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aulhan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时代的日新月异,对于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现如今许多国内外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培养习惯。”3~6岁是幼儿人生的起步阶段,同时也是各种行为习惯的养成阶段,习惯是人生最好的领路人,养成良好的习惯是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基础。
  关键词:行为习惯;游戏情境;家园共育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5-0085
  现在越来越多的幼儿园提倡“一日生活自主化”。所谓的自主化,首先就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在养成好习惯的前提下,才能体现生活的自主化。3~6岁的幼儿时期是人生的起步阶段和养成阶段,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幼儿专注力、秩序感的培养。
  通过对幼儿的观察与接触,笔者发现幼儿不良行为习惯的形成原因有二。一是家长的意识问题。父母都期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龙成凤,但在幼儿时期怎样去培养教育幼儿呢?很多家长都不是很了解,常常违背了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观点,只一味的要求幼儿去学点有用的知识,比如识多少个字、做几道题等,家长根本不去培养和训练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认为这些是小事,大了自然会慢慢改变;还有祖辈的过于纵容、迁就,致使幼儿形成过多的依赖、任性、霸道等不良行为习惯这些反而使幼儿心理承受能力变差,怕受挫折、不敢尝试、生活自理能力差。二是幼儿教师的培养与教育问题。其认为有保育员的管理,不必多费口舌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都让保育员包办了。这样教师和这些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幼儿往往会建立起不良的师幼关系,这种关系会对幼儿发展造成消极影响,会进一步恶化师幼关系。
  作为幼儿教师,有责任与义务帮助幼儿改掉不良习惯,让他们能够健康成长。在不断地探索、实践、积累过程中,笔者有了一些想法,现枚举如下。
  一、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在自主中提高幼儿的行为习惯
  许多幼儿生活习惯不好,分析幼儿生活处理能力差的原因不是缺乏锻炼,就是没有通过正确的引导。要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就要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能力出发。正确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让他们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如小班可以在教师帮助下穿脱衣裤和鞋袜,能将玩具和图书放回原位;中班能自己穿脱衣服、鞋袜、纽扣,能整理自己的物品;大班能知道根据冷热增添减衣服,会自己系鞋带,能按类别整理好自己的物品。鼓励幼儿去做力所能及的事,不因做不好或做得慢而包办代替,给幼儿实现“我能行”的机会。
  二、设置游戏情境,培养幼儿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设置游戏情境引起幼儿主动遵守规则,要比抽象的要求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有些幼儿小椅子坐不住,笔者通过“交朋友”的游戏帮助幼儿能够坐在自己的椅子上。再如幼儿乱扔乱放玩具的问题上,笔者没有机械地去要求幼儿把玩具怎样放好,而是用拟人的方法和玩具对话:“某某玩具你为什么哭啦?”,“小朋友把我乱扔乱放,我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宝宝们听见了吗?怎样才能让玩具宝宝不哭了?”幼儿都抢着回答:“不乱扔!”这時幼儿就会很快地将玩具放回原地。通过这样反复的游戏,幼儿养成了将玩具哪里拿哪里放,什么玩具该送什么地方的常规习惯。
  三、注意方式方法,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陈鹤琴指出:“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好得多。”幼儿喜欢受人鼓励和夸奖,如果总是批评、指责他,他的情感上会受不了,会产生叛逆的心理。有时幼儿也想变好,也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但是做起来却非常难,甚至有时努力做了教师也没看到。作为教师要细微的观察幼儿,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找到幼儿的闪光点,并善于抓住教育时机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果幼儿有一点好的表现时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及时去表扬他、鼓励他,这样就会增强他的荣誉感和自信心,可以使幼儿坚持下去,从内心肯定自己。
  四、结合儿歌,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了良好的卫生习惯、饮食习惯等,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要从平常生活的点滴做起,不能只靠几条规矩来执行。这个时期在给幼儿做日常清洁卫生时,要给他灌输“卫生”的知识与概念,教育他们饭前便后要洗手,不要吃脏东西、不要吃手指等,要定期给幼儿剪指甲,让幼儿养成整洁卫生的习惯。如给幼儿洗手时,要教幼儿自己洗手,教他怎样用肥皂,如何洗手。这就可以结合我们的儿歌,比如洗手歌:“饭前要洗手,拧开水龙头,冲冲小小手,肥皂搓搓手,手心手背搓,小手真干净。”生动形象的儿歌让幼儿一下就记住怎样去洗小手。
  五、家园共育,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家庭教育发挥着独特作用。从幼儿出生开始,父母就不断培养着幼儿的饮食习惯、卫生习惯、如厕习惯、睡眠习惯、饮水习惯、交往习惯等。一种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功,从睡觉到洗脸,从吃饭到喝水,每一种习惯都是父母对幼儿耐心、细致、反复教育和督促的结果,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因此,笔者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家庭教育的配合,经常与家长之间沟通交流,让家长信任我们,尊重并听取我们的看法,感到教师在关注自己幼儿的成长和提高。
  综上所述,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需要循序渐进、反复的一个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共同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有利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氛围,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幼儿园也要多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方法,向家长讲明这样做的道理,取得家长的支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家园合力一起来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东江幼儿园746000)
其他文献
学校和家庭都要努力创造一个好的环境,这样既能满足学生不断学习的需要,又对学生没有过多的规定和限制.我们都要认识到,教育应该把个体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应该让学生
摘要:在新课改的不断推行下,當前的教育系统已经开始往新的方向转变,情感教育已经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其能够很好地体现素质教育的内涵,因此情感教育逐渐受到教师的重视。本文对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策略进行了浅要分析。  关键词:情感教育;初中语文教学;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05-0080  情感是学生在面对教材
稻田套播小麦,是将种子裸露地套播在未成熟水稻群内“O耕”土壤上,稻收后实施新的配套管理体系的一种特殊麦作。本项目系统研究了稻田套播小麦的温、光、水、土等生长环境特征,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和新课程改革的大力实施,国家和社会对于教育问题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小学阶段作为学生学习生涯的基础阶段,更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情感教育是素质
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课程,对初中生的成长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现状,并提出了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