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怎样将信息技术和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科教学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上更前进一步呢?首先应该更新教育观念,信息技术和各科整合,要有一定基础和条件,信息技术课的组织形式直接影响整合信息技术课的发展,准备这样一节课要进行合作制的组织形式,教学设计中,要把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放在首位,在学科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把抽象的知识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并且多媒体课件含有丰富的信息。易于理解和记忆,信息技术整合各科教学的优势己逐渐显现出来,我们要大力发展这种教学模式,将已有的网络教室、校园网、Internet和教学软件充分利用起来,使其深入到教学改革中去,这将使我们的教育事业如虎添翼。
[关键词]合作制;多媒体课件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科技革命的基础和核心,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也进入了学校课堂,并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带来冲击和挑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对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已成为当前创新教育及信息技术教育普及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培养人才的效果。
首先,我浅谈一下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上的几大作用。
一、信息技术带来了数学课堂教学愉快轻松的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数学则趣味性不强,当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时,也就形成了学习的内动力,这是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基础,因此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前提。
在应用题上,我们可以设计动画或讲故事等形式出示题,然后在激发学生兴趣后开始探索学习,教师也可以通过计算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通过个别交流、小组交流、师生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自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所要提供的是一个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促进知识的建构,培养学生较强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要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
在几何学习中,电脑可以直接出示图形,如:学习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时,可以直接出示一些类似于圆柱、圆锥、长方体、正方体、圆台、棱柱、棱锥、球等的实物,让学生很好的进行对比、分类,从而通过小组交流,讨论描绘出这些图形的特征了解立体图形。
又如:在学习三角形时可以出示很多生活中优美的图案,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同时加强学生对三角形知识的了解,激发学生探索三角形知识的欲望。
可见用多媒体演示诱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浓厚兴趣,迫切要求掌握新知识的欲望也油然而生。
二、信息技术呈现了数学课堂清晰的教学思路
作为一名教师重在对学生授之以“渔”,教学过程中关键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利用多媒体将教学中所涉及的事物、形象、过程等再现于课堂,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使难以觉察的东西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感知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引导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达到激活思维、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目的。
例如,教学“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画一个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全等”时,可以用电脑演示画图的整个步骤和方法,这样既形象又能加深理解,而且不用老师在黑板上画图,节省了时间。
又如“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教学中如何画角是本节课一个重要内容,以往教师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黑板上画,学生看,这样存在一定的弊端而且画图时,教師的身体会遮挡部分学生的视线,等等,而这一环节,如果利用多媒体来完成,情形就大不一样,首先利用电脑演示画角的步骤和方法,演示前,教师提出“注意观察画角时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最后画什么”的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电脑演示步骤,由于是电脑来画,学生注意力集中,给学生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然后教师再在黑板上画角,进一步明确画角的步骤,渗透角的形成,最后让学生独立画角,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主动参与,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学生掌握了画角的方法,教学效果好。
三、信息技术展示了数学课堂上生动的教学内容
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了数学教学过程,有效地化枯燥为趣味、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不仅轻松了老师的教,而且愉快了学生的学。
如“相遇问题”历来是中学数学教学中有相当难度的一类应用题,相遇问题中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之间的数量关系,使学生脑海中疑云缭绕,心欲通而未得时,往往急切地希望借助什么东西来启发,为此我运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以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屏幕显示小华、小青两家住地用房屋标志表示,并不断闪烁,当发出一声悦耳的哨声,小华和小青分别从家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经过3分钟后两人相遇,这时又出现了一声悦耳的哨声,小华走的路程用蓝色线段表示,小青走的路程用红色线段表示,这样抓住多媒体具有声、形、光、色的特点,创设动态情境,抓住“相遇问题”的关键,加深学生对“两地、同时、相遇”关键词的分析和领会,形象深刻地揭示了事物的发展、变化与结果。学生达到一个思维的高度,使学生能准确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接着,再利用多媒体,逐步演示两人所走的时间与路程的变化情况,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每经过1分钟、2分钟、3分钟两人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变化?由于多媒体演示形象,使学生理解到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这一重要数量关系,因此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优势,适时启发、点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这是大前提,多媒体课件是教师教学的一种手段,利用它能更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但它只能作为一种工具,不能替代教师的作用,多媒体课件能装载知识,但不能替代书本,学生要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使用多媒体课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的整合中,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与数学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可以将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分为两种基本课程模式。
1、认知型的数学课程。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课程的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数学学科的教学服务,在这种整合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研究型的数学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
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数学信息、交流数学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数学课程和信息技术的整合主要是这类课程,如环境保护、旅游类问题等,课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初一年级以生活实践性的活动为主,初二、初三年级以社会综合课题学习为主,研究型课程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它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将数学以及其他学科的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从研究型课程的特点看,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
