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峨眉当代艺术年度展”评述

来源 :山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fanyuanhang1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多元化到多维度
  王 林
   老子《道德经》开宗明义,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古代思维正像电影《红高粱》插曲所唱,“一四七,三六九,九九归一跟我走”。现代人因为个体意识生长的缘故,必然从二元对立的分裂开始,走向多元并存的格局。所谓“三”就是多,所谓“元”就是头脑的出发点,而所谓“多元”就是指今天的政治、文化、精神可以有不同的出发点。
  出发点不同,必然造成矛盾。但多元矛盾的状况是博弈关系,追求差异中的均衡,不像二元对立时代要求革命,“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所以今天的艺术不再反传统,也不再标榜精英化,甚至很难谈论权重性,反而是强调与传统相关的文化身份,并向公共领域和大众文化不断开放。正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艺术家有了通过个人创作介入社会现实、历史文化、精神领域以及生态环境的充足理由和充分自由。“多维度”的所谓“维”,即艺术家的创作方法;所谓“度”,则是对创作方法的精准把握。出发点相异或相同、相分或相合,皆因创作方法有别,艺术呈现出来的面貌完全不同。这正是当代艺术的魅力所在,把人置于多元思维与多维度表达的开放性之中,召唤着身心自我解放的自由。
  在《多维度——峨眉当代艺术年度展》上,我们可以看到居住在大陆内外的他国艺术家作品,也可以看到不同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面貌。当他们被策展人邀集一处时,你可以发现,其实今天的文化心理仍然有着某种趋同性:信息密集与时空浓缩导致情绪亢奋、神智紧张和心力韧性的疲弱。我们既无宗教滋长的庄严,亦无权力构建的宏伟,只能维护个人存在的真实性和价值感。也许艺术再也不会有一个辉煌无比的归宿,它永在路上,永在过程之中,伴随着向往精神自由的人们,不再有任何关于未来的虚假承诺——我们也不再会相信这种承诺。
  新生艺术家重塑历史之城
  【英】马修·贾纳特
  作为一位策展人和创意代理人,我的工作游走于艺术家、建筑师及商人之间,我最为感兴趣的部分在于探索艺术如何在充满历史感的城市创造新的故事,如何为观众、商人以及旅游业呈现新的面貌。在英国东北部工作的二十年间,我见识到来自世界顶尖艺术家汇集于此的优秀的雕塑作品,而且这一切发生在英国的一个工业园区,彼时英国正处于经济凋敝的80年代。志气勃勃的视觉艺术项目需要重视变革,且致力于突破预期和激励当地艺术从业者的来自艺术界和商界的人合作。英国当地政府对艺术的支持使英国东北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革新,后工业地区一跃发展为文化旅游和商业投资的宝地。
  自2012年起,我多次前往中国开拓博物馆在国际范围内的合作,将诸如约瑟夫·希利尔在内的艺术家引入艺术北京,在今日美术馆与艺术家向阳展开合作,我还跟随艺术家田野前往内蒙古寻求开展生态雕塑的机会。令我惊喜的是,我看到中英两国艺术家有诸多共性,两国无论是在艺术家交流合作还是博物馆方面都有巨大的合作潜力。
  英国艺术家约瑟夫·希利尔的雕塑作品往往是传统人像与几何图像的结合体,体现人与科技的关系。我与私家代理商合作委任过约瑟夫·希利尔几项雕塑工作,2015年与Arts Interventions合作在艺术北京展出了约瑟夫·希利尔的作品。他的新作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运用传统技法制作具象雕塑的方式,以及将自己的想象与新技术结合,寻求利用电脑技术进行图形的创造。在他的最新创作里,约瑟夫发明了自己的数字捕获技术,利用手持3D扫描仪将人体进行360度的详细扫描,随后利用3D打印机将其打印出来并加以铸铜——这是21世纪的数字技术与具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铸铜科技的结合。
