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认识》教学案例与反思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changjing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分析】
  《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教材中传统的一个教学内容,许多名师将它作为典型研究课例,以不同视角作过精彩演绎。有的以数学文化的视角为圆的认识打开另一片天空;有的创设现实中投圈是否公平这一问题情境,展开对圆的探索。其实对于圆的认识这样一节研究课,已经被上课者挖掘得非常彻底了,甚至于教师们欣赏圆的认识这节课也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准了。我们知道,圆的科学定义是:在平面内,到达一个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叫做圆。但是很少人尝试着从圆的本质属性出发,教学圆的认识。所以我尝试着从圆的本质属性出发,引领学生用“点的轨迹”的思想去感悟、体验和理解圆的本质属性,实现深入浅出的教学圆的认识。以下是我对《圆的认识》教学的几点思考:
  1.教学圆的特征时,能否让学生领悟 “圆是平面内到定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这一本质特征,为学生后续学习和今后有效发展铺设奠基石?
  2.探究圆的特征时,除了借助探究材料和有效的实践操作,是否可以利用想象、推理有价值的数学思考方式来学习圆的特征?
  3.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否可以将圆的文化融合在数学学习过程之中,实现数学知识与数学文化水乳相溶,使数学课堂显得丰满而圆润?
  【过程的简略描述】
  一、课前游戏
  师:在规定的时间内看谁画的点多。规则:先在白纸上画一个点,然后再画一些点,要求到第一个点的距离都是3厘米。
  师:我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画无数个这样的点。你信吗?
  二、教学新课
  师:你能把刚才自己画的那幅图补充成圆形吗?
  师:这是我们第一次用圆规画圆,你觉得哪儿最容易出问题?
  师:同学们,看到这个圆,让你联想到生活中的哪些物体?
  师:圆美吗?
  师:难怪古希腊有位数学家说:“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
  师:圆看似简单其实一点也不简单!在圆里,还隐藏着许多数学知识!
  三、圆的各部分名称与圆的特征
  师:在这个圆里,中间的这个点叫圆心,用字母O表示,你还知道哪些数学知识?……
  师:这只是我们感性的认识,要想得到更科学的概念,我们还得请教书本。
  师:半径是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这“任意一点”你是怎么理解的?
  师:现在请你在自己的圆内标出圆心,并画一条半径。
  师:你还能画多少条半径(继续画)?画的完吗?
  师:这些半径的长度,相等吗?你是怎么想的?
  师:现在我们已经研究了半径的特征,现在可否想象一下直径有多少条,长度都相等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师:真不错,半径和直径的关系的秘密竟一眼被你看出来了。不过呆会儿我们还要用多种方法来证明。……
  师:太了不起了,如此抽象的数学知识,在你们的手里竟如此简单地迎刃而解了。
  师:难道圆规仅仅只能画半径是3厘米的圆吗?我想画的更大些,怎么办?
  师:什么决定了圆的大小?(半径)……
  师:这两个圆虽然大小不同,什么是相同的?(指出数学上称为同心圆)
  师:刚才得出结论半径都相等,这两条半径相等吗?(不相等)看来刚才的结论还需要增加一个条件。(同圆、等圆内)。
  师:我想到其他的位置画圆,该怎么办?是什么决定圆的位置?(圆心)
  四、巩固拓展
  师:《周髀算经》里有这么一句话“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所谓“圆出于方”就是说最初的圆并不是由圆规画成的,而是由正方形不断的切割而成的。如果告诉你正方形的边长是10厘米,你能知道圆的半径与直径吗?
  师:到现在美术老师还会用这种方法教我们画圆。
  师:体育老师想在操场上画一个比较大的圆,难道还用圆规?
  师:自行车轮子为什么选用圆形,而不选用三角形与正方形?
  师:难道用圆形做轮子就可以吗?(课件演示车轴在圆心和不在圆心的两种情况)
  五、课堂总结(略)
  【自我反思】
  整堂课以围绕感知、体验和深化圆的本质属性的学习框架而展开。游戏环节以初步感知圆是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画圆环节以体验圆是确定固定长度(半径)围绕固定点(圆心)旋转一周形成的封闭图形;练习环节在多样的画圆方法中,提炼出画圆的共同点,深刻理解圆的本质属性。我引领学生用“点的轨迹”思想学习圆的本质属性,得到了成功的尝试,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返朴归真——用数学的本质魅力来吸引学生
  创设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但最终能够真正持久地吸引学生的是数学的本质魅力,它才是维系学生不懈学习数学的源泉。课堂上我没有创设情境,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投入了极大的热情,这股热情源于学生对数学本身魅力的吸引,源于对数学思考的挑战,源于对数学真理的追求。为什么“在白纸画一个点,然后再画一些点,要求到第一个点的距离都是3厘米。”形成的图形会接近于圆形?而当有无数个这样的点就会形成一个圆形,究竟里面隐藏着怎样的奥秘?是数学的本身魅力吸引着学生。更重要的是,利用这样一个画点平台,用圆规将它补充成一个圆的时候,半径与直径的特征就在潜移默化中悄悄解决了。看似非常简单的画点游戏,却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圆的本质属性:圆就是平面内到定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二、数学思考——有效操作最终为思维的深刻性服务
  数学课堂中,数学操作有利于学生数学的思考,但是操作仅仅是作为学习的手段,把它作为“拐杖”,最终实现操作活动数学化。圆的半径有无数条这一特征,假如想利用操作理解这一特征实在很抽象,但是借助画点这一有效操作手段建立一个认知经验,再通过有效操作后的合理想象,比较容易得出圆有无数条半径,以此类推出圆的直径有无数条也是水到渠成。同时在解决半径与直径之间的关系时,通过测量法、观察法、折叠法来学习数学,我们在操作时只研究了一条直径与对应的两条半径存在的倍数关系,但是借助不断的想象与推理,以此类推:任何一条直径都有与之相对应的两条半径,最终得出一条直径等于两条半径。可以说,此时的操作并不是主要学习的手段,反而数学的思考——想象、推理成为学习圆的特征的主要学习方式。这些有价值的数学思维,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越来越显现出其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三、文化底蕴——数学学习过程中实现数学知识与数学文化有机融合
