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医生的生死感悟

来源 :家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ybt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在某医院急诊科工作了10年,后又辞职开诊所,于莺每天都在和生死打交道。曾经,她觉得生老病死再正常不过。然而,活到40多岁后,她发现自己不再是那个什么都不怕的“急诊科女超人”了。身边一些同学、同事的去世,令她对生老病死变得敬畏起来。
  “人的生命从诞生到鼎盛,到衰落,到死亡,就像自然界一样,也有四季。只不过,生命的四季不能轮回。每个人都逃不掉死,所以才要好好地活。”
  把选择都交给病人
  生命的诞生是美好的,但也可能会让妈妈经历磨难。


  于莺曾接待过一个病人,怀孕5个月,突然腹痛、高烧。检查结果是指原性胰腺炎,这是一个与基因相关的病,一旦怀孕就会触发炎症。选择很简单:要保孩子,孕妇就要承担很大的风险;保大人,就要拿掉孩子。
  于莺把选择权交给了病人。病人和爱人商量:“这个孩子我们要保,保到不能保为止。”
  治疗过程非常痛苦。病人每周要做两次血浆置换,把血浆里的颗粒置换出去;身体里插了一根管子,从鼻子穿过十二指肠,一直伸到空肠。
  整整3个月,病人都没能下床,孩子却还是没能保住。
  病人痛苦地接受了这个事实。于莺非常遗憾,同时感叹一个母亲所能承受的痛苦极限。
  没想到,两年之后,病人再次怀孕。作为医生,于莺很清楚,这次怀孕一定会触发重症胰腺炎,而那可能会危及生命。她希望病人的考虑是成熟的,就问:“你想过吗,万一孩子像当年一样,怎么办?”病人却坚定地说:“于大夫,只要有1%的希望,我就要付出100%的努力。”
  于是,她没再问,而是准备了一套最完善的治疗方案。然而,整个治疗过程中,病人仍多次出现生命危险,多次涉及到“孩子要不要放弃”的问题。幸运的是,10个月后,孩子终于健康出生。
  那一刻,病人百感交集,涕泗横流。于莺内心涌动,表面却没动声色,她见过太多这样的情景。
  第一次为病人流泪
  于莺比较乐观,很少为了病人的事流泪。
  记得第一次流泪,是她还没毕业时,在医院里实习,接待了一个白血病人。对方是个商人,生意做得很好。白血病进入脑细胞之后,需要做腰部穿刺,也就是要往脊髓液里打化疗药物——这是个很痛苦的过程。
  于莺是他的主治医生。打针时,每做一步她都会告诉病人,比如:“现在我要推药了,可能会有一点疼。”还会笑着聊一些家常、开开玩笑,比如:“你的生意怎么样了啊”“你老婆真漂亮”之类的。
  聊着天,药打完,病人居然躺在床上说:“今天的针打得真舒坦。”
  那时,于莺在病人的脸上,完全没看到痛苦的神色,后来他也康复出院了。但大半年之后,有一天,于莺在医院里看到了他:躺在病床上,脸苍白浮肿。她问:“你怎么这样了?”他平静地回答:“我快死了。”
  于莺的眼泪一下就掉下来了:“那种感觉不是一个病人去世了,而是一个朋友离开了。”
  不过,同样是生死,有时也能让她看到温暖。
  一对从农村来北京治病的夫妻,因为没有床位,就在急诊科的走廊里支了一张折叠床,丈夫铺了几张硬纸壳在旁边陪护。在两个月的治疗里,丈夫瞒着妻子把老家的房子卖了,还四处借了钱,治疗费用却还是不够。
  于莺却从没看见这个男人哪怕一次愁眉苦脸过。“只要老婆醒了,他都很温柔地说话、唱歌。说家里的一切都好,房子还在,儿子找到了稳定的工作。”
  “很多人都会觉得,老一辈的人、农村人可能不懂爱情,可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又有多少人愿意在你重病的时候倾家荡产、相濡以沫地陪在你身边?”
