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激励模式;激励方式;激励作用
激励机制也称激励制度,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一般管理学文献中,将激励定义为“调动人们积极性的过程”,这种定义虽然简单,却非常明了地指出了激励的本质,即激励的核心在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因此,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激励机制对学生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作为劳技这样一个边缘学科,激励的内容、强调的程度等,都会直接影响这个学生对待这门学科的态度和成效。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在缺乏激励机制的环境中,每个人的潜力只能发挥出一小部分,即20%—30%,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每个人的能力可以发挥出80%—90%,可见在劳技教学中运用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我觉得建立“有效的激励模式”是前提保障,“如何应用激励方式”是关键。因此我在劳技教学过程中,选择了那些与教育方向相一致的积极动机、合适行为来实施激励机制,通过建立综合激励模式、运用多种激励方式来提升教学成效。
1 建立综合激励模式
现代管理学认为:“激励是使人产生行为动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激励是一种不能代替督促、但能代替制度的管理,没有制度,没有管理,激励就是纸上谈兵。
1.1 创设良好的激励环境
(1)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校园文化对于师生能够产生很强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校园文化布置中,开辟一个专门用来展示劳技学科成果的走廊,向全校师生展示优秀劳技作品,在作品旁附加作者的简介或照片;在每年一度的校园科技文化节中,向校方争取劳技制作比赛项目展示学生风采;在班级文化布置中,可将一些优秀的作品布置一个小天地。通过以上活动,在烘托劳技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劳技兴趣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
(2)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示范作用。我这里所说的优秀学生特指的是在劳技学科方面有特长的学生。优秀学生的示范作用有很直接很具体的意义,由于同学们生活、学习在一起,学习环境和经历基本相同,这些优秀学生为同学所熟悉,因此更具有可比性,更易为其他学生所接受,因此能起到立竿见影的示范作用。在劳技学习中,有的学生擅长木工制作、有的学生擅长编织中国结……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让这些同学介绍学习经验,同时这些同学任为组长带领其他小组成员共同学习。这样既增加了这些有特长的学生的荣誉感也起到了示范作用。
1.2 建立合理的评价模式。
为了把激励机制在劳技教学中用活,我根据劳技课程和本校学生的特点建立了一套综合评价模式来发挥激励机制作用。制定合理的评价模式,使学生在参照评价标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积极性和创造性。我在制定评价标准时除了充分考虑目标实现的可行性与学生的经验、能力一定要相适应以外,还综合考虑了学校主观、客观等多方面的因素。在每一项学习任务布置之后,将评价标准展示给学生,以印章的篆刻为例:
按照这个评价标准,学生想要获得良好的成绩是比较容易的。针对不同的学习任务,我都设计相应的评价标准,既让学生有目标可依,也让学生体验到“跳一跳就能摘到一颗葡萄”的快乐。
2 运用多种激励方式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劳技学科作为一门边缘学科,有些学生对待它的态度是可有可无的。激励是指通过影响人们的内在需要和动机,从而加强、引导和维持行为的活动或过程。在劳技学科中运用激励教学机制,是指把激励和动机联系起来,在教育理论的引导下,通过运用各种激励技巧,激发学生学习劳技的动机,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劳技学科的兴趣。
2.1 兴趣激励
这里说的兴趣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活动把教材的内容激活,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角色。如我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课前导入设置情境:以作品导入,创设惊奇情景;以图片导入,创设趣味情境;以视频导入,创设社会情境等。例如在學习“漏窗的雕刻”时,我准备了一段苏州园林的漏窗掠影视频,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立即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形式多样的导入情境,为课程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因此教师应该要善于设计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状态,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下获得知识。
2.2 活动激励
活动激励是指教师借助各种教学活动鼓舞学生参与学习。劳技学科的特点只有在学生活动过之后才会掌握技巧,增强技能。在水仙花的雕刻中,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觉得雕刻很容易,但真正动起手来面对柔嫩的鳞片却是手忙脚乱。我通过个人雕刻、小组合作等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每当在活动中,看着几个原本总是感觉自卑的孩子,现在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我觉得很是高兴。更深切地意识到:没有不愿意学习的学生,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要能钻研适合孩子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每个孩子都能学好。
