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强化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YO6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强化现象是人类行为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强化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该行为是否重复,人们可利用强化物来控制人的行为,以求得行为的改造。所以,强化理论成为教师们在班级管理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激励理论。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教师们采用各种强化手段(刺激方式),使学生们的行为符合班级管理的目标。本文从正强化、负强化、惩罚和自然消退四个方面简述强化理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强化;正强化;负强化;惩罚;自然消退
  强化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斯金纳等人提出的一种理论。他在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桑代克的联结说和华生的刺激(S)—反应(R)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又称强化理论或矫正理论。行为主义学派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斯金纳认为,有机体有两类行为,即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应答性行为是由已知刺激引起的,而操作性行为是由有机体本身发出的行为。人的行为几乎都是操作性行为,是对其所获刺激的一种反应。如果刺激对他有利,他的行为就有可能重复出现;若刺激对他不利,则他的行为就可能减弱,甚至消失。所以,斯金纳认为,只有研究操作性行为才能揭示行为的本质。
  现代心理学认为,伴随行为之后,并有助于增强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事件,称为强化。强化从其最基本的形式来讲,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报酬或惩罚),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正因为如此,强化理论成为教师们在班级管理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激励理论。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教师们采用各种强化手段(刺激方式),使学生们的行为符合班级管理的目标。强化的类型可以分为正强化、负强化、惩罚和自然消退四类。这四种类型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结合使用,前两类可以增强或保持一种行为,后两类则会减弱或减少某种行为。下面我就简要谈谈我是如何运用这四种手段来进行班级管理的。
  一、积极应用正强化手段
  正强化,又称积极强化,是指当人们的行为能从他们那里得到令其感到愉快的结果,而这种结果反过来又成为推进他们重复此种行为的力量,也就是奖励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些行为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强化理论认为,大多数行为是由于强化的作用而持续发生的,一种行为长期得不到强化,就会逐渐消退。根据这个规律,我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注意采用正强化刺激物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对正确的行为进行奖励,可以使这种行为持续发生。正强化的刺激物不仅包含奖品等物质奖励,还包含张榜公布、口头表扬、提升和改善工作关系等精神奖励。同学们看到自己的正确行为获得奖励,这会使他们更加努力地去做正确的行为,以获取更多的奖励。良好的行为一旦得到认可和赞扬,就会对周围的同学起着替代强化,产生示范、激励和导向作用,使他们也能按符合班级管理要求的方式去行动,以求得到奖励,从而有效地鼓励和逐步巩固学生良好的行为,并抑制或终止其他问题行为。例如,我在进行师徒结对时,班上有许多同学怕影响自己的学习而不愿意积极主动地帮助后进学生,我就对那些积极主动地帮助其他后进学生的同学进行表扬,除了用语言进行表扬,并在平时表现方面进行加分,同时我还采用肢体语言,或点头微笑,或轻拍学生的头,让学生知道我对这种行为非常欣赏,学生内心会产生亲切和自豪感,师生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十分融洽,从而形成良好的师生人际关系。这些同学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去帮助后进生,并且也带动了其他一些同学参与这项活动,班级里形成了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
  二、适当应用负强化方式
  负强化,又称消极强化,是指通过某种不符合要求的行为所引起的不愉快的后果,对该行为予以否定,并不断重复符合组织要求的行为,减少或消除施于其身的某种不愉快的刺激,如批评、处分等。教师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如果单纯使用正强化,容易使学生只看到优点而看不到缺点,从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因此适当采用负强化措施,对某些不良行为给予否定和惩罚,进行事前规避,使之消失。例如,我班有一位叫張子杨的同学,经常逃学,并且作业拖拉,屡教不改,我申请政教处给了他一个警告处分,并警告他,如果这种恶劣情形持续下去,会加重对他的处分,但是他如果能改正缺点,我们会考虑撤销对他的处分。一学期过去了,张子杨同学确实痛改前非,不逃学了,作业也基本上能按时完成,成绩也大幅攀升,并考取了省重点高中长泾中学(现在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就读)。我们按照约定,撤销了对他的处分。
  三、适度应用惩罚手段
  惩罚是指在消极性行为发生后,给予其不愉快的待遇,并使这种行为以后尽可能少地发生,具体措施有:降低操行等第、批评、撤销班干部职务等。当然,应用惩罚的前提是事先有不利的刺激存在。事实上,惩罚造成的效应往往是负面的,教师应谨慎选择采用。一方面,它只告诉人们什么不该做,却不告诉什么是该做的。人们为逃避惩罚,有时会造成新的不良行为。正如斯金纳所说的那样: “受过惩罚的人,并不会就此改弦更张,充其量只不过是学会了如何免于惩罚而已。” 另一方面,过分的惩罚容易使人产生挫折感,损伤人的自尊和自信,使人背上制度的枷锁,丧失其独立性和灵活性。例如,我们初一(7)班的童家龙同学由于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出口成“脏”,全班同学几乎都被他骂过或起绰号。屡教不改之后,我决定对他实施惩罚,让他负责保管区一个月的卫生工作,这项工作看似惩罚,其实也是让他融入集体,为班级作贡献,从那以后,他的出口成“脏”行为收敛了许多。他自己也积极与被他伤害过的同学接触,努力和同学友好相处,主动帮班级同学做事,如:和同学一起更换饮用水,帮同学到小店买文具,帮同学到文印室复印默写纸,帮课代表把练习册搬到老师办公室等,同学们见他为班级做事很卖力,坏毛病也改掉了不少,大家都慢慢地接受容纳了他。同时,大家的行为也在影响着他,并在学习上关心帮助他,他逐渐变得勤学好问起来,他的成绩在慢慢地提高,初三中考他竟然考取了江阴市第一中学。看来惩罚有时也会带来较好的效果。
