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临床观察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nglij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规模化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发病率、发病原因、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对2008年12月~2009年12月间“曙光行动”中所行白内障小切口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1185例1985眼中并发眼内炎的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5例5眼诊断为白内障术后眼内炎,发病率0.25%;细菌培养阳性3例3眼,其中球菌2眼,杆菌1眼,未发现真菌。5眼中3眼采用了玻璃体切除术,2眼单纯玻璃体注药。5眼中除1眼眼球萎缩外,余均保住眼球,矫正视力>0.3者2眼,>0.01者2眼。结论:规模化白内障手术眼内炎的发病率较高,加强围手术期的防控措施尤为重要。一旦发现,及时行玻璃体切除及玻璃体注药是最佳治疗方案。
  关键词 白内障摘除术 人工晶体 规模化 眼内炎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0.138
  近年来,配合政府所开展的各种复明工程,规模化白内障手术项目越来越多,这种严重的并发症有增多的趋势,现将我院2008年12月~2009年12月“曙光行动”白内障复明活动中发生眼内炎的情况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2月~2009年12月我院在“曙光行动”中共施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1185例1985眼。术后并发眼内炎5例5眼。男2例2眼,女3例3眼;年龄58~73岁,平均66.8岁。均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伴糖尿病者2例,术中并发后囊破裂2例。发病时间:术后48小时内发病3眼,72小时~7天发病2眼。视力:无光感1眼,眼前指数3眼,0.1者1眼。手术均采用巩膜隧道切口。
  患者主诉及眼部体症:主诉视力急剧下降伴明显眼痛、眼红、流泪者3眼,单纯视力急剧下降者2眼。裂隙灯检查:均有球结膜水肿及混合充血,角膜上皮水肿混浊,后弹力膜皱褶,细小弥漫性灰白色KP,前房大量纤维素性渗出及积脓,虹膜水肿纹理不清,瞳孔区灰白色渗出膜,人工晶体被遮盖。眼B超显示玻璃体腔大量强回声光团,1眼伴视网膜脱离。
  治疗方法:5例患者入院后根据临床症状、体症及眼B超,初步诊断眼内炎后,行前房及玻璃体穿刺,对穿刺液做病原学检查及药敏,同时玻璃体腔内注射头孢他啶2.25mg/0.1ml,地塞米松400ug/0.1ml,万古霉素1mg/0.1ml。全身应用广谱抗生素及皮质类固醇激素药物。局部频繁点左氧氟沙星、普拉洛芬、地塞米松等眼药水,同时1%的阿托品散瞳,观察眼部炎症控制情况。48小时后若前房炎症无减轻,或B超测玻璃体混浊加重,立即行常规三通路玻璃体切除术,同时玻璃体腔注入上述药物的1/10量,术后继续全身及局部应用药1周。如注药后24~48小时前房积脓明显减少或消失,继续保守治疗。随访3~9个月,平均5.6个月。
  结 果
  5例5眼行玻璃体切除术例3例,其中联合人工晶体取出2例,玻璃体腔硅油填充1例。2例玻璃体注药48小时后前房积脓减少或消失,继续局部点眼及全身应用敏感抗生素等保守治疗至炎症控制。5例中除1例眼球萎缩外,4例均保住眼球。矫正视力:0.01~0.6。其中1例玻切后角膜上皮反复剥脱,后弹力膜皱褶,考虑與玻切时眼内注药或角膜缘血管网破坏有关,后经局部点自血清及促进角膜上皮修复的药物治愈。随访期间1例硅油尚未取出。病原微生物检查:阳性3眼,分别为屎肠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2例玻璃体及房水培养均为阴性。5例均未培养出真菌。
  讨 论
