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瑰丽的音乐道路上砥砺前行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re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久闻国家一级作曲家、上海大众乐团团长沈传薪的大名,但缘悭一面,未能“识荆”。近日,我终于在上海徐家汇文化中心为他专设的“音乐名家工作室”见到了他。

拜师名门之内,广摘作曲硕果


  沈传薪出生于上海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因为父亲喜爱音乐,所以他自小就受到音乐的熏陶。恰好家里有一架钢琴,于是他五岁便被父亲抱上了琴凳学习弹琴。
  1953年,沈传薪凭借自学的钢琴弹奏和初学的乐理知识,考入了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一考入附中,沈传薪便尽情地畅游在音乐的海洋里。他的主课是钢琴,在项信恩老师严格正规的教学下,沈传薪的主课成绩始终在班里名列前茅。
  1959年,在从上音附中毕业之前,沈传薪萌生了强烈的作曲愿望,于是他根据江苏洪泽湖地区流传于渔民之中的传统民间舞蹈“渔鼓舞”的音乐创作了一首钢琴曲《渔鼓舞》。旋律明朗热情,表现了渔民们豪迈奔放、飞舟奋进、喜获丰收的舞蹈形象。


沈传薪

  随后,沈传薪以优异的成绩升入上海音乐学院本科,攻读作曲专业,随桑桐和陈铭志两位名师深入学习和声、曲式、复调、配器这“作曲四大件”。正所谓“名师出高徒”,在桑桐和陈铭志手把手的教育下,沈传薪在作曲方面更加成熟了,大学二年级时创作了一部更显出众作曲才华的作品——以云南民歌为素材写成的钢琴组曲《云南民歌五首》。在上民歌课时,他被云南少数民族质朴清新的原生态民歌深深吸引,云南民歌的素材迅速在他的脑海中酝酿、扩张、变化,迅速在钢琴上灵活的奏出串串风格鲜明的动听乐音。这部令人耳目一新的钢琴组曲一经首演,便立即得到各界的高度赞赏。
  钢琴组曲《云南民歌五首》由《耍灯调》《山歌》《打夯号子》《白族夜歌》和《放马曲》组成。从五首乐曲的标题便可看出,这套组曲是作曲家对云南少数民族人民日常生活精心描绘的彩色画卷。全曲在弹奏上有许多特色,最后一首《放马曲》以多彩的音响、多变的节奏及豪放的民族性格,被中国音乐家协会选为钢琴考级第八级的曲目。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日本胜利唱片公司邀请中国钢琴家顾国权将这套组曲录制成了唱片。
  沈传薪坚持走继承国内外优秀音乐传统、扎根于民族民间音乐土壤的创作道路,坚持创作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风格的群众听得懂的作品。他自认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作曲家,必须葆有不断创作和创新的热情。这是他创作的出发点,也是他创作的归宿。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首次访华时,问陪同他的周恩来总理,美国送什么礼物给中国人民。周总理说送加利福尼亚州的特有珍稀红杉树吧。国内外媒体立即报道了这一消息。沈传薪看到这条新闻,随即萌生了为此写一首歌的愿望。那时他已进入上海广播电视艺术团任专职作曲家,一天晚上他从电台录完音出来,联想到红杉树将落户西湖边,顿起创作灵感,要马上写下来。可是当时他的身上没有纸笔,于是他连忙奔到前面灯光通明的电报局,借用了纸笔,急速地写下了一行行音符。回家后,他又在钢琴上推敲了几遍,一首风靡海内外的歌曲《红杉树》就此诞生。此曲问世后,先是由上海广播电视艺术团的女高音歌唱家张正宜演唱。没过多久,女高音歌唱家朱逢博要为广州的音响公司录音,她将《红杉树》作为主打歌曲列入,并不断在舞台上演唱,使此歌迅速走红,还传到了大洋彼岸。如今说到歌曲《红杉树》,人们就会想到沈传薪,想到朱逢博。1980年,《红杉树》获得了文化部颁发的优秀歌曲奖。


