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中介语语法损伤研究中的局部损伤假说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ongj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最简方案框架下,二语习得研究者提出了若干理论和假说来解释成人二语习得普遍失败的原因,他们认为中介语语法损伤主要表现在功能语类及其形式特征系统上。作为“损伤说”中的一代表假说,“局部损伤假说”认为二语习得者一旦过了关键期,其语言官能受到损伤,从而导致二语习得者不能重设功能语类特征值。本文通过介绍该假说的起源与背景,以及与“特征失效假说”和“表面屈折成分缺失假说”进行对比,指出二语中功能语类的特征永远是“惰性”、不能设定的,处于无值状态,二语语法表现出一定的不确定性。最后,阐述了该假说的可取之处及不足之处,并评价其对二语习得研究的理论贡献。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 局部损伤假说 中介语语法损伤 功能语类
  一、引言
  普遍语法(UG)一直是生成语法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对普遍语法的研究始源于对“语言是怎样习得的”这一问题的研究,它主要探讨语言之间的共性和第一语言的初始状态。普遍语法下的二语习得研究从简单探讨普遍语法的可及性发展到具体“什么可及,怎样可及”,然后到“第二语言初始状态”(initial state),最后发展到现在的“中介语语法损伤”(interlanguage grammar impairment)研究。从这一漫长的发展过程来看,所有都涉及到对普遍语法可及性这一核心问题的探讨。前两个阶段是在“管辖与约束理论”(government and binding theory)框架下进行研究的,重点考虑参数重设(parameter resetting)问题;而后两个阶段则是在“最简方案”(minimalist program)的理论基础上展开的,认为语言之间的差别在于它们功能语类及其组成特征性质的不同,第二语言习得实际上就是对二语中功能语类特征值的重设过程。
  中介语语法损伤的研究是最近几年以生成语法理论为基础的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的一大热点。它主要针对中介语的本质进行探讨,实际上是围绕中介语句法表征系统而展开研究。此研究考察中介语是否属于自然语言系统,即中介语句法表征系统是否受普遍语法的制约(White, 1998)。与此同时,在此过程中还能揭示二语习得者是否与一语习得者拥有相同的句法表征。迄今为止,国内外对中介语语法损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功能语类T(时态)和Agr(一致性)上,其焦点集中在二语中与功能语类相关的动词屈折词缀的缺失是否表明二语习得者的中介语语法的损伤,由此出现了两大对立阵营:“损伤说”和“无损伤说”。虽然两大阵营存在着很大分歧,但他们都一致认为中介语语法的损伤主要体现在功能语类及其形式特征系统上。本文通过回顾“局部损伤假说”的起源背景,详细阐述Beck等人的研究,并通过与“特征失效假说”(failed functional features hypothesis)和“表面屈折成分缺失假说”(missing surface inflection hypothesis)进行对比,指出该假说可取及不足之处。最后,评价其对二语习得研究的理论贡献和学术价值。
  二、局部损伤假说的起源与背景
  作为中介语语法“损伤说”的代表假说,Beck (1997,1998)提出了“局部损伤假说”,认为二语中功能语类的特征永远是“惰性”(inert)、不能设定的(unspecified),处于无值状态,二语语法表现出一定的不确定性。Beck将自己的理论假说命名为“局部损伤假说”是为了说明二语习得者的中介语语法损伤仅仅只局限于与屈折词缀有关的功能语类的特征强弱上。她认为普遍语法在成人二语习得中是完全不可及的,功能语类的参数值也是不能重新设置的。Beck首先对中介语语法中功能语类屈折形式缺失现象给予自己的假设,然后通过实验的方法获得数据、分析数据,最后利用所得的数据结果来论证其假说的合理性。
