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的正式颁布,为推进基础教育学校特色发展指明了方向。泰州市海陵区按照“面上抓平衡,内部抓活力,特色抓创新”的工作思路,通过行政推动,引导学校沿着“特色定位、顶层设计、整体推进”的路径,形成了学校特色鲜明、城乡学校齐头并进的新局面。但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当前推进学校特色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认识和实践上的误区。如何走出误区,深度推进基础教育学校特色发展,今后还需进一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严格遵循教育教学客观规律;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落脚点;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关键词】泰州 海陵区 基础教育 特色学校
每个学校都应有自己的特色,但是很长一段时间,学校特色问题在我国一直都被人们所忽视。直到20世纪90年代,“特色”的价值才开始在我国受到重视。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办出各自的特色”,此后,中小学特色建设问题逐渐成为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如今,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发展,办出学校特色,已成为新时期赋予教育发展的新方向、新任务。其标志是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的正式颁布。该纲要明确提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进一步从理念和政策的层面上指明了基础教育学校的发展方向,对此,各地也开始全面展开了推进基础教育学校特色发展的探索实践。
一、区域推进基础教育学校特色发展的基本概念明晰
1.学校特色、特色学校及学校特色发展
特色学校,则是指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从本校实际出发,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形成了独特的、整体化的、优化的、稳定的办学风格与优秀的办学成果的学校。
学校特色和特色学校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般而言,“学校特色”在“特色”的广度和深度上不及“特色学校”,学校特色处于低一层次,它是形成特色学校的基础;特色学校则处于高一层次,它是学校特色的发展和升华,是局部效应向整体推进后的呈现。
2.正确认识推进学校特色发展的必要性
从当前基础教育的格局来看,中小学校在办学规模、基本建设等“量”的方面已几近饱和,再欲通过扩大办学规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硬件建设来谋求发展几乎收效甚微,只有走“内涵发展”之路,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品位,才能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海陵区推进学校特色发展的基本状况
该区按照“面上抓平衡,内部抓活力,特色抓创新”的工作思路,通过行政推动,引导学校沿着“特色定位、顶层设计、整体推进”的路径,形成了学校特色鲜明、城乡学校齐头并进的新局面。
1.准确定位——把准学校特色发展基点
学校特色的准确定位,需要挖掘和整合教育资源,将潜在的优势变为显性的优势。该区一方面对学校特色建设的潜在资源进行调研和梳理,另一方面倡导学校结合地域和校情,把准学校的特色定位。
2.整体推进——因校制宜推进特色发展
顶层设计需要“由上而下”,而特色建设的过程则需要“由下而上”。该区指导各学校沿着“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的发展思路去探索实践、自主发展。海陵学校是一所新设立的以区域命名的九年义务制学校,建校初期,学校从“家校互访”入手,逐步形成了“三进促三动”的学校特色,即校长进社区,教师进家庭,家长进学校,有效地实现了“三位一体联动”,推进了“教育理念流动”,协调了“积极因素齐动”。同时,该区还探索出一条“整体推进、捆绑发展、良性互动”的“内涵式”区域学校特色发展之路。
三、警惕当前推进学校特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误区
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当前推进学校特色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认识和实践上的误区:
1.认识带有片面性
推进学校特色发展,其实质是一种对办学行为、办学模式的优化,这种优化的过程可能发端于学校的某一项传统,某一个特色项目,某一次小小的教育教学变革,但这种“以点带面”的思路,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学校全方位、多角度、整体性的办学实践行为的优化和办学水平的提高。因此,推进学校特色发展,绝不能只满足于一种项目化的特色。
2.实施带有炒作性
