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居住区绿地植物景观营造研究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rui41084325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该文基于海绵城市生态建设背景,对如何营造居住区绿地植物景观开展了设计研究,提出将居住区绿地中采用的LID设施与植物景观营造设计相结合,注重城市居住区绿地的适用功能和视觉审美的改善。通过对西咸新区居住区绿地的实地调研,分析了影响城市居住区绿地植物景观营造的相关因素,并提出了居住区绿地适宜性的植物景观营造的设计方法、原则以及设计要点,旨在建设宜居海绵化居住区。
  关键词:海绵城市;居住区绿地;植物景观营造;适宜性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13-0091-03
  Abstract: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sponge city, the design of plant landscape of residential green space is studied. It is put forward that the LID facilities used in residential green space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design of plant landscape construction, and the applicable function and visual aesthetic improvement of urban residential green space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of residential green space in Xian New area,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ed factors affecting the plant landscape construction of urban residential green space,and puts forward the design methods,principles and key points of the suitable plant landscape construction of residential green space.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build a livable spongy residential area.
  Key words:the sponge city;Residential area green space;Plant landscape construction;Suitability
  1 引言
  城市生态学家扬蒂斯基曾提出“生态城”居住模式,即成立一个人与自然及社会关联的理想化居住环境,居住区绿地中的各个活动空间的植物景观营造,应以回归自然为设计理念,是提升居民对居住区环境的体验感尤为重要的设计手段。通过借助LID设施和人工自然植物景观的有机结合,营造田园意境,唤起居民对游览自然风景的情感寄托。海绵城市居住区绿地的植物景观营造,利用传统造园的形式,丰富植物景观空间,增强植物景观的立体感,使建筑与植物景观之间相互渗透;利用下凹式绿地,水生植物景观元素的植物配置,保持整个植物空间的连续性,丰富植物群落组合的多样性;注重城市居住区的功能性、视觉审美性、注重仪式感,对标国内外知名城市居住区绿地建设,实现生态平衡,功能健全且适宜居住的社区环境,同时致力于海绵城市的发展,建设海绵居住区。
  2 海绵城市居住区绿地建设现状
  2.1 城市居住区概况 居住区绿地的建设是与海绵城市建设融为一体的有机整体,是海绵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区既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和主要手段,也是与体现人居环境关系最密切的场地。居住区绿地占据了城市近70%的面积,是城市雨水排水系统的重要用地。因此,居住区的雨水有序排放与高效利用城市雨水利用,对城市雨水系统的改善起到关键的作用。就当下城市居住区绿地植物景观现状来看,植物景观形式较为单一,植物与组团绿地缺乏联动性、人性化设计缺失等问题频频出现,导致居住区绿地植物景观空间功能不健全、功能适宜性差、视觉审美度下降。