and economics of antiviral treatment of decompensated liver cirrhosis following hepatitis B
  WANG Fuqun  WANG Shengbing  LIU Boying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 Meizhou People's Hospital, Meizhou 51403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differences in clinical efficacy and economic benefi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decompensated liver cirrhosis following hepatitis B who received antiviral treatment and ordinary liver protection treatment respectively. Methods 155 patients with decompensated liver cirrhosis following hepatitis B who were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of which 98 patients received antiviral treatment(experimental group) and 57 patients only received ordinary liver protection treatment(control group). After treatment,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two groups was observed and meanwhile their economic costs and effects were analyzed. Results Five patients died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18 patients died in the control group, accounting for 78.2% of the total death rat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better clinical efficacy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5); In terms of economic cost and effect analysi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significantly lower economic cost than the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 In the treatment of decompensated liver cirrhosis following hepatitis B, antiviral drug treatment has good efficacy and low cost, which is an important treatment method for the patients with decompensated liver cirrhosis following hepatitis B.
  [Key words] Hepatitis B;Decompensated liver cirrhosis following hepatitis B;Efficacy;Economic study
  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体内HBV复制活跃,若此时不能给予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抑制肝炎病毒的复制,将会产生多种并发症,例如上消化道出血、腹水,进而发展为慢性肝衰竭而导致死亡;另外,有些患者会发生肝性脑病,致死、致残率极高。据统计,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为14%[1],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随着抗病毒药物的广泛应用,部分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和改善。本文对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分别采用抗病毒治疗和一般护肝治疗,并分析其疗效和经济学成本,为临床提供用药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7月~2013年7月,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155例,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98例,男50例,女48例,年龄41~78岁,平均(55.2±9.8)岁,平均病程(2.1±0.3)年,采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根据患者的意愿及经济情况,给予拉米夫定(葛兰素史克制药苏州有限公司,H20030581)+阿德福韦酯(江苏正大天晴药业,H20060666);或单用恩替卡韦(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H20052237)。用药方式均为口服:拉米夫定,
  表2  两组患者血清HBV-DNA定量、转阴率及Child-Pugh评分
  
  组别
  n HBV-DNA定量
  (,lgcopies/mL) HBV-DNA转阴
  [n(%)] Child-pugh评分
  (,分)
   治疗前 治疗后 12个月 18个月 24个月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57 6.8±0.5 2.0±0.6 20(35.09) 27(47.37) 33(57.89) 9.1±1.6 6.1±1.1
  实验组 98 6.7±0.4 0.5±0.1 54(55.10) 68(69.39) 90(91.84) 8.9±1.5 4.8±0.6
  x2/t 1.21 5.33 5.01 6.46 5.07 1.58 3.42
  P 0.236 0.029 0.025 0.011 0.024 0.132 0.031
  
  100mg,qd;阿德福韦酯,10mg,qd;恩替卡韦,0.5mg,qd。对照组患者57例,男30例,女27例,年龄45~81岁,平均(51.8±8.2)岁,平均病程(1.8±0.8)年,采用一般护肝治療;二氯醋酸二异丙胺(吉林敖东药业集团延吉股份有限公司,H22025971) 40mg,3次/d,口服;疗程均为24个月。
  1.2 方法
  两组患者每次就诊时均记录临床表现,包括腹胀、纳差、乏力、厌油、DNA拷贝量,并做好Child-pugh评分。实验组患者根据家庭情况选择不同的抗病毒药物,对照组患者仅采用一般护肝治疗,给予一定的血制品进行支持治疗。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组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肝功能恢复情况
