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美术类教材转型升级的思考与实践

来源 :新闻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xueer29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术教育是人类社会中的一项重要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在青少年的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新时代如何更好地出版发行符合青年大学生成长需要的美术类教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踐价值。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美术;教材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5-0104-02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20年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学术期刊精准传播路径探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2002325025
  美术教育是审美教育,也是情操教育、心灵教育,能够提升人的审美素养、激励人的品格精神、温润人的心智灵魂,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特别是对于形成良好的文化修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回信所强调,“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1],美术类教材作为美术教育的核心载体平台,在新时代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一、高校美术类教材态势扫描
  (一)教材形式:纸质书与电子书的碰撞与互补
  教材形式是呈现给读者的第一观感,极大地影响了教材的应用场景。目前,传统的纸质书籍仍然是教材最广泛的选择形式,“展卷披读,鉴往知来。”“肯来芹泮提英裁,要取芳编阅书香。”纸质书籍是其他类型书籍不能媲美的,具有明显的优势,如便于笔记、可以纪念等,诚然也有缺点,如不易大量携带、环境污染、存在印刷成本等[2]。但是调研发现,对于同类教材,仍然有90%的学生会选择购买纸质版本。随着科技的不断升级,电子书籍也不断创新,特别是层出不穷的阅读设备给读者带来了不一样的阅读感受。电子书籍的优势主要有检索信息便捷、可设置字体字号、尺寸小容量大等等,而缺点主要有易损伤视力、盗版横行、需充电使用等。相信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读者还是会根据个人喜好和使用场景交替使用两种书籍方式。
  (二)教材内容:理论书与操作书的并重与交融
  教材内容是读者关注的核心问题,决定着读者的购买愿意。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实践需要理论支撑,这一点在美术类教材体现得尤为突出,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缺一不可。通过访谈发现,若以二元对立角度看理论书与操作书,高校授课购买理论类书籍居多,充分说明基础理论决定上层建筑,大学期间美术学习更多的还是以掌握理论知识为主,而书店中销量更好的是操作类书籍,说明广大社会读者更侧重于“快准狠”,可以更快捷地上手,准确地掌握美术相关知识,不管是绘画类还是软件类,都更倾向于跳过理论研究直奔上手操作。高校教材目前的态势还比较好,基本能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方面同学们能用最新的美术理论武装头脑,另一方面也可以按图按步骤操作。
  二、现有高校美术类教材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销量不容乐观
  图书市场整体规模呈现良好态势,但是教材细分领域不容乐观。调研发现,部分高校美术类课程并不要求学生必须购买教材,教师备课也相对自由,存在“照着PPT念”的上课现象,还存在着教师指定打印店印制盗版教材的现象,“这样同学们觉得划算些,教材大家就买得全些”访谈的同学如是说。“书非借而不能读也”,对于其他教辅类书籍,同学们也更倾向于高校图书馆借阅,很少会去图书市场购买正版新书。因此,美术类教材在高校的销量更多依靠于教师的主观认知,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导致美术类教材的市场相对萎靡。
  (二)高校政策缺乏力度
  教材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高校对于教材使用的相关政策制度要求至关重要。顶层设计方面,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对高校教材建设与教材质量提出了明确要求;但是实际操作层面,由于教材市场化,在美术专业具体课程的教材选择上,高校有自主选择权,教师也完全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建议学生购买相关图书作为教材。究其根源,还是高校并没有严格管理包括美术类教材在内的部分专业教材的具体使用情况,导致师生对于教材理解不透、思考不深、利用不到位。
  (三)美术教师主动性不强
  美术教师群体作为美术类教材编写的主体,其主观能动性决定着教材的数量和质量。调研发现,很多美术教师编写教材主要是为了解决职称和级别等现实需求,对于真正教学的内容和要求把握没有追求尽善尽美。现实中青年教师因亟须晋升而写书、出书,但是其经验与能力还不足,导致教材质量还有待提升;资深教师有已经有高级职称和相关荣誉傍身,对于出教材的热情不高,个别愿意出书的更多的是从完成课题任务的角度编写,再加上社会、市场的浮躁氛围,美术教材的质和量始终上不去。
  (四)美术编辑职业倦怠