  2015年10月我们将在伦敦迎来北京艺术家向阳的惊世之作,脱胎于古典家具的现代雕塑将自泰晤士河“漂流”而过,最终展出于塔桥附近的一艘驳船。能与向阳合作我深感愉快,他的作品很好地诠释了现代艺术家如何将“平凡无奇”转化为“不同凡响”——这是对新的雕塑方式的追求,让我们从新的角度看待习以为常的地标。
  我在中国的大量旅行过程中注意到中国城市的迅速崛起,但同时也看到他们面临的严峻挑战——如何保持独特、如何协调历史与发展雄心的平衡。我看到中国卓越的建筑发展,但同时也注意到中国亟需考虑如何使这些项目有深度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大型”,如何使设计更加环保——要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更需要如此。
  与集艺术家和策展人身份的田野合作,我在诸如银川等城市看到中国艺术家能够将国际视野和一流的创意运用于城市规划和建筑发展。我们需要艺术家基于当地情况创造“出其不意”并考虑环境创意——无论是向阳在伦敦塔桥的展出还是约瑟夫·希利尔根据中国的雨花石创作的“云石”雕塑,亦或是峨眉山与乐山大佛相关的多维度年展,我们需要寻找更多途径使艺术家去创造非凡,为中国的悠远历史打造与其新的当代艺术相当的国际声誉。
  融通与坚守
  ——“多维度——2015峨眉当代艺术年度展”现场评说
  冯大庆
   随着全球化推进,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相互间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也越来越引人关注。正如西方学者重视的东方学及后殖民文化研究,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化使得世界间文化交流出现不少障碍与挑战,也使得人类文化整体呈现出繁荣的生命力。文化的优越性体现在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竞争与对比之中。虽然我们反对简单的文明进化论,但也不能否认一个强势文明的出现必然有它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优势之处。可以看到,以西方文化圈为代表的西方文明目前是现代文明的主流,东方文明处于衰退和抵抗状态,中国文化也面临着这样的现状。随着经济和国力的增强,文化自信心的恢复成为中国政府与文化界致力推动的事情,但简单的运动式的弘扬传统显然是与现代社会的价值取向有所抵触。对于文化复兴而言,认清自己与观察世界同样重要,因此如何在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语境下清晰地把握自身文化定位便成为要务。
  中国当代艺术在近年的国际交流中一度引起关注,但对普通国民而言,其留有的印象很大程度是艺术品价格在国际艺术交易中不断被抬高并获得媒体爆炒得来的。对于国内不少二、三线城市的市民,当代艺术还只是一个新鲜的名词和模糊的概念。故“多维度——2015峨眉当代艺术年度展”在四川峨眉山市这个峨眉山下美丽小城举办,对于当地文化意识提升和艺术教育普及无疑是一个壮举。尤其是与第二届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同期举行,与会的国内外政府及文化、旅游组织的嘉宾皆在浏览后给予赞誉,大量的市民特别是中小学生涌入会场观展,流连忘返,反响热烈,使中国当代艺术真正走入普通市民的视野之中。尽管展览受场地条件及其他客观原因的限制仍存有不足,但也达到了策展人和学术主持对展览效果的基本要求。   展览共邀请到42位来自中、美、英、法、意、德、日、葡、西、捷克等国艺术家作品参展,其中有不少是长期居住或往来于中国的外国艺术家以及从中国移居海外的中国艺术家,在他们的作品中能够感觉到东西文化在交流中相互的影响和各自的坚持。