沈传薪指挥上海大众乐团

  1974年,电影《创业》在全国放映,作曲家秦咏诚为其创作的主题曲《满怀深情望北京》,由女高音歌唱家边桂荣演唱后传遍了大江南北。沈傳薪听了这首歌曲后,被曲中强烈的爱国之情所感动,深受曲中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的鼓舞。于是他与小提琴家、作曲家唐康年合作,把这首歌曲改编为了同名小提琴曲,由小提琴家潘寅林首演。后来,薛伟、吕思清、李传韵、宁峰等小提琴家常将此曲作为音乐会上的保留曲目。
  改革开放以后,沈传薪以满腔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感创作当中。他与时代同步,与社会同行,创作出了许多正能量的、接地气的民族化音乐作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沈传薪得知贺龙元帅被平反的消息后,激动不已。他到贺龙的家乡深入生活和采风后,创作出了清唱剧《迎龙桥——献给贺龙的歌》,在“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演出,受到专业人士的赞赏。
  沈传薪创作的《春到太湖》《欢乐的牧民》《雨中西湖》等器乐曲,均以鲜明的画面感、充沛的激情和满含地方特色的艺术魅力为听众所喜爱。值得一提的还有他应邀为纪录片《第五届全运会》创作的插曲《青春曲》,曲中洋溢着朝气蓬勃的生机,跳动着激情四射的轻快旋律。1987年,沈传薪创作了《月光啊,月光》,借皎洁的月亮歌颂人民战士宽广美好的胸怀,寄托和抒发人民群众对人民战士的无比热爱之情。此曲由军旅歌唱家董文华首唱。沈传薪有着旺盛的创作欲,他曾为四百多集电视剧作曲,并于1987年荣获上海首届文学艺术奖(优秀电视创作奖)。

报答师尊教诲,七十校庆献礼


  沈传薪始终不忘老师们对他的栽培和教诲,始终想通过某种方式报答他们。在“十年浩劫”期间,恩师桑桐和陈铭志被关入了“牛棚”。1972年,国家体委慕名请沈传薪为“全国第五套儿童广播体操”写伴奏音乐,沈传薪认为这是一个向桑桐老师报恩的好机会,即提出,创作这部从未接触过的音乐体裁作品,必须有创作经验丰富的人相助,需要请尚关在“牛棚”的桑桐老师合作。于是,桑桐得以从“牛棚”出来,参与沈传薪担纲的这套广播体操音乐的创作。自此以后,桑桐再也没进过“牛棚”。为了帮助陈铭志老师出“牛棚”,沈传薪用了相同的办法。1972年2月,在尼克松访华期间,我们要为他准备一场演出,包含音乐、舞蹈、杂技等,要求沈传薪统筹、设计和创作演出的串连音乐。他觉得这是帮助陈铭志老师出“牛棚”的最佳时机,便提出这场演出是一项很重要的“政治任务”,不能搞砸了,必须有陈铭志老师的参加。后来,两人很好地完成了这次演出,陈铭志就此恢复了自由。


01上海大众乐团


02沈传薪

  两位导师对沈传薪冒险相助心知肚明,他们彼此之间一直保持着忘年交的深厚情谊。1990年,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沈传薪歌曲选》时,沈传薪特请已为上海音乐学院院长的桑桐老师作序。桑院长高兴地执笔,在序言中点评沈传薪歌曲的艺术特色是:一、深切的生活感受和广阔的题材范围;二、动人的旋律和细腻的表情;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丰富的音乐语汇。桑院长一向治学严谨、待人中肯,此评价自然并非溢美之词,而是对沈传薪多年来取得的成绩实事求是的称赞。
  1989年,沈传薪被评为国家一级作曲家。1993年,日本商人黑川多喜南出资与沈传薪及《上海电视》杂志社合作成立了“沈传薪-黑川音像有限公司”,并出版了不少中国作曲家创作的作品唱片。
  沈传薪自认为做的最有意义的一件大事,是在1997年策划、录制、出版了母校上海音乐学院建校七十周年的纪念唱片集。这是沈传薪为母校策划出版的第一套唱片集。唱片集收录了包括萧友梅、黄自、贺绿汀等在内的一大批校友作曲家创作的六十七首(部)作品,分为《钢琴曲集》《声乐曲集》《独奏重奏曲集》和《管弦乐曲集》四张唱片。
  沈传薪在录音棚录制和编辑好小样后,便手提四喇叭录音机与学校教务主任朱钟堂一起到医院,请卧床养病的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贺绿汀审听。贺院长十分兴奋,仔细审听了录音,称赞沈传薪为校庆七十周年做了一件重要而有意义的事。随后,贺院长亲自为这套唱片集题写了“岁月流韵”的总标题。

