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应用策略研究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816971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多种方式,其中,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作为有效的人力资源组织方式,在很多学校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综观当前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大多是关注前期的构建,而对于后期如何有效应用、需要哪些支持或保障因素等的研究还较少。本文试通过分析和归纳现有的区域性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
  实践经验,探索科学、合理、有效的应用指导策略。
  
  一、内涵及特征
  
  “共同体”一词是一个社会学概念。它进入学科领域应从1887年斐迪南·滕尼斯发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算起。滕尼斯使用“共同体”这一概念的目的在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共同的精神意识及对“共同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1]。
  把“共同体”引入教育领域,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萨乔万尼在美国教育研究协会举办的一次会议中倡议,将学校建设成一个合作的“学习共同体”。此后,不少教育专家将“学习共同体”界定为:参与学习活动的学习者围绕共同的主题内容,在相同的学习环境中,通过参与、活动、反思、会话、协作、问题解决等形式建构的,具有独特文化氛围和情境的动态结构。在这个团体中,成员之间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竞争的人际关系,最终促进个体的成长,以达到有意义学习的目的[2]。此外,美国学者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实务》一书中,提出了建设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3]。这对构建学习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如今,信息时代的到来又给“共同体”注入了新的活力,其内涵也随之扩大。首先,学习成员不再局限于同一地区,而是可以跨越时空,其内部结构不再是简单的一对一或多对一的关系,而是多对多的关系。其次,随着学习者对共同体贡献的变化,学习者的身份、地位也有所变化,所以其内部结构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和动态多变性。再次,出现了许多新的学习方式,如通过论坛进行离线协商讨论,通过网络会议进行在线演讲,通过协作软件进行在线协同编写文档等,由纯个别化学习转变为个别化学习与协作学习相结合。
  当代教师生活在信息技术环境里,学习在终身学习的社会中,其专业发展更离不开“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根据上述概念的分析,我们可以把“区域性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界定为:在推进区域教师专业发展的进程中,具有共同发展目标的教师通过网络化的学习环境,组建成共同学习、共同探究、共同成长的学习团体。这个团体具有以下特征。
  学习目标的一致性:提高教学水平,加速专业成长。
  学习成员的多样性:相同或不同学科、相同或不同学段、相同或不同学校等。
  学习资源的丰富性:基于网络的技术工具和丰富的信息资源。
  学习方式的多元化:实时同步或异时异步、自主学习或协作学习。
  学习过程的交互性:多种网络交互即时、便捷。
  学习成果的分享性:分享经验、相互激励、彼此示范。
  
  二、应用类型
  
  当前,国内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大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初期。有正式组织的,也有非正式组织的;有专家引领的,也有基层教师自发组织的;有基于项目研究的,也有基于教学实践的;有专注课堂教学的,也有专注班主任工作的;有校本研修的,也有校际互动的……笔者从网络平台的角度对其应用类型进行了以下归纳。
  1.以QQ群或MSN群为载体的网络学习共同体
  这种通过即时通讯工具组成的小群体,因操作简单,在教师中的运用十分广泛,如高一数学组QQ群、初三班主任MSN群。利用QQ群或MSN群开展小组协作学习,可以有效克服现实生活环境中教师之间由于工作时间、地域、学校制度等原因造成的信息交流匮乏与反馈滞后等问题。
  2.以教育论坛为形式的网络学习共同体
  在教学中遇到疑问,不少教师会自然想到在论坛上发个帖子征求大家意见。如新思考教育论坛就按照不同学科分成了多个讨论区,每个区又分在线研讨、教育随笔、问题专栏、备课室等多个板块。在论坛中,学习成员可以获得同伴千里之外的帮助,凭借的就是论坛所倡导的那种利他的、共享的、开放的精神。
  3.以博客为平台的网络学习共同体
  Web2.0时代,博客以个人出版物的形式来到教师身边,关怀他们的精神生活,倾听他们的教育故事,交流他们的心灵絮语。博客满足了教师在专业情感上宣泄与认同的双重需要,使得教师们愿意在这块属于自己的园地里耕耘、表达、交流与收获。知名的区域博客群有江苏苏州教育博客、浙江海盐教育博客、山东淄博教育博客、广东广州“天河部落”教育博客等。基于博客平台的网络学习共同体,开放、互动、交流是其基本特征,真诚、分享、互勉是成员的基本品质,从事行动研究是成员的基本义务,发表与获得认同是成员的基本权利。博客能形成属于教师个人的资源积累,成为教师隐性知识显性化的重要途径。
  4.以教师研修网为阵地的网络学习共同体
  网络教研是我国新课程背景下,伴随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逐渐深化而出现的新型教研形式,其特点是能够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共享、促进教师缄默知识的显性化以及专家引领下的教师自主专业发展[4]。各地区教师研修网就成为网络教研的主阵地,如北京市西城区教师研修网、上海市浦东新区教师研修网、中国教师研修网的班主任E站等。基于研修网的网络学习共同体,学习内容更加专业、全面,学习资源更加集中、丰富,学习活动更加多姿多彩。在这样的集教研、科研、培训于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里,学习共同体的活动方式更加具有情境性、资源性、交互性,活动过程更加规范、有序,活动成效也更加显著。可以说,与其他类型相比,基于研修网的学习共同体,发展更加稳定并更具可持续性。
  