  白内障是全球第1位致盲眼病,占我国盲人总数的46.1%,随着全球人口的老龄化,白内障发病率仍不断上升,一般认为,白内障不能预防,但通过手术可将大多数盲人恢复到接近正常的视力[1]。近年来,全国残疾人联合会及各级政府将白内障复明纳入重点工作,深得民心,各地各级医院积极开展筛查和大规模手术活动,短期内集中治疗大量的白内障患者,但一次性手术量大,医患双方安全意识容易淡化。据报道,白内障术后眼内炎发病率1990~2001年为0.076%~0.09%[2],2000~2003年上升为0.2%[3]。本文对我院2009年“曙光行动”中所施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1185例1985眼进行统计,结果眼内炎5例5眼,发病率0.25%,远高于2008年我院所统计的0.05%的发病率,而与扬新光等所报告的0.22%相接近。该病的发生与患者全身情况、医务人员手的消毒、手术切口位置及并发症、人工晶体、黏弹剂、围手术期用药,患者的卫生观念等多种因素有关。
  白内障术后眼内炎常常给患者的视力带来致命性的后果,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期采取有效措施极为关键。细菌性眼内炎通常发生在术后2~7天,起病急骤,伴眼痛,视力急剧下降;而真菌性眼内炎常发生在术后3周。据报道导致眼内炎的病原菌以结膜囊内存在的G+球菌为主,占78.5%,G-杆菌占11.8%,真菌少见。本文5例病原学检查阳性3例,其中G+球菌2例,杆菌1例,未查到真菌。本文5例通过玻璃体注药2例炎症得到了控制,其中1例随访视力达0.6,无玻璃体增殖及视网膜脱离。另1眼因入院时已无光感,虽炎症控制,但最终眼球萎缩。余3例在注药48小时后无效或加重,及时采用了玻璃体切割同时再次注药,术中2眼联合人工晶体取出后囊切除,1例因玻切时发现视网膜广泛坏死,周边裂孔伴网脱,玻切后同时注入硅油,1例单纯行玻切术。结果3例术后均保住眼球,随访矫正视力为0.01~0.5,疗效较为满意。玻璃体切割术的特点:祛除了致病菌及其培养基,清除了坏死组织及炎性产物,减少了玻璃体致病菌数量及病毒对视网膜的侵害,也祛除了混浊的眼内容物,获得清晰的视轴。因此,对于可明确诊断的眼内炎患者应及早手术。但玻璃体手术也会带来一些并发症,应掌握适应证。术后按照病原菌培养和药敏结果应用抗生素也是保证手术效果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参考文献
  1 惠延年.眼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53-256.
  2 Grsso CM.The epidemiology of acute endophthalmitis after cataract surgery in an Asian population.Evidence-Based Eye Care,2004,5:194-195.
  3 Recchia FM.Acute endopthalmitis following cataract surgery: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Evidence-Based Ophthalmology,2005,6:201-202.
其他文献
随着国家水利建设资金投入加大,如何有效控制水利工程造价和提高投资效益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各个阶段投资控制的论述,为今后更好地控制建设项目投资提供参
共产主义渠西蓄滞洪区为河南省海河流域八大蓄滞洪区之一,运用机率较高.根据<卫河河道与坡洼治理规划>要求,刘庄闸拆除并改桥,刘庄至盐土庄段共渠左堤维持原状,河道按20年一
实时视频监控系统能为防汛抗旱、水资源的优化管理、水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提供及时、可靠的服务,维护管理工作非常重要。系统的建设应以水利通信专网为基础,采用微波、光纤、卫
中风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生命的常见症,多发病,由于本病發病急剧,病情复杂,变化迅速,故除正确的诊断及时的治疗、合理的用药外,细致的观察和护理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    中经络护理  保护皮肤,预防褥疮的发生:做到一个按时、2个及时,按时翻身擦背,保持皮肤循环良好,及时擦洗,保持皮肤清洁,及时处理大小便,保持皮肤干燥,一般2小时翻身1次,防止推、拉、拖动作,采取适当的功能位置,利用海绵垫,枕头等架空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