  这一次,于莺流下的,是感动的泪水。
  不光生死那么简单
  于莺见过很多因为家人生病而发生变故的家庭。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叫老刘的病人。
  老刘年轻时是公务员,后来下海经商,开上了奔驰车,住上了好房子。但在人生最辉煌的时候,被诊断出了肾衰竭,但他从未抱怨过人生。
  而后来,于莺才知道,老刘家还有一个重病患者。那天,老刘突然问于莺:“于大夫,你能搞到白蛋白吗?”原来,老刘的女儿有白血病,并且很多年了。老刘的老婆辞职在家,专心照顾他和女儿。
  老刘跟于莺说:“我是家里的顶梁柱,我还得创业。”
  这是于莺佩服老刘的地方,不强装乐观,但非常坚强。于莺曾私下问老刘:“想过再要一个孩子没?”老刘说:“我女儿今年9岁了,我知道她情况很不好,可如果这个时候我们再生一个孩子,女儿一定觉得爸爸妈妈不要她了。所以我想坚持到最后。”
  再后来,于莺从同事那儿得知,老刘的女儿昏迷不醒好多天了,医生都劝老刘和他妻子放弃,但他们始终坚持治疗。“你劝劝吧。”同事说。于莺却摇头,“我没法劝。”
  老刘跟于莺说:“老婆总觉得孩子能醒。这么多年,三口之家两个重病,她照顾这个家,就这么一点心愿,我能不支持她吗?所以我告诉医生,我听我太太的,只要她说还要治疗,那就治。”
  但最后,很不幸,孩子还是走了。瘦到80斤的老刘,对于莺挤出一个笑容,说:“我能挺得住。”背过身去,于莺眼里噙满了泪水。
  她真的太佩服老刘了:“每个家庭都会遇到各种困难。身边人离开时,可能会痛哭、会崩溃,但在老刘身上,我看到了责任和担当。”
  活得越久,越对生命敬畏
  40多岁时,看惯生死的于莺,有一天发现自己很怕死。
  最初她对生死有感触,是因身边开始出现离世的同学、同事。而对死亡开始敬畏,是因有一次去采购仪器时,为了试验是否好用,她亲自挨个试了一下。
  当她坐到病椅上,用仪器探头探测自己的身体时,突然发现画面里出现了泥沙样的闪光点。“这是甲状腺癌吗?”她哆嗦地自问。再扫了一次,她确认了。
  她拨通了一个师弟的电话:“帮我安排一下手术……”
  于莺说,这其实不是一件特别大的事儿,但让她第一次感受到了生命的冬天。进而,她开始珍惜生活,珍惜身边的人。她立马将父母从上海接到了北京;每天下班都和女儿说很多话。“以前因为工作压力大,回家都不愿说话。”
  渐渐地,身边人都发现,她脾气变好了。以前,她是“女超人”,雷厉风行;现在,她变得柔软,心平气和,甚至有时说话还带点伤感。
  她开始更多地感悟生死。她觉得,生命是一个很特殊的东西,“它属于你自己,可它也脱离不开亲情。”
  她常在医院见到这样的场景:病人大脑已失去意识,只能依靠各种仪器维持生命体征时,其家人仍挣扎着坚持治疗。“这个时候,没人知道,这个病人是为了自己活着,还是只是家属想让他活着。”但于莺感受到,这个时候,坚持治疗满足的,不是病人的健康需求,而是亲人的情感需求。
  “换位思考,假如躺在床上的是你,你的亲人用这样一种方式去维持你那个已没有意识的生命,让你这样多活几天,会不会觉得很悲哀?”于莺问,又自答,“所以如果是我,就不治了。我不想那樣活着。”
  于莺希望,如果真的到了那一天,大家想到她的时候,会想到她的乐观、她的快乐,而不是她的眼泪。
  —摘自微信公众号:每日人物(ID:meirirenwu)
其他文献
近日,话题#易怒父母养出来的孩子#登上热搜,引发网友热议。如果父母情绪不稳定,时而暴躁,时而阴郁,那么孩子成长之后会变成什么样?一位心理医生询问了许多在这样原生家庭中成长出来的孩子,并总结出15个特点:为所有正常的事情不断道歉;想得太多,细致到焦虑;特别害怕让别人失望;忽视自己的感受,把情绪藏起来……  看了这15个特点,网友们纷纷留言直呼扎心:“几乎全中,当你在照顾他人情绪的环境中长大时,隐忍会
期刊
越来越多的家长都在问同一个问题:如何与孩子相处?  看了《小欢喜》中刘静的表演我明白了。01  给孩子时间慢慢来  刘静温柔、贤惠、气质好,被网友评价为“最受欢迎妈妈”。但对于儿子季杨杨来说,妈妈是陌生的。  在他最需要陪伴的年纪里,爸妈离开了6年。当爸妈回来时,他成了一个叛逆孩子,不知道怎么跟爸妈说话,也不想跟他们住在一起。  为了与儿子亲近,刘静夫妻俩做了很多努力。  为了庆祝一家三口团圆,刘
期刊
