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林译小说中的“讹错”现象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g198411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林纾是我国翻译史上一位罕见的不审西文而译著颇丰的文学翻译家,其翻译作品更是对后世产生过极大的影响。然而林译小说中的“讹错”也是颇多的,主要包括‘误植’,‘误意’,‘删改’和‘增补’四种情况。本文就其中删改和增补者两种现象进行分析,借此探寻其优缺点,以期为后世的翻译工作者给予正确的或反面的指导。
  关键词:林译小说;翻译;“讹错”现象
  一、引言
  林纾(1852--1924) 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翻译家,是翻译史上罕见的一位不审西文而译著颇丰,且译文质量极高的翻译家。他的古文功底非常的深厚,“译文译笔精湛,颇具马、班、韩、柳的神韵和传统文学风采”[10]。其译作被后人称为“林译小说”,把之视为翻译界的瑰宝。其历史意义是多方面的,它开创了近代翻译文学的新局面,使当时的中国人接触并了解到西方著名作家的文学作品,并且深深地影响了他的读者。例如,钱钟书先生,在谈到自己是如何开始学习英文时,曾这样感叹“接触了林译,我才知道西洋小说是多么地迷人。”[9]另外,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林译小说”乃是西方资产阶级文化与蜕变中的中国近代文化融合的结晶。这也正体现了康有为对林纾在文学翻译上做出的贡献的极大的肯定,并把他与严复先生相提并论,说“译才并世数严林,百部虞初救世心。”另一方面,又有人批评林纾,说他自己都不懂外文,并指责他的译作通篇都是漏译和删减等等现象,即林译小说中的“讹错”现象。对于林译小说中的“讹错”,林纾本人也供认不讳,他曾借出版《西利亚郡主别传》一书时,在序言中这样说道:“近有海内知交投书,举鄙人谬误之处,见箴心甚感之。惟鄙人不审西文,但能笔述;即有讹错,均出不知。尚祈诸君子匡正为幸!”[8]。“林译小说中的“讹错”主要有四种情况:‘误植’,‘误意’,‘删改’和‘增补’”。[10]针对前两种现象,主要由其历史局限性和林纾不审西文等等原因造成的,本文不再赘述。接下来主要谈谈林译小说中的“删改”和“增补现象”。
  二、林译小说讹错之“删改”现象
  林译小说中比较突出的特点就是对原文的删改现象,如林纾的《黑奴吁天录》总字数是9万2千多字,而黄继忠的译本《汤姆大伯的小屋》(即《黑奴吁天录》)内容几乎是与原作句句对应,字数多达34万字,林纾译文的删减现象由此可见一斑。究其原因,无非有这么几种:第一就是林纾的翻译模式。由于他自己不懂洋文,必须与懂洋文的人合作。此人把原文转述成汉语,后林纾再对其转述的内容进行创作。因而在这一过程中势必会出现对原文内容的漏译。第二就是林纾进行翻译创作的目的,也可以说他的翻译思想。“‘儆醒人心,反帝救国’是林纾翻译思想的灵魂。”[10]当时的中国正值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西方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而国内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运动却仅仅维持了百日变宣告失败。因而林纾决意走上译书强国之路,来儆醒人心,救亡图存。他的这一思想也在其译作中多处体现。如在《译林·叙》和《剑底鸳鸯·序》中,他写道“吾谓欲开民智,必立学堂,学堂功缓,不如立会演说,演说又不易举,终之唯有译书。”“今日之中国,衰耗之中国,恨余无学,不能著述以勉我国人,则但有多译西产英雄之外传,俾吾种亦去其倦敝之习,追蹑于猛敌之后,老怀其以此少慰乎!”。因而在其译作中,他对那些环境和宗教等等较细微的描写,总是进行删减。且为了让读者更容易地阅读他的译作,在翻译过程中他大量地使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对译文进行删改。
  例1:Eliza made her desperate retreat across the river just in the dusk of twilight. The gray mist of evening, rising slowly from the river, enveloped her as she disappeared up the bank, and the swollen current and floundering masses of ice presented a hopeless barrier between her and her pursuer. Haley therefore slowly and discontentedly returned to the little tavern, to ponder further what was to be done. The woman opened to him the door of a little parlor, covered with a rag carpet, where stood a table with a very shining black oil-cloth, sundry lank, high-backed wood chairs, with some plaster images in resplendent colors on the mantel-shelf, above a very dimly-smoking grate; a long hard-wood settle extended its uneasy length by the chimney, and here Haley sat him down to meditate on the instability of human hopes and happiness in general. [1]
