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党史传承红色基因 开新局振兴高平教育

来源 :山西教育·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mw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中共高平市教育工委始终把党史学习教育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成立党史学习教育工作领导组,召开全市教育系统党史学习教育安排部署会,制定出台含5大方面18项具体任务的《党史学习教育实施方案》和一系列务实举措,迅速在全市教育系统各级党组织和中小学生中掀起党史学习教育热潮。
  一是坚持以上率下,狠抓工委班子主题教育和工作谋划。工委班子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示范表率作用,通过坚持按时集中学习、坚持轮流领学、坚持结合本职工作交流发言的“三个坚持”狠抓理论学习,按要求完成7次专题研讨。工委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要求、高质量发展,将党史学习教育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班子成员通过学习交流、深入调研、专题研讨,进一步明确全市教育事业改革发展“聚焦一个目标、壮大两个主体、办好两件大事、扩展双翼功效、夯实六项工程”的“12226”工作新目标、新思路、新举措。工委适时召开全市教育工作大会和全面从严治党会议,安排部署2021年全市教育重点工作,及时印发《2021年教育重点工作任务责任清单》,细化了“全面从严治党、优化学校布局、课堂教学改革、深化依法治教”等31项重点任务,明确责任、细化分工,合力推进了重点工作、重点任务的高效落实。
  二是坚持政治引领,在全系统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中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工委认真组织开展“学党史、守初心”主题宣讲,邀请高平市委党校专职教师、晋城市委教育工委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教师在教育系统先后开展两次专题宣讲,进一步增强教育系统党员干部政治意识。高平市教育局机关支部、教研室支部充分发挥机关支部引领作用,结合教育局机关“大讲堂”,认真开展党史学习交流,党员群众积极踊跃发言,谈心得、谈体会。工委下属各基层学校党总支、党支部严格按照工委的安排部署,坚持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载体,采取邀请专家集中授课、深入革命纪念馆观摩学习等办法,紧密围绕学懂弄通党的创新理论,与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相贯通,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扎实开展了党史学习教育。广大党员教师“四个意识”“四个自信”进一步增强,做到了“两个维护”。
  三是坚持理论武装,确实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课堂、融进课程。工委立足提升全市思想政治课教师政治素质和专业素养,坚持“让教育者先受教育”,组织开展了“全市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暨优秀教案评选活动”,评选出一批优质教案进行了表彰;聘请省级专家在全市教育系统举办了700名思政课教师和校长参加的“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教育理论暨党史学习教育培训”,进一步提升了全市思政课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坚持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课程,在全市教育系统认真组织开展了“百名教师讲党史———微视频征集活动”,评选出一批优秀党史微课,充分利用“今日高平”“高平教育”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了线上线下展示。

  四是坚持以点带面,确保中小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全覆盖。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抓好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的要求,工委立足讲好党的百年故事,组建成立了中小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宣讲团,在全市开展了30场覆盖所有乡(镇、办)、市直中小学和民办学校的宣讲报告会,厚植了廣大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围绕“祭英烈、学党史、做新人”主题,以缅怀先烈为重点,就近就便深入革命纪念馆、烈士陵园等场所开展了清明节线上线下祭扫活动,进一步深化了革命传统教育;本着“以点带面、活动引领”原则,采取党史学习教育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与重大节日活动相结合、与艺术教育相结合的办法,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开展了“听一次专题讲座、举办一次电影周、组织一次红色研学”等“十项教育实践”和“百名学生话成长、千人经典传唱、万名学生观展情景剧”的“十百千万”主题活动,开展了“百年光辉历程、全面建成小康”征文比赛和学校艺术教育暨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展演等系列活动,向广大中小学生全面展示了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切实做到了党史学习教育全覆盖。
  五是坚持服务基层,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工委坚持与包联薄弱村工作相结合,开展了“我为群众办实事”———科技下乡捐赠办公电脑和图书活动;坚持与党建工作相结合,及时为新建的万和城、太华幼儿园健全了党的组织;坚持与文明城市创建相结合,组建成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志愿服务队,深入各社区、机关、学校开展了多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坚持与思想解放大讨论相结合,多层次开展座谈会,听取基层和群众的意见建议,着力解决市区入园难、教师外出审批繁、学生作业量大等热点、难点问题。