近日,话题#孩子考98分家长得抑郁症#登上热搜,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短短一天,阅读量3.7亿,评论超过2.6万条。留言区里不乏感同身受的理解与包容:  她不是因为孩子少了2分才抑郁,是有了抑郁症才觉得少2分是大事。  我们没办法到现实中去帮助那个小孩,只希望他爸爸能帮他妈妈治病的同时,多关心关心孩子。  人世间所有的苦难,都来自于不知足。你害了你自己,也给了孩子压力。  為什么现在得抑郁症的孩子和
期刊
一直以为中国父母很鸡血,中国孩子兴趣班很疯狂,但没想到美国也是一样的鸡血和疯狂!这不,憨憨开学第一个礼拜,就收到学校的通知,“兴趣班要报名了你们千万别忘了!”儿子的学校是美国一所挺有名的私校,算是精英化教育吧,和美国普通公校的快乐教育截然不同。兴趣班手册篇  又过了一个礼拜,学校给每个家长发了一本厚厚的电子目录,我翻开一看,原来是兴趣班报名指南。每一页都是密密麻麻的字,写着每一项兴趣班的主题、内容
期刊
蒙氏幼儿园对于大多数中国家庭来说都是白花钱。  回国度假时,我跟一个多年不见的好友撸串。当年我跟她并肩坐在高中操场的看台上,她偷偷看暗恋的男生打篮球,我坐在旁边笑她无聊。笑着笑着时间就溜走了'再见时都成了孩子的娘。  她拿起一串牛板筋,撸到第二块和第三块板筋中间的时候,突然停住了。她抄起啤酒,“呼噜呼噜”几口下肚,叹了口气说,我现在根本没有时间陪娃,工作太忙了'早上出门娃刚醒,晚上加班回来娃已经睡
期刊
儿童是人生旅途的重要起点,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科学的开发儿童教育,在孩子大脑发育的关键时刻,顺应孩子的需求,培养其想象力和创造力,促使孩子智力的早期开发是很必要的。好处一:接触传统  国画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对国画有一定的了解,不仅可以欣赏优秀的国画作品,还可以了解到我国的历史文化,何乐而不为?在科技那么发达的现代社会,太多的好玩的玩具,还有电脑和手机游戏,让孩子沉迷于
期刊
孩子刚上幼儿园,被打不还手,怎么教育他?  回答人:一小时周老师  孩子受了欺负,家长通常情况下都比较生气,也比较容易受到情绪波动,先看看是否受伤了(外伤或者内伤),孩子的情绪怎么样?状态怎么样呢?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沟通解决问题:  1、先和孩子沟通,问清楚具体的情况,发生冲突的原因?不敢告诉家长的理由?弄清事实真相,然后再和孩子心平气和地聊聊天,看看孩子在这一件事情里面学到了什么?家长合适的时候
期刊
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注意”,是一个古老而又永恒的话题。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注意’是我们心灵的惟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外界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具有注意的能力称为注意力。  注意力有四种品质,即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这是衡量一个人注意力好坏的标志。  1.注意的稳定性  指一
期刊
采訪前,我以为像曹廷华这样的资深教授,一定对自己孩子要求很高、很严厉,没想到却不是这样——他对儿女相当宽松。这与我们想象的学霸家庭好像很不一样。  曹教授的儿子曹宇说,父亲几乎从来不帮他做选择,大到出国留学、高考填志愿、婚姻大事,小到学什么特长,跟谁玩,玩什么,都是自己做主。父亲从不以“家长”自居,为他做主,给了他充分的尊重、信任和自由。这与我们想象的学霸家庭好像很不一样。  更让人惊讶的是,在“
期刊
在市场的推动下,恋爱技巧越来越高超了,可以从星座、年龄、长相等各种角度分析男人女人,从而去收服和驯化对方。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发现,恋爱似乎因此变成了一场博弈,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立场企图控制局面,可往往到最后却是两败俱伤。  恋爱是否该抛弃技巧,还原本真,跟着感觉走呢?  有沒有技巧不是最重要的,有智商、有常识就可以了。  比如说,其实自己最适合的是另一个性别的自己,价值观差别太大的异性就不要挑战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