在具体实施中,一些学校喜欢追求“短平快”,如,一是急于启动特色项目,没有将特色项目做好、做实、做大的长远打算,只是将该项目作为敷衍检查的“看点”和交流总结的“亮点”;二是忽视学校的实际情况,缺乏对学校主客观因素的认真分析和准确定位,一味照搬他校的成功经验,借鉴他校模式,泯灭学校自身的优势;三是只满足于办学特色的现状,忽略进一步总结、提高、挖掘和巩固现有成果,缺乏持续性、上升性,特色学校创建往往停留于特色项目的层面,未能拓展为面向全体或面向大多数学生的学校特色,无法完成由学校特色向特色学校转变,导致学校特色发展成为概念炒作。
3.过程带有反复性
特色学校形成的过程是一个由学校潜在优势向显性优势转化的过程,在开发初期,需要立足现实,依托优势,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在形成、巩固中期,需要创造条件,不断修正,使特色渐趋完善;在发展时期,需要不断总结、提炼、反思,引导学校特色向更高水平发展。因此,打造特色学校需要在选准项目切入口之后,能够长期坚守,“修成正果”。但现实中,外界各种教育热点的变化,相关教育政策的影响,学校领导班子人事的变动,均会引起学校最初创建特色学校的逻辑起点反复变化,造成部分学校特色建设的不稳定性,使特色学校建设出现反复多变的现象。
四、深度推进基础教育学校特色发展的努力方向
在深度推进基础教育学校特色发展上,必须要走出误区,获得多方面的支持。
1.进一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为特色学校的培育提供全方位的“人、财、物”保障。当然要警防“支持”变“干预”,要给予学校领导充分的自主发展权,努力将校长从“人、财、物”的困境中解放出来,给予有个性、有特色的校长和教师更充分的成长时间和空间,为特色学校的建设营造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
2.严格遵循教育教学客观规律
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要始终以育人为根本,培育特色学校不能违背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必须循序渐进,自然而然地孕育、形成和内化。杜绝人为的、急功近利型的特色培育。另外,特色学校的培育是一个综合系统的全面提升,不能将割裂的、分散的特点过度放大。
3.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落脚点
打造特色学校,并不是简单地打造一些特色课程、
扶植一些特色教师、培养一些特色学生,而是要最终落脚到学校绝大多数的学生全面发展上来。特色学校的“特色”是其学生在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道德素养、个性发展等方面展现出来的不同于其他学校、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特色,因此,它更是一种文化自信,更需要学校不断加强组织文化的建设,促进学生的发展。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发展,在推进学校特色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凝聚教师的智慧,同时,让学校发展促进教师发展,实现发展的双赢。
【关键词】泰州 海陵区 基础教育 特色学校
每个学校都应有自己的特色,但是很长一段时间,学校特色问题在我国一直都被人们所忽视。直到20世纪90年代,“特色”的价值才开始在我国受到重视。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办出各自的特色”,此后,中小学特色建设问题逐渐成为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如今,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发展,办出学校特色,已成为新时期赋予教育发展的新方向、新任务。其标志是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的正式颁布。该纲要明确提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进一步从理念和政策的层面上指明了基础教育学校的发展方向,对此,各地也开始全面展开了推进基础教育学校特色发展的探索实践。
一、区域推进基础教育学校特色发展的基本概念明晰
1.学校特色、特色学校及学校特色发展
特色学校,则是指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从本校实际出发,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形成了独特的、整体化的、优化的、稳定的办学风格与优秀的办学成果的学校。
学校特色和特色学校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般而言,“学校特色”在“特色”的广度和深度上不及“特色学校”,学校特色处于低一层次,它是形成特色学校的基础;特色学校则处于高一层次,它是学校特色的发展和升华,是局部效应向整体推进后的呈现。
2.正确认识推进学校特色发展的必要性
从当前基础教育的格局来看,中小学校在办学规模、基本建设等“量”的方面已几近饱和,再欲通过扩大办学规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硬件建设来谋求发展几乎收效甚微,只有走“内涵发展”之路,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品位,才能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海陵区推进学校特色发展的基本状况