  Beck(1997)在其文章中回顾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有关一语和二语屈折词素习得顺序的研究。早期的词素习得顺序研究就已经暗示出二语习得者在二语屈折形态变化上可能会存在问题(Beck,1997:94)。与一语屈折词素的习得相比,二语习得者在屈折形态变化方面可能存在语法缺陷,就像失语症病人一样,说明中介语语法已经受到损伤。Beck认为二语能力中存在着影响动词提升的词汇或形态句法机制的缺陷。中介语语法的损伤只局限于屈折词缀的规则系统,而对于这一点,她推断存在两种可能:1.屈折词缀(inflection attachment)的匹配系统受到损伤,且该损伤发生在二语习得者的词库中;2.特征核查机制(feature checking mechanism)受到损伤,且该损伤发生在二语习得者的句法系统中。于是,她以动词配对(verb pair)为实验材料,选取美国北德克萨斯州大学的学生作为实验受试,比较了英语本族语者和非本族语者(二语习得者)在高频动词和低频动词的过去时态知识掌握上的差异。实验结果发现,本族语者在不规则动词上存在显著的频率效应(frequency effect),非本族语者则没有;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在规则动词方面都表现出显著的反频率效应(anti-frequency effect),低频规则动词过去式的反应时间比高频规则动词过去式的反应时间要快。总的来说,两者在规则动词的过去时态屈折词缀上的反应时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从而说明非本族语者(二语习得者)能够利用规则把屈折词缀匹配到相应的动词上,这表明二语中屈折词缀的匹配系统没有受到损伤。因此,Beck排除了第一种可能性,认为中介语语法的损伤发生在句法系统中的特征核查机制上。
  Beck(1998)为了证明第二种可能性是否存在,设计了实验来考察以英语为母语的德语学习者关于论元动词提升的句法知识。按照最简方案,功能语类特征的强弱决定了实义中心词的提升与否。英语中功能语类T上的动词特征(V feature)呈[弱]特征,不允许论元动词在显性句法推导中从动词短语内部提升到T位置;相反,德语中功能语类T上的动词特征呈[强]特征,论元动词需在显性句法推导中从动词短语内部提升到T位置以便核查其[强]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学习者对带有提升或未提升动词的句子的不同反应取决于他们的二语水平,不同水平的学习者对二语德语中的论元动词提升的反应时间也大为不同。令人出乎意料的是:低水平的二语学习者更倾向于接受论元动词提升的正确句子;而高水平的二语学习者则对论元动词提升与否不加区别,没有发现存在任何的倾向性。她认为“那些要求或禁止中心词提升的形态句法特征在语言发展成熟过程中受到损伤,而在这种局部损伤状态下产生的二语语法,当与成熟的成人状态(adult-state)下的母语语法相比时,具有过度概括的特点,这表明允许论元动词任意提升”(1998:316)。   总的来说,Beck在其“局部损伤假说”中认为,如果二语习得者年龄已超过关键期,INFL和NUM这类功能语类的特征在二语习得中就不能再正常运作,从而使二语习得者处于一个永久不确定的状态,不知道中心词是否应该移动(袁博平,2003:260)。此外,在整个二语习得过程中功能语类的特征都处于无值状态,二语习得者无法设定特征值,普遍语法是完全不可及的(常辉、陈永捷,2006)。
  三、中介语语法损伤研究下的局部损伤假说
  中介语语法损伤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阵营:“损伤说”和“无损伤说”。“损伤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假说是“局部损伤假说”和“特征失效假说”;“无损伤说”中代表假说是“表面屈折成分缺失假说”。通过对比三大假说,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局部损伤假说”的可取与不足之处。
  (一)“特征失效假说”与“局部损伤假说”
  Hawkins和Chan(1997)提出了“特征失效假说”,整体认为中介语语法的损伤是局部的,仅限于一语中没有实例化(instantiated)的特征,普遍语法中的原则在二语中是完全可及的。具体地说,Hawkins和Chan认为,关键期以后的二语初始状态中的参数选项都已消失,不可能再被赋值。只有那些和一语具体形态和语音形式相关的参数选项才可能被重新激活,在此过程中,二语语法会受到普遍语法的制约,二语习得者可以将一语中的功能特征映射到二语中的形态和语音形式上。如果一语和二语在功能特征上仅仅只有细微的差别,二语学习者可以较为全面地习得二语中形态和语音形式所包含的功能意义;如果一语和二语在功能特征上存在较大的差别,那些在一语中没有激活或体现的特征对于二语学习者来说将无法习得,其相应的普遍语法参数也不能重新设置。
