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文化铸就了不同民族文化性格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e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民族能够昂首于人类文明之林,她的血管必定流淌着万世不竭的民族文化的基因,她的身躯里必然摄取了其他民族文化的滋养。犹太民族像一条奔涌的文化长河,从远古奔向未来,从洪荒奔向文明,唱一路悲歌,泣一路血泪,创造了文明史上的累累硕果和铮铮丰碑,记录了诸多辛酸和遗恨。发端于四千多年前的犹太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其主体是人类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和抗争精神的民族——犹太民族。犹太人最早生存繁衍于两河流域下游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后几经迁徙、辗转,定居于巴勒斯坦地区,并与当地土著居民混居生活,公元前1025年建立国家,公元前538年被波斯帝国所灭,公元前64年被罗马帝国侵占以后,犹太民族进入“世界性大离散时代”,逐渐流散分布到世界各地,成为“世界性公民。“反犹主义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有过的所有仇恨中持续时间最长、散布范围最广、后果结局最惨的一种以一个民族为其对象的仇恨”,其特点是普遍性、持续性、暴虐性、潜意识性和再造性。历史上,几乎所有有一定数量犹太人长期生活在其中的国家都曾把犹太人视为异己、敌人,几乎无一例外地对其进行歧视和迫害,而且从它产生之日起从来没有消失过。无论是古埃及时代,还是希腊化时期;无论是中世纪“十字军东征”时期,还是希特勒的“最后解决”,犹太人一直是被排斥和屠杀的对象,仿佛他们命中注定就是要遭受侮辱和迫害。对于犹太人来说,他们只有三种选择:要么改变宗教信仰,要么被驱逐,要么遭屠戮。实际上,这三种选择的结局是一样的,即犹太民族将不复存在,“历史已经表明,这种对待犹太人的步骤和办法,并不是人们凭空杜撰的,而是切切实实的”。
  在十八世纪启蒙运动以及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以“自由、平等、博爱”为中心的人道主义和自由主义思想在十九世纪的欧洲大陆越来越深入人心。然而,对犹太人的解放既不像非犹太人的自身解放那样一蹴而就,也不易为社会所接受,社会上流行的根深蒂固的偏见并没有消失,此时的反犹主义突然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出现,给犹太人带来了新的灾难。他们把现代人所面临的一系列复杂且令人不安的问题的根源强加给犹太人:经济危机、贫困、政治冲突、战争、社会不安、疾病。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俄国曾爆发大规模迫害犹太人的集体迫害浪潮,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也出现了反犹主义运动。由于长期客居他乡和流离失所,犹太人遂受到当地主流社会、主导民族的强烈排挤,屡遭众多所在国的摧残和压制,在各种艰窘困厄的生存境遇中,犹太人和犹太文明顽强地存活下来,这一方面主要与犹太人愈挫愈奋、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和内生力、内聚力极强的文化性格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也和少数居住国的宽厚仁爱的民族心理、兼容并蓄的文化性格有着直接联系。中国是一个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秉持与人为善、宽以待人的中庸传统,对历史上的弱势民族持同情、怜爱、扶助态度,因而早在隋唐时代就陆续有犹太人移入,至北宋时期达到高峰,史料载北宋都城开封曾有一万多犹太人居住,因此,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的友好交往可上溯到一千多年前。十九世纪出现世界性的排犹、反犹现象,特别是二十世纪初叶希特勒在德国大肆屠杀犹太人,许多犹太人集体逃奔亲犹国家,中国成为他们选择的重要避难场所,而靠近俄罗斯的中国北部中心城市、中东铁路的枢纽——哈尔滨是他们的首选栖居之地。