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曼倒闭一周年祭

来源 :中国经济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yigu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危机令雷曼兄弟抵抗不住而轰然倒塌,华尔街的“财富效应”模式在危机的洗礼下受到颠覆。
  
  2008年9月15日,存在了158年的雷曼兄弟公司倒闭了。“人们做梦都不会想到会有这么一天,但愿这种景象再也不会发生,听到这个消息的华尔街的人在颤抖。”纽约证券交易所交易员艾伦瓦尔德斯回忆到。一年之后的今天,华尔街回想起这一幕,触目惊心的感觉依然挥之不去。
  目前,美国和欧洲的破产法庭正在对雷曼兄弟公司资产进行处置,程序进入第二阶段,要完全将其衍生交易资产清盘至少需要十年,前雷曼的两万名员工很多仍处于失业状态。
  
  富尔德:我不是失败主义者
  
  理查德?富尔德是雷曼兄弟公司前CEO,自雷曼倒闭后,背负着所有的骂名,他几乎成为人民公敌的代名词。
  雷曼前副总裁劳伦斯?麦克唐纳德在公司倒闭后,出书《常识的惨败》,书中尖锐地批评富尔德的傲慢和不负责任。“他自以为是,只知道一味地责怪市场,责怪卖空。事实上,专业人士提醒过他好几次,但他就是不听。”富尔德对于麦克唐纳德的回应是:“他的书是彻头彻尾的诽谤,我不是失败主义者。我相信,好人最终会胜利,我坚信这一点”。
  雷曼倒闭后,这位前首席执行官的名字出现在近40件诉讼案中,原告大多是宣称他和雷曼兄弟其他高管误导他们做出不明智投资的城市和养老基金。他们声称,富尔德和其他雷曼主管误导其进行错误投资。还有十几项指控来自雷曼员工,他们说,雷曼高管草率地批准将员工储蓄计划资金购买公司股票,结果导致血本无归。
  对以上的指责,一年后的富尔德表示道:“他们找人来嫁祸,而这人就是我”。富尔德哀叹说:“你知道他们说什么吗?不过这些早晚也会过去。”他从始至终就没有承认这一切是自己的投资失误造成的,“真实的信息是不对称的,而此时我说什么也没人能听,也没人信,我就是替罪羊。”
  富尔德曾经是“华尔街最凶狠的斗牛犬”。现年63岁的富尔德,在1994年雷曼陷入危机时成为其CEO。在他的铁腕统治下,雷曼重新回到了华尔街的顶端行列。到了2007年,雷曼已经和高盛、摩根士丹利平起平坐,成为第四大国际投行巨头,全年收入为193亿美元。而富尔德接手时这个数字仅仅是30亿美元。他成为公司上下仰慕的超级偶像。在当时的华尔街,富尔德是任期最长、生命力最顽强的投行总裁。拐点出现在2006年,当时他大举进军按揭市场,买下多家按揭公司及银行,致使雷曼拥有次贷证券产品11%的市场份额。随后,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导致公司大量债务抵押证券无法脱手,最终让雷曼彻底关门。
  “直到我被埋进坟墓之前,我都会想个不停,为什么雷曼是惟一一个政府不肯救助的金融企业?自己每天晚上都被一个问题折磨:那就是如果我作出不同决定,是否可以避免雷曼兄弟垮掉,这将是伴随我余生的苦恼。”实际上,这个问题不仅困扰着富尔德,也让很多业界人士百思不得其解。
  
  为什么不救雷曼
  
  近日在知名财经网站进行的在线调查显示,有近六成的网友都对“是否该救雷曼”的问题给出了肯定回答。即便这一事件过去了一周年,依存两大对立观点。
  美国联邦政府前财长保尔森讲到,“我从不认为,在解决雷曼的问题时,将纳税人的资金置于危险之中是恰当之举。”外界对此话的认同度极低。很多美国人都明白,美国政府不救雷曼,是因为雷曼是高盛的对手,而高盛和美国政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前高盛的合伙人都在美国政府担任要职,包括克林顿时期的财政部长鲍勃?鲁宾,保尔森自己也是。
  当然,美国人中流传的“阴谋论”并不完全可信。实际上,让雷曼倒闭是美联储和美国政府犯下的一个严重错误——低估了雷曼倒闭对市场的破坏力。
  有经济学家曾经算过一笔账,如果美国在去年9月选择出手救雷曼,成本应该在60亿美元左右;但如今,根据IMF的最新估计,这波全球金融危机的善后成本,迄今已接近12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经济年产出的1/5。
  前美联储资深经济学家、英国央行经济顾问大卫•怀斯肯定地指出,让雷曼破产是个错误。怀斯给出两大理由:第一,在当时的情况下,市场想当然地认为,当局会拯救任何具有系统重要性的大型金融机构,不可能任其破产。但最终,美联储救了贝尔斯登,却任由雷曼破产,这让市场非常困惑,大家都不知道哪些机构会被救,哪些不会,进而加重了市场的恐慌。第二,当局在决定不救雷曼时并没有搞清楚,AIG对雷曼兄弟的依赖程度有多高,很大程度上说,正是雷曼的破产导致了AIG的倒下。这主要受累于大规模的CDS(信用违约交换)投资。而要拯救AIG,当局付出的成本要远远高于救雷曼的成本。而如果救了雷曼,至少能为AIG争取更多的时间来解决难题。
  一年来,美国公众对金融界早已失去信心,银行家成了贪婪和罪恶的代名词。很多人开始质疑,金融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是否合理。民众对美国政府监管机构的信心也急剧下降。
  
