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必须掌握、并且具有一定的学习数学的方法,提高和发展其学习能力。”为此,我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谈谈几点看法。
一、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
1.专心听讲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专心听讲,将学生的努力和老师讲课过程紧密联系起来。要培养学生学会听,学会注意听老师对每节课所提出的学习要求;注意听对定理、公式、法则的引入与推导的方法和过程;注意听对概念要点的剖析和概念体系的串联;注意听对例题关键部分的提示和处理方法;注意听对疑难问题的解释及课末小结。这样让学生抓住重点、难点,沿着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来听课,不仅能大大提高其听课效率,而且能使其由“听会”转变为“会听”。
当把新知识转化成有趣的问题情境以后,在学生精力最集中,思维最敏捷活跃的时候,精心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与交流。教师应注意启发和引导,精心点拨,使学生都能有机会参与知识的发生过程,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使学生在充分动口、动手、动脑的活动过程中,掌握新知识。
2.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听课的注意力。针对学生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差,做事易受感情支配,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充分利用上新课前的几分钟,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将新知识转化成一些有趣的问题,即创设问题情境,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这样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急于解决问题,从而顺利地展开新课的教学。
3.认真思考勤做笔记,养成良好的动手动脑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必须重视培养做读书笔记和课堂笔记的习惯,把教材中最精华的东西和听课中自己头脑迸发出来的思想火花记录下來,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动,随意性强,做笔记可给予“动”的机会,约束精力的分散,是一项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措施。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既是学生形成学习方法的基础,又是他们具有了一定的学习方法的集中体现。因此,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课前预习。预习的方法:明天要学习什么内容,是否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去解决它;在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尝试地做一二道题,看哪里有困难……上课伊始,教师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把上面的预习方法经常交代给学生。学生预习后就可带着问题投入新课的学习,上课时就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这样做对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养成学生的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都有积极作用。预习数学内容会显得较枯燥,所以,教师要经常表扬自觉预习的学生,以激励全体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2.课后整理。要养成先复习当天学习的知识,再做作业,最后,把学习内容加以整理的习惯。例如,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一位同学整理如下:个位是0的数同时能被2和5整除这样,容易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系统化,从而内化为他们的认知结构。
3.在课内,要求学生:一要仔细看教师的操作演示、表情、手势;二数学学习方法如何提升孩子的学习兴趣?掌握正确学习方法是关键!要全神贯注地听老师的提问、点拨、归纳以及同学的发言;三要积极思考、联想;四要踊跃发表自己的想法,有困惑应发问,敢于质疑。 4.要养成检查验算的习惯。检查验算的过程既是一种培养学生负责态度的途径,又是学生对自己思维活动的再认识过程。
三、培养学生的尝试活动。
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具有同化作用,这是学生能进行尝试活动的心理支撑点。因此,学生具有了某一认知结构后,接着学习相应的后面知识时,教师可让学生去尝试学习。例如,学生掌握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之后,可请他们去尝试学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然后,教师稍作点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同样适用于“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生就可同化新知识,从而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都是: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当学生掌握了“分数乘法应用题”,又理解了比与分数之间的关系以后,教师可让学生去尝试学习“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