  德国艺术家小杨(Jan Kucharzik)在重庆生活了十多年,对四川美院所在的黄桷坪街道十分熟悉,也非常喜爱这里质朴而又丰富的生活。在他的画面中,烤鱼的妇女、进城的农民、悠闲的裁缝以及满载的三轮等中国市井生活场景比比皆是,这些与他在德国迥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使他兴奋异常,抱着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去刻画。虽然他笔下的人物形象有点如西方中世纪壁画和版画的形式变形,但使用的色调却有几分中国年画的味道,这使得他笔下的画面熟悉却又异样。他从一个中国市井生活的观察者,不知不觉地变成一个参与者。日本艺术家九九也在黄桷坪生活了二十多年,或许她没觉得中国与日本的生活方式有多大的差异,已经把自己当作一个纯粹的重庆人。这次她参展的是现场创作的绘画装置作品《线,现场2》,在展墙上用深浅不一的线条于有意无意之间勾勒出一些不断变化而又似是而非的图案。这些线条的紧密松弛与她个人的心理状态和视觉观感有关,是她个人性创作的彰显。她曾谈及自己早年在父亲的影响下学过日本书法,后到川美油画系学习,导师杨述擅长抽象油画。或许这些教育背景影响到她的创作,她的作品可见一些日本现代书法纯形式化的倾向,又类似于草间弥生等日本艺术家,作品呈现出某种日本式的细腻感,图案构成也体现出东方式的审美情趣。对比她和小杨这两位都居住在黄桷坪的外国人,可以发现他们在融入中国生活的同时继续坚守着自己文化的某些特质。
  旅美的中国艺术家向阳此次参展的作品是在木板上用漆做的材料绘画《进化中的尘埃#8》和《资本-黑金》。《进化中的尘埃#8》是描绘了人类在战争中的一组画面,画面下方的小袋子中装着这些画面的纸本剪影。在硕大的白色背景映衬下,微小的暗黑色画面和剪影有一种逐渐消失的远去感,像是被磨去的画面与显得零碎的剪影又构成一种对比,在历史的长河中个人是如此渺小,人类的所作所为成为慢慢淡化成虚幻的记忆。《资本-黑金》则是同样用白色背景映衬下的仿佛磨损的钱币图案,有美分、便士、法郎等等,这些钱币上各国名人和元首的头像显得有些模糊,他们各自的历史贡献不一定有人铭记,但所代表的经济符号却是普罗大众都认识了解的。这组作品比《进化中的尘埃#8》远观形象更为模糊,如几何抽象,只是一排排小点,近观则发现形式变化的丰富有趣。这样的远近对比关系也是艺术家刻意营造并蕴含寓意的,或许资本增殖后面隐藏的黑暗只有近距离细心观察才能深刻体悟到。旅德艺术家王承云,毕业于川美,留学德国之前就有很强的写实功底,曾获全国美展铜奖。他的作品充分展现了他对丙烯颜料在布面流动感的把控能力,无论水液、花草还是人物都呈现出一种鲜活的动态,这种动态的影像感虽与德国艺术家里希特(Gerhard Richter)画面影像模糊有某种相似,但却显得更加自由、更加个人化。他擅长题材性作品的构图组织,这次参展的作品就是将七张单幅作品组合成一组,每幅既是独立创作,组合在一起又能表达一个完整的主题,这或许是他以前在学院受到苏式创作教育培养的思维方式有关。在两位远赴海外求学的艺术家身上,我们能看到其创作还留有中国艺术学院教育的一定影响,比如题材的偏好、叙事性的体现等等。同时,他们所处不同国家对艺术的偏好也对他们创作倾向有所引导,如向阳的作品更偏向材料性和形式感,王承云则在绘画写实与表现上寻求着新的突破。这也是两位艺术家在艺术交流中融汇与坚持的不同选择。相对他们,另一位留学过法国的西安艺术家贺丹则保留了更多的法国学院传统和苏式教育体系的痕迹,其作品对叙事性的强调和场景性人物塑造都有西安美院的传统存在,但他将这种集体性意识刻意强化、浓缩、夸张,于现实中见出荒诞,使得整个作品既带有法国浪漫主义情调又包含着后现代主义的幽默与反讽。
  在面对艺术时,每个人都是一个自我反省、自我定义、自我实现的主体,坚持和改变都是可行的选项。只是对于艺术家而言,认识自我比了解他人更重要,自己擅长与否、关注如何、能否把握都需要在创作前做一番思考、下一个决断,但同时敢于对这种惯性不断挑战,恰恰是成就一个艺术家的重要因素。
  王风华善于用高度写实的技法描绘作品对象,常常将实物与绘画混杂在一起,造成真假难辨的画面效果。这次他在轻质铝板材料上画了一束光,结合展厅投射的灯光,使观众辨别不清灯束的真假。这种视觉与意识的误差也是现代都市人经常会面对的。他另一件作品名为《油No.4》,画面尺幅长达9.2米,由四个硕大的油桶形象构成,这件作品他没有在刻意用超级写实主义的技法去刻画,反而用平涂式的处理使整个画面表现出抽象绘画形式的统一和完整性,充满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他这样对形式的简化使我想起蒙德里安使画面回到几何形式的探索。与王风华同样来自西安的王檬檬则是在一片片的玻璃上蚀刻上了汉语、英语、阿拉伯语三种文字的论语,意图以此表现不同文化在传播知识上的差异和误读。王檬檬一直是做玻璃工艺的艺术家,她和王风华并没有随着当代艺术的潮流左右摇摆,反而坚持在艺术道路上进行独立探索,这是难能可贵的。