  三、应用策略
  
  网络学习共同体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通过协作、分享、互动,把集体智慧内化成个人成长的能量。在实践中如何有效应用、如何让其发挥“1 1>2”的效益,需要研究者深入思考。经过分析,笔者把区域性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应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如下图)。
  
  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应用策略图
  1.构建阶段
  网络学习共同体从无到有的构建过程,需要网络平台、环境文化、教师组建三大支持要素。
  (1)网络平台。研修平台的搭建、一系列网络技术工具的支持、教师网络化学习环境的创建是网络学习共同体诞生的前提条件。技术是基础,还要让教师感到易学、好用。对于技能性较强的技术操作,要对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与培训。
  (2)环境文化。英国教育学家桑恩得斯认为,在一个学习型组织中,每个人同组织之间有一个无形的、心理上的契约[5]。这个契约就是不成文的文化规则,也就是事情在这里会怎样做、怎样发生。在团队学习中,强调的就是分享与协作,一个地区或一个学校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合作愉快、彼此信任、追求卓越的学习氛围,让教师逐渐形成合作、交流、分享的意识。
  (3)教师组建。有了物质和思想上的准备,教师之间可以根据共同愿景结合成各种类型的网络学习共同体。共同愿景是学习型组织的构成基础,成员之间有相似的发展背景、相似的价值观、共同的奋斗目标,彼此才会有信任感和归属感。比如高二语文组博客群,教师们都致力于高二语文的教学实践,才能在博客平台上畅谈、分享自己的语文教学感悟。
  2.运行阶段
  网络学习共同体建成后,如何让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长期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反观当前很多学习共同体,初建时红红火火,不到一两个月就昙花一现般地沉寂下去,说明其缺乏良好的运行机制。笔者认为,这种运行机制包括以下四个支持要素。
  (1)活动驱动。即设计能吸引教师参与、分享和互动的多样化活动。如浙江海盐教师博客,除了教学日志的分享,还评选博客之星、开设海盐创感教育高级研修班、成立海盐教师博客研究会、举办博客论坛等。在中国教师研修网里,聚言堂、新闻观察、焦点辩论、征文大赛、话题之星……教师总能在其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犹如强大的磁铁,把教师们凝聚到网络学习共同体中来。
  在具体的活动设计上,要体现发展性、吸引性、参与性和成效性,让活动既有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又迎合教师的关注点和兴趣点,反映教师成长的足迹,既能展现教师个人的风采,又要展现团队合作的智慧,从而维系集体的亲密度和荣誉感。
  (2)规则约束。无论是QQ群,还是研修网平台,都要制定相应的学习制度和学习规则,以规范大家的学习行为。如新思考网的教师研修平台(acad.cersp.com)对共同体中的学员、指导教师都明确规定了各自的职责和任务。每个成员的表现都与小组,甚至与整个共同体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只有认真、自觉地遵守各自的规则,完成各自的任务,才能真正实现自身专业发展的目的。
  (3)行动激励。学习共同体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知识共享。对话、协商、交流是知识建构的重要手段。但是,人们已经习惯于将积累的资料、获得的经验视为个人财富的一部分,不太愿意拿出来与他人共享。因此,有效的激励将成为激活知识共享的动力源,促进教师个体之间内隐知识与外显知识持续不断地转换。激励可以是内在的和外在的奖励,如在论坛中发表精华帖3篇以上,就可以升至一定的等级,而达到相应的级别,就可以获得优秀学员的荣誉,并得到一定的物质奖励。
  (4)政策支持。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持续发展以及教师的专业成长都离不开领导和政策层面的大力支持。区域或学校领导要鼓励和支持一线教师参与网络环境下的研修活动,尤其教育指导部门的相关政策要把网络学习共同体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式纳入其中,并以指导意见的形式加大对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宣传和指导,使一线教师深入理解其内涵、实质和实践意义。
  3.共赢阶段
  当共同体有效运行一段时间后,成效就会逐渐显现,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整体上升,出现了互惠共赢的良好局面。此时,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发展性评价机制,总结经验,改革创新,促进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
  (1)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不是对教师的优劣进行甄别和选拔淘汰,而是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帮助各成员认识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最大化地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在评价中,要强调共同体所有成员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强调为实现共同的发展目标,个人职责的履行情况。这样才能调动全体成员的参与意识,发挥各成员的主体作用。发展性评价要着眼于发展过程,着眼于未来的发展潜能,对一直活跃又后劲十足的学习共同体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2)改革创新。在共赢阶段,学习共同体进入了良好的发展轨道,需要保持,需要创新,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努力。此时,可以回顾过去的发展历程,总结已有的经验,同时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对原有的机制和运行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使得学习共同体始终保持发展的活力。
