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政治仪式作为中学生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在政治认同培育、价值引领、行为规范、内涵核心价值外化行为实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政治仪式育人功效发挥的前提就是政治仪式开展过程具有高度的感染力。而提升中学政治仪式感染力必须抓住仪式过程的关键环节,从基础、原则、核心、保障四个方面形有机一体的政治仪式基本规范,规范仪式表达。以增强仪式情境感染性为基础,强化仪式主体互动性为原则,深化仪式价值引领性为核心,加强仪式程序规范性为保障,不断提升中学政治仪式感染力、感召力。
关键词:中学政治仪式;感染力;关键要素;基本规范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7.052
0 引言
2019年11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注重运用仪式礼仪……认真组织宪法宣誓仪式、入党入团入队仪式等,通过公开宣誓、重温誓词等形式,强化国家意识和集体观念……组织重大纪念活动,引导人们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缅怀先烈,激发爱国情凝聚奋进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学校也越来越重视各类政治仪式在立德树人方面的育人功效。中学政治仪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仪式中的重要一类,是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中学生培育政治认同、价值引领和行为规范具有重要作用。
1 基础:增强政治仪式情境的感染性
政治仪式情境作为一个“人为的”活动过程,必然包含主体、内容、目标、方式手段、载体等因素,主体对外显性因素和隐性因素的综合协调达到的一种具有感染人情感思想行为的状态。学校政治仪式情境创设的目的就是要由“镜”生“情”,因“情”启“思”,从而使主体达到情感共鸣、灵魂共通、价值内化、行为外化状态。因此要提升中学政治仪式的感染力感召力,必须把增强政治仪式情境的感染性作为基础遵循。
增强政治仪式情境感染性,首先,强化情境艺术表达,根据实际需要创设丰富情境。“没有艺术的仪式只不过是枯燥乏味的说教,而艺术也需要仪式去广泛传播和弘扬。人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受,越是有艺术性的仪式,越会增添无比的审美价值与感染力。”学校教育者应该根据不同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对象创设不同的仪式情境,奠定不同的情感基调,以更好地激发受众的主观情感,营造良好的精神氛围。例如,学校在举行“五四青年爱国精神传承纪念仪式”时,就需要创设更多“五四青年学生爱国行”历史情境,通过音乐等奠定一种悲壮而激情拼搏的情感氛围,使受众回忆历史、感知历史,再联想到个人自身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其次,营造良好的外显环境,丰富并有序安排外显环境物品。在仪式活动中、仪式动作、活动程序、参与主体言行服装、仪式横幅旗帜徽章等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则在确定的时空中组建起来,形成一个不同于个人日常生活的、具有特定象征性意义的符号集合和情境。这样一种有序安排就使得仪式情境不同于参与者的日常生活情境,使得参与者从日常剥离回归到特定的历史场域中,去关注、重视、感知仪式情境的主题价值。例如升旗仪式中,学生集合于操场上,所有人的统一服装、佩戴校徽、飘扬的红旗、国歌、领导人图像、红旗下演讲等综合呈现使得参与者无意识地进入图像所代表的特定情感中,引发想象,加强情感交流。最后,重视并努力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这种仪式所需要的心理环境就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之间要建立和谐心理氛围、平等信任尊重的关系、有着共同愿景,从而形成积极的双向期待。如果教育者在仪式情境中,仍然仅仅将自己作为“领导”“长者”而自动疏离于学生在情境之外,成为一个“旁观者”,他们的责任就是完成仪式程序,“念念稿子,讲讲话”“走走形式,拍拍照”就完事了,那这样的主体关系,使得学生形成也仅仅是“等级化”“形式化”“无意义化”仪式情境感知。因此,一个具有高度感染性的仪式情境,在重视外显因素安排的同时,必须更加重视这种内隐性的心理环境的营造。
2 原则:强化政治仪式主体的互动性
学校政治仪式本身就是一种“人为的”,也是一种“为人的”育人活动。仪式场域开展的仪式情境只有通过参与主体之间的互动,才能将仪式场域中各种显性和隐性要素结合起来,形成具有完整性功能的感染效果。这种仪式主体间的互动可以是仪式过程中的也是仪式外的互动,可以是话语互动也可以是肢体动作互动,可以是外显行为互动也可以是内隐情感互动。提升中学政治仪式感染力,就必须把强化仪式主体间的互动性作为原则遵循。