  这次邀请的一些外国艺术家里,不少人在中国生活了一段时间,但显然他们还是习惯于自己熟悉的创作方式。比如一位西班牙艺术家的作品为抽象绘画,其画面感偏于欧洲大陆而不是美国式的抽象表现主义,这显然和他们的文化习惯有关。葡萄牙女艺术家Sofia Mota做的也是自己熟悉的创作,她的作品是一组与信仰有关的摄影,表现人日常状态与信仰的关系,构图与画面内涵都很有力量。她的作品虽然表现的是我们不熟悉的场景,但艺术却使得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不再是沟通的障碍。
  所以,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做到极致也一定能产生出好作品,师进滇的作品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他用着色的不锈钢丝编织的等大北京吉普,发动机、变速箱、串联轴承以及轮胎等零部件都如CAD建模的线形3D图一样准确、清晰,使人惊叹,尤其是在灯光照射下投影与空间的虚实对比,很有东方禅学的意味。他一件作品《浮尘》,是一扇编织的中国式屏风,里面镶嵌了许多碳粒,灯光照射下的投影与作品相互叠加显得虚幻却又真实,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中国城市浮尘飞扬的空气,这种视觉通感给人留下强烈印象。师进滇长期从事着这种不锈钢丝网编织作品的探索,虽然创作形式没有大的变化,但是却不时能带出一些新的视觉样式,可见他对自己创作把握已经得心应手。
  贸然踏入自己不熟悉的创作领域,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展览中一位捷克艺术家的水墨作品就让我有些失望。他也长期生活在中国,甚至在央美壁画系兼职,但他对笔墨乃至宣纸、水墨这种媒材的认识还很不足,作品更像是宣纸上的水粉画,显得有些俗气。但另一位美国艺术家李如侠(Ross Lewis)却对中国画的笔墨系统和宣纸及水墨材料有独到的认识,他认为中国传统绘画在宣纸、水墨这套体系下已经走向极致无法超越,所以他使用绳和墨在宣纸上作画。他的作品带有一定实验性,虽仍谈不上很大成功,但也有别于传统水墨以及当代水墨,具备一定拓展的可能性,希望他能在今后的探索中有更大的收获。
  多维度,正是坚守和融通不同选择方式的呈现。这样的多元状态是全球学界在经历对现代化进程种种问题的反思文化多元化的共识。多元的共生、共存将为世界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对于当代艺术来说,这样的多元化认知是其发生和发展的基础。一方面创作对象的多元化,使艺术能更加敏锐地介入到社会生活中去,而不再是艺术本体单一的形式变化;另一方面创作方式的多元化,使艺术突破以往的空间和平面,不再局限于绘画、雕塑等传统创作形式,演变出影像艺术、装置艺术、观念艺术、行为艺术、大地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改变了对艺术边界的认知,并更有利于公众参与到艺术活动中去,拉近艺术与普通民众的距离。
  这次“多维度——2015峨眉当代艺术年度展”提供了一次机会去审视多维度下艺术创作的自我坚持与交流融通相互博弈的机会,有兴奋也有失望,但毕竟提供了一次可资参考的样本,在艺术国际交流的大背景下意义非同一般。衷心希望年度展能继续办下去,从更广大范围的中小城市中,为中国当代艺术注入更多活力。
其他文献
贵州省桐梓县古称“夜郎国”,一句著名的成语“夜郎自大”就是源自这里。从古至今,这个区域都是偏僻、闭塞的代名词。著名诗人李白曾流放此地,并在当地建有“太白书院”。因为交通不便,它相对于别的地方保留了很多乡村的传统手工和生活方式。一直以来,这里的木匠特别多,这和当地丰富的林地资源有密切的关系,每家每户都有储藏木料的习俗,以备婚丧嫁娶之用。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现代板式家具以及塑料制品逐渐取代传统的木作
期刊
“80后”作家有过度形容词使用嗜好。形容词有助于帮他们表达感受的丰富性,也更容易使得句子出彩,能吸引现实生活平淡的读者,更会被当作例句进行表扬和模仿。他们在作品里对形容词的偏好分为两种:一是在一个事物前,加上数个形容词来修饰,有堆砌的嫌疑。二是在每个事物前都要加上形容词,看似是对每件事物都敏感,实质则是缺乏着力点,把事物铺陈开来。  “80后”作家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郭敬明曾说过:“有一段时间