  Hawkins和Chan(1997)以母语分别为法语和汉语的英语学习者为实验受试,观察他们在英语限定性定语从句方面的知识。他们认为汉语中没有导句词(complementizer),疑问算子(wh-operator)在显性句法中是不移动的。汉语中的限定性定语从句是在隐性话题(null topic)的基础上生成CP指示语位置,然后与定语从句中的先行词共同约束定语从句中某个名词性成分。相反,英语和法语有导句词,其疑问算子在显性句法中是要移动的。在此实验中,Hawkins和Chan将以法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作为控制组,与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进行对比,他们重点想了解,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是否能重设英语定语从句中功能语类C上的wh特征。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与其他两组的英语学习者在定语从句知识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他们不能重新设置疑问参数。“特征失效假说”这一实验说明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他们英语定语从句的心理表征属于汉语的话题-代词约束关系,而不是英语的关系算子移位关系。因此,可以看出,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是二语中功能语类的某些特征在关键期以后对于二语习得者来说是不可及的,这些不可及的正是那些一语中没有实例化的特征。
  与“局部损伤假说”相比,“特征失效假说”认为中介语语法损伤是局部的,主要体现在中介语的功能语类及其特征系统受到部分损伤,损伤仅局限于一语中没有实例化的特征,这从而表明普遍语法中的原则在二语中是完全可及的。“局部损伤假说”则认为中介语语法损伤是整体的,损伤表现在与屈折词缀相关的功能语类的特征强度上,它认为普遍语法中的原则在二语中是完全不可及的,参数也不能够重设。“损伤说”这两个假说的共同点是:一致认为是功能语类特征损伤问题。然而,就功能语类的表征而言,Beck(1998)一方面认为功能语类特征损伤使得中介语既不像一语也不像二语,这也表明她支持“特征失效假说”;但另一方面,她不赞同二语学习者可以借助普遍语法来构建中介语,她认为中介语不是自然语言。
  (二)“表面屈折成分缺失假说”与“局部损伤假说”
  “无损伤说”认为中介语语法没有受到损伤,其功能语类及其组成特征、以及特征核查机制在二语中都是完好无损的(Grondin & White,1996;Herschensohn,2001; Lardiere,1998a、1998b;Prévost & White,2000;袁博平,2003;常辉,2005)。许多学者都一致认为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是完全可及的,并制约着中介语语法的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假说是“表面屈折成分缺失假说”。
  “表面屈折成分缺失假说”最初来自于Haznedar和Schwartz(1997)提出的“屈折成分缺失假说”,Prévost和White(2000)为了明确表示屈折成分的缺失只是表面现象,而不发生在抽象的特征层面,于是将其命名为“表面屈折成分缺失假说”。该假说认为,中介语语法损伤中屈折成分的缺失并非二语中相应的功能语类及其组成特征受到损伤所致,而可能是由于一些别的外在因素造成的。例如:二语学习者未能较好地掌握目标语的形态系统,或者在具体的形态系统与抽象的句法系统的映射上出现问题,或者二语学习者存在语言信息处理困难或交际压力导致他们未能很好地利用监控机制来实现表面屈折形态的变化。由此看出,二语中屈折形态和功能语类的发展并非同步,而是相互独立的。屈折形态的变化发展与人的大脑词库发展有关,属于外围语法;而功能语类及其组成特征的发展与人的句法系统发展相关,属于内核语法。因而,二语中表面成分的缺失不能说明二语学习者没有习得二语中的功能语类及其特征值,也不能说明其特征核查机制受到损伤,这两者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Prévost和White(2000:112)对两名学习二语法语和两名学习二语德语的成年人进行了为期3年的跟踪调查研究,通过采访的形式主要了解四个受试在自发性口语语料中动词的定式特征(finiteness)。