强化仪式主体的互动性,首先,尊重学生主体性主动性,设计开展贴近学生实际需要的丰富活动。学校政治仪式开展的目标归根结底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培育政治认同,达到价值引领、行为规范的效能,这也是学校政治仪式开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是仪式的参与者体验者,也是仪式内涵的思想价值的传承者。因此学校政治仪式活动设计、开展要立足学生实际,贴近学生,围绕学生,从学生的实际特点出发。尊重學生的主体性,就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把握学生实际需要和思想行为规律,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例如,在举行一些党日、团日、主题仪式活动时,充分发挥学生智慧,设计仪式活动内容、标语、象征物、仪式视频音乐资源配备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给更多学生展示锻炼自我的机会,同时也使得仪式活动更加贴近学生实际需要和兴趣。其次,加强教育者与受教育的平等性,建立共同愿景,形成双向的积极期待。因此,教育者领导要“放下架子”“走下讲台”与学生进行身体姿势、语言、眼神、情感、思想的互动交流沟通。教育者既要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又要主动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3 核心:深化政治仪式价值的引领性
“仪式是特定社会行动的程序集合,同样也是价值的集合体,没有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仪式就会迷失方向、失去皈依,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学校政治仪式价值作为政治仪式教育的主题、程序、内容、情境设计开展的核心,必须发挥仪式价值对仪式活动整体环节、主体的引领性,将深化政治仪式价值的引领性作为仪式设计开展的核心遵循。 深化政治仪式价值的引领性,首先,确定仪式价值主题,深化仪式行动、程序、情境、物品等外显要素对价值主题的“实然”表现性。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仪式都蕴含着各自独特的特定的价值主题和教育意义。那么我们必须先确定仪式所表现的价值主题,然后围绕这一核心要义准备设计仪式程序和象征物品安排,明确各项行动所承担的具体功能。比如我们学校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所要传达的价值主题就是爱国主义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因此围绕这一价值主题,我们在程序上安排仪队进行升国旗、学生对国旗行注目礼并唱国歌;在象征物上如国旗、学生统一服装、校徽团徽、横幅等都是表达丰富而深远的爱国主义精神,潜移默化将学生个人与国家、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其次,注重仪式过程中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在仪式设计中,教育者作为“我——设想仪式”过程中的“掌控者”“设计者”,能够“应然”把控仪式形式与内容的结合,价值观的引领。但当仪式进行时就成为“教育者——受教育者——仪式程序行动”这样一个主体增加、动态变化的复杂的与预期存在差异的活动过程时,如果教育者不加以引导,在过程中就容易演变成重形式轻内涵,因此要深化仪式价值的引领性,必须要注重仪式过程中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对价值主题的传达表现。最后,发挥教育者对仪式过程的把控引领作用。仪式是一系列象征符号和程序安排的集合,由这些集合构建在参与主体的行动、感知之上来传达表现价值主题,从而实现潜移默化的自然而然的价值观“入心入魂化行”。这一过程离不开人的作用,即教育者的把控引导和受教育者的感知体会。因此,要使得价值在仪式中对仪式进程及学生主体发挥更强的引领性,教育者作为引导者,必须时刻清楚仪式的价值主题是什么,价值主题表达需要注重仪式形式与内容的结合,从而引导学生去从情境感知、体验、思考仪式背后的价值,从而从“灵魂”上认同它行为上实践它。
4 保障:加强政治仪式程序的规范性
目前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指出,坚持和完善重温入党誓词、党员过“政治生日”等政治仪式,使党内生活庄重、严肃、规范。加强学校政治仪式程序的规范性也是必然要求和实际需要。学校政治仪式根本目的就是立德树人,培育政治认同,要达到这一目标任何教育仪式并不是无规律的、随意的“自由活动”,而是具有特定的教育意义的规范程序的价值行动。仪式程序作为政治仪式效力表达的关键部分,对仪式感染性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因此,提升仪式感染力,必须将加强仪式程序的规范性作为其保障条件。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仪式程序的规范性,首先,仪式话语体系化规范化。