  黃继忠译文:
  伊丽莎白奋不顾身地逃过俄亥俄河,正是暝色苍茫时分。河面上缓缓升起了一片灰蒙蒙的暮霭;她一上岸之后,就完全消失在晚雾之中。波涛汹涌的激流以及大片横冲直撞的浮冰,在伊丽莎和身后的追兵之间,形成了一重无法逾越的屏障。因此海利只得沮丧地、慢吞吞地回到小饭店里去再作计较。老板娘为打开一间小客堂,里面铺着一块发光的黑油布,周围有几把瘦长的高背椅子;壁炉架上摆着几个鲜艳夺目的泥菩萨,炉子里还微微有点冒烟;壁炉旁边放着一张硬木的长睡椅,显得地方很局促。海利坐在这把睡椅上,叹着人生多变,好景不长。[2]   林纾译文:
  意里赛既已脱险,天已向黑,海留犹怒立河岸视之,模糊不可复辨。然大河亘其前,万不能涉。因叹息至意里赛所住之逆旅,主人许店人除以舍处之。海留独居静念,以为天下事多捉摸不定。[3]
  对比两个版本的译文可以明显地看到林纾对原文的删减,但读者在阅读林纾的译文并没有感觉理解上或对全文内容的把握上出现出差或断层,相反地,删改之处正是与原文故事情节不太相关的,倒可以使译文更加简洁明了,使译文的故事脉络更加清晰。且,他的古文风格及归化的语言给读者创设了熟悉的中文语境,使读者可以瞬时进入阅读状态,理解上毫不费劲且读起来又朗朗上口。这正是林氏译文独具的魅力之处。
  有关删减现象,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在译本《黑奴吁天录》中,原文的作者斯陀夫人是个虔诚的基督徒,文中在揭示黑奴的悲惨待遇及对奴隶制的批判的同时,她希望通过感化的方式争取奴隶的自由,于是在原著中用大幅篇章来大肆宣扬基督教的益处和力量。林纾对这些内容进行大刀阔斧的删减,如第四章,原著公14页,林纾的译文中几乎把本节全部删去。第八章共10页,最后2页也被其全部删去。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林纾对于这些章节删减并没有影响到译文读者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和接受,反倒更易于读者瞬时进入中文语境。
  三、林译小说讹错之“增补”现象
  林译小说的第二个比较明显的讹错就是林纾翻译时增补些原文没有的内容,他这么做的结果就是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易于接受自己的译文。原因大致与他删改原文的初衷一致。
  林纾译文:
  汤姆曰:“小主人切勿以一奴之故,致家法阻梗,于理非福。”
  乔治曰:“吾自有道,亦不致取怒于二亲。”… …
  汤姆曰:“且吾尚有两雏,此后仰属小主人恩覆矣。”
  乔治曰:“谨佩良箴。至尔二儿,吾定不以常人目之。”[3]
  汤姆的小主人乔治得知汤姆要被转卖到另外一个家庭后,十分生气,来与汤姆送别时还要他的父亲日后一定要把汤姆再赎回来,否则便给他父亲好看。汤姆便说道:“O! Mas’s George, ye mustn’t talk so’ bout yer father!”乔治接着说道:“Lor, Uncle Tom. I don’t mean anything bad.”从原文中可以看出此处汤姆只是劝乔治不要对他的父亲如此无礼,而乔治也只是说对父亲并没有恶意。林纾却将这一对话译得与原文完全不同。并且后边要乔治照顾他的儿子这些内容是原文完全没有的,是林纾自己加上的内容。然而,林纾这么一添加,倒很符合中国人留别时的情景,使中国的读者读起来更加亲切。
  王振声译:一天早上公爵在一条小路的拐弯处遇见了玛格丽特,他仿佛看见他女儿的 影子在眼前掠过,便上前拉住她的手。
  林纾译:无何女公子死。公爵衔哀,不可以状。一日闲行堤上,柳荫浓黔中,见马克微步苔际,倩影亭亭,酷似其殇女,因与马克执手道姓氏。[3]
  原文并没有交代公爵突然见到马克而产生幻觉的环境和原因,然而林纾的译文里却增加了其原因,还有一些对环境和人物内心的细节描写,例如“微步”、“倩影亭亭”等词汇,来烘托当时的意境,这样一增加就会使得译文更加地传神,比原文还要更胜一筹。
  通过以上的对比和分析便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鉴于林纾本人不审西文及历史原因等等客观原因,他的翻译不是忠实的翻译,但是他的译文把那些令读者生厌的大量的环境和心理的描写,大刀阔斧地删减,并在适时的地方进行增添,使译文故事思路和脉络更加清晰,使读者瞬时进入阅读模式,拉近了译文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使中文读者读起来更加亲切,犹如阅读身边人的故事。
  四、结语
  林纾,以“译才并世数严林”的地位屹立于中国的翻译界,其很多翻译的作品仍值得后人一读再读。无论如何他这位不审西文的翻译家,正如他的林译小说一样对后世产生的影响仍不容小觑;其中其译作中的“讹错”现象仍值得后人进行做更仔细的研究,以期为后世从事翻译事业的工作者提出正面的或反面的指导。
  【参考文献】
  [1]Stowe H B. Uncle Tom’s Cabin[M]. Moscow: Foreign Languages Publishing House, 1960.
