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单元医疗管理模式对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来源 :中国医学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yhe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比较卒中单元医疗管理模式与普通神经内科病房模式治疗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本院90例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其中45例被收入卒中单元病房(治疗组),45例被收入普通神经内科病房(对照组)。治疗组均按照标准化诊治程序,在及时药物治疗的同时予早期规范的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吞咽困难训练、尿便障碍的康复、心理康复及健康宣教、出院随访等,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一定的康复护理。两组患者均在入院、出院时及出院3个月及6个月时进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改良Barthel指数(BI)评定,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时上述相关指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感染、褥疮、焦虑抑郁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卒中单元能够显著改善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预后,降低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减少卒中后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 卒中单元; 普通神经内科; 急性出血性脑血管病
  Clinical Analysis of Stroke Unit Care Management in Acut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YANG Chun-ling, LI Chun-hong, WANG Qing-hu, 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2,9(33):005-007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troke unit and general medical management model neurological unit of acute 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s. Method: To select 90 cases in the hospital with acut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45 cases income Stroke Unit (treatment group), and 45 cases income neurological wards (control group). Stroke unit treatment group wa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andard procedure, while in a timely manner to the standard drug therapy rehabilitation, nursing and health education, follow-up, etc. General wards group to routine treatment. The two groups were evaluated by the U.S.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 assessment, and improved Barthel Index (BI) assessment when admitted to hospital, discharge and 6 months after discharge, while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Result: The two groups in NIHSS, Barthel Index assessment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fore treatment(P>0.05),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relevant index when discharge and 6 months after discharge,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Treatment group of infection, pressure ulcers, depression and other complications were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Conclusion: Stroke unit can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acut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significantly and reduce neurological functional deficits in patients, improve patient’s daily activities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after stroke.
  【Key words】 Stroke unit; General medical management; Acut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First-author’s address: Qiqihar First Machine Tool Factory Staff Hospital, Qiqihar 161005,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33.003
  目前,脑血管病已经成为我国居民的第二大死亡原因,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23.73%,另外,脑血管病的高致残率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及社会负担。起源于欧洲的卒中单元,作为一种新的脑血管病病房管理模式,近40年来越来越受到临床研究人员的关注[1]。循证医学证明,卒中单元可以降低卒中患者的病死率、致残率,提高生活自理水平,是目前的脑血管病治疗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2]。本院在2005年按照北京天坛医院的模式建立了卒中单元,对脑血管病患者进行规范化治疗,并对卒中单元与普通神经内科病房治疗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进行了对照,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6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共90例,随机分为卒中单元组(治疗组)和普通病房治疗组(对照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经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组别 男/女
  (例) 年龄
  (岁) NIHSS评分
  (分) BI
  治疗组(n=45) 28/17 64±14 22±3 35±4
  对照组(n=45) 24/21 65±15 23±4 32±6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2005年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入选标准:(1)入院时经头颅CT和(或)MRI确诊;(2)首次发病或既往有过卒中史但没有遗留神经功能缺损者;(3)发病在2周之内者;(4)年龄在18~85岁者[3]。