思想政治教育仪式也是一种复杂的话语表达方式,它用一种特定的节点、意义、空间场域、话语、符号象征物品、姿势服装、活动等仪式化的表现方式,来解释仪式背后的事件,传达社会规范和教育要求,从而使得参与个体身临其境中实现个体社会化。因此仪式话语表达需要根据仪式背后的价值主题来确定,“说什么”“怎么说”“谁来说”都要符合主题价值要求。比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仪式主题,那么仪式话语表达一定要体现出庄严感、敬畏感、激情正能量。脱离仪式价值主题的话语就容易走向“游戏化”“随意化”“无感化”“词不达意”,从而使仪式脱离原有的道德教化、价值引领功能,使得受众也以游戏的、娱乐、随意的心态来进行仪式认知,其神圣性和严肃性必然不复存在。其次,仪式活动程序设计和过程开展的规范。政治仪式从组织形式来看,由一个个程序活动构成,看似相互独立,是独立的子系统,实则正是仪式程序与程序、活动与活动指之间相互呼应形成体系化、整合化的教育感染力量。因此,学校在举行一些仪式活动时根据仪式背后的意义价值表达确定配套的明文条例化的操作规范和规定,具体明确指出每个仪式开展过程的人员、程序活动、场域空间、话语表达、象征符号,尤其是仪式中的程序活动及开展的意义价值和要求。同时在实施中也要规范管理,保证仪式程序活动有序、合理、明确、高效进行。落实严格的仪式程序规范设计和开展过程的规范,才能避免仪式过程中的“走过场”“露露脸”的形式主义或是“五花八门”“娱乐搞笑”的“仪式创新”现象,真正发挥仪式中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文化人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沈小平.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行动指南——《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解读[J].党课参考,2020,(01):39-56.
[2]高夢潇,刘志山.政治仪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02):47-50.
[3]王爱祥.论仪式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运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1):43-44.
[4]王爱祥.因势而新,规范建设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仪式的感染性[J].中国高等教育,2018,(23):10-12.
[5]王爱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仪式及其感染性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8.
[6]杨惠,戴海波.政治仪式推进政治认同的逻辑与路径——基于建国以来阅兵仪式的考察[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1(10):30-35.
[7]王海洲.试析政治仪式中的声音符号及其象征意义[J].天津社会科学,2011,(2).
关键词:中学政治仪式;感染力;关键要素;基本规范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7.052
0 引言
2019年11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注重运用仪式礼仪……认真组织宪法宣誓仪式、入党入团入队仪式等,通过公开宣誓、重温誓词等形式,强化国家意识和集体观念……组织重大纪念活动,引导人们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缅怀先烈,激发爱国情凝聚奋进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学校也越来越重视各类政治仪式在立德树人方面的育人功效。中学政治仪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仪式中的重要一类,是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中学生培育政治认同、价值引领和行为规范具有重要作用。
1 基础:增强政治仪式情境的感染性
政治仪式情境作为一个“人为的”活动过程,必然包含主体、内容、目标、方式手段、载体等因素,主体对外显性因素和隐性因素的综合协调达到的一种具有感染人情感思想行为的状态。学校政治仪式情境创设的目的就是要由“镜”生“情”,因“情”启“思”,从而使主体达到情感共鸣、灵魂共通、价值内化、行为外化状态。因此要提升中学政治仪式的感染力感召力,必须把增强政治仪式情境的感染性作为基础遵循。