  “奋斗路百年,启航新征程”。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高平市教育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切实践行“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切实将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推进全市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思想自觉和实际行动,贯穿于教育事业发展的各方面、全过程,攻坚克难、担当作为,以工作落实的成效践行初心使命,以优异成绩向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献礼。
  (作者单位:高平市教育局)
  责任编辑石岳巍
其他文献
冬日漫语  靠近大雪的人 或许隔寒冷最远——  而寒冷是可以画出来的 神  用风声 画着这个暮冬最新的喜悦  多少苦痛铸就卷曲的春秋与祈愿  而我是从深冬出发的人 我有皲裂的沉默  有一场大雪不懈塑造的旷远 以及坚持  我在疾风之芒上寻找梦境的暗影  在肉身沉重的波澜里 寻找船的骨骼  或者追忆——我从村庄铭刻的疼痛出发  用云烟构筑秘不示人的辽阔和坎坷  用足迹抵押苍茫 我有你听不清的泣哭  有
期刊
艺术创作始终是个人的事儿。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信息纷纭、资讯繁复的世界上,最要面对的便是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冲突和融合。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抽出其冲突方面,视之为世界分裂的依据。然而,冲突固然不可避免,政治家也念念不忘利用它来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但所谓文化,说到底也就是人在不同环境和不同历史中的生存方式。所以,相信人类有共同属性的人们总会努力,去做世界文化在碰撞中的交流和在冲突中的融合。因为对个
期刊
在小区里逶迤不已的桂花香气中,几个人进了她的家。但进门的瞬间,来人还是被巨大恶臭震惊,纷纷掩上了鼻子。  她还没死,躺在很可能正是臭源的床上。混乱,肮脏,这都是可以想象的,包括她本人的形象,也可以如此形容。唯一让人欣慰的是,阳台上还有两盆仙人球那样的植物,在午后阳光的斜射下泛有绿意,静止不动。它们长速缓慢,除了阳光,别无所好,活着和死了基本是看不出来的。  她睡着了,或者懒得搭理别人,所以大家只在
期刊
2015年是名符其实的“微信诗歌年”(据相关统计微信使用数量已达7亿之多),诗歌正在进入“微民写作”和“二维码时代”,“人到盖棺时也很难定论 / 自己说不清楚,别人更不能 / 最简单的办法是,死后请一个匠人 / 把我曲折的命雕刻成二维码 / 算是我留给世界的最后一方印章 / 形状一定要刻成祖屋的窗棂 / 要镂空的,百年之后 / 就把二维码安放在我墓碑的正中 / 扫墓人一眼就能扫出阴阳两维的苦 /
期刊
垂 钓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侠客子午时。疏星淡月天作晓,降龙伏虎丹丘池。这首由武当山掌门木剑客所作的炼丹诗,说的是天下名侠们,黎明即起,闻鸡起舞,应珍惜这宇宙划开的鸿蒙之气,太阳跃升的初心之光,不可荒废良辰吉时。当日木道长洋洋得意,将诗抄在紫霄宫一溜明黄山墙上,武当山的道士们奉之如律令,谁敢比太阳起得晚!贪睡的小道士,顶多是在心里埋怨东边的太子坡不够高,山巅的松柏不给力,稀稀拉拉遮不住那天造地设
期刊
1  那年冬天最冷的午后,父亲的自行车停在楼下等我。我们要去参加小舅的婚礼。我的母亲早在三天前就去了那里帮忙。此刻,他们大概已经忙得热火朝天了。我想象着那屋里的场景,桌上摆满吃的东西,炉灶里炖着肉,蒸笼屉子里全是各式糕点,食物的香味四处逃窜,相拥相撞在一起。我很想催父亲骑快一点,又有点害怕自己忽然出现在那种场合里。她们肯定会拿各种食物往我手里塞,我的口袋很快就会装满各种好吃的,那些热情的妇女,被邀
期刊
从多元化到多维度  王 林   老子《道德经》开宗明义,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古代思维正像电影《红高粱》插曲所唱,“一四七,三六九,九九归一跟我走”。现代人因为个体意识生长的缘故,必然从二元对立的分裂开始,走向多元并存的格局。所谓“三”就是多,所谓“元”就是头脑的出发点,而所谓“多元”就是指今天的政治、文化、精神可以有不同的出发点。  出发点不同,必然造成矛盾。但多元矛盾的状况是
期刊
一首诗开始的时候  于坚 罗恩·帕吉特  一首诗  开始的时候  是女的  她等待着  语词  深入  在曼斯菲尔德山上写诗  于 坚  我和诗人罗恩相约去曼斯菲尔德山上写诗  同一张纸上 他写他的英语 我写我的汉语  好主意 两个伙计击掌大笑 带上干粮和水   以及长短不一的笔 内行都要多带几支   这些自己无法生殖的嫉妒者有时候会捣乱   甩不出水来 跟着那些扛着红色雪橇的小伙子  向高处走
期刊
主持人语:  自2010年《人民文学》杂志倡导“非虚构”写作以来,“非虚构”这一范畴在中国大地迅速生根,且作为一个话题不断被提起。就“非虚构”写作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而言,其常常涉及到实践和理论两个层的问题。对于最初的创作而言,它可以是一种无需理论精确性倡导的试验和尝试,以及对传统文类边界有意无意的突破和“越界旅行”,但随着被称为“非虚构”的作品的日多,以及作家的自觉尝试和媒体的有力推动,命名上的游移
期刊
蜜 蜜  月亮是什么味道的?  甜甜的好多眼泪。  搬到香港以后,我还是没有写作。  我有时候找找我十多年前认识的陶然老师,饮个茶,讲讲十多年前的话。  香港,我也只认得他了。  第三年,我终于去了一下香港作联的春节联欢晚会,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坐在我旁边的是一位开朗爱笑的女士,那个晚上有很多人,很多人跟我说话,可是我一句都不记得了,我也谁都不记得了。我只记得她带我绕过了六张别人的桌子,找到了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