2.3 情感激励
在教学中投入教师的情感,就是情感教学,情感关系是师生心理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教学效果有着重大影响。师生之间如果情感冷漠、缺乏沟通,不仅使得一直为人们所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会使教学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力源泉。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如能经常给予肯定和表扬,就必然能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教学秩序。通过长期教学实践,我亲身体会到,学生在友好、和悦、轻松、互助合作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效果才会好,因此笔者认为教师要懂得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准确地把握自己的角色、努力培养师生间的真挚情感,与学生在情感上相互交融、相互激励,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2.4 竞争激励
竞赛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竞赛的形式我通常采取个人之间竞赛、集体之间竞赛相结合。对于学生的劳技作品,我设立了“最具创意奖”“最佳作品奖”“最有特色奖”等加以褒奖并进行展览,使学生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通过竞赛,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强,学习的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为增加,而且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我校凡是组织学生去参加市、区级的手工、科技制作类的竞赛,学生总是争先报名参加,每次都能载誉而归。
这是我校学生在2012年1—10月期间,在市教育局、区教育局组织的各种制作类比赛的获奖统计,这充分说明了激励机制在劳技教学中取得的成效。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一直不断地在探索激励学生的方法和途径,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通过激励机制的实施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潜能,实现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目标。实践证明,在劳技教学中运用激励机制,不仅强化了学生学习劳技的动机,提升并保持了他们的学习动力,还使绝大部分同学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了提高,学生越来越喜欢上劳技课了。当然,我还要探索更为有效、更为丰富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激励机制在劳技教学中的作用,使之更好地为我们的学生服务,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第五中学)
激励机制也称激励制度,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一般管理学文献中,将激励定义为“调动人们积极性的过程”,这种定义虽然简单,却非常明了地指出了激励的本质,即激励的核心在于调动人的“积极性”。因此,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激励机制对学生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作为劳技这样一个边缘学科,激励的内容、强调的程度等,都会直接影响这个学生对待这门学科的态度和成效。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士研究发现,在缺乏激励机制的环境中,每个人的潜力只能发挥出一小部分,即20%—30%,如果受到充分的激励,每个人的能力可以发挥出80%—90%,可见在劳技教学中运用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我觉得建立“有效的激励模式”是前提保障,“如何应用激励方式”是关键。因此我在劳技教学过程中,选择了那些与教育方向相一致的积极动机、合适行为来实施激励机制,通过建立综合激励模式、运用多种激励方式来提升教学成效。
1 建立综合激励模式
现代管理学认为:“激励是使人产生行为动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激励是一种不能代替督促、但能代替制度的管理,没有制度,没有管理,激励就是纸上谈兵。
1.1 创设良好的激励环境
(1)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作用。校园文化对于师生能够产生很强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向心力。在校园文化布置中,开辟一个专门用来展示劳技学科成果的走廊,向全校师生展示优秀劳技作品,在作品旁附加作者的简介或照片;在每年一度的校园科技文化节中,向校方争取劳技制作比赛项目展示学生风采;在班级文化布置中,可将一些优秀的作品布置一个小天地。通过以上活动,在烘托劳技学习环境、调动学生学习劳技兴趣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激励作用。
(2)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示范作用。我这里所说的优秀学生特指的是在劳技学科方面有特长的学生。优秀学生的示范作用有很直接很具体的意义,由于同学们生活、学习在一起,学习环境和经历基本相同,这些优秀学生为同学所熟悉,因此更具有可比性,更易为其他学生所接受,因此能起到立竿见影的示范作用。在劳技学习中,有的学生擅长木工制作、有的学生擅长编织中国结……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让这些同学介绍学习经验,同时这些同学任为组长带领其他小组成员共同学习。这样既增加了这些有特长的学生的荣誉感也起到了示范作用。
1.2 建立合理的评价模式。