  1.2.2 排除标准 (1)肿瘤;(2)心肌梗死及其他心脏疾病;(3)严重肝、肾疾病;(4)代谢性疾病;(5)血液及免疫系统疾病;(6)放疗或使用免疫抑制剂;(7)急慢性感染;(8)近期手术或创伤。
  1.3 治疗方法
  1.3.1 卒中单元治疗组 参照2005年《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制定的治疗规范。(1)首先由主管医师、主管护师和康复医师组成卒中小组,24 h内即在卒中小组的指导下查房,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护理计划、肢体康复、心理康复及健康宣教等。(2)24 h内完善血糖、血脂、血常规、凝血4项、心电图。(3)入院当天由卒中小组对患者进行神经科相关量表评定:神经功能评定(NIHSS)、生活能力评定(BI)、牛津残障量表(OHS)评定、焦虑和抑郁量表评定。(4)患者病情平稳后48 h即给予康复治疗,保持良肢位、体位变换(翻身)和适宜的肢体被动活动等,主动训练在患者神志清醒、生命体征平稳且神经症状不再进展后48 h进行,包括床上活动、翻身起坐训练、平衡训练、生活活动能力训练、言语训练、吞咽训练和心理治疗等。(5)每周进行1次卒中小组会议,讨论并制定每一位患者的药物治疗、康复情况及康复目标、并发症的防治情况。(6)住院期间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出院后随访,并指导患者如何二级预防防治脑血管病的复发。
  1.3.2 普通病房治疗组 按照传统的神经内科药物常规治疗,非规律的康复及针灸等治疗,医生及护士没有经过专业的卒中单元训练,没有卒中小组的介入。
  1.4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均在入院、出院时及出院第3个月、第6个月时进行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神经功能评价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评定量表(NIHSS)进行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定。入院前、后均由同一主管医师或康复师进行评定。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进行分析统计,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分别在住院时、出院时及出院第3个月,第6个月随访时进行NIHSS、BI评分。两组患者治疗前NIHSS、BI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各项评分均有很大改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BI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发生感染、褥疮、吞咽障碍、卒中后抑郁等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BI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组别 时间 NIHSS评分(分) BI评分
  (分) 并发症
  (例)
  治疗组(n=45) 治疗前 22±3 35±4
  治疗后15 d 15±2 60±6 12
  治疗后3个月 13±3 65±3 6
  治疗后6个月 10±3 73±3 4
  对照组(n=45) 治疗前 23±4 32±6
  治疗后15 d 20±2 45±4 28
  治疗后3个月 17±3 48±2 16
  治疗后6个月 15±3 52±2 10
  3 讨论
  近年来神经外科采用的脑部血肿清除术或脑内血肿引流术并没有达到显著减少脑出血病死率、减轻其致残率的目的,提示治疗上不仅要针对血肿,还应着眼于打断其发病后一系列病理生理方面的恶性循环[4]。因此,探讨最大限度降低脑出血患者病死率和致残率的各种治疗方法,仍是目前神经病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它对减轻家庭以及社会的负担有着重要的意义。卒中单元是指改善住院卒中患者医疗管理模式、提高疗效的系统,为卒中患者提供药物治疗、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5]。卒中单元的核心工作人员包括临床医师、专业护士、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语言训练师和社会工作者。这些人员共同组成一个多学科医疗队,每周会面一次至数次,为脑卒中患者制定诊疗方案。目前国外卒中单元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发展已经比较成熟,世界各地纷纷建立了许多不同形式的卒中单元。Ronning等[6]对121例出血性卒中患者进行双盲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提示卒中单元的治疗模式对降低出血性卒中患者的病死率方面比传统治疗方式更具有优越性。在欧洲,卒中单元已经很普及了,几乎100%的医院都有[7]。近期在英国医学杂志发表的在英格兰一些医院调查的患者治疗经历表明,在专科病房的卒中单元内接受治疗的卒中患者比在普通病房的患者对治疗更加满意[8]。卒中单元的运作更注重多学科融合对现有技术方法的合理组合和系统运用,强调早期规范化治疗及康复,对影响卒中预后的各种因素进行多方位的有效干预,达到降低病死率、致残率的最终目标。   本院自从2005年成立卒中单元以来,对收治的脑血管病患者均按照卒中单元的管理模式对患者进行治疗、康复及宣教等,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卒中单元的有效机制可能有:(1)标准诊断和治疗:卒中单元有更好的设施和服务,标准化评估及早期处置方案使诊断更准确,检查更精确,更符合患者的个体化治疗。(2)减少合并症:卒中后第1~3周是最易发生合并症的时期,许多合并症如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是可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伦敦的研究者对随机分配入卒中单元组或有专业小组支持的普通病房的325例患者进行的研究发现,卒中单元的患者监测更频繁,更多的患者吸氧,应用解热剂的更多,减少误吸的措施多和重视早期营养支持[9]。卒中单元患者比普通病房合并症发生率少,进展性卒中出现少,肺部感染或发生脱水少,制定措施预防误吸、早期进食,发生并发症的比例少,这些都能独立影响卒中患者的结果。卒中单元中医护人员接受过特殊训练,治疗患者更及时,更密切地监测患者,一旦出现合并症,卒中单元的专业组成员可能会采取更积极的干预措施都是卒中单元疗效好的原因。(3)康复治疗:荟萃分析表明,卒中后康复训练促进恢复,早期积极的活动和锻炼也减少了肺栓塞或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卒中单元减少残疾(生活不能自理)的原因是除了药物治疗外,重视康复,包括患者、看护者的更多合作,让看护者更好地参与康复计划与实施。卒中单元的患者比传统卒中病房的患者花费更多时间锻炼,活动更恰当,目的性更强。(4)卒中单元工作人员与患者密切的关系及家属的积极参与,产生较好的心理效果,在患者的恢复中发挥很大作用。(5)心理干预及健康教育:有效治疗了患者的心理疾患,增强了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和毅力,纠正了患者不良的生活习惯,降低了脑出血的复发率。(6)出院系统指导及随访:为患者出院后正确的继续治疗和康复提供了有效保障。
  综上所述,急性脑卒中患者在卒中单元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可明显减少脑卒中继发障碍的发生,减少并发症,提高其日常生活质量,促进康复,卒中单元将作为治疗急性脑卒中的有效手段而被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赵性泉,陈胜云.卒中单元及其在急性脑梗死早期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临床医生,2009,37(6):415.
  [2] 王拥军.卒中单元[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1.
  [3] 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7,7(2):200-201.
  [4] 白伟杰,缪英年,郑利群.解毒醒脑法治疗脑出血意识障碍患者30例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8,16(11):41-42.
  [5] 王拥军.卒中单元的模式及建立[J].中国医刊,2004,39(1):22-23.
