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河煤矿2-118C采空区注氮防灭火技术研究与应用

来源 :煤矿现代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a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防止2-118C工作面采空区出现自燃现象,通过分析注氮防灭火技术原理和注氮工艺流程,得出注氮方案设计时相关参数的设计原则,进一步采用Fluent数值模拟软件进行采空区注氮口位置及注氮流量合理数值的模拟分析,根据模拟结果确定,设置注氮口为滞后工作面50 m,注氮流量为2000 m3/h,并在工作面回采期间采空区的监测分析。结果表明:注氮方案实施后,采空区内的CO浓度基本稳定在0.0052%,回采期间无采空区自燃现象出现,注氮防灭火效果显著。
其他文献
针对“振兴一号”煤矿用全断面TBM掘进机(盾构机)在井下巷道掘进过程中多次揭露断层,导致施工安全无法保障和掘进效率非常低.因此集中优势技术力量进行了重点攻关,通过采取提
为优化9-301工作面的回采作业环境,通过具体分析煤层注水降尘机理,得出煤层注水后通过润湿煤体内的原生煤尘、水包裹煤体的细小部分、改变煤体物理力学性质及附带降尘四个方
基于新安煤矿3313综采工作面地质情况,运用离散元数值模拟提出分步掘进回撤通道支护设计方案。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结果表明:预掘回撤通道受采动影响较大,围岩变形量最大;采煤机割煤形成回撤通道和分步掘进回撤通道2种方式围岩变形较小,通道稳定性较好,但采煤机割煤形成回撤通道时,顶板锚索梯网支护实施困难,且对施工人员的安全带来极大威胁;分步掘进回撤通道及相应支护设计方案较好控制了回撤通道的变形,保证了工作面液压支架的快速安全回撤。
本文运用极限平衡理论计算出小煤柱合理留设宽度,再综合考虑华苑煤业10202孤岛工作面掘进与回采期间的各项安全开采影响因素,通过安全评价法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与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针对矿难发生时人员搜救困难的问题,基于先进的物联网技术,提出了井下安全监控系统的设计要求,完成了监控系统方案、硬件选型和节点模块的改造设计工作。应用结果表明,系统工作稳定可靠,相较于改进设计之前,降低了工作面的安全维护费用,减少因安全事故导致工作面停产停工的时间,提高了井下采煤设备的利用率,缩短了人员搜救时间。
煤层气勘探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泥浆,泥浆无害化处理对加强环境保护、保障煤层气长期稳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以贵州六盘水区块一组丛式井为例,从室内试验、处理工艺流程、施工工艺和效果评价等方面论述了泥浆无害化处理技术。经过无害化处理的各项指标均达到了相应要求,符合排放标准。该套固化法泥浆无害化处理方法具有工艺操作简单、处理效果好、投资小等优点。
本文应用数值模拟方法确定钻孔和工作面之间距离与上隅角瓦斯浓度的关系,并对单孔、双孔单抽采系统、双孔双抽采系统的抽采效果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掌握大直径钻孔最优化布置参数与布置方式,形成了一套适合于腾晖煤业及相似矿井的大直径钻孔抽采的施工参数。
为优化2-2-601综采工作面的回采作业环境,基于目前工作面喷雾降尘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采煤机湿式风助降尘装置和液压支架风助集中喷雾降尘装置的设计与优化;通过数值模拟的方式进行采煤机喷雾装置喷雾压力、液压支架喷雾装置喷雾压力及气动压力的确定,结合工作面特征具体进行高效喷雾降尘系统设计,并通过测试工作面采用喷雾降尘系统前后的粉尘浓度进行降尘效果验证。结果表明:工作面采用喷雾降尘系统后,全尘降尘率在85%~91%之间,呼尘降尘率在83%~91%之间,降尘效果显著,有效优化了回采作业环境。
以庞庞塔矿综放沿空巷道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调研、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了综放面沿空巷道基本顶岩层破断机制,指出单一采动和重复采动工作面基本顶破断机制的差异性和相关性,研究了不同煤柱宽度下综放沿空巷道煤柱应力分布与变形特征,研究表明,一定范围内增加煤柱宽度可有效改善煤柱承载性能,减小沿空巷道变形,当煤柱宽度一定时,煤柱具备一定的承载能力,在上工作面侧向支承压力的作用下,煤柱整体向沿空巷道移动,造成沿空巷道煤柱帮变形量加大,据此确定了庞庞塔矿10#煤层工作面煤柱宽度为8~10m,为后期矿井煤柱宽度和支
“四位一体”安全监测系统对于保证井下安全生产意义重大,文章以山西郭庄煤矿为例,介绍了监测监控系统的组成,包括井下、井上2部分,并对“四位一体”系统主要传感器模块电路设计进行了阐述,包括温湿度传感器、瓦斯传感器、声光报警系统。同时,对传感器移动、调校管理工作进行了分析,可类似工作提供必要的技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