  美术编辑是美术类教材出版发行的全程负责人,编辑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材的水平。随着出版行业的快速发展,很多美术类教材的编辑在高压工作中也存在“996”甚至“007”的现象,调研发现,美术类教材的图片信息也需要编辑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去编审、校对,而长时间从事美术类教材导致视觉疲劳现象,从而导致职业的倦怠。此外,工作心情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工作效果,所以关注美术编辑的身心健康也是出版行业要高度重视的现实问题。
  三、新时代高校美术类教材核心内涵
  (一)以美育人
  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术类教材对塑造青年大学生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让青年大学生的眼睛因为发现美而闪亮,让青年大学生的人生因为有“美的心灵”而饱满,这是每一位美育工作者的责任。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才能更好地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美育事业中让学生涵养品格、完善人格、塑造心灵,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
  (二)以文化人
  文化是民族血脉、人民精神家园,美术类教材一定要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大学的教育教学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过程。坚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文化育人的底色,让青年大学生在领略中华优秀文化之美中筑牢文化自信,逐渐升华为文化自强和文化自豪。   (三)以情动人
  情感教育是美术教学的基础,好的情感才能够表达出好的美。情感是教学的灵魂因素,是着重点。绘画、设计、雕塑等都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堂教学内容。“寓画于情、以情动人”这个理念是教师在美术教学中需要给青年大学生灌输的内容。美术类教材以情动人可以帮助青年大学生养成积极的生活态度,还可以陶冶青年大学生的情操,使青年大学生表现出热爱美好事物的积极态度。
  (四)以理服人
  理论是美术教学的基础,有理有据才能让美术类教材更好地被师生读者接受。思想教育讲究以理服人,其目的在于“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教材更是要充分发挥思想与专业双通道教学的重要作用,美术类教材一方面要增强美学的理论支撑,另一方面要简化美学道理的逻辑层次,让师生读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能够更好地消化、吸收教材中的美学知识与美学技巧。
  四、新时代高校美术类教材未来实践进路
  (一)跨学科应对时代挑战
  美术本身就是跨学科的领域,理应结合各种相关学科编写教材。美学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渗透融合于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美术教师在编写教材时要注重与不同学科的跨界融合,传统的绘画、雕塑可以结合新材料创新产品特性,媒体设计等可以结合计算机、人工智能专业实现“智能设计”,美术理论方面也应该注重课程思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美术教学等等。新时代的美术类教材绝不应该单纯“在美言美”,而应该以更加包容的姿态实现跨学科的“海纳百川”。
  (二)网格化融合教学内容
  未来的美术教学要注重教学内容管理,在智慧校园基础上实现网格化。美术类教材应用应该联合高校校园的教学要素、教学资源与教学单位,形成网格化教学管理体系,实现教学内容传递与信息反馈的及时与准确,教材内容的每一个教学单元与被教学单元应该紧密关联,通过网格化管理形成教学共同体。同时,网格化的教学内容也更方便信息的检索,可以使读者快速锁定想要查询的信息内容。
  (三)融媒体拓展知识平台
  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教材的知识平台需要线上线下融合拓展。美术类教材需要配合传统纸质书籍设计制作数字化课件等内容,这就需要充分借助融媒体,在线上拓展知识平台,通过扫描教材页面的二维码等形式实现知识的扩展阅读,很多不方便印制或者印刷版面受限的知識内容都可以得以展示[3]。现在很多教材都尝试通过微信公众号、B站、抖音等融媒体平台与读者互动,并得到了读者的一致好评。
  (四)沉浸式营造多维体验
  未来的美术类教材应该是沉浸式的,这就需要多维营造体验环境。随着科技的快速迭代,AR、VR、MR的多种手段已充斥生活,现阶段更多体现于游戏体验。美术类教材的互动体验其实也可以充分借鉴,比如颜色的体验、雕塑的感受、设计的尝试等等,可以借助多维手段让读者在虚拟空间中充分感受,体验“百闻不如一见”的教学感受。相信这样的多维教材在未来一定能够实现,能让读者可以“进入”教材的美学世界与作者进行对话。
  五、结语
  新时代,如何进一步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术教育,大有可为也必定大有作为,这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美术教育升级转型,载体自然要先行,美术类教材必须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进步而转型升级,用最时尚的视角、最权威的数据、最科学的方式讲好美术故事、传递美学知识、打造美育品牌。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以美育人 以文化人[N].人民日报,2019-08-17(001).