  疗程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发现,实验组患者的肝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肝功能恢复情况比较[n(%)]
  组别 n 肝功能恢复正常
   12个月 18个月 24个月
  对照组
  实验组 57
  98 22(38.60)
  58(59.18) 32(56.10)
  78(79.60) 42(73.68)
  90(91.84)
  x2 5.31 8.51 5.72
  P 0.021 0.003 0.016
  
  
  2.2 两组患者血清HBV-DNA定量、转阴率及Child-Pugh评分[2]
  疗程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清HBV-DNA定量、转阴率及Child-Pugh评分,发现实验组患者的血清HBV-DNA定量、转阴率及Child-Pugh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两组患者疗程结束后成本-效果分析[3]
  结果显示,抗病毒治疗组患者虽然每月需花费较多的抗病毒药物费用,但住院次数显著下降、总体输白蛋白的费用下降,故总体医疗费用明显下降。一般仅护肝治疗的患者,由于病情反复,需反复住院,费用明显高于实验组患者。
  
  3 讨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肝硬化失代偿的年发生率约3%[4],5年累计发生率约16%。慢性乙型肝炎、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硬化的5年病死率分别为0~2%、14%~20%和70%~86%[5]。其影响因素包括年龄、血清白蛋白和胆红素水平、血小板计数和脾肿大等。自发性或经抗病毒治疗后HBeAg血清学转换,且HBV DNA持续转阴和ALT持续正常者的生存率较高。
  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治疗,主要是针对提高远期抗病毒疗效,降低耐药率和提高用药安全[6],避免不良反应,临床发现,仅仅使用一般护肝药物治疗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疗效不甚满意[7]。抗病毒药物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延长患者的有效生存率,已成为目前临床的重要治疗手段。
  2009年[8],美国肝病协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推荐初始采用联合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目的是最大程度的减少耐药率的发生。核苷酸类似物是目前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首选用药。其中,拉米夫定HBV-DNA逆转录酶抑制剂,能有效、快速抑制肝炎病毒的复制;阿德福韦酯是腺瞟吟核昔单磷酸类似物,在抑制逆转录酶的同时,还可以抑制DNA聚合酶[9-10];恩替卡韦可以在体内转化为三磷酸盐,通过与三磷酸脱氧鸟瞟吟核昔竞争HBV多聚酶达到抑制病毒复制的作用[11-12]。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家庭经济状况合理选择抗病毒药物,能有效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患者的死亡率。
  本研究中,实验组患者采用抗病毒治疗,结果显示,抗病毒治疗组大多数患者3个月后即出现乙肝病毒DNA拷贝量显著下降,临床表现明显改善;6个月后临床表现及各项肝功能指标均显著改善,因肝功能异常及肝硬化相关并发症所导致的住院次数也得到明显控制。对于仅做护肝治疗的患者,通过护肝治疗,特别是给予血制品等支持治疗后临床表现、肝功能指标虽可以出现一段时间的好转,但常反复,且6个月、1年的检测并没有统计学上的改观,甚至有恶化,并经常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等并发症而反复住院治疗,且有18例患者死亡,其中,5例在1年内死亡,而实验组患者死亡5例,仅2例在1年内死亡。经济成本方面,通过横向对比了两组患者纳入研究后6个月、12个月、2年的上述各项经济花费,结果显示:抗病毒治疗组患者虽然每月需花费较多的抗病毒药物费用,但住院次数显著下降、总体输白蛋白的费用下降,故总体医疗费用明显下降。
  由此可见,抗病毒药物治疗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经济成本低,治疗效果好,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治疗方案。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综合考虑治疗效果和经济成本,为患者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最优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汪福群.四种抗病毒方秦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疗效及经济学效益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3,9(5):184-185.
  [2] 王桂良,文剑波,文萍,等.4种抗病毒方案治疗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成本-效果分析[J].中国药房,2012,23(34):3169-3172.
  [3] Lim SG, Aung MO, Mak B, et al.Clinical outcomes of lamivudine-adefovir therapy in chronic hepatitis B cirrhosis[J].J Clin Gastroenterol,2011,45(9):818.
  [4] 廖绍筑,陈少兴,汤净.阿德福韦酯和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2010,4(26):114-115.
  [5] 徐青云,林琴.几种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方案的药物经济学评价[J].药物经济学,2005,17(5):161-162.
  [6] 顾晓红.加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抗病毒治疗[J].医学信息,2013,26(1):211-212.
  [7] Jonas MM,van Bommel F,Berg T.Manage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 status and challenges beyond treatment guidelines[J].Semin Liver Dis,2010,30(4):361-377.
  [8] 白留江.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YMDD变异的慢性乙型肝炎临床观察[J].肝脏,2012,17(6):485-486.
  [9] 余佳平.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抗病毒治疗的疗效观察[J].肝脏,2013,18(2):132-133.
