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地区差异与动态比较

来源 :商业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hq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运用2004-2012年相关数据,从经济增长与结构优化方面测算和分析我国八大经济区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研究表明: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商贸流通业对地区GDP的贡献率和绝对就业贡献率越高,且增长稳定;经济欠发达的西北、西南地区商贸流通业纳税贡献率普遍高于经济发达地区,且呈逐年上升趋势;商贸流通业对各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贡献率相差不大,对地区城市化的贡献水平普遍不高,除三大沿海地区各年表现出稳中有升趋势外,其他地区都表现为小幅下降态势;开放度较高地区的流通业对开放度的贡献率商贸流通业既具有生产性服务属性,又通过提供增值服务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其功能在于弥合生产与消费的分离。本文考察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发展(而非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从商贸流通角度探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因素。
  一、研究设计
  (一)商贸流通业对经济发展贡献度评价指标
  1.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指标
  GDP贡献率。用其衡量商贸流通业对地区GDP的贡献大小,可用流通业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来表示,分为绝对贡献率和相对贡献率,其计算公式为:
  较高,沿海、西南地区呈逐年增长态势,长江中游、黄河中游地区表现出下降趋势。
  关键词:商贸流通业;经济发展;贡献率;地区比较
  中图分类号:F26文献标识码:A
  绝对GDP贡献率=[SX(]流通业增加值[]GDP[SX)]
  边际GDP贡献率=[SX(]流通业增加值增量[]GDP增量[SX)]
  就业贡献率。用其衡量商贸流通业对地区就业的贡献大小,可用流通业就业人数占地区就业人员总数的比重来表示,分为绝对就业贡献率和相对就业贡献率,其计算公式为:
  绝对就业贡献率=[SX(]流通业就业人员数[]就业人员总数[SX)]
  相对就业贡献=[SX(]流通业就业人员数增量[]就业人员总数增量[SX)]
  纳税贡献率。用其衡量商贸流通业对地区税收的贡献,可用单位流通业GDP的税收额表示,分为绝对纳税贡献率和相对纳税贡献率,其计算公式为:
  绝对纳税贡献率=[SX(]流通业税收额[]流通业增加值[SX)]
  相对纳税贡献率=[SX(]流通业税收额增量[]流通业增加值增量[SX)]
  资本贡献率。用其衡量流通业对区域资本形成的贡献,可用地区资本增加量与流通业增加值增量的比来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资本贡献率=[SX(]资本增量[]流通业增加值增量[SX)]
  (注:资本增量用流通业各行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额(不含农户)表示)。
  2.对地区经济结构优化的贡献度指标
  产业结构优化系数。用其衡量流通业发展对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的贡献,可用流通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来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产业结构优化系数=[SX(]流通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SX)]
  开放度贡献率。用其衡量流通业对地区开放度的贡献大小,可用流通业进出口总额占地区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来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地区开放度贡献率=[SX(]流通业进出口额[]进出口总额[SX)]
  城市化贡献率。用其衡量流通业对地区城市化的贡献大小,可用流通业吸纳的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来表示,其计算公式为:
  城市化贡献率=[SX(]流通业吸纳的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城镇就业总人数[SX)]
  (二)数据及变量说明
  1.流通业的外延界定。流通业所涉行业较多,学界对流通业的界定尚未形成一致,但普遍认为其范畴应包含商流和物流。本文沿用我国商务部《流通产业改革发展纲要》的基本分类,并参考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分类,将流通产业的范围界定为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三大类,各指标流通业数据即为上述三类产业的归并。
  2.研究区域划分。本文采用2004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报告提出的八大经济区域的划分方式,具体为北部沿海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南部沿海地区(广东、福建、海南),东部沿海地区(上海、江苏、浙江),黄河中游地区(陕西、河南、山西、内蒙古),长江中游地区(湖北、湖南、江西、安徽),东北地区(黑龙江、辽宁、吉林),西南地区(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西北地区(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鉴于数据不可得原因,本研究未包括港、澳、台地区。除税收数据来源于《中国税务年鉴》之外,本文中其余数据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库和各年《中国统计年鉴》。
