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的速度与效率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人办事一般效率都很高,咱们则常常拖沓扯皮,所以西方国家一般都比咱们先进。”“落后就要挨打,因此我们要快马加鞭、奋起直追、只争朝夕……”诸如此类带有普遍性的错觉思维,塑造了几代性急的中国人。环顾四周不难发现身边出生越早者往往越性急。我们有自谦自省的优良传统,但如果将视野放大,去看看真正的西方,再稍微调整一下自己的步履和心态,我们就可以走得更稳健一些。
  2012年夏赴英开会,返程从兰卡斯特坐火车去伯明翰机场。火车慢得犹如小脚莲步,怀疑自己乘的是王蒙《春之声》里的“闷罐子”,心急如焚而又忧心忡忡。乘客中也有去伯明翰机场的,给我打包票不会误机。事实上英国的火车到底不是闷罐子,安静、舒适,熟人之间轻声交谈,完全没有高声喧哗,所以我的燥热也慢慢降至凉爽,甚至还有了远眺窗外的心境,那感觉就更好了。火车慢慢爬行,眼前像有本画册徐徐展开,风景挺美的。大片的绿地、草原,静静地卧着,仿佛在有序轮休。偶尔看到一些横七竖八的菜畦,点缀在画册中有些潦草。后来得知那是部分英国人的“自留地”,租金一年25镑。朋友提醒我要是在“草书”中看到有块不太协调的“楷书”,十有八九是中国移民的作品,不止一位中国移民的菜地作为样板上过英国电视。有些英国人的菜地中央还歪斜地放着些桌子、椅子、空酒瓶,说明他们迥异于深沉地爱着土地、眼里常含热泪的中国农民,他们不是纯粹的耕耘者,而更像是田园风光的享受者。彻底放松了心情,踱步缓行的火车,让人如履平川,旅程没了风驰电掣的眩晕,倒让我体验到了慢速度的几分魅力。
  速度当然不只是车速,尤其是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老祖宗叮嘱我们“百闻不如一见”,但事实是好多事在未曾闻见之前已然在脑海中有了定式。在英国呆的时间越长越发现自己对于英国乃至西方的认识误区太多。这种误解大多因道听途说加上自己的合理想象,其中或许还有“隔锅饭儿香”的崇外心理在起作用。
  出国之前,无论是在接受培训还是办理签证时都被告知:入境必须在7天之内去警署登记,否则后果自负。所以,一到牛津就急急去了警署,填完一系列表格后说一周左右会寄给我证明。但10天过去了,没有收到;20天过去了,一无踪影。本来也不知道这个证明派啥用,干脆就不着急了。一个月过去了,40天过去了,依然没有消息,有点儿沉不住气了,跑去警署打听,警员边抱歉边安慰我“别着急,甭担心”,重开一张一周后准寄到。收到时仍已是10天之后。其实这份证明一直到回国都没有用过,但收到时还是觉得心里踏实多了,甚至还与一位即将回国的同胞分享了喜悦,没想到他瞪大眼睛问我:“什么警署证明呀?”我们总是将西方人办事想象得非常高效严谨,事实到底是怎么回事,真是天晓得!
  其实,网上一直看到有人抱怨到英国后去警署登记要排长龙等上几个小时。莫非我是幸运者,适逢牛津注册淡季?或者是警署相信来牛津的人都会高度自律,即便不注册也不用担心触犯英国法律?瞧,我又开始想当然了。略感温暖的是,不管我有什么疑惑,也无论是在警署还是在银行或公寓,都有人善意地安慰我“甭担心”或“别着急”,我甚至觉得英国人的绅士风度正是在这“甭担心”、“别着急”中悠悠养成的。
  我住的公寓,附属于牛津一家慈善机构,也是牛津不多见的不用交押金可以订房的地方。可入住一周了,没人来收房租,我跑去问管理员什么时候交,答曰:“一般在每月15号左右,但你是20号以后进来的,那就下个月再说吧,不着急。” 15号一到我立即去付钱,而且将下个月的也预付了。有个同胞反问我为何这么着急,说他都住进来两个月了也没人让他交房租。我劝他:“还是赶紧去付了吧?否则显得咱中国人不爽气。”同胞笑了笑说“好吧!”——看,我又着急了。来牛津,得学会从容。
  一般人为了生活方便到了英国都要办银行卡。穷家富路,临行前家人硬是换了大几千镑现钞让我揣着,到牛津后发现咱们银联卡随处可刷。为存钱我去银行开卡,就近的巴克利银行服务可谓热心周到,手续办完后说一周左右卡会寄到。之后的一周,几乎每天都接到一封巴克利来信,拆开一看不是功能介绍就是注意事项,都不是银行卡。前后一共收到了9封信,愣是不见银行卡。盼星星、盼月亮,半个月后总算盼来了银行卡,但随信中又说还要再等几天待收到密码器后银行卡方能正式生效。真正启用银行卡已经是一个月以后了,总算将现金存进去了。巴克利卡有短信通知功能,但存钱后手机竟无动静。难道ATM机上取钱才会通知?马上到外面取了100镑,盯着手机,依然纹丝不动,反复看了几次,无果。进去责问银行职员,微笑着说“别着急,别担心,信息会来的。”无奈,继续等待,到了第三天,真收到一条银行短信:“大额警报:某日在某处ATM机取款100英镑,截止某日你卡内余额为xxxx镑。”天哪!“警报”到时,已是事别三日,若遇意外,如之奈何?!为此得给国内银行的即时信息多点几个赞:一有风吹草动,立马便知详情,这才叫效率!
