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金融危机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问题迫在眉睫,一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以广东省高校毕业生为样本,采用抽样调查法和实地访谈法,分析大学生就业现状,反映当前大学生就业状况的一般趋势,并就当前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广东大学生;家长;企业;建议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国家、社会、学校、学生、家长所共同关注的焦点。尤其是世界性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较大影响。为真实了解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尤其是广东省大学生就业造成的影响,我们以“金融危机背景下广东大学生就业形势问题的调查”为主题,对全省大学生就业状况进行调研,通过调查问卷及实地采访,取得了第一手材料及数据,通过分析,为今后就业工作提供指导。
一、调研数据分析
1、大学生对就业现状的认识趋于理性
经过一番调查后发现:很多学生对自己毕业时的就业形势还是有很清晰的认识的,有相当大一部分学生比较乐观的认为,通过努力应该可以找到工作,当然还有一小部分认为就业形势不乐观,困难会很大。而对于先就业还是先择业的问题,受访的学生中62%表示先就业后择业,21%则先择业再就业,12%的就持观望的态度。
谈到就业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就业方向和工资问题。在就业方向方面,60%选择沿海地区,31%选择家乡,7%选择中部地区,2%选择西部地区,从调查表上看,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依然是大学生的“最爱”,大多数大学生都纷纷表示不考虑到西部就业。主要原因一是沿海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沿海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也更加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大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密切相关的。二是沿海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比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而且就业岗位多元化的选择方位也比其他地区的多,这也成为就业者选择的原因。在工资方面,不同地区的人要求不同,珠三角地区普遍较高,其他地方则相差不多,总体平均在1500到2500之间。
关于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问题,如:专业水平、心理素质、沟通能力、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品德等高票通过,已成为大多数大学生应具备能力中的共识。而各种能力中,适应能力是接近半数大学生认为比较重要,这不但在经济健康增长的时候能应对自如,在突然而来的经济危机爆发后也能迅速调整适应。专业知识许多大学生认为课堂教学的知识远远不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68%的大学生认为需要进一步实践。就业方面,七成多的大学生认为对大学提供的就业指导感到一般,普遍都表示希望学校能提供多种形式的指导,比如公关能力,心理素质,职业生涯规划和道德素质等。
2、家长对大学生就业期望仍旧过高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似乎已成为家长心目中亘古不变的定理。然而,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家长对其子女的期望值依旧高。在对全广东省随机调查的17529位家长中,我们发现,超过43%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在毕业参加工作初期的月薪为2000-3000元,更有超过23%的家长期望子女能有3000元以上月薪。从这个调查结果中,凸显了家长对子女的薪金期望值与社会大环境的截然不符,这非常地容易令子女在工作初期造成巨大的压力。
此外,在本次的调研中,我们发现,超过82%的家长都希望子女留在国内就业,更甚的是约87%的家长希望子女是直接留在本地工作。希望子女在家乡工作,落地生根,自己能有人照顾是普遍家长的愿望。但是这会缩小子女的就业范围,对刚出来工作的新手,无疑是增加了难度。但这一期望,在广东省的不同地区,确实是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偏差,在广州、佛山、珠海、中山、东莞等发达珠三角地区,超九成的家长的都希望子女留在本地这个土生土长的发达地区,而在湛江、茂名、韶关、清远等粤西和粤北地区,普遍的家长都认为子女应该到大城市里发展。
在广泛的农村地区,求稳心理成为了广大家长的心中希冀,他们都非常希望子女都能找到一份安稳的、比较适合自己的工作,在工资待遇方面,家长们都相信,只要子女们耐心、认真地工作,总会有出头天的。对于是否支持西部建设,大多是迟疑或否定的态度。其实,由于农村家庭经济状况,父母都期盼着儿女挣钱减轻家里的负担,虽在大道理之外,却与情之中。为了儿女的前途,多少父母辛苦了大半辈子,作为儿女的我们,在就业选择过程中,是应该好好听听父母们的建议,尊重爸妈的意见,确定适合自己的工作,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3、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普遍提高