正如以色列驻华大使海逸达博士所说:“中国是世界上为数较少的不存在对犹太人迫害的国家之一,并为寻求庇护的犹太难民提供无私的人道援助。成千上万的犹太人为躲避迫害而从沙俄和东欧逃离,来到中国的哈尔滨重建家园,在那儿他们真正体会到了人道主义的意义所在。”哈尔滨成为和开封、上海齐名的中国犹太人三大居住地,成为两万多犹太人生于斯长于斯的“第二故乡”。由曲伟、李述笑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大型画册《犹太人在哈尔滨》集中生动地展现了犹太人在哈尔滨的宗教、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生活,是犹太人和中国人友好文化交往和共同缔造文明的又一重要见证,拉开了哈尔滨人与犹太人续写友谊篇章的序幕。
  《犹太人在哈尔滨》是一本画册,但它不仅仅是一本画册,它更像一部犹太人心灵史的浓缩版、精华篇,对其深刻透析和剖解,可收见微知著、触类旁通的成效。移居哈尔滨的两万多犹太人在短短几十年间创造了经济奇迹和文化辉煌。为哈尔滨开埠以来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他们和他们的后代无论回归以色列还是迁转到其他国家或地区,仍继续续写着奇迹和辉煌,相反包括哈尔滨在内的一些犹太人侨居过的中国城市,内生力不强,发展迟缓,鲜有大的作为,这不能不使我想到两个民族文化的差异。犹太民族历经劫难而生生不息,是与其生来具有的超常的内聚力分不开的,这种内聚力由犹太文明的三大支柱为基石和支撑,即以犹太文化传统为主的民族认同感,以犹太教为纽带的共同信仰,以家庭为基础、犹太会堂为核心的社会网络,画册上的很多照片对此均有所揭示和体现。这种超常的内聚力是我们这个民族先天就缺乏的,也是我们应着力补救的。任何一个民族的知识分子对另一个民族的思考,都不可能不建立在对本民族文化深刻的感受和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都不可能不是为了本民族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唯物主义认识论提醒我们,绝对的客观性是不存在的,主观性却时刻出现。因此,由《犹太人在哈尔滨》画册引发的对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的犹太民族的思考和认识,不可能不带有个人主观的甚至有些偏激的色彩。我之感到认真审视和深刻认识犹太民族的必要,根本原因在于我们中华民族同样面临着“在危机中崛起”这一严峻现实,我从不否认近代中国历史是只交学费而无所收益的,我们也像犹太民族一样在“危机中挣扎”,在“挣扎中发展”,克服危机、和平崛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共同愿望。像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像这部画册中收入的诸多哈尔滨籍犹太各界精英,其存在的意义都不仅仅在于犹太民族的自身,更在于对现代世界、对人类、对人类的文化、对人类的命运。他们凭籍对人类和人类文化的巨大贡献重新塑造了自己民族的形象,并且愈加坚挺地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我们首先注意到的是犹太民族在失去自己的故土、失去自己独立发展空间亦即面临空前的民族危机之前,是有统一的宗教信仰的,并且在流落到世界各地之后也没有从根本上放弃这种信仰。宗教强化的是人的自我意识,而且以这种自我意识的形式把一个民族的成员在思想和观念上凝聚在一起,构成一个民族特定的精神联系方式和生活联系方式。犹太民族在失去自己故土、被迫流亡世界各地的时候没有放弃自己的宗教信仰,他们每到一地就与当地本民族的成员结合在一起,建立自己的宗教组织,如画册中辑录的“哈尔滨犹太青年组织‘贝塔’”、“哈尔滨犹太锡安主义组织”等,修建自己的教堂,如画册中刊载的“哈尔滨犹太新会堂”、“哈尔滨犹太总会堂”等。正是这种以宗教形式固定下来的民族凝聚力,提升了每一个成员在极端困难的境地进行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而他们生存和发展动力的强化也反过来进一步巩固了本民族的内部凝聚力。