  四、灵活应用自然消退   自然消退,又称衰减,它是指对于某种组织不希望发生的行为,除了直接的惩罚措施外,还可以 “冷处理”或 “无为而治”,在一定时间内不予强化,此行为将自然下降并逐渐消退。当今社会,家庭离婚率居高不下,这些同学来自单亲家庭,在家中缺乏父爱或母爱,往往很自卑,脾气怪异,朋友很少。还有些同学由于父母亲长时间工作、出差在外,得不到应有的关爱。有时他们会故意违反纪律,其目的就是吸引老师或同学的注意。如果老师采用负强化的手段强行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那就正好落入了他们的“圈套”,不仅难以制止不良行为,相反可能强化了这种行为。遇到这种情况,我通常会灵活地应用自然消退的方法,采用“冷处理”的方式让它自然消退。也就是对学生的不良行为不予理睬,使学生感觉无趣而改变其行为。但是,我会悄悄关注同学们和他多交往,和他交朋友,让他感受班级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同时,我也会通过家访、电话、校信通等方式和家长取得联系,分析孩子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建议。例如,初三(6)班张琛同学在自修课时故意东张西望,坐得东倒西歪,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引诱”老师去找他。这个时候,老师如果对他批评一顿,也许就强化了他的这种行为,就算当时改正了,心里也不服气。我采用冷处理的办法,对他的行为不加理睬,对其他同学遵守纪律的行为大加表扬,并获得加分。他自己也觉得很没趣,最终在家长、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改掉了这个坏毛病。
  在日常的班级管理工作中,我还注意科学有效地使用强化手段:
  (1)保持正强化的间断性和负强化的连续性。正强化虽然是一种较为有效的行为刺激方式,但应该注意与其他方式的配合使用。正强化虽然有积极有效的作用,但是如果使用频率过高,会导致有些同学们的期望值越来越高,需要有更强的正强化刺激物才能维持正强化的效果,一旦强化力度不变,会出现有些同学的行为刺激作用减弱的现象。同时,采用过多的正强化会使有些同学认为这种正强化是理所当然的,难以起到很大的正面的积极刺激作用,一旦缺乏正强化,就会有行为弱化倾向。所以,我对每一次不符合班级管理的行为都应及时予以负强化,消除同学们的侥幸心理,减少直至消除这种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因此,间断正强化和连续负强化更有利于班级管理目标的实现。
  (2)强化及时,以奖为主。强化理论的研究表明,当人的行为结果使他的需要得到满足时,这种行为出现的频率会增强。根据这一规律,班级管理中可采取分步骤的方法,把一个复杂的班级管理过程,分解为许多小的阶段来完成,利用每一步所取得的成功结果,来强化同学们实现总目标的积极性。这样每完成一步或取得成绩时及时给予强化,进行表扬和奖励,这样,同学们的积极性逐渐增强,可以起到最佳激励效果。否则目标太大,太遥远,同学们不能经常得到成功结果的反馈和强化,积极性就会逐渐消退。
  (3)考虑需要,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需要差异,采取不同的强化手段,创新奖励方式,不搞 “一刀切”。实践证明,新颖刺激的激励作用比较大。同一种刺激多次重复,其作用也会衰减。例如,我发现加分和扣分措施的影响作用减退之后,及时推出“班衔制”,通过纪律、作业、活动、劳动卫生、文明修养等方面綜合考核,按民主测评分别授予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等班衔,每月考核调整一次,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同学们的积极行为及时得到正强化,消极行为逐渐弱化。
  总之,对于班级管理中各个同学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我们要根据具体行为情况和具体对象,选择合适的强化手段来应对,并在实践中加以总结、创新,达到班级管理工作中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暴发,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放缓,国际贸易专业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为此,学校必须转变专业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市场需要。  关键词:开放式课程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就业能力  从1979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走在改革的道路上,先后经历了三大改革的高潮:市场化、国际化、产业化。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高等院校和教育管理部门共同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如
教育家丁榕说:"没有严格就没有教育,没有批评也没有教育。"作为不成熟的、还在发展中的学生,难免犯错误或违纪。但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育,不成才"。碰到学生犯错误,班主任怎
根据已知的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引物,以根癌农杆菌C58的Ti质粒为模板,采用PCR方法扩增获得了异戊烯基转移酶基因723bp的片段。将该片段回收,连接到pMD18-T载体测序,测
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少、慢、差、费”的现象一直备受批评鬟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对教学实躏进行改革,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本文从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内涵及标准、原则出
在那江南古城漫长的小巷,永远有个小女孩,被父亲温暖的手搀握着,踏着青石板进进出出……
本文引入公共政策中政策工具这一概念,探求运用政策工具中的全面质量管理技术对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水平,建立高质量的管理队伍的可行性.笔者从六个方面论述TQM应用的可行性.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新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2年3月就诊于我院心血管内科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24例,其中男性194例,平均年龄(61
从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strain AKE10)中分离其质粒并以质粒DNA为模板进行多聚酶链式反应,特异扩增出一条长约720 bp的DNA片段,经克隆及序列测定表明,为根癌农杆菌A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