  网络学习共同体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了一个立体、开放的生态环境,实现了教师研修体制、模式、手段和内容的创新,促进了教师专业素质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期待本研究构建的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应用策略,能为教师网络学习共同体在实践中的有效应用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德]滕尼斯著.林荣远译.共同体与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张化东.从系统理论的角度审视学习共同体[J].现代教育技术,2006(5).
  [3]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M].上海:三联书店,2001.
  [4]李艺.面向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网络教研观察[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7(5).
  [5]Saunders, M. 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M]. Editorial: A Culture for Change. Blackwell Science Ltd. 1998:169-181.
其他文献
1999年3月20日,北京,中国电视名牌栏目高级研讨会如期举行。不论是专家学者还是电视从业人员,大家形成的一个共识是:中国电视发展到今天,已进入栏目竞争的阶段。可以说,栏目
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理念,而“先学后教”正是符合这一理念下的做法,以“先学后教”为基本特征.强调“先学后教”应该说是对传统课堂“先教后
<正> 江泽民同志对于新闻创新有过这样精辟的阐述:“新闻事业是常干常新的事业,有着广阔的驰聘空间的事业,在坚持党的新闻工作的基本方针和原则的前提下,新闻工作者应当不断
PBL教学是当今世界医学教育最为先进的教学方法,但其教学效果评价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我校在教改班中尝试PBL式考试,检测新型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同时对一些相关问题进行探
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开设整合式PBL课程,将传统教学与PBL相结合,使学生既系统掌握基础医学知识,又实现基础课程之间及基础与-临床学科间的知识汇通;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分析问
一节好课离不开两个方面的支撑:一是教学设计,二是教师基本功。教学设计好比剧本,教师好比演员。有了好剧本,没有好演员不行;同样,有了好演员,没有好剧本也不行。由于备战省优质课评
目的:探讨视频与人体模型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新生儿科本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效果.方法:选取典型临床表现的病例及临床操作过程,制作成视频,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演示;设计新生儿医学
如何保持数字化校园的旺盛生命力,是当前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亟待研究和实践的问题。在众多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有三种持续发展的模式尤其引人瞩目。本文借助对这三种模式的分析,尝试找出其中的共性特征和各自特点,揭示影响数字化校园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设计理想状态下数字化校园持续发展的模型,探讨数字化校园持续发展的机制;希望能够借此拓展思路,抛砖引玉,推动数字化校园的发展。  一、数字化校园可持续发展的三种主要模
“探究运动物体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是高中物理必修模块的内容。我在参加江苏省教授级高级教师评审时执教了这节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从大小、方向两个方面来描述“瞬时速度”的特性;能准确地复述出速度图像中的关键信息,即斜率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能够根据一幅具体的速度图像,准确地描述出物体的运动规律;能够根据物体的具体运动情况,准确地画出对应的速度图像。  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现象、采集数据、描
初露端倪的“云计算时代”凸显了信息技术应用的新思维:高度专业化的庞大数据中心为用户解除了数据因“脱网”存取而导致的病毒侵害、硬件损坏等安全隐患;移动工作和协同工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