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生兴趣培养的“思修”课有效性探析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lj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部分高等院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已经成为大学生玩手机、睡觉、逃课的首选阵地。该门课程要获得教学效果的有效性,最佳途径就是培养学生的兴趣。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对课程缺乏兴趣的原因,从而提出营造互动开放的课堂氛围、设计贴近实际的教学内容、创新丰富多元的教学方法、构建亲切融洽的师生关系等方面的对策。
  【关键词】兴趣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074-0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思修”课,是高等学校“两课”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一般在大学一年级的第一个学期开设,是学生进入大学阶段接触的第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旨在培养高等院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规定,帮助大学生尽快的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真正做到学法、懂法、用法,依法办事。思修课所涵盖的内容十分丰富和广泛,其思想性、政治性、现实性、针对性非常强,切实推进思修课教学效果提升,是教育管理者和两课老师担负的重要职责。然笔者发现目前高校思修的教学有效性不高,其中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大多数学生普遍对思修课感兴趣程度不高。分析大学生对思修课不感兴趣的原因,并探讨如何培养大学生对思修课的兴趣是提高其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一、大学生对思修课缺乏兴趣的原因
  1.大学生主体性不强
  传统教学理念以赫尔巴特的“三中心”说为典型代表,即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书本中心。这种传统的教学理念尤其体现在高等院校的公共基础课上,例如思修课。长期以来,虽然很多思修课的老师在不断地改进自身的教学方式,但仍由于传统观念使然,采取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师本位制,教学效果的提升很不明显。“这种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片面强调了教师在思修课上的主体地位,限制了大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不仅让思修课的课堂枯燥乏味,毫无生气,学生只用被动的接收知识,而且限制了大学生课堂上动手实践、动脑思考等综合能力,导致大学生对思修课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笔者在对思修课的学生访谈时,发现很多大学生已经认定上思修课是任课老师的一场独角戏,学生只是名不用带“脑子”的听众而已,在课堂上毫无“存在感”可言。
  2.大学生的认知度不够
  大学生对思修课学习的兴趣不高,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对其的认知度不够清晰。在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受市场经济不良因素的影响,部分高等院校存在重技能,轻德育的现象,使得有些大学生学习的功利指向明显,偏重专业课程的学习,忽视公共基础课程的学习,尤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认为该类课程对未来自己的帮助不大,学或者不学不会影响未来职业的发展。在这种错误认知观念的促使下,也势必造成笔者旁听时所感受到的:思修课是大学生玩手机、睡觉、逃课的首选阵地。因此要让学生明确开设思修课的主要目的,它不仅仅是帮助学生解决一时的问题或困难,它更是培养公民认同感、民族荣誉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同时,引导学生摈弃学习上急功近利的思想,了解思修课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其效果往往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性。
  3.大学生对教师的期望值过高
  思修课教师在思修课的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刚步入大学校门的莘莘学子,对未来大学生活、大学学习满怀期待,他们希望教师是滔滔不绝的演说家,他们希望教师是满腹经纶的政治家,他们不仅需要教师的敦敦教诲,循循善诱,而且需要教师的可亲可敬,幽默诙谐。然而在现实中,虽然思修课教师的整体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但在教学中仍存在许多不争的事实,其中既有思修课教师个人努力不够,能力不足的原因,也有思修课教师只注重科研,缺乏课堂教学艺术的原因,然而无论是什么原因,目前思修课的教师距大学生原有的期望值相差甚远。作为课堂主导者的教师,其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显然是学生对思修课逐渐失去兴趣的直接原因之一。
  二、激发学生兴趣 提升思修课有效性的对策
  根据上述分析的原因,笔者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育的从业者,试从如下几个方面探讨培养大学生思修课兴趣的途径,从而提升思修课的有效性。
  1.营造互动开放的课堂氛围
  任何课堂的教学需要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如前所述,思修课的内容涉及广泛,实践性和针对性较强,这更加需要课堂上大学生的主动参与其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首先,在思修课教学课堂上中,教师应该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转换之前的“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的才能拥有用武之地;其次,笔者一直认为教育源于爱心,教师应该在教学课堂上关注、关爱每一名学生,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并和他们平等的对话,去理解他们。作为教育者,我们知道当今大学生由于身处社会转型时期,独立、自主、自信、创新的时代主流思想对他们产生了深刻影响,他们自我意识逐步增强,喜欢自主展示,他们竞争意识较强,偏好通过辩驳和争论形成观点;他们易于接受新事物,但趋同意识不强。从教育对象的特点来看,互动开放的教学氛围不仅契合现在大学生的心理,而且也是创造趣味盎然课堂的必要条件。因此,教师要全面把握教育对象,在教学课堂中有的放矢,满足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在互动开放的课堂环境中彰显其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
