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南方以南

来源 :科学大众(中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3497644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极,地图上一个异常遥远的地方。正因为遥不可及,对我们而言,它始终神秘。
  2015年11月7日,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邓三鸿、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博士生刘科,从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乘坐极地科考船“雪龙号”启程,参加中国第32次南极考察。历经158天的旅程,今年4月12日,他们随“雪龙号”顺利返回上海港。
  日前,本刊记者采访了这两位南极考察队员,他们用158天的奇特经历为我们解密南极。
  记者: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可能比较关心你们从南京一路出发到南极后,首先到了南极哪里?在那里吃住行分别是怎样的?有没有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特别不同的经历?
  邓三鸿:中国第32次南极考察是第二次环南极考察,也是首次逆时针环南极考察。我和刘科是2015年11月7日从上海乘坐“雪龙号”启程的,一路坐船来到澳大利亚弗里曼特尔港,在这里进行物资补给,同时有部分队员从这里上船。2015年12月2日,考察队到达中山站附近的海冰上,在此之前,所有队员都在“雪龙号”上,这一段时间大家的任务较轻,主要是研究后期工作方案,而且和北京时间没有时差,吃住都在船上,除了中间有风浪的颠簸外,一切都很正常。考察队为了增进大家的相互了解,还组织了拔河、投篮、讲座等活动。
  到了中山站之后,正好是极昼时间,又要开始加班卸货,部分队员的作息时间开始被打乱,参与海冰卸货的队员很快就出现了晒伤、疲劳等症状。等所有物资卸完并进行整理分类后,2个内陆队(昆仑队和格罗夫山队)就开始挺进冰盖。
  刘科:我参加的是昆仑队。整理完物资之后,我们就分乘雪地车出发了。这一路上,我们要面对低温、白化天、高海拔等诸多不利因素。考察队的衣服都是特制的,最厚的衣服和雪地靴加起来有10多斤重。吃饭是个大问题,低温、低气压都给做饭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做饭之前,要挖雪化水,煮饭要用高压锅,煮出的米饭有一种糯米糕的感觉。为了给厨师减轻压力,路途上的早餐、晚餐基本都是航空餐,热热就可以吃了。住宿是在雪橇上的一个集装箱里,队员们称之为成员舱。老式的舱里住8个人,新舱里住6个人,早上要是一起起床的话,穿衣服都很困难。而且,内陆队是无法洗澡的,所以很多队员出发时就剃了光头,以减少打理的需求。
  邓三鸿:相对来说,我们在“雪龙号”及中山站、长城站的生活条件要好不少,可以每天洗澡,还有简易的运动场所和设备,吃的除了新鲜蔬菜外都很丰盛。
  记者:你们在南极做了哪方面的研究,这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帮助?那是一种什么环境下的作业,有多艰难?
  邓三鸿:南极考察的工作是全方位的,不光是科研,还有后勤保障等。本次南极考察涉及科研的任务主要在大洋队、中山队、长城站队、昆仑队和格罗夫山队进行,研究内容包括海洋科学、大气科学、天文与高空物理、冰川学、生物学等。极地科研的意义是多方面的,比如大气科学,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研究南极气候变化对于在全球尺度下进行研究意义重大,而昆仑队采集的深冰芯,往往冻结于数万年前,可以研究历史气候、水文变化情况,还有南极的条件对于天文高空研究也是得天独厚,取得了很多在别处无法获得的成就。
  极地科研作业条件很艰苦,首先要经历远距离大洋航行、风浪侵袭的艰苦历程,才能到达南极,现场也面临很多困难和不便,比如大洋作业,24小时轮班作业,身上随时都是湿漉漉的;冰雪地工作白茫茫一片,不戴防护眼镜一会儿就会雪盲,戴上又不方便干活;内陆工作尤其辛苦,首先是低温,尽管是夏天,穿上厚重的极地服,半小时后也会手脚冰凉,冻伤的情况时有发生;昆仑站海拔4 000多米,气压只有平地的60%,高原反应明显。还有不能洗澡、没有可口饭菜,等等。但面对这些艰辛,我们队员都必须克服,否则就失去了南极考察的意义。我国30余年南极考察未出重大人员伤亡事故,也说明国家有关部门和考察队做好了各类保障。
  我个人的考察项目是极地战略评估,主要是现场考察国内外极地考察活动的状况,收集一些数据和资料,判断各国极地考察的方向,具体工作强度没有其他队员大。但我是首次参与南极考察,也面临了晕船、寒冷、饮食不习惯等问题,不少老队员都很照顾我,给予了很多帮助,让我这个南极新人感觉到整个考察队就是一个团结的大家庭。
  刘科:2016年1月1日,当国内的亲人朋友安逸地享受着元旦假期时,我和队员们开始了昆仑站的科考。我属于深冰芯钻探组,成员共9人,主要任务是深冰芯钻探。深冰芯钻探的冰芯房就设立在昆仑站后方50米处,刚到这里除了几个标志什么也看不到,因为经过一年的风雪,冰芯房的门早已深埋在雪下了,动用扬雪机才将冰芯房的前后门挖开。1月3日,冰芯房各项准备工作完毕,我和队友们打出了第一支深冰芯,长度3.6米,所有参与打钻的队员都与这支冰芯合了影,之后冰芯钻探便开始两班轮换作业,每班8小时,顺利时一天可以打出30多米的冰芯。这一次,南极考察共打出深冰芯351.5米,使中国深冰芯的总长度累计达到654.5米。除了每天8小时的深冰芯钻探外,其余的时间,我还要执行自己的一些科考任务。
  记者:这一路上你们经历了怎样惊险的时刻?有什么新鲜、有趣的见闻?