增强政治仪式情境感染性,首先,强化情境艺术表达,根据实际需要创设丰富情境。“没有艺术的仪式只不过是枯燥乏味的说教,而艺术也需要仪式去广泛传播和弘扬。人们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受,越是有艺术性的仪式,越会增添无比的审美价值与感染力。”学校教育者应该根据不同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对象创设不同的仪式情境,奠定不同的情感基调,以更好地激发受众的主观情感,营造良好的精神氛围。例如,学校在举行“五四青年爱国精神传承纪念仪式”时,就需要创设更多“五四青年学生爱国行”历史情境,通过音乐等奠定一种悲壮而激情拼搏的情感氛围,使受众回忆历史、感知历史,再联想到个人自身的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其次,营造良好的外显环境,丰富并有序安排外显环境物品。在仪式活动中、仪式动作、活动程序、参与主体言行服装、仪式横幅旗帜徽章等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则在确定的时空中组建起来,形成一个不同于个人日常生活的、具有特定象征性意义的符号集合和情境。这样一种有序安排就使得仪式情境不同于参与者的日常生活情境,使得参与者从日常剥离回归到特定的历史场域中,去关注、重视、感知仪式情境的主题价值。例如升旗仪式中,学生集合于操场上,所有人的统一服装、佩戴校徽、飘扬的红旗、国歌、领导人图像、红旗下演讲等综合呈现使得参与者无意识地进入图像所代表的特定情感中,引发想象,加强情感交流。最后,重视并努力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这种仪式所需要的心理环境就在于教育者与受教育之间要建立和谐心理氛围、平等信任尊重的关系、有着共同愿景,从而形成积极的双向期待。如果教育者在仪式情境中,仍然仅仅将自己作为“领导”“长者”而自动疏离于学生在情境之外,成为一个“旁观者”,他们的责任就是完成仪式程序,“念念稿子,讲讲话”“走走形式,拍拍照”就完事了,那这样的主体关系,使得学生形成也仅仅是“等级化”“形式化”“无意义化”仪式情境感知。因此,一个具有高度感染性的仪式情境,在重视外显因素安排的同时,必须更加重视这种内隐性的心理环境的营造。
2 原则:强化政治仪式主体的互动性
学校政治仪式本身就是一种“人为的”,也是一种“为人的”育人活动。仪式场域开展的仪式情境只有通过参与主体之间的互动,才能将仪式场域中各种显性和隐性要素结合起来,形成具有完整性功能的感染效果。这种仪式主体间的互动可以是仪式过程中的也是仪式外的互动,可以是话语互动也可以是肢体动作互动,可以是外显行为互动也可以是内隐情感互动。提升中学政治仪式感染力,就必须把强化仪式主体间的互动性作为原则遵循。
强化仪式主体的互动性,首先,尊重学生主体性主动性,设计开展贴近学生实际需要的丰富活动。学校政治仪式开展的目标归根结底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培育政治认同,达到价值引领、行为规范的效能,这也是学校政治仪式开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是仪式的参与者体验者,也是仪式内涵的思想价值的传承者。因此学校政治仪式活动设计、开展要立足学生实际,贴近学生,围绕学生,从学生的实际特点出发。尊重學生的主体性,就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把握学生实际需要和思想行为规律,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例如,在举行一些党日、团日、主题仪式活动时,充分发挥学生智慧,设计仪式活动内容、标语、象征物、仪式视频音乐资源配备等,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给更多学生展示锻炼自我的机会,同时也使得仪式活动更加贴近学生实际需要和兴趣。其次,加强教育者与受教育的平等性,建立共同愿景,形成双向的积极期待。因此,教育者领导要“放下架子”“走下讲台”与学生进行身体姿势、语言、眼神、情感、思想的互动交流沟通。教育者既要引导学生、教育学生,又要主动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3 核心:深化政治仪式价值的引领性
“仪式是特定社会行动的程序集合,同样也是价值的集合体,没有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仪式就会迷失方向、失去皈依,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学校政治仪式价值作为政治仪式教育的主题、程序、内容、情境设计开展的核心,必须发挥仪式价值对仪式活动整体环节、主体的引领性,将深化政治仪式价值的引领性作为仪式设计开展的核心遵循。 深化政治仪式价值的引领性,首先,确定仪式价值主题,深化仪式行动、程序、情境、物品等外显要素对价值主题的“实然”表现性。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仪式都蕴含着各自独特的特定的价值主题和教育意义。那么我们必须先确定仪式所表现的价值主题,然后围绕这一核心要义准备设计仪式程序和象征物品安排,明确各项行动所承担的具体功能。比如我们学校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所要传达的价值主题就是爱国主义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因此围绕这一价值主题,我们在程序上安排仪队进行升国旗、学生对国旗行注目礼并唱国歌;在象征物上如国旗、学生统一服装、校徽团徽、横幅等都是表达丰富而深远的爱国主义精神,潜移默化将学生个人与国家、民族紧密联系在一起。