  2.创新丰富多元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采取的不当,是大学生对思修课产生厌烦情绪的原因之一,也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石云霞教授认为:“教学法的问题是‘两课’教学的根本问题”。就目前笔者旁听思修课的情况来看,教师基本上采取的是多媒体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事实上,结合思修课的课程内容本身,能够采用的教学方法可以多元而丰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指出:“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加强组织和管理,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 。因而,在思修课的理论教学中,我们可以打破时空界限,让学生走下课堂,走出校门,利用原本的教学时间或者节假日时间,组织他们去参观博物馆,到法庭旁听,参与志愿者活动,投身社会公益事业,正如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所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让学生以自己的真实感受和亲身经历道出思修课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3.构建亲切融洽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成为他们真正的知心朋友,是激发学生上课兴趣,提升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对于思修课教师而言,一方面,努力提升理论素养的同时做到为人师表,重视言传身教,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对大学生起到模范榜样的作用,是大学生愿意亲近你的前提条件;另一方面,经常性地与大学生交流沟通,而在交流方式选择上,则更应该趋向于大学生的喜好。2015年2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大学生作为互联网主要使用群体之一,其网络交流的形式和渠道也是多种多样,现今最具有代表性有QZONE、微博、微信等平台。作为思修课教师,应该摈弃传统的师道权威,尝试建立自己的媒体平台,并熟练使用大学生所认可的网络语言与他们沟通交流,来拉近师生的关系和促进师生感情的交融,让学生从心底感受到你是真正的关心他、爱护他,当教师全身心的将情感注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时,学生会向你靠近,会逐渐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可见,构建亲切融洽的师生关系也是培养学生兴趣,获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激发大学生对于思修课的兴趣,提升思修课的有效性。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的教育者,笔者将继续努力,真正地成为大学生人生道路中的向导者和知心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R] .2005.
  [2]思想道德修養与法律基础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8年修订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黄建军.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的若干思考[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 (1).
其他文献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培养人才质量的关键,如何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培养更多具有创新意识,综合素质较高的优秀人才,是高校目前高度关注并力求解决的难题。本文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几个方面对动物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了探讨,为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动物科学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
【摘要】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小学教学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教改活动的开展,对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为进一步发挥教改的作用,本文就当前小学教改中存在的不足进行简单概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新时期小学教改有效性的措施,以期为小学教改的深入进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 教改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066-
【摘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社会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应基于职业创新能力改变传统教学方式,通过课程体系设置改革推进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适应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更好地服务于深度改革开放的社会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067-02  一、批判性思维的定义与价值功能  1.定义  批
【摘要】从目前地方农业院校课程教学中引入考核改革机制的现实情况来看,引入考核改革机制定位还十分模糊,课程所处的重要性还不突出,教学处境比较尴尬。文章认为,在人们越来越重视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的今天,地方农业院校课程教学中有必要也必须主动的进行自我调整和调适,对地方农业院校课程教育模式进行一定的改革。  【关键词】地方农业院校课程 教学改革 创造性 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镍氢电池自1989年问世以来,呈蓬勃发展之势。2005年的中国MH/Ni电池产量超过9.6亿只,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MH/Ni电池产销量的第一大国。由于镍氢电池存在使用寿命的问题,废旧镍
【摘要】资源能否进入教育教学活动并转化为课程资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的鉴别、筛选、转化以及运用能力。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存在意识不足、重复开发与低水平利用等问题,在从教师角度出发探讨中学政治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迫在眉睫。  【关键词】课程资源 开发与利用 中学政治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
【摘要】微生物学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传统的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需要对其进行改革。本文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方面对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尝试。  【关键词】微生物学 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069-02  由于微生物个体极其微小,肉眼难以观察,因而给认识和研究微生物增加了困难
近十几年来,随着纳米光子学及纳米电子学不断发展,低维半导体材料如石墨烯(Graphene)、二硫化钼(MoS2)及二硒化钼(MoSe2)等,由于其独特物理性质,为开发下一代纳米光电子器件提供了新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