金融危机直接殃及大学生的就业,有的企业招聘纷纷提高门槛,有的企业为了削减成本而精兵简政不招聘大学生,甚至裁员,从而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严峻。
在广州、佛山、深圳、东莞等一级城市的调研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很突出的现象,中小企业的校园招聘计划明显萎缩过半。近年的全球500强企业和行业的领军企业等大型企业给出校园招聘的计划已经有近百家了,虽然与往年的情况基本持平,但大企业的招聘要求确实比往年提高不少,往年吸纳毕业生最多的中小企业,近年的校园招聘中,有些已“企迹罕至”了,并且招聘的规模是明显减少过半的。
人才的录用出现了一种“畸形化”。危机当前,不少企业打着金融危机的旗号,纷纷裁员或者拒绝、为难应届毕业生的状况。佛山顺德的调研小组了解到了部分企业肆意地削减刚就业大学生的月薪或是直接裁员,但凭工作经验缺乏这一点,不少大学生在试用期三个月后都被直接逼出企业。三个月的零薪或低薪工作,被一些企业在金融危机时当作牟利的时机,企业没有担当起一份维护社会安宁的社会责任心。
二、存在问题分析
金融危机背景下结构调整式的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较低,劳动力需求难以大幅增长,劳动力总量严重供过于求,所以,大学生就业领域将面临着几个突出问题。首先是大学生供大于求压力进一步加大,预计全年需要安排大学生就业总量约600-700万人。其次是往年积累的大学生没就业数量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加大,对应届大学生就业产生的冲击较大。其三,产能过剩、经济波动和贸易摩擦所引发的就业风险增加。企业为了生存纷纷提高招聘门槛,甚至不招聘,有的企业顶不住冲击倒闭或破产,其四,严重不足的就业需求,从近期的角度看,就业需求的增长极其缓慢,无法满足上述巨大的就业供给数量。
大学生就业认识偏差和家长对就业期望值的过高产生如下影响:(1)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标准中只有工作条件、收入等眼前实在利益,而对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因素不作考虑,因而极易选择到并不适合自己的职业。(2)职业标准过于功利化、等级化。一些毕业生过分强调职业的功利价值,甚至还将职业划分为不同等级,而不考虑国家与社会的需要,不愿意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和行业去工作。(3)求安稳,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很多大学生仍然喜欢稳定、清闲、福利保障好的单位,希望以此就能选定理想的职业,而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去自己创业。(4)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学以致用。在求职时,只要是与自己专业关系不密切的职业就不考虑,这样做只能是人为地增加了自己的就业难度。(5)职业意义认识不当。许多大学生从观念上来说,还是仅仅把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对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的建议及思考
1、政府方面
从市场化社会政府的经济和社会职能上讲,解决就业问题是政府的四大宏观经济目标之一(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所以在金融危机面前政府的主要责任是为大学生搭建就业服务的长期平台。
第一,提供充分的实习机会。实习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缩小用人需求与大学生素质现状之间差距的重要途径。政府制订政策,鼓政府部门、企业、学校特别是西部地区接收大学生实习。对接受大学生实习的公司,按照接纳大学生实习的人数,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或政策优惠。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对已毕业大学生开展就业创业培训,使他们树立创业理念,掌握创业就业技能,克服等靠思想,勇敢面对社会,走自主就业的道路。
第二,建立大学生信用记录库。打造一支讲诚信的高校毕业生队伍,对于支持学生的就业、对于人才市场的和谐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建议政府与高校配合,征集、储存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信用记录。对在校信用记录良好者,在市场准入、注册登记、小额贷款等方面,放宽条件,特别是小额贷款上,可免除担保等。
第三,建设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中心应担负三项主要职能:一是对在校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提供就业政策咨询;二是组织各种形式的供需见面活动,为大学生提供持续的就业机会;三是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和毕业之初创业提供资金、人才、项目、场地、信息等方面的支持。
第四,政府应当鼓励大学毕业生面向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最前沿。鼓励大学生到社会最需要他们的地方去,到西部去,为到这些地方的人提供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2、高校方面
