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衍圣公爵位承袭考

来源 :孔子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fanz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明一代,共有十位孔子嫡裔承袭衍圣公爵位且实际任职,另有孔承庆、孔胤椿两位虽为嫡长子,但因早卒而未能在生前袭爵,其爵位乃后世追赠.朝廷对衍圣公爵位袭封的重视表达了政统对道统的依赖,以及对孔子嫡裔的褒崇与优待之意.明代首位衍圣公的承袭沿袭元代故事,其后之子孙承袭皆遵嫡长子继承制.从十位衍圣公的袭爵情况来看,不行丁忧即请承袭是常态;其袭封程序,以明成化六年(1470)为界,前后各有不同.终明一代,上任衍圣公离世后,下一任的袭封不一定随即进行;其袭爵时间与朝廷颁制诰命的时间不一定同期.诸如此类,都说明衍圣公的爵位承袭在诸多方面具有不确定性.
其他文献
《论语》中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微妙而复杂.孔子一方面肯定管仲有仁之事功,“不死纠难”并不构成对其“未仁”的质疑;另一方面,亦未许管仲为仁者,批评其“器小”.上述评价凸显了儒家政治思想中的两个基本问题,即事君之义与内外之辩.就前者而言,君臣之间的人身性效忠关系并不构成一种绝对理念,君臣之义从属于天下大义.就后者而言,事功成就在孔子对政治人物的评价中具有某种优先性,但内外合一仍然是一种作为儒学共识的理想状态.至于内外之间的连结方式,则开启了后世理学、事功学派的差异,体现了儒家政治思想的内在丰富性.
在最新文献学和史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可以大致确定王安石有关人性论的文献的具体撰写时间.由此,可以发现王安石人性论嬗变的三个阶段:早期简略且未经系统论证的性善论,彰显了其对孟子的身份认同;中期的演变轨迹难以断定,最有可能是由性有善有恶论转变为性无善无恶论,后又转向强调“正性”的性有善有恶论,这一阶段王安石窥见各种人性论之间的矛盾和各自的问题,拓展了其思考的深度和广度,为其归于性善论奠定了认识基础;晚期则拔本塞源,超越中期人性论而归于性善论.王安石人性论嬗变的过程正是其孟子学思想不断成熟的过程,也是北宋孟子学
苏轼的思想世界丰富多彩,儒、释、道三教杂糅交织作为一个总体判断无可厚非,但如对其诗文下一番深思密察的功夫,则不难发现,如林语堂对苏轼所做的“佛教徒”或“是一纯然道家”之类的指认,显然与事实相去甚远.实际上,在苏轼心目中,不仅孔子是其终生致敬效法的“圣人”和“吾师”,孔子和儒家所标举的仁义礼乐更是其秉承弘扬的“道统”,而佛教和老庄则是其常加抨击的对象.尽管苏轼、苏辙兄弟试图调和三教之关系,但其思想的立足点显然还在儒家.与此相应,苏轼的“政教观”“文教观”和“情教观”,也是植根于孔子的德治和人格教育思想基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