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仪礼》“凡堂上之拜皆北面”之义

来源 :史学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tru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仪礼》凡堂上之拜皆北面举例《仪礼》中所记堂上拜礼,有一种在今天看来似乎不可理解的仪节,即宾主二人行拜礼,并非相向而拜,而是都面朝北拜。故清人凌廷堪在其《礼经释例中》卷1《通例上》中,总结出这样一条礼例,曰:“凡堂上之拜皆北面。”(见《清经解》第5册)兹举例如下。
其他文献
在《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中,高宗为其颁有大量谕旨,因此可以说全书不仅是中华帝国最后的自足自信的知识体系的展示,也是中华帝国最后一位强势皇帝眼中天下的反映。通过谕旨中的文史批评与对史书编纂或修改的干涉,高宗有意识地为清廷论证了正统合法性,是一个典型的帝国意识形态建构过程:通过史著的编修与体例的不断修正,高宗不惜褒举明季诸臣,贬斥本朝“贰臣”,意在鼓吹正统;而体例本身即正统之体现,高宗以此以及一些技术性指示进一步确证了本朝为亘古未有之得统至正的国家。
上一个世纪80年代以来至本世纪初,日本对华投资实现了快速的增长并伴随着频繁的变化,这突出地表现在投资总量与投资产业结构的变化上。与此相连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日本国内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对产业空心化的担忧,并将这归因于中国,随之将“中国威胁论”推到了高潮。时至今日,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这些问题已不再是热点,但它始终是重要而需要冷静思考的问题,而且未来也可能再次成为影响中日经济关系的一个障碍性因素。本文从历史视角对日本对华投资与日本产业空心化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再审视,以求对相关问题做出更加清醒的认识。
期刊
尽管人类历史的发展从现象上看,无疑每时每刻都是在流动着、变化着的,但就人类的社会生活方式、生活样态来看,在漫长的历史中,每个族群在没有遇到外界重大压力的情况下,通常能够保持着自己长期稳定的特有面貌,即使有变化也是极其缓慢的。然而,在民族交往与相互交流的历史过程中,在人类历史逐渐由点到面地发展为邦国的历史、国际性的历史和全球化的历史的特定时期内,民族和国家间相互影响而以较快的速度改变自己的社会生活方式和样态的社会转型便成为不可回避的历史事实。近代世界人类的历史就处于这样的一个特定历史时期。近代中国在逐渐走进
东周时期,儒家内向探求祭祀的价值之源,认为祭祀是人心自然的欲求,并以人心与内在之情作为祭祀的合理依据。这一内求一系的学者,主张祭祀“内尽于己”,实践“仁”、“孝”,从而成就主体之德性。由于天与人心存在紧密的联系与贯通,这一尽心成德的思想其实也蕴含着祭祀主体上达天命的自觉与内向超越意识。
陈寅恪《书信集·致刘铭恕》说:“近年仍从事著述,然已捐弃故伎,用新方法,新材料,为一游戏试验。”这是他对自己学术生涯重要转折的自我说明。他所谓“新材料”,乃指“明清间诗词,及方志笔记等”;“新方法”,即“不同于乾嘉考据之旧规”,亦即《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中所使用的“以诗证史”之“新法”。陈寅恪将自己的《柳如是别传》称作是史学上新的“实验”,从社会风俗史变迁的视角,辨析了“三百年前南北社会风气歧异之点”,“发三百年未发之覆”。这一试验与转变,是与国际史学界对心态史、心智史和妇女史的关注同步发生的。
20世纪50年代发生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以群众运动的方式推动农业经济活动,意识形态特征十分鲜明,且政治意义高于经济意义,这一特性在当代中国经济运动史上具有普遍意义。梳理20年来国内相关研究的主要观点,围绕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起因、农业合作化加快原因、农业合作化与工业化关系、农业合作化的经验和教训、与苏联集体化模式对比等问题,对已有成果主要观点进行了整理及考察,并对其学术发展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1910年,日本并吞韩国,大批韩国爱国志士流亡中国,开展抗日复国斗争。申圭植等人投身辛亥革命,参加中国同盟会。1912年,成立新亚同济社,吸纳两国志士。1921年,申圭植以韩国临时政府国务总理的身份赴广州访问,会见孙中山,宣布承认“护法政府”为中华民国正统政府。孙中山、陈其美、蒋介石等人积极支持来华的韩国志士。1924年,孙中山提出,中国人民的对外责任除“反抗帝国侵略主义”外,还要“扶助弱小民族”。此后,“济弱扶倾”遂成为中国国民党的重要国际政策。北伐期间,韩国志士或加入中国国民党,或投身中国国民革命军,
作为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孙中山曾极力宣传“土地国有”、“节制资本”,对私有制度多有微词,以至不少学者认为他是要废除土地私有制,并以国有资本为主构建现代企业制度。但孙中山对“平均地权”与“土地国有”所作范围限制以及他对私人资本与国家资本所作权重设置并不支持这类见解,而倾向于支持系以私有制为主的认知。孙中山的政治理想是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制度,其民生思想中的资产权属理念与其政制选择是同构的。然而由于孙中山对自己思想主张的实用主义表达,加之政治实践及研究中存在的实用主义倾向,其思想的概念边界变得模
古代日书是当时民间社会用于推断时日吉凶的数术书。湖北江陵九店战国晚期楚墓所出日书的部分内容,叙述修建住宅及住宅方位对人产生的吉凶后果,属于相宅之书。从文本上看,简文在流传过程中曾经经历过一个分栏书写的阶段。从结构上看,九店楚简《日书》所展示的择吉方法较之睡虎地秦简的《相宅篇》更为复杂,在文字表述上也更为混乱。如作为占断吉凶对象的核心建筑,九店楚简分别使用了“寓”、“宫”两种说法,而睡虎地秦简则以“宇”贯通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