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音乐教学中节奏感的培养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gaini15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交流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不可言传的微妙内在世界情感波动的实存。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节奏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节奏感是音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切音乐活动都离不开节奏感,为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能力,主要从几方面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科学依据的音乐节奏感的培养与训练,以达到培养学生的目标 。
  关键词:音乐节奏感,培养,训练,感受,理解
  节奏是音乐的脉搏,节奏是音乐的精髓,是组成音乐的核心要素之一,是音乐生命力的源泉,没有节奏就没有音乐。一切音乐活动离不开节奏,节奏感是音乐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唱歌、跳舞、乐器都离不开节奏感,所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能力,进行音乐节奏感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音乐节奏感呢?
  一、 培养音乐节奏感要激发学生对音乐节奏活动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某一项活动毫无兴趣可言,那么学生很难掌握这方面的能力。兴趣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而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必须抓住学生的直接兴趣,从而产生学习的倾向。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是游戏,所以,把节奏感融入到游戏当中用游戏化的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效果是不言而喻。还可以寻找日常生活中的节奏,以激发学生对节奏的兴趣。节奏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但学生对节奏却是敏感的,节奏就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生活中,因而要让学生理解节奏,对节奏感兴趣,必须从现实生活入入手,挖掘节奏,寻找节奏。如:学生喜欢的动物的叫声;自然界的声音;交通工具的声音等。这些声音都是非常形象的节奏,学生能轻松地找到这些声音,在兴趣的前提下模仿这些节奏,并用语言、动作、借助乐器等形式表现出来。虽然学生本身对“节奏”并不理解,但是他们已能在模仿中感受并理解节奏,对节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为进一步培养节奏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节奏感要重视听力节奏训练。
  音乐是听觉艺术,各种音乐活动都离不开听觉,因此,音乐听觉能力是形成各种音乐能力的前提条件和基础。许多音乐能力都是来自听觉的,如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记忆能力、音乐领悟能力、音乐审美能力、唱歌能力、欣赏能力、音乐表达能力以及节奏感等都与听觉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要学会用听的方法探索节奏的能力,学生有了这种能力就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中到处都充满各种奇妙的声音:清脆的鸟叫声;此起彼伏的汽车喇叭声;悠扬的钟声等。让学生仔细聆听这些声音不仅能给学生一种美的享受和体验,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倾听,然后将这些声音用音乐来代替,让学生听着音乐自由做各种动作,亲自感受各种各样的节奏,慢慢地学生就会发现这些声音在不停的变化,又有一定的规律性,从中体验了快乐,从而对节奏有更细致、全面、深刻的理解。
  三、 养音乐节奏感要重视语言节奏训练。
  音乐节奏的主要来源之一是人类的语言,语言本身含有丰富、生动、微妙的节奏。学生生活在语言环境当中,从语言节奏出发来掌握音乐节奏是比较容易的。节奏大多是从人的生活中提炼出来的,音乐的节奏与语言的节奏有密切联系,为了表现节奏,可进行有节奏的语言朗读,讲一些词、短语、简单句,并拍出节奏。即兴说一句有节奏的话,这样学生们都想说出最漂亮的词句,拍出最好的节奏,既进行了节奏练习,也培养学生们的词语创作能力,同时也体验了节奏感。
  四、 进行音乐节奏感的培养要重视动作节奏训练。
  培养音乐节奏感要通过形体的动作来感受音乐的节奏。动作在学生感受音乐节奏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音乐主要靠声音的高低、快慢、强弱等表现手段来表达。但要让学生感受这些表现手段所表达的内容,单靠听觉是难以完成的,因此,在培养学生节奏感时,需要有动作的参与。让学生观察人体本身的许多动作中包含着强烈的节奏,感受形体动作能表现节奏;也可选择切合学生日常生活的内容,配上简单优美的音乐表现节奏;还可以让学生听音乐模仿喜爱动物的动作表现节奏。为了提高学生练习的兴趣和学生一起做动作,并注意培养学生合拍的能力,选择生动有趣、强弱节奏比较明显的乐曲,让学生随着音乐用形体动作来体验节奏的快慢和强弱变化,要求动作与音乐的快慢一致、和谐。当学生基本掌握了用手、脚等表现节奏后,要引导他们用身体的各个部位来表现节奏。在用形体动作表现节奏时,一定要注重让学生自由发挥,切忌不要让学生一味模仿,如果学生出现动作不协调等现象应及时引导进行自我调整,以达到形体与节奏的协协调统一。可见,节奏能力提高了,学生表现美,感受美的能力也就加强了,更有助于促使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五、 培养音乐节奏感要加强节拍感的训练 。
  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应该从等速感着手加强节拍感的训练。良好的节拍感是学生学习音乐应具备的音乐基本技能,也是视唱、合唱等基本能力赖以形成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节拍感能够帮助学生有意识地去体验不同节拍的不同律动,是帮助学生理解节奏,组织节奏和表现节奏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充分利用电子琴的自动节奏反复打拍子,甚至形体动作参与,从中用心领略各种节奏的律动;在弹奏乐曲时,也应选用与乐曲相符的节奏来练习,使学生听到音乐就有节奏的反应,通过节奏又能感受到音乐内在的情感;在学习一首乐曲时应先做出节拍分析,增强学生对节拍律动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节拍感,还能养成完整的听辨乐曲的好习惯。这样节奏感就会随着音乐在学生的心里产生共鸣。
  六、 培养学生节奏感应把节奏融于歌曲中。