  二、商贸流通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一)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
  1.GDP贡献。由表1可知三大沿海地区(北部沿海、南部沿海、东部沿海)商贸流通业增加值对GDP的绝对贡献最大,各年均值分别达到了1806%、1754%和1716%;黄河中游地区、东北地区、西南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紧随其后,商贸流通业对GDP的绝对贡献率年均值分别为1687%、1636%、1561%和1519%;商贸流通业对GDP绝对贡献率最低的是西北地区,仅为1405%,这一结论符合产业发展现实。我国沿海地区为经济发达省份,其商贸流通业也较发达,无论从市场数量还是交易规模上看均高于其他地区,流通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较高不足为奇。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西北地区,由于市场发育落后、市场制度不健全,导致流通业对地区GDP的贡献度较低。具体来看,2004-2012年间,北部沿海和东部沿海地区商贸流通业对GDP的绝对贡献度呈上升趋势,南部沿海地区和西南地区各年数据比较平稳、波动不大,其余地区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其中,长江中游地区流通业对GDP的绝对贡献率由2004年的172%下降到2012年的最低141%,平均降幅为64%,西北地区平均降幅达到了57%。这一结果2.就业贡献。由表3和图1可知对当地就业绝对贡献较大的地区依次是南部沿海、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地区,各年平均值分别为1191%、1064%、939%;接下来是黄河中游地区(892%)、东北地区(821%);长江中游、西南和西北地区商贸流通业对就业的绝对贡献较小,分别只有798%、790%和763%。对各地区指标进行动态分析,可以看出三大沿海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就业绝对贡献近5年来表现出稳中有增的态势,尤其是南部沿海地区逐年小幅稳定增长;黄河中游、西南、东北地区2008-2012年间表现出先降后升的锯齿型波动,但是振幅不大;长江中游地区表现出小幅下降态势,从2008年的839%下降到2012年的726%;与长江中游地区相反,西北地区则表现出逐年的小幅上升趋势,从2008年的725%上升到2012年的818%。   考察各地区商贸流通业对就业的边际贡献率如图2,由于采用了变量的增量比(一阶差分比),负值表示后期的变量值小于前一期。边际就业贡献的各年平均值表示每新增百人就业中被流通业所吸纳的比例。可以看出与绝对贡献不同,商贸流通业对就业的边际贡献率较高的地区分别是南部沿海地区(1789%)、西北地区(1387%)、北部沿海地区(136%),对就业的边际贡献率较低的地区分别是黄河中游地区(871%)、东部沿海地区(866%)和长江中游地区(402%)。与绝对贡献各地区变化平稳或小幅变动不同,各地区进行动态比较后不难发现边际就业贡献率各区域都表现出较大幅度的起伏波动。除了东部沿海地区每年新增就业人数中流通业吸纳的比例逐年上升外,其余地区各年有增有减、振幅较大。长江中游地区2008年和东北地区2012年的负值表明流通业就业人数较前一年有所减少。此种状况说明每年各地区流通业吸收的新增就业人数不稳定,流通业的就业稳定器作用尚未发挥。
  反映出近年来除个别沿海发达省(市)流通业发展高于当地经济平均增长水平外,多数地区流通业发展落后于当地经济平均增长水平(体现为占GDP比重的下降,流通业没有跑赢GDP)。
  表2提供了各区域商贸流通业各年对GDP的边际贡献率,总体上依然是北部、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的商贸流通业对GDP的边际贡献最大,各年均值分别达到了2003%、1961%、1705%;其次为东北地区、西南地区,分别为1653%、1570%;与绝对贡献率不同,黄河中游、西北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商贸流通业对GDP的边际贡献率低水平接近,分别为1393%、1324%和1314%。具体来看,2005-2012年间①三大沿海地区表现出类似的变化趋势,即2005-2007年先下降,从2008年开始较大幅度上升,2011年以来有所下降;长江中游、东北、西南和西北地区除在2009年指标数值出现较大程度增长外,其余年份波动不大,并表现出稳中有增态势。黄河中游地区除2009出现异常低指标值外,其余年份较为平稳,2012年有较大增长。2009年多个地区商贸流通业对GDP的边际贡献率均出现了较大的增长②,主要原因很有可能是国际金融危机所造成的时滞效应。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我国各级政府2008年主动出击,出台了一揽子经济刺激政策,商贸流通业在此番政策调整中获得了较快发展。
  3纳税贡献。表4显示了各地区商贸流通业的纳税贡献率,就宏观税负(绝对贡献)而言,东部沿海地区最高(各年平均2348%),其次是西北地区(各年平均2269%)、北部沿海地区(各年平均1816%)、西南地区(各年平均1797%),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南部沿海和东北地区比较低,分别为139%、1335%、119%和1044%。从变化趋势看(图3),三大沿海地区和黄河中游地区在2008-2012年间变化比较平稳;西北、西南、东北地区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西北地区上升最快,2012年在八大经济区中西北地区的宏观税负最高,达到了2544%。尽管西北地区经济总量和流通业发展水平在八大经济区中是最低的,但是流通业所承担的税收负担(平均每百元流通业产出要缴纳2269元税收)却高于其他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仅次于东部沿海地区。这可能是由于相比与其他地区多元的所有制形式,西北地区商贸流通业仍然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因而无法享受到税收减免等针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优惠政策,从而使得其承担的税负较重。