  邓三鸿: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最需要面对的就是狂暴西风带的风浪,最厉害的时候,海浪可以直接打到7楼的驾驶台。这个时候就会要求所有门窗紧闭,队员不允许到甲板上去,否则随时可能被卷走,而室内的物品也需要包扎捆绑好,一不小心,高处的物品就会掉下来砸伤人。   在冰面或冰盖上工作的时候,最怕就是碰到冰雪下覆盖的冰裂隙,上面一层雪,看起来很安全,底下却是深达千米的裂隙,如果掉入其中,后果不堪设想。我们这次冰面卸货就碰上了冰裂隙,最后考察队只有更改卸货方案,由直升机吊运物资和人员往返站点。就在今年,澳大利亚一名考察队员就不幸掉入冰隙遇难,这也是考察队一再强调安全的原因。
  这次南极考察是首次逆时针环南极考察,也是正式访问外国考察站最多的一次,收获很多。比如中国南极考察队首次正式访问南极最大的考察站——美国麦克默多站,站上有100余栋建筑、1 000多名队员,完全就是一个小集镇;考察南极最新的考察站——韩国张保皋站,了解了他们建站的历程和思路;参观澳大利亚凯西站,居然碰上对方一个队员曾经在北京做过一年义教,大家用中文沟通十分开心。其实对于首次参与南极考察的我而言,处处是新鲜,处处是惊奇。
  南极的生物不少,除了南大洋的海洋生物外,南极大陆上比较典型的或者说吸引人的就是企鹅、海豹了。从我们进入南极圈开始,就陆续看到各类企鹅和海豹,这些动物憨态可掬,也不怕人,很有趣,当然我们也很注意生态保护,不能和它们近距离接触。
  记者:关于这次南极科考,都有什么新的收获?
  邓三鸿:极地考察是对国家科技实力进行验证和发展的好机会,我们这次南极考察队就做了很多创新性的工作。作为考察队的队员,我们也见证了这次南极考察的一些亮点:
  “雪鹰601”飞机成功首航南极,标志着我国南极考察步入航空时代,并获得南极冰盖探测的重大发现;“雪龙号”采用逆时针航线环南极航线航行,刷新了我国船舶到达地球最南纬度的纪录;昆仑站主体建筑正式入住使用,全部设备稳定运行,中山站和长城站持续能力建设成效显著,我国南极考察综合支撑保障能力显著提升。此外在大洋考察、新型国产化极地考察装备应用、深冰芯取样到达600米深度、首次组队考察美国麦克默多站等方面,也都出现了不少亮点,都体现了我国对极地事业的重视。
  小资料:中国南极科考站
  目前中国一共有4个南极科考站,它们分别是中国南极长城站(1985年建成)、中国南极中山站(1989年建成)、中国南极昆仑站(2009年建成)和新建的中国南极泰山站(2014年建成)。
其他文献
2016年2月11日《解放军报》刊登了一篇《战鹰翱翔捍卫海空安宁》的文章中提到,2月10日上午10时左右,我军在东海防空识别区附近发现不明目标,东海舰队派出数架战机进入防空识别区巡逻。报道虽未公布不明目标的相关信息,但外媒纷纷猜测,进入东海防空识别区的不明目标可能是美军F-22“猛禽”隐身战机。自诩难以追踪的美国最先进隐身战机F-22,真的已经“神话”不再了吗?  不断被拔高的“猛禽”  上世纪9
有句俗语叫“条条蛇都咬人”,是说不要因为自己被蛇咬了就觉得倒霉,因为蛇都咬人,寓意做任何事情都不容易,成功从来都没有那么简单。不过话说回来,生活当中蛇咬人的事件的确层出不穷,尤其是在夏季,这不前些时日江苏的一位68岁老人手上被蛇咬了一口,因为伤口不太明显没太在意,结果蛇毒侵袭了全身,差点丢了性命。当毒液与血液相遇,到底会发生什么,你知道吗?  多样的毒蛇和毒液  蛇是一种很常见的动物,而且以毒液作
我很“安静”  与我的亲兄弟东方红2号比起来,我实在算是个安静的“美男子”。我的身上装满了精密探测仪器,这些仪器设备越是精密就越显娇贵,受不得太过嘈杂的声音干扰。与此同时,恶劣的噪声污染也会给工作的人员带来不良的环境体验,影响他们的休息和作业。因此,为了让我做一个安静的“美男子”,设计者用心良苦地做了系统的全船减振降噪分析和优化设计,对主要噪声源进行了分析验证并在工厂FAT(出厂验收测试)试验中进