  犹太人重视专门技艺的培养和塑造,这对近现代犹太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关键性意义,它直接促成了犹太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超强度的统一和融合。犹太民族既是一个独立的民族,又是世界性的公民,这种同时完全覆盖两个不同的文化概念的现象,恐怕只有在犹太人身上才能出现。民族最基本的意义是血统上的,当一个民族成员不论在任何屈辱、艰难的条件下都能够意识到这种自然的、先天的、历史的血统上的联系并不以此感到自卑时,这个民族就永远是一个独立的有机的整体。犹太民族在二千多年的流亡生涯中没有淡漠泯灭这种民族共同体意识,而它的民族性也并没有导致它与整个世界的对立,它依靠参与世界各国的各项具体的社会事业而与其他各民族的成员发生着紧密的社会联系,被组织进了各个社会的整体之中去。正是这种把自我组织进所在国家的具体社会事业的方法以及犹太人的高度敬业精神,帮助犹太人渡过了一次次严重的危机,并最终获得了在世界各地的生存权。这本《犹太人在哈尔滨》画册中收录了很多犹太人兴办实业、兴办福利、兴办教育等历史照片,表明了他们在哈尔滨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自己的影响和痕迹,给哈尔滨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
  解读《犹太人在哈尔滨》画册,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些哈尔滨籍的犹太人大多具有坚毅果敢的拼争精神,不论他们在现实社会中享有多么高的社会地位、声誉,拥有多么可观的物质财富,但他们却并不将这些作为纯粹的享乐对象,他们更重视对自我精神的培植,更重视精神感受中的幸福。正因如此,他们往往在自己已经获得了极为稳固的、优越的社会地位后仍然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一个社会成员、一个社会阶层在强权政治的压迫下没有任何真正的出路,他还要活着,还要活得“滋润”,就必须在整体的苦难处境面前闭上眼睛,并在所有随手可得的刹那的感受中获得满足,这也许是为了避免权力者严重的压迫而于无奈中采取的生活“策略”和文化“策略”。近现代犹太民族之所以为世界文化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赢得了全人类的尊重,与他的存在形式是有莫大关系的。可以说,从犹太民族失去自己的故土、在全世界流亡的那一天起,它就是一个有宗教无政治、有精神无强权的民族。正是在这样一种存在形式下,发展了近现代犹太民族的民族精神。他是弱者,他的存在和发展没有任何强权的基础,它必须以每一个民族成员的强毅的精神力量和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求得整个民族的存在和发展。
  对任何一个民族,只能研究,不能模仿;对自己的民族传统,只能反思,不能否定。犹太民族在苦难中崛起的历史过程和客观事实对我们具有启迪作用和借鉴价值,它使我们认识到精神力量在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中的关键性作用。苦难本身不会摧垮一个民族,摧垮一个民族的是摧垮这个民族精神的内生机制。物质的生活并不是不重要,但脱离精神基础的物质生活却会成为吞没一个民族、毁灭一个民族前途的腐蚀剂。《犹太人在哈尔滨》这本画册在给我们带来诸多美妙回忆的同时,也带给我们许多沉重的思考和检讨。
  大型画册《犹太人在哈尔滨》的出版发行,填补了黑龙江省犹太学研究的空白,是中国犹太学研究又一重要成果,标志着中国犹太文化研究取得新的重大突破,使中国犹太学研究呈现新的格局和态势。中国犹太学的研究开端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尽管较之美国与欧洲晚三十年左右,然而十几年来研究队伍日趋壮大,研究业绩日臻丰厚,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科研成果。
  十九世纪初,鉴于当时的政治环境,西方高等院校不再设置有关犹太文化方面的课程,只有个别神学院还开设犹太教义,这似乎表明犹太文化已经消失或者已经没有价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学者率先开始研究犹太学,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首先开设犹太宗教和犹太文化的课程,以后欧洲各国也逐渐开展了对犹太学的研究。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形成了研究犹太学的热潮,犹太学成为一门世界性显学,其中心不是在德国,亦不是在以色列,而是在美国。