  就边际税负(边际贡献)而言,西北地区最高(平均达到了3234%),接下来依次是西南地区(2174%)、东部沿海地区(2067%)、长江中游地区(1551%)、北部沿海地区(1319%);东北地区、黄河中游、南部沿海地区较低,分别为1285%、1033%和984%。从变化趋势看(图4),西北、西南、南部沿海、东部沿海、黄河中游地区都经历了先升后降的变化过程,2010年是一个高峰,此后逐年下降;长江中游地区流通业的边际税负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北部沿海和东北地区前三年逐年上升,2012年开始下降。边际税负表示每新增百元的流通业产出中需要缴纳的税收占比,上述结果表明流通业宏观税负较高的地区边际税负也较高,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比如西北、西南地区)流通业的税收贡献度要高于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
  4资本贡献率。资本贡献率是增加一单位流通业增加值所需要的资本增量,体现了流通业的资本利用效率。从平均水平来看,由表5可以看出东北地区、西北、黄河中游、长江中游、西南地区对资本的利用率较高,北部、东部、南部沿海地区比较低。从变化趋势看(图5),除南部沿海地区逐年上升外,其余地区各年波动比较大。其中,西北、长江中游呈先升后降的“锯齿状”波动,东部沿海、东北呈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北部沿海、西南地区除个别年份外变化较为平稳,西北地区变动振幅最大,从最低的2005年022到最高的2009年1012。
  开放度与城市化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如表7所示),就商贸流通业对城市化的贡献率而言,各地商贸流通业对地区城市化的贡献水平普遍不高,最高的北部沿海地区平均值只有13%,最低的西北地区各年均值只有87%。从具体变化趋势看,除三大沿海地区各年表现出稳中有升趋势外,其他地区都表现为小幅下降态势。就商贸流通业对地区开放度的贡献率而言,北部沿海、东部沿海、黄河中游地区商贸流通业对地区开放的贡献率列前三位,接下来依次是东北地区、长江中游、西南地区和南部沿海地区,这一结果表明越是开放度高的地区商贸流通业企业的进出口活动也越频繁(南部沿海是个例外)。值得注意的是西北地区,2012年指标值上升到375%,原始数据显示这一时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流通业的对外进出口额有了大幅上涨,这很可能得益于我国“丝路经济带”建设和向西开放战略的实施。从具体变化趋势看,三大沿海、西南地区呈逐年增长态势,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地区表现出下降趋势,东北地区除2010年有所下降外,其余年份逐渐上升。
  三、结论与研究启示   本文运用2004-2012年相关数据,对我国八大经济区商贸流通业的经济发展贡献度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商贸流通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商贸流通业增长对地区GDP的贡献)越高;经济越欠发达的地区,商贸流通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越低;三大沿海发达地区商贸流通业对GDP的贡献率呈稳中有增态势,而其他地区变化不一。
  2.从绝对份额上看,就业贡献率指标显示三大沿海地区商贸流通业的就业贡献最高,且各年变化表现出稳中有增态势,长江中游、西南和西北地区商贸流通业对就业的绝对贡献较小。从边际份额上看,商贸流通业对就业的边际贡献率较高的地区分别是南部沿海地区、西北地区、北部沿海地区,对就业的边际贡献率较低的地区分别是黄河中游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各地区边际就业贡献率都表现出较大幅度的起伏波动。
  3.就宏观税负而言,纳税贡献率指标显示最高的是东部沿海地区,西北地区、北部沿海地区、西南地区居于其次,指标数值比较低的是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南部沿海和东北地区。从变化趋势看,三大沿海地区和黄河中游地区变化比较平稳,西北、西南、东北地区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西北地区上升最快。就边际税负而言,西北地区最高,接下来依次是西南地区、东部沿海地区、长江中游地区、北部沿海地区,该项指标数值比较低的地区有东北地区、南部沿海地区和黄河中游地区。
  4.资本贡献率指标显示东北地区、西北、黄河中游、长江中游、西南地区对资本的利用率较高,北部、东部、南部沿海地区比较低。从变化趋势看,除南部沿海地区逐年上升外,其余地区各年波动比较大。
  5. 商贸流通业对产业结构优化的贡献率各地区相差不大,贡献率较大的分别是黄河中游、东北、北部沿海、长江中游地区,最低的是西北地区。从具体变化趋势看,各地商贸流通业对地区城市化的贡献水平普遍不高,除三大沿海地区各年表现出稳中有升趋势外,其他地区都表现为小幅下降态势,开放度越高的地区流通业对开放度的贡献率也越高。从具体变化趋势看,三大沿海、西南地区呈逐年增长态势,长江中游、黄河中游地区表现出下降趋势,东北地区除2010年有所下降外,其余年份逐渐上升。
  本文的研究启示:
  1.促进商贸流通业发展,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是提高其经济贡献度,实现区域协调的重要途径。在理论上,经济越发达、商贸流通业自身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流通业对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越高,这一逻辑在本文中得到了验证。