为了把激励机制在劳技教学中用活,我根据劳技课程和本校学生的特点建立了一套综合评价模式来发挥激励机制作用。制定合理的评价模式,使学生在参照评价标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积极性和创造性。我在制定评价标准时除了充分考虑目标实现的可行性与学生的经验、能力一定要相适应以外,还综合考虑了学校主观、客观等多方面的因素。在每一项学习任务布置之后,将评价标准展示给学生,以印章的篆刻为例:
按照这个评价标准,学生想要获得良好的成绩是比较容易的。针对不同的学习任务,我都设计相应的评价标准,既让学生有目标可依,也让学生体验到“跳一跳就能摘到一颗葡萄”的快乐。
2 运用多种激励方式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劳技学科作为一门边缘学科,有些学生对待它的态度是可有可无的。激励是指通过影响人们的内在需要和动机,从而加强、引导和维持行为的活动或过程。在劳技学科中运用激励教学机制,是指把激励和动机联系起来,在教育理论的引导下,通过运用各种激励技巧,激发学生学习劳技的动机,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劳技学科的兴趣。
2.1 兴趣激励
这里说的兴趣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活动把教材的内容激活,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角色。如我在课堂教学中利用课前导入设置情境:以作品导入,创设惊奇情景;以图片导入,创设趣味情境;以视频导入,创设社会情境等。例如在學习“漏窗的雕刻”时,我准备了一段苏州园林的漏窗掠影视频,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立即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形式多样的导入情境,为课程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因此教师应该要善于设计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状态,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下获得知识。
2.2 活动激励
活动激励是指教师借助各种教学活动鼓舞学生参与学习。劳技学科的特点只有在学生活动过之后才会掌握技巧,增强技能。在水仙花的雕刻中,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觉得雕刻很容易,但真正动起手来面对柔嫩的鳞片却是手忙脚乱。我通过个人雕刻、小组合作等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每当在活动中,看着几个原本总是感觉自卑的孩子,现在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我觉得很是高兴。更深切地意识到:没有不愿意学习的学生,更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要能钻研适合孩子的教学方法,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每个孩子都能学好。
2.3 情感激励
在教学中投入教师的情感,就是情感教学,情感关系是师生心理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教学效果有着重大影响。师生之间如果情感冷漠、缺乏沟通,不仅使得一直为人们所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会使教学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力源泉。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如能经常给予肯定和表扬,就必然能建立友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教学秩序。通过长期教学实践,我亲身体会到,学生在友好、和悦、轻松、互助合作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效果才会好,因此笔者认为教师要懂得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准确地把握自己的角色、努力培养师生间的真挚情感,与学生在情感上相互交融、相互激励,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2.4 竞争激励
竞赛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竞赛的形式我通常采取个人之间竞赛、集体之间竞赛相结合。对于学生的劳技作品,我设立了“最具创意奖”“最佳作品奖”“最有特色奖”等加以褒奖并进行展览,使学生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通过竞赛,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强,学习的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为增加,而且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我校凡是组织学生去参加市、区级的手工、科技制作类的竞赛,学生总是争先报名参加,每次都能载誉而归。
这是我校学生在2012年1—10月期间,在市教育局、区教育局组织的各种制作类比赛的获奖统计,这充分说明了激励机制在劳技教学中取得的成效。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一直不断地在探索激励学生的方法和途径,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通过激励机制的实施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潜能,实现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教育教学目标。实践证明,在劳技教学中运用激励机制,不仅强化了学生学习劳技的动机,提升并保持了他们的学习动力,还使绝大部分同学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了提高,学生越来越喜欢上劳技课了。当然,我还要探索更为有效、更为丰富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激励机制在劳技教学中的作用,使之更好地为我们的学生服务,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