美国有上百所大学开设犹太学方面的课程,成立五十几个犹太学中心和团体,美国犹太学研究会(AJSA)每年召开年会,有上千名学者参加并提供论文。犹太学已成为一门崭新的学科活跃在国际学术领域,显示其绚丽多彩的思想内容和不可低估的社会价值。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文化学术现象呢?这不能不引起中国学者专家的思考。一个不曾戏弄历史的民族,终究不会得到历史的戏弄。在世界历史上记载着不少这样的事例,即许多古老的民族,由于其国家被灭亡,土地被侵占,异族统治的血腥镇压或宽容融合,不是消亡了,就是同化了。可是,犹太民族却不一样,他们在亡国后,历尽两千年的沧桑,仍然奇迹般地生存下来,而且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特有的贡献。人们纷纷想破译这一历史现象的深层内因,研究犹太学历史性地摆在知识界、学术界面前。中国的一些学者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于1988年成立了犹太学研究会,总部设立在上海。
  中国犹太学研究会成立十几年来,做了大量学习、调研、交流、翻译、专项专题研究等工作:一是学习和了解犹太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经济、政治、法律、生活习俗等等,为深入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同犹太各方人士进行交往与座谈,加强沟通,促进了解,凡是来中国的犹太学专家学者、拉比(犹太教的神职人员)、旅行者以及企业家,大都邀请他们进行座谈,国内一些学者不断赴以色列和美国进行学术访问,同世界各地犹太学研究团体进行学术交流,并建立了联系互动机制。三是举办各种学术研讨会,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参加;例如有关犹太历史文化的研究、关于中东和平问题的研究、关于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研究,来自美国、以色列、英国、法国、德国、奥地利、香港的学者参加,掀起了犹太学研究的热潮。四是翻译和撰写有关犹太学的图书资料。五是会同政府有关方面共同勘查、保护、修复犹太人在中国活动的遗址遗迹;六是为政府部门提供有关决策咨询。十几年来的努力,大大加深了对犹太民族的了解,研究工作由点到面地展开,由浅层次向深层次发展,由表象到纵深推进,产生了一批有份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最初主要是翻译了一批犹太学著作和文章,目前主要是撰写学术专著和科研论文;就专著而言,前期撰写了《开封犹太人》和《上海犹太人》,后期撰写犹太移民华夏史和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史等等。其中较为出色的,有北京学者杨达洲、刘振棠、徐向前教授著的《中国人看以色列》,他们通过自身的工作经历、实地考察和长期研究,对以色列的历史地理、经济建设、政治军事、文化教育、宗教信仰和人情习俗作了全面的阐述,可以说是最早一本全面介绍以色列的专著。徐向前教授还发表了许多论述犹太学的专文,并在一些高校进行讲学,有力地推动了犹太学的研究。在译著方面,最早的是由西安阎瑞松教授翻译的阿班·埃班著的《犹太史》,于1986年出版,这是一本权威性的全面论述犹太民族历史的专著。它的问世,让中国读者开始了解犹太民族的苦难历程,亦使一些读者对犹太学发生兴趣。南京大学徐新教授译著了《犹太小百科全书》,这是首部犹太学的中型工具书,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和使用价值,他还发表了多篇关于犹太文化与宗教的论文,引起外国学者的关注。原开封市博物馆馆长王一沙先生经过长期调查研究,于1992年出版了《中国犹太春秋》一书,作者对中国古代北宋时期在开封定居的犹太人及犹太教的发轫——鼎盛——息止的过程进行了全面的追述,不仅研究了开封犹太人从宋、元、明、清到民国的活动的历史发展过程,更调查核定了犹太人迁移至全国十三个省市和五十个市县的事实,该书还收集了珍贵的犹太人后裔和开封犹太人的遗址遗迹的多幅照片,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融学术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中国犹太春秋》一书是王一沙先生的丰硕成果,亦是研究开封犹太人的拓荒性著作,为国内外学者所广泛征引。
