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真阅读 提高整体阅读理解能力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gncsyj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7年开始,高考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明确增加了对分析文本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考查;文本方面也扩大了选择空间,更关注现实,更关注社会领域和学术领域的前沿话题。命题特点变了,那么解题方法应该由局部简单比对信息向综合深层理解比对文意转变。而高中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应该回归论述类文本的真阅读,才能应对高考。
  关键词:高考;论述类文本;解题;真阅读
  多年来,高考全国卷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都是以三道选择题的形式出现。2017年和2018年高考,考题形式依然如此,但考查的内容却有了大的变化。2016年及之前,全国卷三道选择题对应的考点分别是:1. 表述原文;2. 理解分析;3. 说法推断,没有对文本论证的相关考查。而2017年和2018年,全国卷三道选择题对应的考点分别是:1. 理解分析;2. 论证分析;3. 说法推断。从2017年开始,明确新增了分析文本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考查。而且从2017年开始,文本方面也扩大了选择空间,扩大阅读视野,更关注现实,更关注社会领域和学术领域的前沿话题。
  一、 对命题变化的思考
  为什么高考全国卷要对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做出这样的变化呢?
  教育部考试中心的赵静宇先生有言:“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吸取以往考查的教训,三套全国卷的三个论述类文本均有较强的说理性、较清晰的论证过程以及较为立体的论证结构;有关话题均是考生日常生活中有可能接触到的,同时又带有一定的学术前沿性;论点与论据之间关系紧密。”“大纲卷中,三道试题考查技能之间的界限较为清晰:第一道试题考查对文本关键概念或词语的理解,第二道试题考查对文本细节的理解、分析和综合,第三道试题考查根据文本已知信息推断未知信息。”
  可见,教育部考试中心是在对以往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反思的基础上,围绕论述类文本的文体特点,力图规避以往考题的不足之处,改进考题考查的有效性,力求让考题可以真正考查出考生阅读论述类文本的真实能力。
  那么,什么是论述类文章?阅读论述类文章需要具备怎样的能力?
  所谓“论述”就是“叙述和分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论述类文章是指在叙述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论证,旨在把道理说明白的文章。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论述类文本,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语言的准确性,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2017考纲对论述类文本阅读新增的要求是“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
  可见,2017年和2018年高考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变化,其实也是对课标和考纲的呼应和落实,是对高中语文閱读教学的明确引导。
  二、 解题方法需转变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命题特点变了,那么解题方法自然就需要转变:应该由局部机械简单比对信息向综合深层理解比对文意转变。
  2011年以前,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题的解题方法是简单比对。考生只需要在原文中找到对应的区间或句子,直接比对就可以得出答案。有时考生甚至不需要看完原文,凭着一些解题技巧,比如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无中生有、强加因果等就可以选出正确答案。
  2011年-2016年,解题方法是文本信息转述。2011年之后的全国卷试题选项经常是对原文文意的转述,已经需要考生用到较高的理解能力了,但依然可能只需要在某个段落或区间中理解就可以解决问题,考生依然不一定需要整体把握理解全文。
  到了2017年和2018年,解题方法需要回归文体的真阅读。第2题新增加了对论证的考查,这样就要求考生一定要真正理解全文内容了。这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要求很高,需要考生“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这是论述类文本更高阶的能力要求,更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的考查。
  三、 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和备考
  那么,现在的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该如何备考呢?
  首先需要树立一种观念。这种观念就是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的是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不仅是信息筛选能力。
  因此,应该要回归论述类文本的真阅读,才能应对高考。
  论述类文本阅读不能不注重信息筛选,但是现在如果只是从信息筛选的角度去应对高考,而不能从篇章的角度去把握论证结构、分析论证思路,那么在答题中就会遇到比不清、理不明的状况。
  所以,现在,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的关注点应该是在文本阅读中“辨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以及“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关系”,也就是要紧扣论述类文章的文体特点进行教学和高考复习,避免简单比对的做题思维。
  而且,2017年新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了阅读论述类文本的学习要求是能准确把握和评价作者的观点与态度,辨析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备考策略:
  (一) 学生储备逻辑学知识
  2017年的命题变化说明全国卷更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的考查。因此,学生在初中阶段和高一二阶段就应该储备必要的逻辑学知识。高中语文必修四课本就有“逻辑与语文学习”一节,高一年就可以借着这课组织逻辑知识的专题学习。学生有了必要的逻辑学知识储备,高考备考中才不会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效果却不好的无奈状态。
  (二) 高一高二落实新课标中的学习任务群和学习要求
  2017年底教育部印发的新课程标准给出了“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1明确要求高中学生在指定范围内选择阅读一部学术著作。高一高二的学生如果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新课标的指示落实一部学术著作的阅读,那对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意义是非凡的。
  (三) 教师精讲
  高一高二精讲教材论述类课文;高三精讲高考真题论述类文本。
  教师通过具体分析文本,教给学生阅读论述类文本的基本方法。
  1. 整体把握全文
  文章论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是什么?