  [2]Stowe H B. 湯姆大伯的小屋[M].黄继忠译.北京:商务印书社,1981.
  [3]Stowe H B.黑奴吁天录[M].林纾,魏易译.北京:商务印书社,1987.
  [4]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5]陈燕.从《黑奴吁天录》看林纾翻译的文化改写[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01):136-140.
  [6]蒋建梅.林纾的言情小说观[D].湘潭:湘潭大学,2003.
  [7]林农.林纾翻译思想[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12(05):446-450.
  [8]林佩璇.林纾翻译研究新探[J].福建师范大学报,2003(02):96-100.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螺旋CT诊断肺癌的应用与影像学表现.方法:抽取至我院就诊的80例肺癌患者(2014年3月16日-2016年3月16日),对所有患者均选择螺旋CT扫描方式,将其诊断结果与病理组织学
裸体主义的裸体哲学与历史rn提起裸体主义,一定有许多人认为那是不正经者、色鬼等类人搞的目视色情活动.事实上,推行任何一种主张的运动,从为锻炼身体的体育运动,到改变社会
摘要:随着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儿童渐渐远离了田园,远离了自然,加之现代科技发展迅速,儿童们的科技教育更多地被吸引至机器人、编程、创客等高科技模块,对大自然规律和变化的认知越来越淡漠。自然笔记可以成为沟通孩子和自然的桥梁。学生不仅能学习科学知识,还可以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与生俱来的儿童灵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培養他们的审美能力,能够与大自然友好相处,更好的生活在地球村上。  关键词:自然
从教育学角度解读《淮南子》,挖掘其蕴含的语文教育智慧,《淮南子》对自然人性的关注、审美教化功能的重视,立足于人的主体性的发展和完满精神的建构,由此体现出丰富的人文精
目的:本文主要分析葡萄糖酸锌钙+布拉氏酵母菌联合应用在小儿腹泻治疗中所取得的临床效果,对联合用药对疗效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方法:研究对象主要选取本院2016年01月-2019年
研究了新型抗脑缺血海洋药物989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结果发现,989静脉注射可明显抑制胶原和花生四烯酸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对动脉血栓和静脉血栓的形成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并能
目的 观察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慢性肾衰竭的疗效.方法 将入选的5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参芎葡萄糖注射液治疗组,于3周后分别进行血肌酐(Scr)、尿蛋白(UP)、血脂(CH、TG、L
扛上摄影器材,骑在象背上在印度的国家公园与虎共舞,与自然同乐,是游览印度的另一异彩项目。对于老虎,我一直情有独钟,不仅因为它是地球上最强大的猫科动物,是丛林食物链的顶
摘要:从核心素养的提出到现在,高考作为核心素养培养的评价机制之一,也发生着变化,每个试题的设计都透露着核心素养的印记。2017年高考明确将数学文化加入考查范围,中国古代的数学所研究的内容多是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高考中考查数学文化,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还能使学生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考;数学文化  伴随核心素养的提出,高考的指向性也更加的突出。王尚志教授说:“通过高中数学课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09(2009)5-0145-02    军队院校是军官的摇篮,担负着为我军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的重任。学员队是处在军队院校第一线的基层单位,是学员健康成长的熔炉。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学习,本着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总体教学管理思路,对培养对象素质的升华有着较高的要求,学员队干部是学员队各项工作和活动的领导者与组织者,在学员队建设中处于基础性、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