很多居住区景观设计单一地表现为景观环境的优化,缺少使居民融入到植物景观空间环境的体验感和参与感。植物景观的营造若缺少人性化设计,会使得居民在所处的环境当中体验不到植物景观空间带来的乐趣,同时也就丧失了植物景观对居民所产生的价值。因此,对缺少符合居民对居住区绿地植物景观空间的可适用性功能性要求、视觉审美价值体现和生态宜居愿景等问题,值得深入探究与改善。海绵城市居住区绿地植物景观设计,应遵循人性化设计的原则,在更好地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条件下,建设宜居绿色环境,提高城市生态发展的可持续性,创造具有多重效益的居住区。
  2.2 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全国已启动了海绵社区的建设。针对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海绵型社区有同德佳苑、康定和园和天福和园为典型的海绵化社区的代表,结合LID技术进行景观设计,满足公共功能需求,优化宅间空间,激发多样的居民活动交流,打造自然宜居的社区环境。其中,康定和园居住区,根据西安新区的气候以及土壤在雨水花园种植乡土植物,回归田园的设计手法,营造具有自然体验感的景观空间与居民生活相适宜的社区环境。由万科与阿普贝思共同协作,将自然生态的新型景观“雨水街坊”落地雄安新区。“雨水街坊”是雨洪设施的景观化处理,更是城市生态机体建设的完美演绎,尊重自然性,倡导低影响开发理念,注重人性化的自然体验和互动参与,尊重文化和地域性,用雨水街坊方式综合解决海绵城市要求的景觀营造。虽然近几年在景观美学价值方面有所提升,但社区公园绿地的植物景观营造的功能性与特色挖掘方面还相对欠缺。因此,我国的海绵城市居住区绿地的发展要,结合现代居住区居民的生活需求,因地制宜地将LID,设施与居住区绿地植物景观营造相结合,全面推进LID海绵城市理念,打造生态、自然、宜居的社区公园绿地。   2.3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的居住区绿地景观一般是与周边的城市融为一体的开放式社区公园绿地。目前,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家将雨水处理手段与植物景观设计进行整合,加强对雨水资源的利用,保证水质,并提升城市景观效果,提供人性化的人居环境,让城市更具有可持续发展性。具有典型而又独特设计的:一是美国南花园居住区绿地,不仅将植物景观与雨水花园进行可持续的“试验台”设计,还提供自然的游乐元素,让生态植物景观与居民的自然体验并存。二是德国的康斯伯格居住,更注重居民与环境的互动,将LID设施的功能发挥到极致,利用不同时期的降雨量,呈现出不同以往的休闲与蓄水功能上的空间复合。人工通过LID和植物的种植营造居住区绿地间创造具体的互动逐渐拓展开来。
  3 居住区绿地植物景观营造的影响因素
  3.1 环境因子 影响植物景观营造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因子和人文环境因子2大方面,其中自然环境因子是指社区公园绿地的生境条件,主要包括气候类如光照、温度、湿度、降水量和土壤以及生物等。其中,光照因子对植物的生境条件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处于建筑阴面的环境称为阴生生境,建筑阳面则称为阳生生境。根据场地的生境条件进行分区与优化,合理配置植物群落组构。人文环境主要体现于当地居住区的居民对居住区绿地植物景观空间的各种功能需求,以及城市地域文化的融入,居住区绿地植物景观空间才能更好地融入到居民的生活中去,设计出既满足功能的适用性又具有个性的社区公园。
  3.2 植物自身属性 注重植物本身的自然属性,了解植物的自然属性包括植物的形态、季相、色彩、质感、功能特质等特性,分析乔木、草本植物、藤本植物、草坪、地被以及花卉等植物的特点,在符合居住区绿地植物配置需求与实际应用的基础上配置。在根据场地条件、雨水设施的条件,了解植物的耐旱性与耐涝性,通过对植物的耐旱性及耐涝性的分类,总结出适用于在不同LID设施种植的植物种类。选择与之相适宜的植物,既有利于植物的生长,也易于营造回归自然的体验感。因地制宜,既考虑植物的功能,又注重视觉美学和生态价值的双重体现。
  3.3 不同的LID技术设施的植物配置 在居住区绿地中,不同的LID技术设施需要配置不同种类的植物,因地制宜的结合本土植物合理配置。在考虑植物景观功能的改善,更应该重视植物在特殊环境下的生长状况,考虑其对旱涝、水质环境的适应性。选择耐旱、耐涝的植物以及对污染净化能力强的植物,结合两者能更好地实现植物在LID设施中的特殊功能。水生植物是海绵城市植物景观中尤为重要的植物类群,其适应能力强,能在水中完成自我生长代谢和繁殖,适用于雨水花园、植草沟以及下沉式绿地等LID设施环境下种植。针对小型雨水景观的植物配置类别,有挺水植物中的水葱、常绿水生鸢尾、蒲草等;沉水植物中的金鱼藻、狐尾藻、水车前等;浮叶植物中的睡莲、荇菜、芡实等;漂浮植物中的凤眼莲等和湿生植物中的千屈菜等。多年生植物是经济生态价值体现的首选,可以减少后期的维护费用,增强景观效果的长期性。