  [10] 杨丹红,谢世峰,王英民,等.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乙型肝炎肝硬化失的病毒学应答[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8,16(5):473-474.
  [11] 姚光弼.中国乙型肝炎治疗策略[J].肝脏,2008,13 (1):15-17.
  [12] 谢雯,闫杰,赵红.慢性乙型肝炎联合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識[J].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2011,5(2):224.
  (收稿日期:2013-12-02)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 探讨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血降钙素原及纤维蛋白原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于我院2013年1~12月收治4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同时选取同期于我院住院的40例非感染性休克者为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3、5天采取静脉血分别检测降钙素原、纤维蛋白原的变化。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感染性休克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3、5天患者血降钙素原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升高(P<0.05),治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掌侧锁定加压钢板(LCP)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4月~2013年5月收治的76例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患者,采用经前臂远端Henry切口掌侧入路LCP治疗。根据Frykman分类法, Ⅴ型34例,Ⅵ型42 例,其中潜在不稳定型32例,半脱位型36例,全脱位型8 例。 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 随访期
期刊
[摘要] 近几年医疗体系改革的不断发展与深入,使得医院药学工作的重心逐渐从“以药物为中心”转变成“以患者为中心”。自《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发布以后,医疗机构中逐步建立其临床药师制度,在临床药学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在一些三级医院中该项制度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然而在诸多的基层医院当中临床药学工作还处在初级阶段,效果不是十分理想,存在诸多的问题。本文从目前基层医院临床药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工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诱导电位监测在脊髓内肿瘤中的应用。方法 对我科在2011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14例脊髓内肿瘤患者行肿瘤切除术,术中采用SEP监测脊髓功能,采用EMG监测确定肿瘤切除范围。结果 14例手术患者自发性EMG监测正常,且在手术中采用激发性EMG后顺利判别“安全地带”,防止手术张出现“危险操作”。SEP监测出现异常数据9例,其中7例病患均出现SEP振幅下降了10%~30%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牙周-正畸联合治疗成人牙周炎患者的方法及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0年4月我院经牙周-正畸联合治疗的37例成人牙周炎患者临床资料,并观察正畸治疗后23~48个月远期疗效。 结果 正畸治疗后37例患者咬合关系正常,前牙覆覆盖正常,牙齿排列整齐,邻接关系恢复,尖窝接触关系良好,牙齿松动明显好转,牙龈探诊未见出血,X线片检查显示牙槽骨吸收停止或有增生影像。随访2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GPH基因技术在治疗非淋等泌尿生殖感染中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2012年8月~ 2013年10月哈尔滨市223例性病就诊者进行治疗,其中非淋菌性尿道炎91例,淋病64例,尖锐湿疣38列,生殖器疱疹,24例,软下疳6例,均有非婚性接触史。 结果 经过长达4~6个月的跟踪随访,治愈率为98.21%。 结论 GPH基因技术在治疗非淋等泌尿生殖感染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充分显示出GPH
期刊
[摘要] 目的 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及临床价值。 方法 选择2007年10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老年患者53例,分为人工股骨头置换组23例、动力髋部螺钉方法(DHS对照组)30例,比较两组手术及随访情况。 结果 人工股骨头置换组老年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Harris评分优良率显著
期刊
[摘要] 通过分析既往文献报道,结合我院收治的1例脾血管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整理出脾血管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临床诊治经验,以提高脾血管肉瘤的疗效。由于脾血管肉瘤缺乏特异性症状,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多数病变在影像学上酷似海绵状血管瘤,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提示血管分化的免疫组化检测指标,如CD34、CD31、SMA、Vim、F8、UEA-1、CDl05、VEGFR3等至少两项为阳性;提
期刊
[摘要] 目的 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 方法 此次临床研究主要以我院在2012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60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配的原则,将所有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开腹手术进行治疗,实验组采用腹腔镜手术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术中、术后以及随访情况。 结果 实验组术中情况、术后情况以及随访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自我药物管理对社区精神分裂症康复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在社区接受康复治疗的12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在此基础上训练组按照《药物自我处置程式》进行分组训练。结果干预后训练组的服药依从、药物管理、症状管理与自我效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训练组的精神病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自我药物管理应用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