其次,注重仪式过程中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在仪式设计中,教育者作为“我——设想仪式”过程中的“掌控者”“设计者”,能够“应然”把控仪式形式与内容的结合,价值观的引领。但当仪式进行时就成为“教育者——受教育者——仪式程序行动”这样一个主体增加、动态变化的复杂的与预期存在差异的活动过程时,如果教育者不加以引导,在过程中就容易演变成重形式轻内涵,因此要深化仪式价值的引领性,必须要注重仪式过程中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对价值主题的传达表现。最后,发挥教育者对仪式过程的把控引领作用。仪式是一系列象征符号和程序安排的集合,由这些集合构建在参与主体的行动、感知之上来传达表现价值主题,从而实现潜移默化的自然而然的价值观“入心入魂化行”。这一过程离不开人的作用,即教育者的把控引导和受教育者的感知体会。因此,要使得价值在仪式中对仪式进程及学生主体发挥更强的引领性,教育者作为引导者,必须时刻清楚仪式的价值主题是什么,价值主题表达需要注重仪式形式与内容的结合,从而引导学生去从情境感知、体验、思考仪式背后的价值,从而从“灵魂”上认同它行为上实践它。
4 保障:加强政治仪式程序的规范性
目前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指出,坚持和完善重温入党誓词、党员过“政治生日”等政治仪式,使党内生活庄重、严肃、规范。加强学校政治仪式程序的规范性也是必然要求和实际需要。学校政治仪式根本目的就是立德树人,培育政治认同,要达到这一目标任何教育仪式并不是无规律的、随意的“自由活动”,而是具有特定的教育意义的规范程序的价值行动。仪式程序作为政治仪式效力表达的关键部分,对仪式感染性具有重要影响作用。因此,提升仪式感染力,必须将加强仪式程序的规范性作为其保障条件。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仪式程序的规范性,首先,仪式话语体系化规范化。思想政治教育仪式也是一种复杂的话语表达方式,它用一种特定的节点、意义、空间场域、话语、符号象征物品、姿势服装、活动等仪式化的表现方式,来解释仪式背后的事件,传达社会规范和教育要求,从而使得参与个体身临其境中实现个体社会化。因此仪式话语表达需要根据仪式背后的价值主题来确定,“说什么”“怎么说”“谁来说”都要符合主题价值要求。比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仪式主题,那么仪式话语表达一定要体现出庄严感、敬畏感、激情正能量。脱离仪式价值主题的话语就容易走向“游戏化”“随意化”“无感化”“词不达意”,从而使仪式脱离原有的道德教化、价值引领功能,使得受众也以游戏的、娱乐、随意的心态来进行仪式认知,其神圣性和严肃性必然不复存在。其次,仪式活动程序设计和过程开展的规范。政治仪式从组织形式来看,由一个个程序活动构成,看似相互独立,是独立的子系统,实则正是仪式程序与程序、活动与活动指之间相互呼应形成体系化、整合化的教育感染力量。因此,学校在举行一些仪式活动时根据仪式背后的意义价值表达确定配套的明文条例化的操作规范和规定,具体明确指出每个仪式开展过程的人员、程序活动、场域空间、话语表达、象征符号,尤其是仪式中的程序活动及开展的意义价值和要求。同时在实施中也要规范管理,保证仪式程序活动有序、合理、明确、高效进行。落实严格的仪式程序规范设计和开展过程的规范,才能避免仪式过程中的“走过场”“露露脸”的形式主义或是“五花八门”“娱乐搞笑”的“仪式创新”现象,真正发挥仪式中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文化人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沈小平.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行动指南——《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解读[J].党课参考,2020,(01):39-56.
[2]高夢潇,刘志山.政治仪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02):47-50.
[3]王爱祥.论仪式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运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1):43-44.
[4]王爱祥.因势而新,规范建设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仪式的感染性[J].中国高等教育,2018,(23):10-12.
[5]王爱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仪式及其感染性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8.
[6]杨惠,戴海波.政治仪式推进政治认同的逻辑与路径——基于建国以来阅兵仪式的考察[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41(10):30-35.
[7]王海洲.试析政治仪式中的声音符号及其象征意义[J].天津社会科学,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