1.培养学生的操作活动。 当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似乎能同化又同化不了新知识时,他们的学习心理就有求助于外围行为的倾向。这时,教师就请学生去进行动手操作活动,进而刺激其心理,促进他们实现学习心理的相互作用、互为转化——学到新知识。测量曲线图形的周长,学生还是第一次,可是当学生看到事先准备好的线、绳和直尺,他们借助对图形周长概念的理解,首先还是想出了用测量的办法求圆的周长:有些学生用线绕测量物一周,再拉直放在直尺上量得其周长;有些学生将测量物在直尺上滚一圈测得其周长。学生的测量活动(行为)反过来又必将引起其心理活动,所以,教师这时可要求学生对测量的结果进行思维活动:从所填的表格中你们能发现什么规律?当学生无知识基础可作学习新知识的支撑点时,教师可直接请学生进行多次的操作活动,以不断刺激其心理,引起思维活动,从而达到理解新知的目的。例如,正、负数的加法:(+3)+(-2)=+1+2-2=+1。
2.培养学生的思考活动。
(1)对思考对象进行分析、概括或抽象。例如,小军买3支圆珠笔,每支1.46元,共应付多少元?学生通过对题目分析,概括抽象出是求3个1.46是多少(或是求1.46的3倍是多少),所以可根据乘法的意义列式解答:1.46×3=4.38(元)。(2)对思考对象进行分析,弄清题意;接着对条件和问题展开联想;然后,借助已掌握的概念进行思维活动(如判断、推理、变通等),把条件与问题“接通”——建立模型。如:一个正方形花坛四周铺有一条宽3m的水泥路,已知路面面积276m2,求正方形花坛的周长。弄清题意:条件是有空白部分面积276m2,路宽3m,正方形的四条边长相等。问题是求正方形花坛的周长。对条件与问题展开联想:正方形花坛边长知道了,其周长也就可求出来了。花坛边长与外正方形边长有联系:如将空白部分面积分成4个相等的梯形,则花坛边长与梯形的上底有联系;如将空白部分面积平均分成4个长方形,则花坛边长与长方形的长有联系。建立数学模型:如根据每个梯形的面积与空白部分总面积276m2的联系买怎么培养孩子学习上建立模型,则:一个梯形面积=276÷4(m2)进而,建立方程(设花坛的边长为xm):(x+x+3×2)×3÷2=276÷4x=20所以,正方形花坛的周长是20×4=80(m)。同样可根据每个小长方形的面积是(276÷4)m2,求得花坛的边长为276÷4÷3-3=20(m)。
总之,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学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必须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断地积累,寻找更佳的学习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必须掌握、并且具有一定的学习数学的方法,提高和发展其学习能力。”为此,我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谈谈几点看法。
一、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
1.专心听讲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专心听讲,将学生的努力和老师讲课过程紧密联系起来。要培养学生学会听,学会注意听老师对每节课所提出的学习要求;注意听对定理、公式、法则的引入与推导的方法和过程;注意听对概念要点的剖析和概念体系的串联;注意听对例题关键部分的提示和处理方法;注意听对疑难问题的解释及课末小结。这样让学生抓住重点、难点,沿着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来听课,不仅能大大提高其听课效率,而且能使其由“听会”转变为“会听”。
当把新知识转化成有趣的问题情境以后,在学生精力最集中,思维最敏捷活跃的时候,精心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与交流。教师应注意启发和引导,精心点拨,使学生都能有机会参与知识的发生过程,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使学生在充分动口、动手、动脑的活动过程中,掌握新知识。
2.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听课的注意力。针对学生年龄小,自我控制能力差,做事易受感情支配,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充分利用上新课前的几分钟,在复习旧知识的同时,将新知识转化成一些有趣的问题,即创设问题情境,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这样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急于解决问题,从而顺利地展开新课的教学。
3.认真思考勤做笔记,养成良好的动手动脑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必须重视培养做读书笔记和课堂笔记的习惯,把教材中最精华的东西和听课中自己头脑迸发出来的思想火花记录下來,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好动,随意性强,做笔记可给予“动”的机会,约束精力的分散,是一项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措施。