  一直听人说英国雨多,牛津确实常常下雨,不过用雨伞的人很少。在牛津遇上撑伞者,十有八九可能是中国人。但牛津的泄水系统实在不敢恭维。稍微下点雨,就有同学上课迟到。因为一下雨,牛津大河涨水小河满,河边小径就会被淹。一位新到的台胞女生,下雨天自行车一拐上小道,整个轮子就扎进了水里。时当初冬,浑身湿透,哆哆嗦嗦地回家换了衣裳再坐公交车赶来,课已上了一大半。最糟糕的是有一次连老师也来晚了,原因是因为下雨涨水,汽车不得不绕道而行。听温迪说,每年都会发水,而且稍下点雨,汽车就要绕道。其实,那几条经常被水淹的路、河道稍加疏浚即可,但当地政府一直决定不下来,据说是算来算去绕道的成本比修河要低得多,所以年复一年就这么绕着。牛人,真有你的!
  什么速度最快?网络时代当然首推网速。但对英国的网速本人也实在不敢恭维。住在共富新村的时候,房客多,网络动辄拥堵,与家人的视频不断被定格,实在扫兴。搬家以后,房东家的网速也是奇慢无比。更为奇葩的是,我到后一周,房东家网络故障,彻底无法上网。房东天天联系网络公司,一周后才过来一个人,给了房东一个临时代用的小U盘。之后女房东每周联系,每周都说下周。一个月过去了,女房东还是对天交叉着她的食指和中指说:“希望他们及时来修,祈祷明天网络正常。”我说:“这样的速度,你竟然还能看到希望?!干嘛不换一家公司?”房东说是怕手续麻烦,而且这是BT(英国电信),换一家未必就好,还是忍着吧!到后来,我也索性不着急、不光火,每天起早去办公室,天黑再回来。直到三个月后我搬出的前一周,房东家的网方才康复!网通了,房东全家欢呼,竟然对维修人员千恩万谢,毫无微词!
  最有意思的是英国的NHS(公费医疗)。在国内一直听人说英国NHS是如何的好。按规定,在英居留超过半年的外国公民也可以享受。不过几乎所有去牛津的同胞还是会从国内带上不少常用药。牛津环境清朗、空气洁净,我一年安康未得机会去体验NHS,但在初到牛津时水土不服生病的同胞还真不少。某晚QQ群里有人呼救,说牙疼得受不了,但根据NHS的规定不发烧不严重者不能看急诊,要看病必须预约,晚间预约最快也得到第二天,去看私人牙医又太贵。这位同胞痛得要命,最后还是采用了我推荐的蒜泥止痛偏方得以缓解、治愈。我还亲眼看到语言中心一位老师突然腹痛大量便血去NHS看急诊,回答说腹痛不属于急诊。于是她只好排队等了五个小时,其间又反复去厕所拉血,轮到她时已经几乎虚脱,连护士的脸都看不清楚了。然而最后医院只给她几片氟哌酸和一点泻药让她回家了。好在这位老师底子硬朗,周末两天的折腾使她暴减5公斤体重,等到一周后预约时间到时,她自己感觉已基本痊愈。NHS的预约等待让不少人失去了机会,听说有预约心脏搭桥的,等轮到时往往已经过世多时了。体系再好,效率太低、速度太慢,对患者作用也就有限了。不过在英国一旦住院,医药伙食全部免费。我亲眼看到一个印尼小姑娘在英期间肾结石住院几次,病好了,还省了伙食费。姑娘发自内心地赞颂“NHS太完美了!”说实在的,在英国抱怨NHS的人并不多,绝大多数人依然保持着娴静似水的绅士风度说声“还行”。
  国人惜时上进急于脱贫致富,竭力追求速度和效率是理所应当,但这若与急功近利结合起来,结果就令人担忧了。国际交流最大的好处在于能让双方都能看到现实,而不再停留在想象阶段。从想象的西方走进真实的西方,虽然个人的视野所及也未必都是真实,但或许,西方真的没那么快,也没那么发达;中国真的没那么慢,也没那么落后。再说,“痛快”虽快而痛,“傲慢”虽慢尤傲,汉语词汇所蕴含的哲理意味本身也告知国人需快慢有节。立国为人,既不宜自大但也不应自小。
其他文献