探索  木星迎来小伙伴  经历总计1 795天的飞行,“朱诺号”于2016年7月4日进入木星系统,观察木星和它的卫星。木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是地球质量的318倍。拜访木星最让人信服的理由之一,就是因为它的卫星,木卫二、木卫四和木卫三都可能在冰壳之下存在大型的液态水海洋。而且,正如你可能了解的,在地球上,哪里有液态水,哪里就会有生命存在。因此,在整个太阳系中,木星的冰卫星是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地方
探索  木星迎来小伙伴  经历总计1 795天的飞行,“朱诺号”于2016年7月4日进入木星系统,观察木星和它的卫星。木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是地球质量的318倍。拜访木星最让人信服的理由之一,就是因为它的卫星,木卫二、木卫四和木卫三都可能在冰壳之下存在大型的液态水海洋。而且,正如你可能了解的,在地球上,哪里有液态水,哪里就会有生命存在。因此,在整个太阳系中,木星的冰卫星是最有可能存在生命的地方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现代教学媒体普遍运用于美术教学已成为美术教育发展的趋势。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刺激人的视觉和听觉,而且能有效地利用多媒体唤起人的兴趣、情趣和思维。《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指出:“有效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理解美术、表现美术、创造美术、表现自我提供了一种充满乐趣和信心的途径,从而使美术教学更为生动活泼。”多媒体对于深化小学美术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
黎加厚  上海师范大学数理信息学院教育技术系主任  邮箱:jiahou@yeah.net  魔灯:www.jeast/moodle1/  今年,越来越多的中小学和高校教师将开始关注一个全球化的共享开源软件——课程管理系统Moodle(学习管理系统,中文译名为“魔灯”)。  学习管理系统(LMS:LearningManagement System)是指具有组织、呈现、发送、评估、跟踪、管理学习内容和
中国的创业者都在物色新一代人的掌门人,接他们的班,把企业持续经营下去。    唐骏高调离职引发的关注不亚于一个娱乐明星跳槽——实际上,从当年的吴士宏,到李开复,到唐骏,这些职业经理人中的明星人物的职业变迁,对社会的影响已经越来越不限于商业和经济领域,而折射出更多的东西。上海交大安泰管理学院执行院长徐飞认为,顶尖经理人的明星化预示着职业经理人的新时代正在到来。    高管明星化    《新民周刊》:
现代城市中日益增多的摩天高楼和混凝土建筑,似乎都是违背大自然规律而建,不过一些具有新观念的建筑设计师、科学家、工程师和城市规划师正在不断凭借着丰沛的想象力,将大自然里很多常见的元素来了个“乾坤大挪移”,从飞鸟的灵巧翅膀到海参的特殊结构,从回声优美的山洞到保持恒温的蚁穴,都是他们建造时尚、可持续发展城市灵感的来源。他们设计出来的建筑不仅在外观上与普通的建筑大不一样,有很多还具备了独特的功能,真称得上
人物简介:  王晋康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世界华人科幻协会副会长。迄今已发表短篇小说87篇,代表作有:《生命之歌》《天火》《西奈噩梦》《七重外壳》《拉格朗日坟墓》《三色世界》《义犬》《豹》《解读生命》《生死平衡》《养蜂人》《水星播种》《最后的爱情》《少年闪电侠》等。截至2014年,共获得18次全国科幻银河奖。2013年获“大白鲸世界杯幻想儿童文学奖”的特等奖。此外还获得过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