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既是学生形成学习方法的基础,又是他们具有了一定的学习方法的集中体现。因此,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课前预习。预习的方法:明天要学习什么内容,是否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去解决它;在不懂的地方画上记号;尝试地做一二道题,看哪里有困难……上课伊始,教师先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把上面的预习方法经常交代给学生。学生预习后就可带着问题投入新课的学习,上课时就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这样做对于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养成学生的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都有积极作用。预习数学内容会显得较枯燥,所以,教师要经常表扬自觉预习的学生,以激励全体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2.课后整理。要养成先复习当天学习的知识,再做作业,最后,把学习内容加以整理的习惯。例如,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一位同学整理如下:个位是0的数同时能被2和5整除这样,容易使学生学到的知识系统化,从而内化为他们的认知结构。
3.在课内,要求学生:一要仔细看教师的操作演示、表情、手势;二数学学习方法如何提升孩子的学习兴趣?掌握正确学习方法是关键!要全神贯注地听老师的提问、点拨、归纳以及同学的发言;三要积极思考、联想;四要踊跃发表自己的想法,有困惑应发问,敢于质疑。 4.要养成检查验算的习惯。检查验算的过程既是一种培养学生负责态度的途径,又是学生对自己思维活动的再认识过程。
三、培养学生的尝试活动。
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具有同化作用,这是学生能进行尝试活动的心理支撑点。因此,学生具有了某一认知结构后,接着学习相应的后面知识时,教师可让学生去尝试学习。例如,学生掌握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之后,可请他们去尝试学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然后,教师稍作点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同样适用于“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生就可同化新知识,从而构建新的认知结构: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都是:先乘除,后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的。当学生掌握了“分数乘法应用题”,又理解了比与分数之间的关系以后,教师可让学生去尝试学习“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
1.培养学生的操作活动。 当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似乎能同化又同化不了新知识时,他们的学习心理就有求助于外围行为的倾向。这时,教师就请学生去进行动手操作活动,进而刺激其心理,促进他们实现学习心理的相互作用、互为转化——学到新知识。测量曲线图形的周长,学生还是第一次,可是当学生看到事先准备好的线、绳和直尺,他们借助对图形周长概念的理解,首先还是想出了用测量的办法求圆的周长:有些学生用线绕测量物一周,再拉直放在直尺上量得其周长;有些学生将测量物在直尺上滚一圈测得其周长。学生的测量活动(行为)反过来又必将引起其心理活动,所以,教师这时可要求学生对测量的结果进行思维活动:从所填的表格中你们能发现什么规律?当学生无知识基础可作学习新知识的支撑点时,教师可直接请学生进行多次的操作活动,以不断刺激其心理,引起思维活动,从而达到理解新知的目的。例如,正、负数的加法:(+3)+(-2)=+1+2-2=+1。
2.培养学生的思考活动。
(1)对思考对象进行分析、概括或抽象。例如,小军买3支圆珠笔,每支1.46元,共应付多少元?学生通过对题目分析,概括抽象出是求3个1.46是多少(或是求1.46的3倍是多少),所以可根据乘法的意义列式解答:1.46×3=4.38(元)。(2)对思考对象进行分析,弄清题意;接着对条件和问题展开联想;然后,借助已掌握的概念进行思维活动(如判断、推理、变通等),把条件与问题“接通”——建立模型。如:一个正方形花坛四周铺有一条宽3m的水泥路,已知路面面积276m2,求正方形花坛的周长。弄清题意:条件是有空白部分面积276m2,路宽3m,正方形的四条边长相等。问题是求正方形花坛的周长。对条件与问题展开联想:正方形花坛边长知道了,其周长也就可求出来了。花坛边长与外正方形边长有联系:如将空白部分面积分成4个相等的梯形,则花坛边长与梯形的上底有联系;如将空白部分面积平均分成4个长方形,则花坛边长与长方形的长有联系。建立数学模型:如根据每个梯形的面积与空白部分总面积276m2的联系买怎么培养孩子学习上建立模型,则:一个梯形面积=276÷4(m2)进而,建立方程(设花坛的边长为xm):(x+x+3×2)×3÷2=276÷4x=20所以,正方形花坛的周长是20×4=80(m)。同样可根据每个小长方形的面积是(276÷4)m2,求得花坛的边长为276÷4÷3-3=20(m)。
总之,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学习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必须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断地积累,寻找更佳的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