  华尔街的头羊作用还能延续多久
  
  今天,危机将尽的迹象越来越明显,就连美国财政部也在9月14日发表报告称“将逐步解除应对危机的政策”。此时,回望这跌宕起伏的一年,还是那些看似基础性的问题最能引起人们的兴趣。
  第一,发达的金融市场是怎样的?教科书上说,金融市场的基本功能就是融通资金。能将资金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提供给最需要的人,这就是最发达的金融市场。存款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资金融通方式已被历史证明是有效的。但在美国消费型经济发展模式下,美国储蓄天然不足,投行的融资模式恰是对存款银行的有益补充,这其实也是美国金融市场的优势所在。而美国政府也乐于扶持这样的金融市场,因为至少又多了一种调控经济的平台。问题的关键是过度发展。面对眼前的金融危机,人们是否能得出这样的结论:与其服务的实体经济相适应也是发达金融市场的标志之一。
  第二,监管部门如何才算负责任?在雷曼倒闭一年后,经济复苏迹象频现的今天,监管者是否已经有效地切断了投行模式所承受的“流动性挤兑”风险。正如前面所说,美国消费型经济需要投行的资金融通模式,而投行的高财务杠杆也只是随危机的爆发自行降低。或许美国政府大规模购买不良资产正是从事着存款保险机构同样的工作,但这显然不是一个长效机制。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说:“资产泡沫不是货币政策应该关注的,因为如何准确定义泡沫仍存在争议,但中央银行有责任维护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根据这句话,美联储在危机之前、之后的举动都无可厚非,但显然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
  第三,危机好转迹象频现的根本原因在哪里?雷曼倒闭以来,各国政府的合力救市,维护了金融市场的流动性,恢复了市场信心。但不良资产总归是不良资产,在泡沫破灭后其不可能回到泡沫时所具有的价值。而这些不良资产总要在流动中找到下家,但经历过风险的投资者只会在合理的价格上承担相应的风险。没有人知道诸如雷曼的倒闭是否已经承担了泡沫破灭后不良资产所应下跌的损失。最好的结果是经济恢复,房价合理上涨,没能力偿还房贷的购房者能够偿还房款了,可这不是短期内可以做到的。同时,为维护金融市场流动性而大量注入的资金,也可能已经埋下了另一个隐患。
  危机令雷曼兄弟抵抗不住而轰然倒塌,华尔街的“财富效应”模式在危机的洗礼下受到颠覆。当“世界金融中心”的光环慢慢退却后,华尔街对世界的号召和影响正在走向削弱。
其他文献
走入杭州现代科技专修学校大门,眼前主体建筑高九层,一色的青灰外墙,墙体是落地玻璃搭建的,显得清晰明锐,富有现代气息。正门口圆弧形的形象墙上,写着“诚信办学、踏实做人、开拓创
SYFPAC LVP制瓶机从工艺空气,制瓶环境,壁厚控制等方面,有力地保障了输液PB或PP塑瓶的质量。
无菌包装是应用现代高新技术的包装手段,真正用于生产实践仅有几十年的历史。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相关应用技术的不断提高,无菌包装在食品及药品包装中的应用日益广泛。食品
本文介绍某住宅开发楼地基基础发生不均匀沉降以及倾斜而采取的工程纠偏、加固措施。
荣耀、死亡、灾难这三样大喜大悲的人生如影随行、不离不弃的跟随肯尼迪家族二代,神秘、质疑和不解至今笼罩在这个“悲情家族”。    美国时间8月25日,美国参议员爱德华?肯尼迪因癌症辞世,享年77岁。他的辞世,标志着肯尼迪家族二代成员最后一位影响美国政策走向的关键人物退出政坛,同时也宣告一个政治家族的完结。  “我们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篇章结束了。我们的国家失去了一位伟大的领导者。他拿起了离去的哥哥们的火
以网络为载体的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壮大,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给企业带来新的,在很大程度上改了了企业的营销理念和经营策略,本文探讨了数据挖掘在B2C系统中的应用,利用数据
8月11日,国家统计局今天上午在新闻发布会上披露,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10.8%,比上年同月回落3.9个百分点,比6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为连续三个月I司比增速加快。
本文在对滇东黔西10余个主要大中型层控锑汞矿床详细解剖和分类研究的基础上,从控矿构造、地层和岩石组合、岩相古地理、围岩蚀变、成矿的多阶段性、有用组分的复杂性、同位
被称为欧洲宪法的《里斯本条约》已走到只差捷克一国未签的微妙时刻,其他25个欧盟成员都已在瞬间完成向“大欧洲”迈进的“技术动作”。    被外界视为最大障碍的爱尔兰公投已于10月3日高票通过《里斯本条约》,目前只有捷克总统克劳斯未在条约上签字,他的举动被其他成员视为是促进欧洲一体化道路上的绊脚石,因为欧盟其他国家不愿再看到这部条约因捷克的拒签而再次终结。  欧盟,这个新生的国际组织已经成为全球一体化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智能手机正在越来越多地进入人们的生活中,在不久的将来它将成为现代社会办公,商务及家用必不可少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