  2.加大对西北、西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流通业发展的税收扶持力度,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西北、西南等欠发达地区商贸流通业的税收贡献率整体较高,这一局面的形成既与欠发达地区流通业所有制结构有关,也与当前我国的产业空间布局有关。目前,我国产业空间布局呈现出南北分界的特点,沿海地区集中了大部分制造业生产,该地区生产的工业制成品流向全国;西北、西南地区等欠发达地区主要供应初级农产品和能源矿产等原材料,所需工业制成品大部分需要购自区外。因此,西北、西南地区流通行业发展较快,相应的各项税收(比如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也增长较快。但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欠发达地区居民收入增速远低于沿海发达地区,这对未来需求的增长将产生严重制约。所以,有必要出台相关政策,提高对这些地区商贸流通业的扶持力度,适度减免一些税收。
  3.商贸流通业对地区城镇化的推动作用不明显,加快城镇化建设进程需从商贸流通领域实现突破。一是对传统集镇进行升级改造,拓宽农村居民购买商品的渠道;二是充分发挥各类批发市场的作用,加快批发市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在城郊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周边增建货物运输站点;三是在城乡结合部构建新型城镇接合点,发展与新型城镇接合点相适宜的商业。
  注释:
  ①变量进行差分后损失一年数据,故从2004年开始。
  ②原始数据显示山西是一个例外,山西省2009年流通业增加值比2008年减少了1871亿元,从而拉低了黄河中游地区的指标数值。
  参考文献:
  [1]司增绰. 商贸流通业的产业特性和产业地位:苏、浙、鲁、粤的比较[J].产业经济评论,2011(3):129-158.
  [2]杨宜苗.试论流通业的贡献[J].财贸经济,2006(7):16-22.
  [3]黄国雄.论流通产业是基础产业[J].财贸经济,2005(4).
  [4]唐红涛.流通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探讨[J].天府新论,2009(2): 54-58.
  [5]季模模,孙敬水.我国流通业发展的地区差异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分析[J].江苏商论,2009(7):14-16.
  [6]陈姗,王勇,曾庆均.西部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地区差异及其变动趋势分析[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8):15-21.
  [7]任保平,王辛欣.商贸流通业地区发展差距评价[J].社会科学研究,2011(2):45-50.
  [8]马强文,任保平.中国商贸流通业增长能力的综合测度: 1978-2008[J].财贸研究,2011(2):33-41.
  Abstract:By use of data of 2004-2012, the paper calculates and analyzes contribution rate of economic growth of business circulation services industry in eight economic areas from the aspects of economic growth and structure optimization. The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business circulation services industry to GDP and absolute contribution rate to employment is high in the area whose economy is developed, and the increase is stead;tax contribution rate in economic undeveloped areas such as northwest and southwest China are higher universally than that of developed areas, and rises up year by year;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business circulation services industry to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of each area differs very little and the contribution rate to urbanization is quite low, the variation trend is that most areas fall slightly except three coastal regions that are rising steadily. The more open the area is,the higher the contribution rate of business circulation services industry to openness is.The coastal regions and southwest areas are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the middle areas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Yangtze River show a downward trend.