第一,改革大学的课程设置,改变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状,培养企业和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第二,建立大学生就业指导和介绍中心,为在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就业培训等,应做到实处,真正为学生和社会接轨服务。
第三,帮助在学毕业生学生建立假期去各类企业和团体实习的渠道。大学生就业,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工作经验。工作经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责任心的训练,企业很看重,但大学生没有工作机会如何有经验,学校应帮助大学生建立各类工作的实习机会。
第四,帮助学生制订职业规划,做好就业前的准备工作。
3、学生方面
第一,学好扎实的专业知识,提高全面综合素质。只有高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瞬间百变的社会,更好地融入社会适应工作岗位。
第二,重视实习的机会。实习是大学生积累社会经验的重要途径,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尽早地开始通过实习或参加公益活动接触社会。
第三,努力挖掘自己的发展潜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认清方向,少跳槽。
第四,正确认识就业形势。要结合自己的优点缺点分析就业形势,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不受家长和别的因素的影响选择就业,在金融危机阶段先就业后择业,或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第五,拓宽就业渠道。西部发展正需要大批的人才,生为社会的接班人的广大有志青年应当积极投入到西北的开发中区。回家乡创业和到基层服务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胡红霞,张涛.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09(8):
54-56.
[2]高日光,孙健敏,王燕.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需求的实证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9(7):51-54.
[3]杨文坤.高校本科生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探析[J].琼州学院学报,2009(12).
[4]石文川,邵宝健,等.关于地方高校全程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0(3).
作者简介:
黎玉萍(1971—),女,广东湛江人,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办公室副主任,研究方向:高校学生管理。
全文(1966-),男,广东湛江人,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学生教育管理。
【关键词】金融危机;广东大学生;家长;企业;建议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国家、社会、学校、学生、家长所共同关注的焦点。尤其是世界性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较大影响。为真实了解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尤其是广东省大学生就业造成的影响,我们以“金融危机背景下广东大学生就业形势问题的调查”为主题,对全省大学生就业状况进行调研,通过调查问卷及实地采访,取得了第一手材料及数据,通过分析,为今后就业工作提供指导。
一、调研数据分析
1、大学生对就业现状的认识趋于理性
经过一番调查后发现:很多学生对自己毕业时的就业形势还是有很清晰的认识的,有相当大一部分学生比较乐观的认为,通过努力应该可以找到工作,当然还有一小部分认为就业形势不乐观,困难会很大。而对于先就业还是先择业的问题,受访的学生中62%表示先就业后择业,21%则先择业再就业,12%的就持观望的态度。
谈到就业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就业方向和工资问题。在就业方向方面,60%选择沿海地区,31%选择家乡,7%选择中部地区,2%选择西部地区,从调查表上看,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依然是大学生的“最爱”,大多数大学生都纷纷表示不考虑到西部就业。主要原因一是沿海发达地区除了有较可观的工作待遇外,沿海发达地区与国际接轨也更加便捷,更能为就业者提供再学习提高的机会,这与大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密切相关的。二是沿海发达地区的就业机会比其他不发达地区的高,而且就业岗位多元化的选择方位也比其他地区的多,这也成为就业者选择的原因。在工资方面,不同地区的人要求不同,珠三角地区普遍较高,其他地方则相差不多,总体平均在1500到2500之间。