  4 植物景观营造的设计要点
  4.1 适宜性植物景观营造设计方法 在居住区绿地类型中,道路系统和建筑物以及植物景观3者是密不可分的相互关系,在优化植物景观多样性的场地配置,注重植物景观空间的连续性设计,提升社区公园里地的植物景观空间的布局和尺度,增强植物景观的适用性。植物群落的优化和配置,尽可能对当地本土植物加以运用,能够确保植物对当地生态环境的适应性,提升植物群落的稳定性;优先选择的多年生植物,增强植物景观效果的长久性,丰富植物群落横向空间、纵向空间结构,掌握群落的演替规律。居住区绿地的植物景观营造设计中,微地形与水系相连,展现自然和人文景观的特征。因此,运用坡地微地形能更好的表现植物景观的层次美。其次,借鉴运用中国传统“曲折”造园的设计手法,即“曲、折、弧”3种表现形式把中国传统的造园美学融入到居住区绿地植物景观设计中来,将植物景观的视觉观赏功能表现得淋漓尽致。
  4.2 设计原则 居住区绿地植物景观营造的基础原则如下:一是生态设计与可持续性原则,统筹自然、协调利用、追求复杂性和长期性。二是考虑其功能的多元性原则,其中,安全性功能、观赏性功能、社会文化功能以及经济功能是居住区绿地植物景观不可或缺的。三是在植物景观视觉美学营造设计上遵循形式美法则,把握植物配置的尺度与比例。在居住区绿地植物景观空间中,丰富植物组团搭配,植物的有机组合是提高植物价值利用率的和重中之重。考虑横向空间中植物物种数量、配置比例、分布状况等因素,植物群落中草、灌、乔3大类作为植物景观配置的主骨架,不同类别的植物在群落中的所占比例的配置,对营造植物景观的空间感、层次感有着很大的影响。植物群落配置需要注意根据植物形态和视觉层次美表现,考虑植物群落的组合搭配与种植密度,确保达到植物群落内各植物个体对生长空间的需求与所需营造的空间效果,提高植物对环境的利用率,构建植物景观层次分明、协调统一的植物景观空间结构,提高群落的视觉美学和生态价值。
  4.3 植物色彩与季相 植物的色彩,不同的色彩的搭配与调和直接影响人们内心的直观感受,那么植物色彩的表现形式是多变的,在有限的居住区绿地植物景观空间营造设计中进行植物组团时,把握植物色彩的这种特性,根据植物景观空间的所需氛围效果和人群的特定,适当调整植物色彩视觉中明度的高低、纯度变化、色相当中互补色与邻近色的植物搭配,这样才能营造较好的观赏效果。考虑植物的色彩配比,也要与场地环境中的构筑物、地面铺装、周边居住区建筑等色调相协调。色调的统一与协调,让人们在居住区绿地植物景观空间得到良好的室外休闲和视觉体验,提升居民对居住环境的价值评价。植物受季节变化的影响,春夏秋冬四季植物景观受气候影响会呈现差异性的景观面貌,依照植物的季相演替和花卉植物不同花期的色彩特点,营造时序性居住区绿地植物景观,运用花境的植物营造手段进行植物配置,达到“四季皆有景可赏”的效果。
  5 结语
  居住区绿地植物景观的营造,旨在使居住区的居民身处植物景观空间的体验中能够与环境空间产生共鸣,这需要在遵循设计原则的基础上,注重功能的改善以及视觉审美的提升。设计人员应对其居住区绿地的地形、建筑、道路、水文、植物属性、场地条件以及其他影响因素进行合理植物配置,注重体现文化氛围与特色,考虑充分运用适宜性设计手段,将花草、树木、水、石、微地形等自然景观元素与海绵城市的LID设施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为居住区绿地植物景观空间赋予自然生命力,形成整体统一、局部多样的居住区绿地植物景观体系。
  参考文献
  [1]丁旭光,曹恒.屋顶花园的设计与绿化[J].安徽农学通报,2018,24(12):95-96.
  [2]王佳佳,王思思,车伍.低影响开发与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植物选择与设计[J].中国给水排水,2012,28(21):45-50.
  [3]何曉倩.社区公园植物景观营造研究—以成都市为例[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11.
  [4]李聪.西咸新区海绵城市植物选择与配置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8.
  [5]陈玉琴.三门峡市园林植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J].安徽农学通报,2018,24(14):151-153.