  Key words:business circulation services industry;economic development;contribution rate;area comparison
  (责任编辑:关立新)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探究原始创新路径下企业向创新型方向进行战略变革的内在机理。在分析向创新企业进行战略变革及知识成长相关国内外研究理论成果基础上,阐释了作为各种创新方式本质的知识创造的泛生态过程,分析了原始创新路径下知识创造的泛生态过程在三个环节上的系统整合过程,提出了此路径下传统企业向创新企业战略变革的知识生态模型,并以天士力集团为例对该模型在企业实践中的体现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原始创新;传统企业
期刊
摘要:我国为保护稀土等自然资源而采取的出口限制措施,在WTO体制下面临困境。为满足国家利益的刚性需求,我国应跳出利用WTO例外条款进行抗辩的法律困局,改变制度依赖路径,在履行国际法律义务的同时以国家安全为立法目标,重构出口管制法律体系,包括:制定《出口管制法》,整合出口管制清单、提升其全面性和技术性,加强促进出口管制遵守的制度建设,以及谋求加入多边出口管制机制,以推动区域性出口管制机制的发展。  
期刊
摘要:本文采用向量自回归方法(VAR),从人民币升值和贬值两个角度就汇率波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人民币有效汇率波动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非对称性影响,升值对经济的抑制作用要弱于贬值的促进作用。但是,利用直接标价法下美元、欧元和日元对人民币的实际汇率进行稳健性检验时发现结论有较大差异,且都显示贬值的绝对影响大于升值的影响。结论的不稳健性意味着新常态下决策部门不宜高估贬值的刺激效果。  关
期刊
摘要:本文以小米手机为研究案例,探寻弱势后入者如何进入市场并克服竞争劣势成功立足市场。小米公司通过高性价比的分离市场侵入方式、互联网直销手机的营销模式以及基于社区互动的互联网研发模式进行商业模式创新,不仅成功进入了智能机领域,而且有效克服了成本与品牌劣势,并通过顾客参与感的培养使目标顾客群体不断向主流消费者扩展,创新了分离市场侵入主流市场的路径,最终立足于主流市场,为市场后入者侵入和冲击在位企业提
期刊
摘要:商会的发展是我国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化的产物,我国民间商会在公共治理体系中发挥着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独特功能。然而我国民间商会的功能在现实生活中却存在着履行功能受阻、发挥作用失灵的状况,其原因主要是民间商会在治理体系中角色定位的失当和结构关系失衡。因此,须外调角色、內塑关系,重构与优化结构,实现保功能、促发展之功能目标。  关键词:治理;民间商会;结构;功能  中图分类号:F069
期刊
摘要:金融创新既增加了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也造成了某种程度上的贫富差距。金融创新以及与其相伴而生的虚拟经济正在从正反两个方面越来越深层次地影响着人们的经济社会生活,当前亟待对日益深化的金融创新进行正确的规范引导。通过对《资本论》中劳动价值分析方法框架的建构,本文从价值增值和价值分割两个层面对金融创新展开分析,发现金融创新在提升我国货币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也给我国的经济生活带来积极或者消极的价值增值
期刊
摘要:基于增值税扩围的改革背景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的政策框架,本文构建了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模型,探讨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中央与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税权配置、转移支付等方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试点过程中财政减收将会加剧地方政府间税收竞争;中央给予的激励与地方政府的征收积极性呈正相关关系;转移支付与增值税共享比例呈负相关关系。因此,为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及公共资源的配置效益,应重建增值
期刊
摘要:理论上,技术进步可以是一个和贸易开放并行影响工资差距的重要因素。本文构建计量模型探讨中国非均衡贸易发展、技术进步与地区间工资差距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地区间非均衡发展的对外贸易(尤其是外商直接投资)是造成地区间工资差距扩大的主导因素,而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机制并不凸显。引导技术进步偏向于高技能劳动,提高贸易产品的技术含量,将成为贸易结构升级以及缩小工资差距的根本路径。  关键词:贸易开放;技
期刊
摘要:无论多么优秀的企业,服务失败都不可避免。当发生服务失败时,迅速有效的服务补救可以提升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为此,服务提供者应该进行预应性设计以降低可能的服务失败所带来的影响。本文基于对相关理论的研究,从战略角度探讨了服务补救在提升服务质量、完善服务系统、维持客户关系、实现长期利润等方面所起到的全局性和长期性的效应。  关键词:服务失败;服务补救;服务质量;顾客满意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
期刊
摘要:本文分别以金融包容深度、宽度两个单指标和金融包容综合指标表示金融包容,以我国1978-2007年时间序列数据为样本,运用适合小样本的ARDL方法检验金融包容、金融稳定对贫困减缓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金融包容对贫困减缓有着积极的作用,金融发展的稳定能够显著提高这一效果;金融包容和金融发展的稳定对贫困减缓具有长期的影响;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是重要的间接影响路径,其中经济增长有利于贫困减缓,而收入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