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旅游文化与国家形象传播——基于青藏地区的田野考察

来源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colasker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旅游文化既是地域形象的集中展现,也是国家形象的高度浓缩,旅游文化中的象征符号及其对外传播是国家形象的一种展示.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青藏地区的旅游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旅游业带动了文化的传播.地域旅游形象与国家形象之间存在融通关系.基于青藏地区旅游文化的传播现状,探究其传播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当前,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成为各级政府的执政目标.全面小康背景下,如何继续提高民族地区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和获得感,是理论和实践层面的重大问题.本研究运用八个民族地区调查点的居民调查数据,呈现了现代化背景下民族地区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民族地区调查点居民的个体和家庭特征、城乡区域和就业等因素都会对生活满意度产生影响,需要从劳动就业、家庭生活等层面完善民族地区的社会政策,提升居民的生活满意度和获得感.
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是中国史前时期辽西地区自成一格的聚落形态,它脱胎于该地区固有的设防环濠聚落,同时又接受了其他地区的优秀文化因素,逐渐发展形成数条气势恢宏的城堡带.夏家店下层文化石城堡类同于后世历史时期的边塞,石城内的居民作为戍边的将士,承担着保家卫国的重大职责.
物是人类学研究的重要范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物与人的关系将更加复杂.当前,人类社会正处于物质革命的时代,以物的实体作为分析主体已无法满足研究需要,对物的研究视野和方法需要有所创新.近年来,人类学在物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皆有新发展,从物的实体深入到物的物质性,并把它作为物的研究的主体,探讨物质和形式的转变,以及这种转变与人类社会、文化变迁的相互影响.
城市化的实质是人的城市化,人的城市化的实践内涵要尊重农民自身的主体性,理解农民家庭的城市化意识和选择.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在城市化进程中,家庭的再生产过程在家庭与社会互动中影响家庭内部资源分配、责任分工,表现出不同的家庭发展意识和家庭发展能力,进而影响到家庭功能的发挥.通过结果-机制分析视角,分析家庭系统的适应性和稳定性,理解家庭价值观和实践力,阐释家庭功能实现度,形塑出城市化进程中不同家庭再生产模式对应的家庭功能实现度,解释当前城市化实践路径的区域差异.
在生态保护修复方面,宁夏总结出了包括植树种草模式、流域治理模式、治水兴水模式为主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新模式,贡献了土地荒漠化防治的“中国经验”,探索了贺兰山生态治理与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具备建设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的基础和条件.宁夏必须坚持从“国之大者”的政治高度和“千秋大计”的战略高度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的基点作用,突出生态保护红线的底线作用,体现生态工程建设的基础作用,强化体制机制创新的保障作用,努力在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建设中走在前列、作出示范.
农户对乡村振兴的认知和认可是乡村振兴战略有效推进的关键.基于Ordered Probit模型,从微观视角分析农户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满意程度及其影响因素.宁夏3个县区的农户对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度高但参与度低,且存在区域、群体异质性;性别、婚姻、政治面貌、教育程度、是否健康、是否拥有汽车以及家庭收入等因素对农户乡村振兴战略的认知及满意度有较大影响;民族特征变量亦对农户的认知、参与等存在显著差异.
基于泰国研究经历的回顾和反思,讨论海外民族志研究中的历史感问题.历史感是研究者对被研究者所处历史语境的感知和认识,在此基础上通过双方之间的对话而形成对他者的文化描述,进而试图表明:历史感的形成与研究策略有密切的关联;历史感不仅与时间因素相关,也与研究者所处的空间位置相关,体现为历史的多元性;自我与他者之间不仅存在同时性,也存在同生性和历史的交集.研究者对于历史感的自觉是民族志研究,尤其是海外民族志研究方法论的重要部分.
文章描述了客户/服务器结构的基本原理.在TCP/IP系统中,进程之间的交互采用客户端/服务器模型.采用Client/Server模式是因为网络资源分布的不均匀性和网络环境中进程通信的异步性.文章介绍了Client/Server模式下Unix系统的进程通信实现.
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协同治理对都市圈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区域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推动各方实现共商共建共享极具战略意义.从目前都市圈协同治理的现状来看,还面临行政区经济分割、跨域合作组织松散以及合作动力不足等瓶颈问题.为此,各方应加快协同治理步伐,逐步摆脱这些困境.要想稳步推进跨区域协同治理,不仅需要重塑合作共赢的理念,也需要中央政府的支持和推动;不仅需要地方政府间的通力合作,还需要加强社会层面的参与力度.
在“三权分置”条件下,农地流转依然有限.其原因并非产权不清、流转制度不健全,而在于它并非纯粹的经济要素,农户依照社会惯习为家庭留后路.地方社会关系和文化网络并不妨碍土地流转,相反,有助于降低土地流转交易成本,化解社会矛盾,维持农地经营权动态稳定.因此,合理利用社会文化资源,方能让土地流转顺利且平稳,落实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这一国家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