创建大众乐团,奉献公益事业


  沈传薪刚满六十岁就毅然办理了退休手续。他想做更具社会意义的、为大众服务的、公益性的事。2007年,他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从社会招考了一批合唱爱好者,组成了上海交响乐团附属合唱团,在社会上举办了多场公益合唱音乐会。他还想建立一个颇具水平的管弦乐团,可以为社会公益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组建管弦乐团的消息一经传出,许多离退休和从部队文工团转业的演奏员纷纷投到沈传薪的麾下,还有不少是国家一级、二级演奏员。2009年1月,沈传薪组建了上海大众乐团。之所以取名为“大众”,是他心怀大众、服务大众的神圣责任感和建团宗旨所致。他说创建乐团是以普及为主,以更加亲民的姿态扎根于基层,把高雅艺术通过大量普及的方式传送给人民群众,丰富和提升社会的文化生活。
  不久后,上海大众乐团与徐家汇文化中心共同举办了“社区文化与名人同行”之“亲民音乐会”,文化中心专门为沈传薪设立了“音乐名家工作室”,上海大众乐团成了文化中心的驻场乐团。多才多艺的沈传薪,从行政领导、排练指挥,到作曲编配、钢琴伴奏等都“一肩挑”。乐团每月在文化中心举办两期公益演出,至今已举办了近三百期。成立十多年來,乐团先后在上海大剧院、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上海音乐厅、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等场地举办了专场音乐会。2010年在上海世博会期间,该团演出的主题音乐会就多达四十场。
  沈传薪确定的立团之本是“传承与创新”。传承就是要继承国内外优良的音乐传统,而创新就是乐团要有自己的原创作品。沈传薪认为如果没有新作品和自身的原创作品,乐团就无法生存。沈传薪要为该团、为大众写出具有创新思维、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原创作品。
  2010年,沈传薪以我国明代科学家、政治家徐光启为题材,创作了大型原创清唱剧《徐光启》,展现了徐光启光辉灿烂的一生。沈传薪在创作中吸取了上海地区的音乐素材,音乐既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又有西方作曲技法的结晶。作品中使用了交响乐、合唱、独唱、朗诵和多媒体画面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段,新颖别致。
  沈传薪为该团创作的另一部作品是大提琴协奏曲《寻梦土山湾》。徐家汇土山湾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之后的近百年里,创造了多个“第一”的人文景观,走出了一批文化精英和艺术巨匠。土山湾这些光彩的历史激起了沈传薪的创作想象和热情,很快这部大提琴协奏曲便诞生了。乐曲叙述、歌颂、展望了土山湾的昨天、今天、明天,在第三十一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上演出后,与清唱剧《徐光启》同获展演奖。
  上海大众乐团是最早一批成立的民营交响乐团之一,近十年来演出了七百多场,听众达数十万人次。沈传薪拥有强烈的责任心,同时以身作则、严格治团、不计个人得失,全团的凝聚力很强。
  沈传薪的父亲给他取名为“传薪”,是勉励他要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发扬光大。故而沈传薪在音乐道路上奋力前行,在以往的岁月里,他创作发表音乐作品近千首,获奖三十余次。但他认为,要像周小燕先生说的那样“踢好人生的‘下半场’”,还需认真思考,不断努力,继续全心全意地把上海大众乐团办得更好。
其他文献
墨西哥籍波兰裔小提琴家亨里克·谢林(Henryk Szeryng,1918—1988)自幼在柏林习琴,师从匈牙利小提琴教育大家卡尔·弗莱什(Carl Flesch,1873—1944)。谢林的演奏风格鲜明,经典、稳重且忠于作品,本文介绍的这张专辑就完美地展现了这三个特点。  专辑中除了舒曼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和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之外,其他曲目都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比如巴托克的《六
期刊
三  欣赏者是好看的。每去音乐厅、美术馆,我总喜欢痴看席位上端坐着的和停步赏画的观者,好像耳边音、眼前画都不重要了。半年前,饶有机会于巴黎短留几日,见缝插针地攀步蒙马特高地,如今忆起,居然也不曾对长久神往的街巷、古建印象深刻,却是身旁悄然路过的旅人画面再现。他们步履不同、形态各异,不时驻足拍照,试图留住时间。我拍照不多,却在记忆里留住了妄图留住时间的他们——不知道这算不算留住时间的一种方式?印象最