调查研究结果表明,4名受试会使用不定式形式代替定式动词,但他们几乎都不会在非定式环境下使用定式动词形式,说明他们可以区分定式动词和非定式动词。此外,受试在实验过程中能较为准确(准确率>90%)地提升定式动词,并将其位于否定词(negator)的左侧,表明他们已经习得了动词的定式特征,从而可以证明二语学习者的功能语类和特征核查机制都是完好无损的,中介语语法没有受到损伤。   与“局部损伤假说”相比,“表面屈折成分缺失假说”强调,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是完全可及的,即使是在二语习得的初期,抽象的句法系统特征就已经存在于二语语法体系中。中介语语法中屈折成分的缺失只能表明表面屈折成分的实现存在问题,并不是因为功能语类及其特征值损伤所导致的。然而,“局部损伤假说”则认为中介语语法损伤源自于二语学习者的功能语类及其特征值的损伤,并且认为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是完全不可及的。
  四、结语:评析局部损伤假说
  通过与“特征失效假说”和“表面屈折成分缺失假说”进行对比,可以清楚地区分出“损伤说”中不同假说的差异(即:“特征失效假说”与“局部损伤假说”),以及“损伤说”与“无损伤说”两大观点之间的分歧(即:“表面屈折成分缺失假说”与“局部损伤假说”),从而能更好地分析这一假说的可取及不足之处。
  首先,“局部损伤假说”提出了形态变异以及形态与句法之间的接口关系,这是语言学理论和语言习得研究中面临的最富有挑战性的一面,为揭示中介语语法中屈折形态与句法特征之间的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切入点。
  其次,Beck在Eubank(1996)的结论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功能语类特征值的无值状态是永久性的,在整个中介语发展期间,二语学习者的表现实际上与母语损伤者的表现更为相似。她强调二语中功能语类的特征永远是“惰性”、不能设定的,处于无值状态,二语语法表现出一定的不确定性。
  然而,“局部损伤假说”认为二语学习者不能利用普遍语法所提供的操作机制,在一定数量的正面输入的触发下创造性地构建二语语法的能力。这一点是不可取的,笔者认为普遍语法在二语习得中应该是可及的。大量实验证明,不是由于功能语类及其特征值受损导致屈折成分的缺失,例如:Eubank(1996)认为,中介语的功能语类因处于无值状态而导致了二语学习者语法结构的任意性;Lardiere(1998b)认为,二语语法的问题存在于句法功能与屈折形态的接口上;Prévost & White(2000)认为二语学习者是在进行句法推导选择词项时出了问题。
  最后,通过“损伤说”与“无损伤说”之间的比较,可以看出它们的本质区别在于双方对二语中具体表层的形态系统与抽象的句法系统之间关系的看法上存在不同。“局部损伤假说”的理论基础是一致形态丰富假说(rich agreement hypothesis),认为句法是由形态驱动的,并由形态投射而成,显性的形态变异是句法变异的根本原因,其主要依据是:一致形态丰富的语言允许论元动词提升,而一致形态贫乏的语言则不允许论元动词提升(White, 2003:184~192)。
  “局部损伤假说”作为“损伤说”的一个代表假说,认为二语中功能语类的特征永远是“惰性”、不能设定的,处于无值状态,二语语法表现出一定的不确定性,并且普遍语法的原则在二语习得中是不可及的。这一假说的提出,为后来中介语语法损伤研究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切入点,有利于在最简方案框架下二语习得中普遍语法可及性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Beck,M.Regular verbs,past tense and frequency:Tracking
  down a potential source of NS/NNS competence differences[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1997,(13): 93~115.
  [2]Beck,M.L2 acquisition and obligatory head movement:
  English-speaking learners of German and the local impairment hypothesis[J].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98,(20):311~348.