壹  一九六四年国庆节,是新中国建国十五周年,我们中央戏剧学院文学系四年级的学生过得最热烈最隆重,但心里又有些忧伤。因为这可能是我们在北京,在母校欢度的最后一个国庆节。明年毕了业,谁知道会被分配到哪里去过呢?欢庆忧伤过去,便是紧张的毕业论文准备。大学五年的学习结束,每个人都想给母校留下一份满意的答卷。  我选择的题目是曹禺的《〈日出〉简论》。曹禺是我们的副院长,曾给我们上过关于戏剧创作的课。选择他
1973年,我进京参加“北影电影创作编剧学习班”。这是文革中第一个破土而出的有关文艺创作的专业讲座。  当时,全国只有八个样板戏,文艺创作在“无产阶级文艺要占领一切文艺阵地”的政治口号和打压下,早已偃旗息鼓。那么,北影怎么敢在江青的眼皮底下,明目张胆地兴师动众?  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不但为被批得体无完肤的电影《李双双》鸣冤叫屈,而且褒奖有加。  1973年4月14日晚上9时,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上
会议
每当我回想起建国初期那些激动人心的日子,我的心里就会激情涌动,兴奋不已。  1951年5月5日,周恩来总理签署发布了《政务院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随后,上海戏曲界经过努力,通过创作、整理、改编,推出了一批新剧目,为参加由文化部举办的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作了积极的准备。  第一届全国戏曲汇演,这是历史上空前的观摩演出活动。全国各地剧团都在全力以赴,推出最好的剧目,最好的演员,最好的舞台艺
顾振乐先生为人谦和,有儒雅之风,他的书法作品错综劲逸,秀润多变,运笔富有节奏感,流动生姿,却无半点造作;他的画作,凝炼晓畅,清润洒脱,既得文人画的“性灵”,又具笔墨点染的情趣;而他的篆刻平正凝重,端庄古拙,出汉印风范而别出新杼。正如著名园艺家陈从周所说:“如顾君者,可谓谦谦君子,当今在书诗画印诸方面都有相当造诣者已不多见。”  顾振乐老人字心果,号乐斋,1915年出生于上海嘉定,今年虚岁100岁。
我们上译厂几个说得来的配音演员退休后,每年总会找机会聚聚。赵慎之、苏秀封我为“孙召”,让我召集大家相聚。我得打电话联系把人凑齐了再相聚,别看退休了,有的人还挺忙。老同事见面无话不说,除了海阔天空,还会常常回忆起配音的那些趣事。一提到于鼎,大家都有话要说,他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憨厚、朴实、略有点小狡猾的于鼎是我们演员中的大好人。他的事儿太多了,拣我接触的事儿,说说他的为人……  痴迷油印剧本 
“银幕将军”汤晓丹导演的太太蓝为洁老师曾担任《巴山夜雨》《城南旧事》《苦恼人的笑》《南昌起义》《廖仲恺》等多部获奖影片的剪接,有“南方第一剪”之美誉,我和她可以说是忘年交。这个86岁的老太太精力充沛、快人快语、活蹦乱跳,浑身仿佛有着使不完的劲,在我心目中,她活到百岁该不成问题。想不到,春节前的某日,她晕倒在家,被上门看望她的朋友送进医院。我曾去上海同仁医院探视,觉得病况还不至于如此严重,不料竟于2
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Oracle进入中国市场已经多年,其最新版本在国内亦已开始走向实际应用。从微机到小型机,基于各种资源环境,利用较新版本的Oracle,已成功地开发了许多应用系统,并在相应的各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