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可否认,人们对刘丁宁的关注,很大程度上聚焦于其状元身份以及港大的名头。无论舆论怎样评价,刘丁宁的选择,都已经超越了其个体本身。对于中国教育尤其是高考改革,有着巨大的想象空间,传递出多重教育信号,而这对于中国教育发展无疑是有价值的。
首先,尊重学生的兴趣。“鞋合不合适,只有自己知道”,这样人尽皆知的道理,放到教育中,又有多少老师、家长能够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他们的选择?
从相关媒体中不难发现,刘丁宁是相当有主见的一个学生。成为高考状元的时候,在一个电视节目现场,她表达了对国学、对中国文化的挚爱,表达了对北京大学的向往。尽管有着高考的压力,她依然花许多时间研读经典著作。她的表达逻辑严密,言语尽显典雅,已然超越了一般高中生的水准。这样的年纪,能够知道自己的方向,着实令人钦佩。要知道,有多少人直到大学毕业甚至走向职场,也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
只可惜,如此有主见的刘丁宁最终顺从家长和老师们的意愿,填报了大家都认为正确的香港大学。很显然,放弃香港大学,可能有语言及生活环境上的原因,但真正让她作出决定的,主要还是她对国学的热爱。当她为自己兴趣而放弃港大,这样的选择,对于一个大一学生而言,需要多大的勇气?选择复读又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如果时光倒流,为刘丁宁拿主意的家人还会坚持当初的决定吗?
其次,大学要有自己的“味道”。从另一个角度看,刘丁宁对北大的向往,无疑为北大做了一次大大的广告,这无疑是对北大教育的肯定。众所周知,北京大学有着深厚的文科传统,国学教育功底深厚。刘丁宁的选择就是对北大国学教育的肯定。放眼世界知名大学,很多学校未必每个专业都世界顶尖,但都有自己响当当的特色学科。对于贪大求全建设综合性大学的高校,或能从中得到些许启发。
再次,高考改革要坚持“多元”走向。《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说到底,高考改革要打破一考定終身对学生的束缚,让学生有更多选择的机会,让学校对学生有综合性的评价。试想,如果这样的理想目标能够达成,在高考中已经证明自己的刘丁宁怎么还需要走复读的老路?怎会出现如此令人纠结的局面?
复读是刘丁宁的个人选择,而由此引发的丰富的教育思考,则事关许多学生,关系到教育改革的大局。这些问题如果解决好了,那么,状元刘丁宁的选择或许就不只复读这一途了?
首先,尊重学生的兴趣。“鞋合不合适,只有自己知道”,这样人尽皆知的道理,放到教育中,又有多少老师、家长能够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他们的选择?
从相关媒体中不难发现,刘丁宁是相当有主见的一个学生。成为高考状元的时候,在一个电视节目现场,她表达了对国学、对中国文化的挚爱,表达了对北京大学的向往。尽管有着高考的压力,她依然花许多时间研读经典著作。她的表达逻辑严密,言语尽显典雅,已然超越了一般高中生的水准。这样的年纪,能够知道自己的方向,着实令人钦佩。要知道,有多少人直到大学毕业甚至走向职场,也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么。
只可惜,如此有主见的刘丁宁最终顺从家长和老师们的意愿,填报了大家都认为正确的香港大学。很显然,放弃香港大学,可能有语言及生活环境上的原因,但真正让她作出决定的,主要还是她对国学的热爱。当她为自己兴趣而放弃港大,这样的选择,对于一个大一学生而言,需要多大的勇气?选择复读又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如果时光倒流,为刘丁宁拿主意的家人还会坚持当初的决定吗?
其次,大学要有自己的“味道”。从另一个角度看,刘丁宁对北大的向往,无疑为北大做了一次大大的广告,这无疑是对北大教育的肯定。众所周知,北京大学有着深厚的文科传统,国学教育功底深厚。刘丁宁的选择就是对北大国学教育的肯定。放眼世界知名大学,很多学校未必每个专业都世界顶尖,但都有自己响当当的特色学科。对于贪大求全建设综合性大学的高校,或能从中得到些许启发。
再次,高考改革要坚持“多元”走向。《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说到底,高考改革要打破一考定終身对学生的束缚,让学生有更多选择的机会,让学校对学生有综合性的评价。试想,如果这样的理想目标能够达成,在高考中已经证明自己的刘丁宁怎么还需要走复读的老路?怎会出现如此令人纠结的局面?
复读是刘丁宁的个人选择,而由此引发的丰富的教育思考,则事关许多学生,关系到教育改革的大局。这些问题如果解决好了,那么,状元刘丁宁的选择或许就不只复读这一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