  [3]Eubank,L.Negation in early German-English interlanguage:
  More valueless features in the L2 initial state[J]. Second Language Research,1996,(12):73~106.
  [4]Grondin,N.& L.White.Functional categories in child L2
  acquisition of French[J].Language Acquisition,1996,(5):1~34.
  [5]Hawkins,R.& C.Chan.The partial availability of zUniversal
  Grammar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The“failed functional features hypothesis”[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1997,(13):187~226.
  [6]Haznedar,B. & B. Schwartz. Are there optional infinitives
  in child L2 acquisition?[A].In E. Hughes, M.Hughes & A.Greenhill(eds.),Proceedings of the 21st Annual Boston University Conference on Language Development[C].Somerville,MA:Cascadilla Press,1997, 257~268.
  [7]Herschensohn,J.Missing inflection in second language
  French:Accidental infinitives and other verbal deficits[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2003,(17):273~305.
  [8]Lardiere,D.Case and tense in the“fossilized”steady
  state[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1998a,(14):1~26.
  [9]Lardiere,D.Dissociating syntax from morphology in a
  divergent end-state grammar[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1998b,(14):359~375.
  [10]Prévost,P. & L. White.Missing surface inflection or
  impairmen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Evidence from tense and agreement[J].Second Language Research,2000,(16):103~133.
  [11]White,L.Universal Grammar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 nature of interlanguage representation[P].Paper presented at SLRF,Hawaii,October,1998.
  [12]White,L.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Universal
  Grammar[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13]常辉.屈折词缀的缺失与中介语语法的损伤[J].现代外语,2005,
  (1).
  [14]常辉,陈永捷.普遍语法可及性新说[J].当代语言学,2006,
  (3).
  [15]袁博平.第二语言习得的普遍失败应归咎于功能语类吗?[J].外
  语教学与研究,2003,(4).
  (曹泽煌 北京语言大学英语教育中心 100083; 张卓敏 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外国语学院 100083)
其他文献
业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欧洲3G裹足不前使中国3G赢得了可贵的发展机遇,并预计只有当中国自己的TD-SCDMA制式比较完备时,政府才会考虑发放3G牌照。于是,围绕3G问题在中国开始了
摘 要:文章内容包括如下三部分:(一)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百年中国语言学思想史”申报书原件;(二)项目申报前由西华师范大学语言学学科专家组织的相关论证、答辩会纪略;(三)笔者针对这个项目向学界发出的公开征集指导意见信。  关键词:语言学思想史 百年 民国语言学史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开始申报时,笔者以主持人身份、吸收赖慧玲博士作为课题组成员申报了“百
分析国内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在师资力量、人才质量、学科建设、科研水平、管理体制等方面存在的诸多差距,可以看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一个动态的目标渐进过程,必须有强大的
<正> 一、总述 (一)问题描述选择水电梯级开发顺序,是关系到河流水利资源合理利用和尽快发挥综合效益的重大问题。红水河梯级开发方案确定为十级开发,为了满足系统在规划期内
保卫部门形象的构成可分为三大部分:一是保卫部门的理念识别系统,二是保卫部门的行为识别系统,三是保卫部门视觉识别系统.保卫部门实施现代CI战略,必须树立积极向上的保卫部
7月18日,绵阳地区本年度的高、中考查分圆满的落帷。由于受“5&#183;12”强烈地震影响,今年受灾严重地区的高、中考查分均不收取任何信息费用。为了充分利用本次免费查分的机会
思想政治工作是新时期高校战略性的使命性工作.新的历史条件,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重大挑战.面对挑战,我们必须积极探索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必须坚持正确的方
美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审美教育活动 ,促进个体的审美发展 ,推动个体的全面发展 ,进而达到个体自身及个体与社会的和谐完美的发展。美育应以马克思主义美育学的理论作指导 ,通过
3月7日,成都联通分公司隆重召开2008年代理商联谊会。公司总经理汪大海、副总经理王砚春、覃雪梅、肖军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区县分公司负责人及代理商代表共200余人出席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