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努力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我从事小学教育多年,也担任过多年班主任工作,接触过不少学困生,对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做过一些观察、分析和研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积极探索转化学困生的途径和方法,取得了一些成绩,当然也有不成功的遗憾。现根据我实践中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谈谈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及如何做好学困生的转化问题。
一、“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分类
1.盲目型。有一部分学困生,缺乏对事物的明确认识,他们对待学习、周围的人和事往往是盲目的。有时犯了错误,老师、同学给他指出来,他们还不知道是错误。他们学习的目的不明确,把学习看成是完成家长交给的任务,或者看作是一种社会形势所逼。因此,他们的学习常常是被动的,缺乏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他们对正确的东西往往难以接受,而对一些错误的东西则很容易接受。
2.逆反型。与盲目型心理不同,逆反型心理的特征不是对事物没有认识,而是他们的认识往往与一般人的认识相悖,以此来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他们的思维具有逆向性,如别人尊敬老师,他就认为是讨好、巴结。老师讲爱护公物,他就故意破坏公物;老师要求遵守纪律,他就故意违反纪律。
3.自卑型。有的学生,由于自己学习成绩较差,或者缺乏特长,因而在班级中,感到处处不如意,从而形成一种自卑心理。
4.懒散型。具有这种心理的学生,一般智力因素并不比别人差,就是缺乏勤奋、刻苦的精神,有时即使在外部力量的促进下能“勤奋”一阵子,但也很难维持多久。根本问题是怕苦,视学习为畏途,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5.孤僻型。有的学生性格孤僻、群体意识差,即使是同一个班的同学,也很少打交道。不喜欢交朋友,不喜欢言谈,过于内向。学习遇到疑问,怕问老师、同学。由于缺少与外界的接触,自然缺乏别人的帮助,因而也影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这种学生一般还很认真,不破坏纪律,但学习、工作都缺乏主动性,因而很难引起老师同学的注意。
6.综合型。以上不健康的心理因素,表现在个体身上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维的,即一个人有可能同时具有几种心理类型。所以,有些学困生同时具有多种因素。
二、“学困生”的转化方式
1.转变两个观念。(1)转变把学困生当作教育的包袱,提高成绩的累赘而想方设法将其推出教室、挤出校门的观念。要尽力做好转化工作,引导其扬长避短,努力成才。(2)转变培养优生易出成果,转化学困生往往费力不讨好的观念。要把转化学困生与培养优生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相信:培养优生需要能力,转化学困生更显水平。
2.要有爱心和耐心。(1)要有爱心。只有对学困生充满爱护之心,才会以心换心,使学生成为知己,真正听从教师的教导,积极向好的方向发展。(2)要有耐心。学困生毕竟是孩子,我们不能以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转化学困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不能操之过急,必须遵循“反复抓,抓反复”这一原则,耐心进行教育。
3.培养自尊心和自信心。(1)要尊重学困生,培养自尊心。要转化学困生,老师应该像关心尊重优生那样尊重他们,而且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2)要信任学困生,培养自信心。信任学困生就是要相信他们蕴藏着“成才”的潜力,同时要启发学生相信自己确实具有潜力,只要发愤图强,严格要求自己,扬长避短,就一定能成为有用之才。
4.因材施教,对症下药。(1)因人而异。学困生有其“共性”,也有其“个性”。作为班主任要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否则只能是隔靴搔痒,达不到预期的目的。(2)因时而异。就是要针对学困生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找准时机,选准切入点,达到转化的目的。
总之,在对学困生的教育转化过程中,必须了解掌握每个学困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从兴趣爱好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子女一样,有爱心,有耐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鼓励他们积极向上,努力学习,把学困生转化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作者单位 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第一小学
编辑 薛小琴
一、“学困生”的心理特征分类
1.盲目型。有一部分学困生,缺乏对事物的明确认识,他们对待学习、周围的人和事往往是盲目的。有时犯了错误,老师、同学给他指出来,他们还不知道是错误。他们学习的目的不明确,把学习看成是完成家长交给的任务,或者看作是一种社会形势所逼。因此,他们的学习常常是被动的,缺乏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他们对正确的东西往往难以接受,而对一些错误的东西则很容易接受。
2.逆反型。与盲目型心理不同,逆反型心理的特征不是对事物没有认识,而是他们的认识往往与一般人的认识相悖,以此来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他们的思维具有逆向性,如别人尊敬老师,他就认为是讨好、巴结。老师讲爱护公物,他就故意破坏公物;老师要求遵守纪律,他就故意违反纪律。
3.自卑型。有的学生,由于自己学习成绩较差,或者缺乏特长,因而在班级中,感到处处不如意,从而形成一种自卑心理。
4.懒散型。具有这种心理的学生,一般智力因素并不比别人差,就是缺乏勤奋、刻苦的精神,有时即使在外部力量的促进下能“勤奋”一阵子,但也很难维持多久。根本问题是怕苦,视学习为畏途,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5.孤僻型。有的学生性格孤僻、群体意识差,即使是同一个班的同学,也很少打交道。不喜欢交朋友,不喜欢言谈,过于内向。学习遇到疑问,怕问老师、同学。由于缺少与外界的接触,自然缺乏别人的帮助,因而也影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这种学生一般还很认真,不破坏纪律,但学习、工作都缺乏主动性,因而很难引起老师同学的注意。
6.综合型。以上不健康的心理因素,表现在个体身上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维的,即一个人有可能同时具有几种心理类型。所以,有些学困生同时具有多种因素。
二、“学困生”的转化方式
1.转变两个观念。(1)转变把学困生当作教育的包袱,提高成绩的累赘而想方设法将其推出教室、挤出校门的观念。要尽力做好转化工作,引导其扬长避短,努力成才。(2)转变培养优生易出成果,转化学困生往往费力不讨好的观念。要把转化学困生与培养优生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要相信:培养优生需要能力,转化学困生更显水平。
2.要有爱心和耐心。(1)要有爱心。只有对学困生充满爱护之心,才会以心换心,使学生成为知己,真正听从教师的教导,积极向好的方向发展。(2)要有耐心。学困生毕竟是孩子,我们不能以成年人的标准去要求他们,“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转化学困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不能操之过急,必须遵循“反复抓,抓反复”这一原则,耐心进行教育。
3.培养自尊心和自信心。(1)要尊重学困生,培养自尊心。要转化学困生,老师应该像关心尊重优生那样尊重他们,而且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2)要信任学困生,培养自信心。信任学困生就是要相信他们蕴藏着“成才”的潜力,同时要启发学生相信自己确实具有潜力,只要发愤图强,严格要求自己,扬长避短,就一定能成为有用之才。
4.因材施教,对症下药。(1)因人而异。学困生有其“共性”,也有其“个性”。作为班主任要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否则只能是隔靴搔痒,达不到预期的目的。(2)因时而异。就是要针对学困生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找准时机,选准切入点,达到转化的目的。
总之,在对学困生的教育转化过程中,必须了解掌握每个学困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从兴趣爱好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把学生看成自己的子女一样,有爱心,有耐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鼓励他们积极向上,努力学习,把学困生转化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作者单位 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第一小学
编辑 薛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