期刊
青春是一种生命的冲动, 正如《青春之歌》的青春是一个时代的热血,《青春万岁》的青春是一个时代的希望,而《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则是需要承认的我们这个时代——关于青春情绪的曲折表征。面对青春文学,传统文学批评往往将其指认为某种伴随商业大潮而兴起的大众文化,其背后由资本逻辑左右,将年青的一代在不谙世事之时引向拜金主义和犬儒主义。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青春本身除了在年龄上构成一个界限,并不具备切实的范畴,
期刊
“多媒体融合下的青年写作”、“新媒体环境下女性文学的生产与传播”、“全媒体时代文学价值的发现与阐释”……近一年来参加的文学研讨活动中,类似这样的主题明显地多起来。多媒体、全媒体或新媒体,我们在文学内部如此高频率地谈论和研究这些话题,其实反证和内含着一种急切与焦虑:面对新兴的文化生产传播方式、面对《琅玡榜》《花千骨》与《芈月传》、面对网络大神与粉丝文化、面对大众文艺的狂欢和喧嚣,我们这些所谓纯文学、
期刊
冬日漫语  靠近大雪的人 或许隔寒冷最远——  而寒冷是可以画出来的 神  用风声 画着这个暮冬最新的喜悦  多少苦痛铸就卷曲的春秋与祈愿  而我是从深冬出发的人 我有皲裂的沉默  有一场大雪不懈塑造的旷远 以及坚持  我在疾风之芒上寻找梦境的暗影  在肉身沉重的波澜里 寻找船的骨骼  或者追忆——我从村庄铭刻的疼痛出发  用云烟构筑秘不示人的辽阔和坎坷  用足迹抵押苍茫 我有你听不清的泣哭  有
期刊
艺术创作始终是个人的事儿。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信息纷纭、资讯繁复的世界上,最要面对的便是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冲突和融合。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抽出其冲突方面,视之为世界分裂的依据。然而,冲突固然不可避免,政治家也念念不忘利用它来为自己的政治目的服务。但所谓文化,说到底也就是人在不同环境和不同历史中的生存方式。所以,相信人类有共同属性的人们总会努力,去做世界文化在碰撞中的交流和在冲突中的融合。因为对个
期刊
在小区里逶迤不已的桂花香气中,几个人进了她的家。但进门的瞬间,来人还是被巨大恶臭震惊,纷纷掩上了鼻子。  她还没死,躺在很可能正是臭源的床上。混乱,肮脏,这都是可以想象的,包括她本人的形象,也可以如此形容。唯一让人欣慰的是,阳台上还有两盆仙人球那样的植物,在午后阳光的斜射下泛有绿意,静止不动。它们长速缓慢,除了阳光,别无所好,活着和死了基本是看不出来的。  她睡着了,或者懒得搭理别人,所以大家只在
期刊
2015年是名符其实的“微信诗歌年”(据相关统计微信使用数量已达7亿之多),诗歌正在进入“微民写作”和“二维码时代”,“人到盖棺时也很难定论 / 自己说不清楚,别人更不能 / 最简单的办法是,死后请一个匠人 / 把我曲折的命雕刻成二维码 / 算是我留给世界的最后一方印章 / 形状一定要刻成祖屋的窗棂 / 要镂空的,百年之后 / 就把二维码安放在我墓碑的正中 / 扫墓人一眼就能扫出阴阳两维的苦 /
期刊
垂 钓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侠客子午时。疏星淡月天作晓,降龙伏虎丹丘池。这首由武当山掌门木剑客所作的炼丹诗,说的是天下名侠们,黎明即起,闻鸡起舞,应珍惜这宇宙划开的鸿蒙之气,太阳跃升的初心之光,不可荒废良辰吉时。当日木道长洋洋得意,将诗抄在紫霄宫一溜明黄山墙上,武当山的道士们奉之如律令,谁敢比太阳起得晚!贪睡的小道士,顶多是在心里埋怨东边的太子坡不够高,山巅的松柏不给力,稀稀拉拉遮不住那天造地设
期刊
1  那年冬天最冷的午后,父亲的自行车停在楼下等我。我们要去参加小舅的婚礼。我的母亲早在三天前就去了那里帮忙。此刻,他们大概已经忙得热火朝天了。我想象着那屋里的场景,桌上摆满吃的东西,炉灶里炖着肉,蒸笼屉子里全是各式糕点,食物的香味四处逃窜,相拥相撞在一起。我很想催父亲骑快一点,又有点害怕自己忽然出现在那种场合里。她们肯定会拿各种食物往我手里塞,我的口袋很快就会装满各种好吃的,那些热情的妇女,被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