关于大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问题,如:专业水平、心理素质、沟通能力、组织能力、适应能力、品德等高票通过,已成为大多数大学生应具备能力中的共识。而各种能力中,适应能力是接近半数大学生认为比较重要,这不但在经济健康增长的时候能应对自如,在突然而来的经济危机爆发后也能迅速调整适应。专业知识许多大学生认为课堂教学的知识远远不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68%的大学生认为需要进一步实践。就业方面,七成多的大学生认为对大学提供的就业指导感到一般,普遍都表示希望学校能提供多种形式的指导,比如公关能力,心理素质,职业生涯规划和道德素质等。
2、家长对大学生就业期望仍旧过高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似乎已成为家长心目中亘古不变的定理。然而,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家长对其子女的期望值依旧高。在对全广东省随机调查的17529位家长中,我们发现,超过43%的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在毕业参加工作初期的月薪为2000-3000元,更有超过23%的家长期望子女能有3000元以上月薪。从这个调查结果中,凸显了家长对子女的薪金期望值与社会大环境的截然不符,这非常地容易令子女在工作初期造成巨大的压力。
此外,在本次的调研中,我们发现,超过82%的家长都希望子女留在国内就业,更甚的是约87%的家长希望子女是直接留在本地工作。希望子女在家乡工作,落地生根,自己能有人照顾是普遍家长的愿望。但是这会缩小子女的就业范围,对刚出来工作的新手,无疑是增加了难度。但这一期望,在广东省的不同地区,确实是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偏差,在广州、佛山、珠海、中山、东莞等发达珠三角地区,超九成的家长的都希望子女留在本地这个土生土长的发达地区,而在湛江、茂名、韶关、清远等粤西和粤北地区,普遍的家长都认为子女应该到大城市里发展。
在广泛的农村地区,求稳心理成为了广大家长的心中希冀,他们都非常希望子女都能找到一份安稳的、比较适合自己的工作,在工资待遇方面,家长们都相信,只要子女们耐心、认真地工作,总会有出头天的。对于是否支持西部建设,大多是迟疑或否定的态度。其实,由于农村家庭经济状况,父母都期盼着儿女挣钱减轻家里的负担,虽在大道理之外,却与情之中。为了儿女的前途,多少父母辛苦了大半辈子,作为儿女的我们,在就业选择过程中,是应该好好听听父母们的建议,尊重爸妈的意见,确定适合自己的工作,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3、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普遍提高
金融危机直接殃及大学生的就业,有的企业招聘纷纷提高门槛,有的企业为了削减成本而精兵简政不招聘大学生,甚至裁员,从而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严峻。
在广州、佛山、深圳、东莞等一级城市的调研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很突出的现象,中小企业的校园招聘计划明显萎缩过半。近年的全球500强企业和行业的领军企业等大型企业给出校园招聘的计划已经有近百家了,虽然与往年的情况基本持平,但大企业的招聘要求确实比往年提高不少,往年吸纳毕业生最多的中小企业,近年的校园招聘中,有些已“企迹罕至”了,并且招聘的规模是明显减少过半的。
人才的录用出现了一种“畸形化”。危机当前,不少企业打着金融危机的旗号,纷纷裁员或者拒绝、为难应届毕业生的状况。佛山顺德的调研小组了解到了部分企业肆意地削减刚就业大学生的月薪或是直接裁员,但凭工作经验缺乏这一点,不少大学生在试用期三个月后都被直接逼出企业。三个月的零薪或低薪工作,被一些企业在金融危机时当作牟利的时机,企业没有担当起一份维护社会安宁的社会责任心。
二、存在问题分析
金融危机背景下结构调整式的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较低,劳动力需求难以大幅增长,劳动力总量严重供过于求,所以,大学生就业领域将面临着几个突出问题。首先是大学生供大于求压力进一步加大,预计全年需要安排大学生就业总量约600-700万人。其次是往年积累的大学生没就业数量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加大,对应届大学生就业产生的冲击较大。其三,产能过剩、经济波动和贸易摩擦所引发的就业风险增加。企业为了生存纷纷提高招聘门槛,甚至不招聘,有的企业顶不住冲击倒闭或破产,其四,严重不足的就业需求,从近期的角度看,就业需求的增长极其缓慢,无法满足上述巨大的就业供给数量。
大学生就业认识偏差和家长对就业期望值的过高产生如下影响:(1)只顾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标准中只有工作条件、收入等眼前实在利益,而对自我的职业兴趣、能力、职业的发展前景等因素不作考虑,因而极易选择到并不适合自己的职业。(2)职业标准过于功利化、等级化。一些毕业生过分强调职业的功利价值,甚至还将职业划分为不同等级,而不考虑国家与社会的需要,不愿意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和行业去工作。(3)求安稳,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很多大学生仍然喜欢稳定、清闲、福利保障好的单位,希望以此就能选定理想的职业,而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去自己创业。(4)过分强调专业对口,学以致用。在求职时,只要是与自己专业关系不密切的职业就不考虑,这样做只能是人为地增加了自己的就业难度。(5)职业意义认识不当。许多大学生从观念上来说,还是仅仅把工作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对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三、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就业的建议及思考