  [6] Ronning O M, Guldvog B, Smvem K. The benefit of an acute stroke unit in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haemorrhage: acommhed trial[J]. Jneurol Neurosung Psychiatry,2001,70(5):63l-634.
  [7] 徐蔚海.王拥军教授与丁香园网友在线交流——卒中单元的建设和脑血管病的规范治疗[J].中国医刊,2005,40(6):59-60.
  [8] 李宏建.卒中患者更喜欢在卒中单元中接受治疗[J].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2005,13(8):608.
  [9] Evans A, Perez I, Harraf F, et al. Can differences in management processes explain different outcomes between stroke unit and stroke-team care[J]. Lancet,2001,358(9293):1586-1592.
  (收稿日期:2012-09-13) (本文编辑:王宇)
其他文献
【摘要】 目的:探讨DR乳腺摄影的规范化操作,以提高DR乳腺图像质量。方法:总结500例患者DR乳腺摄影的常规体位(CC位和MLO位),并对部分影像质量不满意的图像进行分析,找出原因,提出规范化的操作方法和技巧。结果:500例中,495例压迫适中,图像清晰,485例摆位准确,全部乳腺组织清晰显示,乳头呈切线位,斜位胸大肌清晰显示。总合格率97%(495/500)。结论:正确的摆位和适当的压迫是提高
期刊
【关键词】 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 全身转移瘤  磁共振全身弥散加权成像(whole body diffusion weighted, WB—DWI)是近年来磁共振发展的一种新技术,是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可在自由呼吸状态下完成全身扫描,并利用新技术如3D—MIP重建和黑白反转,能够将病变尤其是肿瘤性病变以三维的效果显示,其对肿瘤探测的敏感性以及特异性可以与目前临床上
期刊
【摘要】 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正面临着新的挑战,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PBL教学模式)在我国正处于起步阶段,笔者通过1例内分泌性高血压病例的诊治过程,组织学生开展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结果显示,PBL教学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PBL; 临床医学教学  当今世界生产力迅猛发展,科技进步日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在老年危重患者单侧下肢手术中的应用。方法:57例拟行单侧下肢手术且合并症较多的老年患者,按入院时间随机分成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麻醉组(A组),腰—硬联合麻醉组(B组),全身麻醉组(C组)。记录麻醉前、麻醉后5、15、30、60 min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血氧饱和度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麻醉30 min内,B、C组患者收缩压明显降低,需要行
期刊
【摘要】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桩核系统修复薄弱根管后的牙体组织抗折性能。方法:选择30颗近期因牙周病完整拔除的上颌尖牙,自唇面釉牙骨质界最低点的冠方2 mm处截冠,行完善的根管治疗后,模拟临床情况,预备各颗成薄弱根管,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15颗。A组采用DUO—LINKTM双固化树脂行薄弱根管重塑,D.T. Light post纤维桩及Light—Core光固化树脂核材料行桩核修复,B组采用镍铬
期刊
【关键词】 慢性炮烟过敏中毒; 支气管炎; 急性重症肺炎  急性炮烟中毒指矿山井下放炮后急性吸入大量有毒气体所致中毒,轻者表现为上呼吸道刺激症状或支气管炎症状,重者为中毒性肺炎或中毒性肺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脑水肿,属急性危重病例,若抢救不及时,可因脑水肿、呼吸衰竭而死亡[1]。本院收治重症中毒性肺炎1例,问病史后发现该患者系慢性炮烟过敏中毒,该病罕见,现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
期刊
【摘要】 目的:对血清胱抑素C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随机抽取在2009年4月-2010年4月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住院患者病例298例,其中包括合并2型糖尿病者89例和未合并2型糖尿病者209例,对其展开血清胱抑素C水平检测,并对比分析检测结果。结果:单纯冠心病组血清胱抑素C检测水平低于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单支病变组与多支病变组血清胱抑素C低于冠心病合并糖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羟基红花黄色素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标准的8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常规治疗+羟基红花黄色素,两组疗程均为14 d,于治疗前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血浆(BNP)检测。结果:观察组BN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NIHSS评分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
期刊
【摘要】 目的:探讨拔出气管插管时和拔出后不同护理方法预防吸入性肺炎的疗效。方法:将345例EICU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174例和传统组171例。实验组拔管前给予双氧水和生理盐水进行口腔护理,再充分吸净口腔、咽腔、鼻腔及气道内的分泌物;吸痰管插至气管最深部后再拔出1 cm,然后提拉捻转边吸引边拔管;拔管前6~8 h禁食、拔管后2 h禁食,且拔管前抽吸净胃内容物;如无禁忌证拔管时及拔管后持续抬高
期刊
【摘要】 目的:评估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多发性软纤维瘤电离子治疗术中的表面麻醉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67例多发性软纤维瘤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34例在电离子治疗术前1 h应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对照组33例术前应用VitE乳膏,术中采用VAS疼痛评分评价镇痛疗效。结果:复方利多卡因乳膏组的VAS疼痛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在电离子治疗术前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