期刊
光线的明与暗,笔墨的浓与淡,画师款款几笔便能勾勒出神态各异、惟妙惟肖的人物肖像,这种细致入微的具象描绘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无疑是最直观的。音乐虽然看似抽象,没有具象的肖像描绘,但它却有着肖像的意识形态和灵魂。  在漫漫的音乐历史长河中,并不是每位作曲家都可以将音乐作为自己的肖像。而二十世纪的法国作曲家普朗克就是一位将自己写入音乐,并通过音乐表现自己的作曲家。死亡是永恒生命的开始  普朗克青年时代父母
期刊
罗宁性格内敛,给人的印象总是沉默寡言。但当他那历经锤炼的双手触碰琴键时,个性饱满的音乐便会屡屡激起阵阵喝彩,连在场的国际音乐巨星们也毫不吝惜地鼓掌赞叹。  拉丁爵士乐,是非洲本土节奏和拉丁美洲移民带来的节奏与爵士乐相互融合的音乐。它最早产生于古巴,盛行于纽约,也是后摇摆风格的爵士乐中最流行的一种。现如今,爵士乐已在国内蓬勃兴起,人们在熟悉拉丁爵士乐的同时,也将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了罗宁。  严肃音乐
期刊
2017年,由百余位中国籍青少年音乐家组成的首届中华青少年交响乐团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的聚光灯下魅力四射。在指挥路多维克·莫洛(Ludovic Morlot)的执棒下,乐团与中国青年钢琴家王羽佳合作,通过网络直播将中国最具活力的乐音传递到世界各地。历经2018年的室内乐主题之后,2019年NYO-China招募到的百余位杰出中国青少年演奏家们,又将在两周的专业乐队集训后重回观众的视野,不仅将应邀参加
期刊
在纪念《音乐爱好者》创刊四十周年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来缅怀创始人之一柴本尧先生。我想讲述一下我的哥哥柴本尧一生做过的最有意义的五件事:  第一件事,是他在1962年创作的革命歌曲《南京路上好八连》唱遍全国。这首歌曲是当时全国推广的七首革命歌曲之一,获得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的奖状。自1968年他从部队复员后,创作发表了很多艺术歌曲。当时,只要毛泽东主席发布了最新指示,电台和报社就会把他接去,创作
期刊
奥古斯丁·巴里奥斯(Agustín Barrios)于1885年出生于巴拉圭,1944年逝世于萨尔瓦多,是二十世纪伟大的吉他演奏家与作曲家。巴里奥斯少时从未在音乐学院学习,但他幼时便显露出了对节奏与和声的敏锐反应。巴里奥斯依靠演奏吉他和作曲谋生,作为一个流浪艺术家,他从未在任何一个国家定居,巴西、乌拉圭、萨尔瓦多等许多地方都留下了他的足迹。1934年,巴里奥斯还曾短暂地访问了欧洲,不过直到逝世,他
期刊
亨里克·维尼亚夫斯基(Henryk Wieniawski,1835—1880),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波兰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  维尼亚夫斯基自幼学习小提琴,天资聪颖的他八岁时便进入巴黎音乐学院读书。同年,他在沙龙音乐会中认识了作曲家肖邦以及诗人亚当·密茨凱维奇。青年时期,维尼亚夫斯基先后出版了几部作品。二十五岁时,他受俄罗斯钢琴家阿图尔·鲁宾斯坦的邀请移居俄罗斯圣彼得堡。维尼亚夫斯基是一位
期刊
2018年末,上海的音乐舞台再次迎来了一场中国民族器乐的盛宴——由著名笛子演奏家唐俊乔领衔主演的原创大型民族器乐剧《笛韵天籁》。这是上海音乐学院承接的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其独特的表演形式、绚丽的舞台造型、抒情的音乐叙事及精湛的演奏,带给观众别开生面的艺术场景。我有幸指挥演出了这场音乐会,在营造“天籁之声”的同时,更领略到了“笛韵之魂”。  《笛韵天籁》首演于2018年“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出品人为
期刊
史蒂芬·乔布斯曾在一次采访中被问道:“你是一个‘嬉皮士’还是‘书呆子’?”乔布斯回答道:“如果必须二选一的话,我肯定是‘嬉皮士’,我所有的同事都属于‘嬉皮士’。不同的人对‘嬉皮士’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对我来说,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嬉皮士运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些活动就是在我家后院儿举行的,嬉皮士运动启发了我。”  同样,嬉皮士运动也启发了后来的摇滚乐。 01旧金山的嬉皮士活动 02披头士乐队 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