  (责编:张宏民)
其他文献
在彩叶植物生产培育过程中,草害一直是阻碍其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结合《河北省彩叶植物田间杂草综合防控技术研究》项目,通过大量彩叶植物田间杂草试验,探索解决园林植物培育
摘 要:为了解新型有机肥对连作老菜园土壤的改良作用以及对蔬菜产量的影响,开展了大棚秋延后辣椒施用新型有机肥效果大区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用该新型有机肥3t替代15-5-22硝基复合肥600kg/hm2,较对照死苗率降低3.5个百分点,鲜辣椒增产8.58个百分点,同时,土壤pH值、有机质、有效磷及速效钾的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表明该新型有机肥对酸化和盐渍化的老菜园土壤有一定的修复改良作用。  关键词
摘 要:为验证生物有机肥在棉花上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生物有机肥替代部分缓释肥对棉花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减施10%缓释肥搭配施用免深耕·生物菌有机肥,提高了棉花的植株高度,增加了单株结铃数,但对单株果枝数、单铃重及衣分的影响不大;籽棉产量及皮棉产量略高于净施缓释肥(对照)的,经济效益也与净施缓释肥的基本相當。因此,该施肥模式值得在棉花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  关键词:棉花;生物有机肥;缓释肥  中图
通过开展"国嘉"土壤调理剂对连作瓠子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重茬瓠子上施用"国嘉"土壤调理剂,可显著促进作物的生长,增强瓠子抗逆性,减轻病害的发生程度;瓠子
摘 要:通过开展水稻施用锌肥对比试验,综合分析水稻产量、产量构成性状以及经济效益,研究锌肥在水稻上的肥料效应。结果表明:当土壤有效锌含量低于1mg/kg时,常规施肥水平的基础上施硫酸锌15kg/hm2,能更好地促进水稻生长,使水稻长势稳健,有效分蘖增加8.74%,实粒数增加2.3%;增产805.56kg/hm2,增幅达9.91%,增收1321.93元/hm2;应用效果明显,推广应用价值较高。  关
摘 要:为选择适宜于丘陵地区棉花生产上应用的缓释(控失)肥品种,在怀宁丘陵地区旱地上进行了不同的缓释(控失)肥对棉花农艺性状、产量及施肥用工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丘陵旱地棉花施用不同的缓释(控失)肥,棉花的生育期略有延長,其株高、单株果枝数、单株结铃数、衣分以及籽皮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但与对照的差异不显著,不同缓释(控失)肥之间差异也不显著;全程一次性施用缓释(控失)肥均可以替代常规分次施肥,
根据山东省17地市306户规模化养殖场(户)的实地调研数据,对山东省肉羊规模化养殖场(户)的生产经营行为从养殖场(户)的资金和土地资源获取、组织化程度、对规模化养殖的认知、
摘 要:马铃薯微型薯疮痂病是马铃薯脱毒繁育中的常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其外观、品质和商品性。为筛选出防治马铃薯微型薯疮痂病的有效药效,使马铃薯微薯型生产实现优质、稳产,采用几种不同药剂在马铃薯微型繁育温室消毒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药剂温室消毒处理,均对马铃薯微型薯的生育期和扦插苗的成活率影响不明显,但不同药剂温室消毒均对马铃薯微型薯病害的防治具有一定的效果,其中以龙克菌处理消毒的防治效果最好
摘 要:对茄褐纹病菌的形态及适宜培养基类型进行了分析,在茄子的不同发病部位分离出α型、β型2种分生孢子;实验结果显示,燕麦培养基是最适宜褐纹病菌产孢的培养基,其次为PSA。  关键词:茄褐纹病菌;分离鉴定;培养基;筛选  中图分类号 S436.4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9)10-0074-03  褐纹病(Phomopsis vexans)是茄子重要的病害之
摘 要:为推动枞阳县水稻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项目的实施,枞阳县种植业管理局引进了9个单季粳(糯)稻新品种,以镇糯19作对照,进行了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宣粳糯1号、光明糯1号、皖垦糯2号等3个品种表现高产、稳产、优质,其产量、生育期及抗性与对照镇糯19相当,可以作为枞阳县水稻绿色高产创建品种示范推广应用。  关键词: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粳稻品种;比较试验  中图分类号 S338 文献标识码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