1、政府方面
从市场化社会政府的经济和社会职能上讲,解决就业问题是政府的四大宏观经济目标之一(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所以在金融危机面前政府的主要责任是为大学生搭建就业服务的长期平台。
第一,提供充分的实习机会。实习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缩小用人需求与大学生素质现状之间差距的重要途径。政府制订政策,鼓政府部门、企业、学校特别是西部地区接收大学生实习。对接受大学生实习的公司,按照接纳大学生实习的人数,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或政策优惠。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对已毕业大学生开展就业创业培训,使他们树立创业理念,掌握创业就业技能,克服等靠思想,勇敢面对社会,走自主就业的道路。
第二,建立大学生信用记录库。打造一支讲诚信的高校毕业生队伍,对于支持学生的就业、对于人才市场的和谐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建议政府与高校配合,征集、储存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信用记录。对在校信用记录良好者,在市场准入、注册登记、小额贷款等方面,放宽条件,特别是小额贷款上,可免除担保等。
第三,建设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中心应担负三项主要职能:一是对在校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提供就业政策咨询;二是组织各种形式的供需见面活动,为大学生提供持续的就业机会;三是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和毕业之初创业提供资金、人才、项目、场地、信息等方面的支持。
第四,政府应当鼓励大学毕业生面向中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最前沿。鼓励大学生到社会最需要他们的地方去,到西部去,为到这些地方的人提供一系列的优惠政策。
2、高校方面
第一,改革大学的课程设置,改变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现状,培养企业和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第二,建立大学生就业指导和介绍中心,为在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和就业培训等,应做到实处,真正为学生和社会接轨服务。
第三,帮助在学毕业生学生建立假期去各类企业和团体实习的渠道。大学生就业,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工作经验。工作经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责任心的训练,企业很看重,但大学生没有工作机会如何有经验,学校应帮助大学生建立各类工作的实习机会。
第四,帮助学生制订职业规划,做好就业前的准备工作。
3、学生方面
第一,学好扎实的专业知识,提高全面综合素质。只有高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瞬间百变的社会,更好地融入社会适应工作岗位。
第二,重视实习的机会。实习是大学生积累社会经验的重要途径,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尽早地开始通过实习或参加公益活动接触社会。
第三,努力挖掘自己的发展潜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认清方向,少跳槽。
第四,正确认识就业形势。要结合自己的优点缺点分析就业形势,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兴趣,不受家长和别的因素的影响选择就业,在金融危机阶段先就业后择业,或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第五,拓宽就业渠道。西部发展正需要大批的人才,生为社会的接班人的广大有志青年应当积极投入到西北的开发中区。回家乡创业和到基层服务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参考文献
[1]胡红霞,张涛.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09(8):
54-56.
[2]高日光,孙健敏,王燕.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需求的实证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9(7):51-54.
[3]杨文坤.高校本科生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探析[J].琼州学院学报,2009(12).
[4]石文川,邵宝健,等.关于地方高校全程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0(3).
作者简介:
黎玉萍(1971—),女,广东湛江人,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办公室副主任,研究方向:高校学生管理。
全文(1966-),男,广东湛江人,广东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学生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