  [2] 周谊.关于教材形式的思考[J].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3,18(01):177-179.
  [3] 鲁妍妍.融媒体视域下美术类书籍数字化转型的途径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18):164-165.
  作者简介:鲁妍妍(1989—),女,江苏连云港人,本科,编辑,研究方向:美术教育、媒介传播、出版发行。
其他文献
摘要:非遗民族艺术传播随着媒介技术和传播模式的演变而发生着重大改变,此过程嵌入在移动互联时代的媒介逻辑中,体现了媒介技术发展对于特定文化领域的渗透过程及其背后的相互关联,重塑了非遗民族艺术传播生态和传播实践。  关键词:非遗民族艺术;媒介逻辑;移动互联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5-0057-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1广西高校中青年教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了当代中国精神,体现了中国风格和中国力量,反映了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决定着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出版承担着记录历史、传承文化、为社会提供特殊精神食粮的神圣使命,是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和导引载体,肩负着重大历史责任。本文以重庆出版集团为例,就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出版全过程,发表一管之见。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摘要:《弟子规》作为儒家经典启蒙读本,为我国德育思想教育提供了思路,对当前学校德育实践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效助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以此为依据,发挥其导向性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   关键词:弟子规;良好德行;优化机制   对现代思想品德教育与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而言,《弟子规》的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其作为传统文化的启蒙读本涵盖较高的思想理念,而“学做人”作为当前教育的核心
摘 要 《江苏艺文志》初编本于上世纪90年代陆续出版,而今增订本也于2019年10月问世。南京师范大学江庆柏先生携江苏省内一批地方文史研究学者通过穷搜博采和实地查阅对原本的缺失、讹误现象进行了大量考证、求实,为学界绘制了一幅更加完整、更加丰富的江苏学人著述全景,也彰显了江苏学人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学术传统。期待今后其他各省地方艺文志编纂工作能够有所推进,以早日实现一部完整的国史艺文志。  关键词
摘要:在德育中,音乐教育起着关键性作用,根据目前教育事业的现状来看,对素质教育明显更加重视,比较注重学生能力的培育。在初中教育中,音乐是非常关键的构成,这就充分体现出德育的重要地位,在目前的音乐课堂中,需运用针对性措施引入德育。首先简述初中音乐课堂中德育的现状,其次探讨有关的渗透方式,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关键词:音乐课堂;初中音乐;德育   对我国的教育事业而言,其核心为立德树人,这也
摘要:对于地方党报而言,与受众积极互动,获得关注度,增加粉丝数量,才能够提高其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在融媒体背景下,地方党报可以充分发挥各种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实现与受众的互动。本文以焦作日报为例,探讨地方党报的全媒体互动模式,希望能够对地方党报的发展有所启发。  关键词:地方党报;全媒体;互动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
摘要:加强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是全面貫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方式,也是教育广大青年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重要途径。本文围绕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党史育人模式开展研究,主要从高校党史学习教育发展现状出发,分析新媒体时代党史育人的机遇与挑战,探索构建多维立体互动的党史育人有效模式。  关键词:党史育人;新媒体;红色文化;“00后”;思政课  中图分类号:G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