该区按照“面上抓平衡,内部抓活力,特色抓创新”的工作思路,通过行政推动,引导学校沿着“特色定位、顶层设计、整体推进”的路径,形成了学校特色鲜明、城乡学校齐头并进的新局面。
1.准确定位——把准学校特色发展基点
学校特色的准确定位,需要挖掘和整合教育资源,将潜在的优势变为显性的优势。该区一方面对学校特色建设的潜在资源进行调研和梳理,另一方面倡导学校结合地域和校情,把准学校的特色定位。
2.整体推进——因校制宜推进特色发展
顶层设计需要“由上而下”,而特色建设的过程则需要“由下而上”。该区指导各学校沿着“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的发展思路去探索实践、自主发展。海陵学校是一所新设立的以区域命名的九年义务制学校,建校初期,学校从“家校互访”入手,逐步形成了“三进促三动”的学校特色,即校长进社区,教师进家庭,家长进学校,有效地实现了“三位一体联动”,推进了“教育理念流动”,协调了“积极因素齐动”。同时,该区还探索出一条“整体推进、捆绑发展、良性互动”的“内涵式”区域学校特色发展之路。
三、警惕当前推进学校特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误区
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当前推进学校特色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认识和实践上的误区:
1.认识带有片面性
推进学校特色发展,其实质是一种对办学行为、办学模式的优化,这种优化的过程可能发端于学校的某一项传统,某一个特色项目,某一次小小的教育教学变革,但这种“以点带面”的思路,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学校全方位、多角度、整体性的办学实践行为的优化和办学水平的提高。因此,推进学校特色发展,绝不能只满足于一种项目化的特色。
2.实施带有炒作性
在具体实施中,一些学校喜欢追求“短平快”,如,一是急于启动特色项目,没有将特色项目做好、做实、做大的长远打算,只是将该项目作为敷衍检查的“看点”和交流总结的“亮点”;二是忽视学校的实际情况,缺乏对学校主客观因素的认真分析和准确定位,一味照搬他校的成功经验,借鉴他校模式,泯灭学校自身的优势;三是只满足于办学特色的现状,忽略进一步总结、提高、挖掘和巩固现有成果,缺乏持续性、上升性,特色学校创建往往停留于特色项目的层面,未能拓展为面向全体或面向大多数学生的学校特色,无法完成由学校特色向特色学校转变,导致学校特色发展成为概念炒作。
3.过程带有反复性
特色学校形成的过程是一个由学校潜在优势向显性优势转化的过程,在开发初期,需要立足现实,依托优势,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在形成、巩固中期,需要创造条件,不断修正,使特色渐趋完善;在发展时期,需要不断总结、提炼、反思,引导学校特色向更高水平发展。因此,打造特色学校需要在选准项目切入口之后,能够长期坚守,“修成正果”。但现实中,外界各种教育热点的变化,相关教育政策的影响,学校领导班子人事的变动,均会引起学校最初创建特色学校的逻辑起点反复变化,造成部分学校特色建设的不稳定性,使特色学校建设出现反复多变的现象。
四、深度推进基础教育学校特色发展的努力方向
在深度推进基础教育学校特色发展上,必须要走出误区,获得多方面的支持。
1.进一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要为特色学校的培育提供全方位的“人、财、物”保障。当然要警防“支持”变“干预”,要给予学校领导充分的自主发展权,努力将校长从“人、财、物”的困境中解放出来,给予有个性、有特色的校长和教师更充分的成长时间和空间,为特色学校的建设营造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
2.严格遵循教育教学客观规律
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要始终以育人为根本,培育特色学校不能违背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必须循序渐进,自然而然地孕育、形成和内化。杜绝人为的、急功近利型的特色培育。另外,特色学校的培育是一个综合系统的全面提升,不能将割裂的、分散的特点过度放大。
3.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落脚点
打造特色学校,并不是简单地打造一些特色课程、
扶植一些特色教师、培养一些特色学生,而是要最终落脚到学校绝大多数的学生全面发展上来。特色学校的“特色”是其学生在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道德素养、个性发展等方面展现出来的不同于其他学校、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办学特色,因此,它更是一种文化自信,更需要学校不断加强组织文化的建设,促进学生的发展。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教师的发展,在推进学校特色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凝聚教师的智慧,同时,让学校发展促进教师发展,实现发展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