  数学史料是不仅仅只作为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内容的融合中品味其中的含义,用于巩固、深化和拓展对圆的知识。课始,在简单而抽象的圆中展开想象:圆让你联想到生活中的什么物体?然后引用古希腊数学家的一句话:“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有了这样的一种亲身体验美的过程,对圆的思考与研究就添加了有效的催化剂。《周髀算经》关于圆的记载: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最初画圆并不是由用圆规画的,而是由正方形不断的切割而成的。事实上,这种方法至今仍在沿用,美术教师还会用这种方法教我们画圆,进一步思考,如果正方形的边长是10厘米,你能想到圆的直径与半径的长度吗?在默默学习古人画圆方法的过程中,体会到原来自己美术课上画圆的方法也有这样一段美丽的典故呢?数学文化正悄悄滋润着每位学生的心田。在落实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分析生活问题,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精彩地演绎着数学文化。在不断学习与深化的过程中,始终有伟人与史料做伴,数学文化使得数学课堂变得丰满而圆润。
  (作者单位:545799广西金秀县民族小学)
其他文献
【内容提要】《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可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却令人担忧。究其原因主要有缺少阅读时间、缺少阅读书籍、缺乏阅读兴趣、缺乏阅读指导。本文针对上述原因从挖掘阅读资源、培养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指导策略。  【关键词】语文 课外阅读 能力 指导 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
期刊
【摘要】EEPO是孟照彬教授创立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凸显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改理念,使课堂教学多了学生个性、创造性的表现平台。那坡县利用“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经费大力推动EEPO,但是教师们担心给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权会导致中考成绩滑坡。本文的写作目的就是在两者中寻求平衡点,提出了处理两者关系的三种策略。  【关键词】EEPO 中考 平衡关系 教学策略 双赢  那坡县初中新课程改革20
期刊
中国是诗歌的王国,众多伟大的诗人光照千古,他们的美诗佳词就像天空中的明星,璀璨夺目。诗中的音乐美、画面美、思想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语文新课程改革中十分重视审美教育,审美教育能够促进智育和德育的发展,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十分有必要在古典诗词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那么,我们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利用古典诗词这种文学样式的优势渗透审美教育呢?  一、反复诵读,感受音乐美
期刊
素材,就是别人的故事,别人的人生,自然界的物和事。把别人的故事,自然界的物和事写进你的作文,成就你自己的作文;把别人的人生和自然界的事和物纳入你的笔端,成就你自己的文采,这就是《作文素材》的魅力。心灵因作文而充实,作文因素材而美丽。  素材是作文的基础。对于素材匮乏的学生来说,犹如“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很难写好作文的。素材的来源,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从生活中来;二是从阅读中来。要写好作文,语言材
期刊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下面,本人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一、在对比中
期刊
评语是对一篇文章的优缺点所做的分析指点和综合评定,是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作文评语对学生认识自己文章的优缺点、提高写作水平和明辨是非能力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要重视批语,将评语作为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花更多的精力去研究、探讨。  一、以鼓励为主  学生的特点是好胜心强,喜欢表扬鼓励。因此,对学生作文的评语内容要以鼓励为主,哪怕是一个词用得恰到好处,或是一个句子写得略有文采,
期刊
古诗文主要指中国古代的诗歌和散文,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如《诗经》《史记》就是其中流传的比较优秀的作品。就中国文化而言,唐朝时流行写诗,如绝句(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和律诗(如杜甫的《客至》);宋朝流行词,有很多的词牌名(如菩萨蛮).元朝时著名的是曲(如关汉卿的《窦娥冤》,有很多的曲牌名和曲调名。  古诗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找准困扰教学中的几个问题,对症下药,才能真正搞好古诗文
期刊
【摘要】倡导数学课堂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动态生成强调课堂教学不只是知识的传授、学习过程。追求的是师生在课堂中精彩的互动过程,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师生的思维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体验不断加深,师生都焕发出学习的智慧和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动态生成 预设 感悟  倡导数学课堂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动态是指
期刊
作文是对客观事物的反应,现实生活才是作文的唯一源泉,离开了现实生活就谈不上什么作文了。所以说,我们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时,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去辅导作文。 作文教学一直是令语文教师头痛的事。在教学中教师花了大量的心血指导作文,费了大量的精力批改作文,可到头来学生还是怕上作文课,怕写作文。在长期的作文教学中,我积累了一些作文教学经验,现与大家一同分享。  一、对学生进行
期刊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当我投入到新课程教学中时,“语文课堂如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心际;“一堂课怎样讲才有语文味?”成了我在语文实践教学中探究的问题。而今,重读新课标,反思新课程之际,我愿将自己努力构建“我心目中理想的课堂”的一些思考与尝试进行阐述,以期与同仁分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