  节奏是为了学习音乐服务的,光靠节奏是无法将音乐的美升华的,所以培养学生音乐节奏感时让节奏和歌曲结合在一起,既能提高学生对歌曲速度的理解,也能加强了乐感的理解及体验。怎样把节奏融入歌曲呢?如:在学习《火车开了》歌曲中,按照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力度念歌词,以便更好的掌握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力度。同时让学生们在教室里排成长队,模仿火车开动的轰隆轰隆的声音和亲身感受火车开动的有规律、有节奏的转动的音响效果,学生理解后开始唱,在唱的过程中理解了歌曲的意境。在乐曲伴奏下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同时也感受出的各种各样的节奏,对发展学生们的智力、个性及能力的发展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七、培养音乐节奏感要将节奏教学与其它学科结合。
  各科教学是紧密联系、互相渗透的。节奏与其它学科的结合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表现、记忆节奏,如节奏与美术结合,用画苹果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节奏,一个四分音就是一个苹果,一个八分音就是半个苹果。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每一拍的时值。节奏教学与
  语言也能有效结合,有节奏的朗诵不但能巩固节奏还能帮助记忆内容。如:在语言活动中,教歌时我们不仅自己示范有节奏地朗诵歌词让学生感兴趣,并且让学生有节奏地学习朗诵歌,有了节奏的加入,学生念时会朗朗上口,加强了内容记忆,使学习得心应手。所以把枯燥乏味的节奏练习辐射到其它学科中,才能获得广泛的节奏感。
  八、培养音乐节奏感要用乐器训练节奏。
  利用乐器等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乐器直观性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为学生准备一些打击乐器,在听完乐曲后,让学生边听边敲打,边敲打边唱歌,为自己伴奏,同时要引导学生感受节奏的美,最突出的例子就是三拍子的强弱弱规律,能让学生充分的感受三拍子起伏的特点,从而获得审美的体验。并通过对小乐器的操作应用,了解各乐器不同敲法所产生的音响效果。既培养了节奏感也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能力。
  总之,有目的、有计划、有科学依据的进行音乐节奏感的培养与训练,坚持不懈的进行练习,时间长了学生的音乐素质和能力自然而然的就提高了,那么培养学生的目标也就达到了 。从而音乐艺术也得到了升华。
  参考文献:
  1、《听音乐音乐欣赏教程》 罗杰·凯密恩,Roger Kamien,美国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8-06出版)
  2、《丰子恺谈音乐》 丰子恺, 东方出版社 (2005-11出版)
其他文献
摘要:地理一直是文科学生的弱项科目,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例,探讨了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自信心,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及答题技巧,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地理 兴趣 自信心 地理思维 答题技巧  在文科高考的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中,地理一直是学生的弱项,分数一直不是很理想。高一新生刚入学不久,就会从高年级学生的口中得知高一地理如何难学,地图如何难记,进而对地理的学习产生畏难情绪。下面
《基础会计》是中等职业教育会计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根据《基础会计》的理论性与操作性并举的特点,必须根据教材,将教学内容变成直观性强的具体情景,引导学生去探讨和梳理各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提高他们的逻辑推理和综合分析能力,从而提高学科教学效果。从这一观念出发,我在《基础会计》
摘要:主题阅读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等,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一主两翼 主题阅读 批注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改革的推进、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对知识的需求越来越高。  表达能力的程度、交际能力的培养、对事物态度的表白,都需要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感悟。这些情况的需求之下,迎来了教改的春风,学校开始实施用“一主两翼”教材进行教学。  “一主两
兴趣是影响幼儿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幼儿期是培养学习兴趣、态度和信心的重要时期。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幼儿识字兴趣的培养,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幼儿识字质量。我们不难发现,在日常
摘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的改革,“班班通”在全国广泛的安装使用,教育部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经费,很多学校和老师也在积极使用。本文重点论述了“班班通”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指出了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班班通;物理教学  随着“班班通”设备的安装和广泛应用,为我们教师教学工作打方便之门,特别是在物理教学中更有利于优化教学过程、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弥补了传统教育中的不足,丰富了教育技术的内涵
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理论是高中化学课程体系中的重点难点,因此也成为高考化学命题的必考点,纵观近几年的高考题,这一部分内容在客观题中的命题趋势更是一路加强,因此这部分内容在高三复习中愈发重要。  化学反应速率是表示化学反应进行快慢程度的物理量,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表示。主要受浓度、压强、温度、催化剂四个外界条件的影响。反应物(除固体、纯液体外)浓度增大,反应速率增大;对有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良好的艺术修养,引导他们树立向真、向善、向美的思想品德,已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一个重要内容。”情感教育不仅可以改善认知过程、提高认知效率,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 也是丰富学生情感世界、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作为一个语文老师能否把情感教育寓于教学中则直接关系到语文课的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