总之,由于信息技术所具有的丰富内涵与强大功能,使得信息技术成为数学课程与生俱来的亲密伙伴,信息技术对数学课程开发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但是,也只有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用好信息技术,用活信息技术,才能使信息技术不断深入到数学课程中去。
[关键词]合作制;多媒体课件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技术,作为现代科技革命的基础和核心,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也进入了学校课堂,并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带来冲击和挑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对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是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改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已成为当前创新教育及信息技术教育普及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培养人才的效果。
首先,我浅谈一下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上的几大作用。
一、信息技术带来了数学课堂教学愉快轻松的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数学则趣味性不强,当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兴趣时,也就形成了学习的内动力,这是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基础,因此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前提。
在应用题上,我们可以设计动画或讲故事等形式出示题,然后在激发学生兴趣后开始探索学习,教师也可以通过计算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通过个别交流、小组交流、师生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自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所要提供的是一个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促进知识的建构,培养学生较强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要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学习资源。
在几何学习中,电脑可以直接出示图形,如:学习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时,可以直接出示一些类似于圆柱、圆锥、长方体、正方体、圆台、棱柱、棱锥、球等的实物,让学生很好的进行对比、分类,从而通过小组交流,讨论描绘出这些图形的特征了解立体图形。
又如:在学习三角形时可以出示很多生活中优美的图案,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同时加强学生对三角形知识的了解,激发学生探索三角形知识的欲望。
可见用多媒体演示诱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浓厚兴趣,迫切要求掌握新知识的欲望也油然而生。
二、信息技术呈现了数学课堂清晰的教学思路
作为一名教师重在对学生授之以“渔”,教学过程中关键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利用多媒体将教学中所涉及的事物、形象、过程等再现于课堂,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使难以觉察的东西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感知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引导学生经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达到激活思维、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目的。
例如,教学“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画一个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全等”时,可以用电脑演示画图的整个步骤和方法,这样既形象又能加深理解,而且不用老师在黑板上画图,节省了时间。
又如“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教学中如何画角是本节课一个重要内容,以往教师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黑板上画,学生看,这样存在一定的弊端而且画图时,教師的身体会遮挡部分学生的视线,等等,而这一环节,如果利用多媒体来完成,情形就大不一样,首先利用电脑演示画角的步骤和方法,演示前,教师提出“注意观察画角时先画什么,再画什么,最后画什么”的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电脑演示步骤,由于是电脑来画,学生注意力集中,给学生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然后教师再在黑板上画角,进一步明确画角的步骤,渗透角的形成,最后让学生独立画角,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主动参与,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学生掌握了画角的方法,教学效果好。
三、信息技术展示了数学课堂上生动的教学内容
现代信息技术优化了数学教学过程,有效地化枯燥为趣味、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不仅轻松了老师的教,而且愉快了学生的学。
如“相遇问题”历来是中学数学教学中有相当难度的一类应用题,相遇问题中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之间的数量关系,使学生脑海中疑云缭绕,心欲通而未得时,往往急切地希望借助什么东西来启发,为此我运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以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屏幕显示小华、小青两家住地用房屋标志表示,并不断闪烁,当发出一声悦耳的哨声,小华和小青分别从家同时出发,相对而行,经过3分钟后两人相遇,这时又出现了一声悦耳的哨声,小华走的路程用蓝色线段表示,小青走的路程用红色线段表示,这样抓住多媒体具有声、形、光、色的特点,创设动态情境,抓住“相遇问题”的关键,加深学生对“两地、同时、相遇”关键词的分析和领会,形象深刻地揭示了事物的发展、变化与结果。学生达到一个思维的高度,使学生能准确理解相遇问题的结构特点,接着,再利用多媒体,逐步演示两人所走的时间与路程的变化情况,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每经过1分钟、2分钟、3分钟两人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变化?由于多媒体演示形象,使学生理解到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这一重要数量关系,因此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优势,适时启发、点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这是大前提,多媒体课件是教师教学的一种手段,利用它能更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但它只能作为一种工具,不能替代教师的作用,多媒体课件能装载知识,但不能替代书本,学生要在立足教材的基础上,使用多媒体课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的整合中,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与数学教学的总体能力目标是一致的,即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践能力,可以将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分为两种基本课程模式。
1、认知型的数学课程。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课程的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数学学科的教学服务,在这种整合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分别进行教学和学习,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最后。师生一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研究型的数学课程,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
学生作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获取数学信息、交流数学信息,并最终以电脑作品的形式完成研究任务,数学课程和信息技术的整合主要是这类课程,如环境保护、旅游类问题等,课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原则,一般初一年级以生活实践性的活动为主,初二、初三年级以社会综合课题学习为主,研究型课程超越了传统的单一学科学习的框架,它按照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将社会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主题活动的形式来完成课程目标,学生通过主体性、探索性、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将数学以及其他学科的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地发展,从研究型课程的特点看,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的过程性。
总之,由于信息技术所具有的丰富内涵与强大功能,使得信息技术成为数学课程与生俱来的亲密伙伴,信息技术对数学课程开发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但是,也只有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用好信息技术,用活信息技术,才能使信息技术不断深入到数学课程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