  2. 厘清文本论证结构
  论证结构就是文章论述的思维脉络。不仅要关注段落间的关系,更要关注作者的逻辑思路,清晰具体地看清文本中论据、论证和论点之间的关系。
  (四) 学生训练
  1. 不断增加学生单位时间内的阅读量,同时要求学生阅读后复述文章内容或论证思路。把复述作为检验阅读质量的方法,同时提高学生整体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2. 让学生用思维导图呈现文章的论证结构。
  3. 尝试在平日训练中要求学生在读完原文后直接答题不再回原文比对,以此训练学生在阅读的同时集中注意力理解文意和把握文本的逻辑脉络,坚持这样的训练或许可以迅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平日训练有别于考试答题,考试作答时要比对,以保证准确率。)
  如果学生能够配合老师真正回归论述类文本的真阅读,那么相信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理解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水平也会有明显的帮助。
  作者简介:
  黄少华,福建省石狮市,石狮市石光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描写了一个荒诞离奇故事,揭示了人的异化,人性的扭曲,反映了社会现实。一道门阻隔了两个世界,本文浅谈《变形记》中“门”内外的世界,从而更深入地了解荒诞背后的真实。  关键词:《变形记》;变形;门;死  一、 关于格里高尔的变形  一个人,突然发现变成了甲虫,是多么荒唐的事情,更何况这只虫却保持着人的理智和思想感情,这更是不可思议。人身上具有虫性,虫身上又具有了人性,这种
摘要: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最普遍、最根本的人际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和关键。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构建和谐的教学方式、塑造和谐的开放课堂、给学生以充分的信任与尊重、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构建小学语文课堂和谐的师生关系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和谐;平等;合作;感悟  可以说,和谐是美的最高品级。它是由诸多元素协调、均衡、有序地组
摘 要:“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怎样探寻作文修改“最佳路径”,从而提高学生作文修改的能力呢?一、知之——理解作文修改的意义。二、好之——掌握作文修改的方法。第一遍:修改字、词和标点。第二遍:修改段落、层次和结构。第三遍:围绕主题取舍。三、乐之——养成作文修改的习惯。  关键词:最佳路径;知之;好之;乐之  “文章不厌百回改”,自古以来好文章都离不开“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
摘 要:问题是知识的载体,提问便成为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且关键的环节,问题的提出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使整个课堂教学的进程更加高效和顺利。但是当前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陷入了形式和程序化的误区之中,抑制了课堂提问作用的有效发挥。基于此,本文从掌握时机、明确目的和有效追问三方面出发,分析和探究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途径与策略,以期为一线初中语文教师提供有益的经验借
摘 要:游戏教学是指教师在开展教学授课活动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编制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游戏,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以丰富英语课堂,真正地实现寓教于乐。教师在进行不同部门的教学时要明确教学的目标,并且以教学目标为导向设置不同的游戏环节。  关键词:小学英语;游戏教学;活跃气氛  为了提升教学效率,改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氛围,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下,涌现出了很多新颖有效的新型教学方
摘 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可以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或集中趋势,能反映数据分布的基本情况,是统计学中很重要的统计量。往往我们在进行平均数教学时,把重点放在求平均数的方法,继而过渡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显然,这些做法无疑掩盖了“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这个统计学本质。经过反复地磨课、反思,使我对平均数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平均数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摘 要:数学学科在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综合与实践”不可被忽略,尤其是具备特色的拓展内容,“综合与实践”的全面实施,对课程变革产生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掷一掷”为例,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有效教学进行分析,期望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有效教学;案例浅析;数学“掷一掷”  一、 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小学生自主
摘 要:本文主要以关注核心素养,优化课堂评价为重点阐述,从书面评价与口头评价相结合、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和最终评价相结合这几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与研究,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为其以后的语文学习和个人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核心素养;课堂评价;课堂教学  一、 引言  在新课改背景下,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涉及较为广泛,其包含了学生的能力
摘 要:当今社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入,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更加深入和广泛,已经引起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为此,它要求教学设计也要相应变化。因此,为适应时代的发展,结合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的要求,笔者以《职业生涯规划》第二单元第一课《发展职业生涯要从所学专业起步》为例,对德育课信息化教学进行了尝试。  关键词:中职德育;信息化;教学设计  一、 教学任务
摘 要:新课程理念下,文言文——中考考试中的这半亩方塘受到了更多的关注。然而受文言文本身、考试、教学等因素影响,课堂教学模式依然没有本质改善,注重文言课堂的生动性和实效性,让文言文阅读不再是学生心中永远的痛!  关键词:生动;实效;导入;脉络;表情达意;难点字词;背景;板书  情文并茂的文言文,对现代中学生来说深奥难懂,老师教得疲惫,学生学得乏味,只有改变文言课堂教学的形式,引导学生去理解潜藏在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