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人革]人女性“灵歌”的传承与仪式活动——以黄平县枫香寨田野调查为例

来源 :宗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1989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讨论黔东南[人革]人女法师的传承与仪式活动,介绍枫香寨巫师群的构成、身份认同和仪式特征,强调“答我匈”能力在女性跻身于巫师行列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借助对“灵歌”主持的抢胎仪式的深描,解释“灵歌”在仪式语言、神灵信仰等方面的特点与文化内涵。受特殊社会环境的影响,“灵歌”与鬼师相比,在物质回报、社会地位、个人声望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但由于仪式效果好、收费低,加之当前鬼师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倾向于选择回报更高的丧葬仪式等原因,导致“灵歌”在[人革]人日常生活中仍扮演重要角色,成为后者的有力补充。
其他文献
巴利论藏由七论构成,其中《法集论》的地位最为重要,全书由论母和四品组成,论母采用阿毗达磨论式和经分别两类分析方式,对佛教色、心、心所、无为法等相关概念进行了各种层次的分析,在《心生起品》中,依据心的伦理性质,将心分为三类:善心、不善心和无记心。其中善心再分为世间心和出世间心,世间心再细分为欲缠心(欲界心)、色缠心和无色缠心。不善心仅局限于欲界心,无记心分为两种,异熟心和唯作无记。对于各种不同类别的心,在阿毗达磨和经分别论式分析的基础上,再以句分别的方式加以解说。在依伦理属性、界、地、世间、出世间之类别对心
中国佛教本无"三经一论"的观念,这一观念来源于日本净土宗僧人法然。清末杨文会虽在思想上批评法然,但通过《选择本愿念佛集》,接受了"三经一论"的观念,并视之为中国净土宗旧有的传统。晚清民国净土宗根本经典的另一传统滥觞于明末袁宏道的三种"经中之经",经过彭际清的净土三经,发展为魏源的"净土四经"。两个传统汇流于印光,印光既认可三经一论这一从日本引入的固有的传统,又将明清以来的传统由净土四经发展为"净土五经"。二者在中国净土宗中的合法性最终都得以确认。
本文节译部分主要讲述了两方面内容:第一,敦煌大事年表中的纪年方式(包括作为典型个案的唐蕃会盟碑上的纪年)、萨迦历的编制特点、时轮历的兴起及藏人对待时轮历误差的态度及解释思维等,反映了藏历的不断变更和修正,都与不同阶段的宗教、文化影响息息相关,表现出其微妙的政治特征;第二,以旦增南达的教育轨迹为例详述藏历在苯教中传承的教育模式、课程内容、革新内容,说明佛、苯在相互撷取对方作品时巧妙地自圆其说,苯教甚至主张"孔泽"360算法的根本来自时轮续。
民国时期,有关外国教会、传教士之边疆社会活动的认知及叙事呈现出多元性: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官员以及多数社会知识精英通过对边地外国教会的考察,结论几乎惊人的一致:教会与传教士被认为是帝国主义侵略者代言人,他们在边地的多年经营,已对中国边疆行政、国体治权构成重要冲击;外国教会则基于西方中心主义的优越感,将中国边疆地方称为"远方的黑暗之地",他们的使命,就是要改造边疆,为该地带来"黎明的曙光";亦有少数中国社会知识精英描述外国教会在边地社会的"善治",其目的不过是为了检讨和反省政府边疆行政的"不治
通过"聆听"神明的意旨来决定或者影响人的选择,是早在初民社会时就已经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这种社会现象由最初的偶然事件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了一种制度。将这种方式引入诉讼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就出现了神明裁判。历史上的很多国家和民族还形成了神明裁判制度,作为一种法定程序成为了审理案件特别是疑难案件的重要方法。在清代基层司法实践中,受到儒家道统思想的影响,司法官根据国家祀典对不同神祇的规定以及社会教化的需要,分别采用主导、借用与转化的方式来运用神明裁判这一断案形式,已达到国家"神道设教"的初衷。
高山戏是发源于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的一种民间仪式戏剧,其仪式形成的基础是布留尔所说的"原始思维"。在这一思维方式的作用下,该地区的人们呈现出祖先崇拜、鬼魂崇拜、土地崇拜以及丧葬仪式禁忌等形式丰富的民间信仰。通过高山戏中静态的物体及动态的行为的阐发,上述原始信仰就外化为各类具有独特宗教和审美意蕴的仪式原型。物态方面,高山戏极具代表性的大身子舞面具在复杂的纹样和色彩构成中体现出额有灵穴的原始信仰和古氐人的羊图腾崇拜,帽顶的羽毛装饰则取羽毛通神的性质和鸡的祥瑞之意,并且与"美"字的训诂学意义密不可分。行为
当前,传统文化特别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少数民族民间信仰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一直受到民族学人类学学者的持续关注。一般认为,民间信仰是指信仰并崇拜某种或某些超自然力量,以祈福禳灾等现实利益为基本诉求,自发在民间流传的、非制度化、非组织化的准宗教。①从历时性视角看,民间信仰及其习俗在少数民族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深厚的社会基础,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
为适应数字人文和"新文科"的发展趋势、庆祝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建所40周年,2020年12月19日,由本所主办的"数字宗教学与智库发展论坛"在四川大学召开。本论坛立足于宗教学专业,主要关注数字宗教学的界定、人工智能在宗教学研究中的应用以及智库发展规划等议题。会议期间,我所发起了"数字宗教学与智库发展联盟倡议",并公布了联盟成员名单(拟)。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宗教学专家线下、线上齐聚一堂,围绕相关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普慧《南朝佛教与文学》,作为"江苏文脉整理与研究工程·研究编"之一种,于2019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再版。此书于2002年由中华书局初版。作者在新版《后记》中说:对原著的诸多错讹、疏漏做了校改,有些章节几乎是重写;又增加了一些章节,全书篇幅扩充了四成之多。(1)新版出炉不久,我即收到普慧寄来的赠书,把它与18年前自己花钱买来的那本对比阅读,明显感觉到作者思考的新角度、新高度。
《法言会纂》是四川火居道派"法言坛"所常用的一部大型道教科仪书合集,由晚清四川地方社会中著名的文人团体"刘门"编印。本文根据相关资料,梳理了《法言会纂》的编纂历史,认为法言坛的形成与刘门及《法言会纂》的影响密不可分;又介绍了法言坛的科仪活动与道脉传承,认为其中所反映的"道"与"法"的分工结构是儒家与道教两大文化传统在近现代四川地方社会中相互影响、共同合作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