  上海犹太学研究会和山东大学犹太研究中心分别组织上海和山东的专家学者译著一批犹太文化丛书,其中上海社科院宗教研究所龚方震教授翻译的《河豚鱼计划》、许步曾教授翻译的《上海犹太难民社区》、上海外国语大学陆培勇教授翻译的《近代希伯来文学简史》等,均颇有特色。属于专著的较早出版的有顾晓鸣教授撰写的《犹太——充满“悖论”的文化》、有唐培吉教授主编的《上海犹太人》,作者不仅对上海近代、现代犹太人的发展历史作了全面回顾,而且对其代表性人物如沙逊(Saaaoon)集团、哈同(Silasa AronHardoon)、卡道理(Kadoories)家族等等进行了集中深入的剖解;更以相当大的篇幅对上海犹太人的宗教活动、社团活动、文化活动、复国主义活动等加以全面研讨;特别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移居上海的犹太难民从来沪的原因、转辗来沪的艰苦旅程,上海租界当局与日本人对犹太难民的态度与政策的变化,上海人民与犹太社团对犹太难民的支援,犹太难民工作、生活、心态状况,德国盖世太保来沪实施“灭犹计划”的阴谋,二次大战后犹太难民离别上海,都作了深入的剖析与论述;作者最后将经过调查考核的上海犹太人的遗址遗迹选择了五十处加以记述,提供给读者参考。《上海犹太人》一书是第一本论述上海犹太人的学术专著,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较大的反响和赞赏。近年出版的由上海社科院欧亚研究所潘光教授等主编的《犹太民族复兴之路》,对整个犹太复国主义运动进行了历史的全面的展现,从古代犹太宗教复国思潮的出现到锡安主义运动的初兴到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高潮到以色列国的建立直到今日蓬勃的发展,均作了鞭辟入里的分析,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另外潘光教授主编的《犹太人在中国》大型画册,全景式地展现了犹太人在中国上海、香港、开封、哈尔滨、天津等地的宗教、经济、文化活动,是犹太学研究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专著。上海市社科院哲学所陈超南教授编著的《犹太人的技艺》,对古代犹太民族的文字与书籍、加工业、农业、畜牧渔猎、医术、圣器、化妆与珍宝、制陶、制币、墓葬、建筑与会堂建筑、造型艺术、音乐舞蹈等,都进行了全面论述,亦具有相当学术价值。原上海社科院院长张仲礼教授、陈曾年教授主编的《沙逊集团在旧中国》,从经济学角度对沙逊家庭三代以上海为中心在中国各地进行的经济金融活动和从事鸦片非法经营活动从而成为上海犹太首富的历程,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论述,具有较高史料价值。由潘光教授主编的《犹太人在上海》的画册,收集了许多珍贵的照片,是一本直感了解上海犹太人的图书。剧作家沈寂先生创作了剧本《大班》,以文艺的笔调和手法,非常生动地描绘了犹太巨富哈同的一生,出版后,拥有大量的读者。唐培吉教授主编的《犹太移民华夏史》,是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的研究项目,该课题是由许多专家经多年研究、共同讨论、通力合作完成的,参加者有王一沙先生、徐新教授、郑依柳教授、高平教授、顾俊杰教授等等。全书对中国古代开封地区犹太人、近代哈尔滨地区犹太人、近现代上海地区犹太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并对犹太文化与中国文化作了比较研究,共分四编二十六章,可以说是对犹太人在中国历史全过程的最完善的研究成果。国外对中国犹太学研究十分关注和重视,南京大学的徐新教授由于十多年来潜心研究犹太文化,出版了《中国开封犹太人传说》、《犹太人史图录》、《反犹主义解析》、特别是《犹太小百科全书》等多部专著和几十篇论文,2003年被以色列巴尔——伊兰大学授予哲学名誉博士。内蒙古“草原部落”创作室的作家贺雄飞因撰写了《犹太人之谜——一个传奇民族的智慧》等五部专著,被美国希伯莱大学邀请担任访问学者。
  近十年来,随着犹太学研究的发展,研究队伍不断扩大,研究机构亦有所增设,北京建立犹太学研究会,主要负责人有徐向前教授等;南京大学设立犹太研究中心,主要负责人有徐新教授等;上海亦在和平与发展研究所内建立了以色列犹太研究中心,主要负责人有潘光教授和金应忠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又成立了犹太研究中心,主要负责人有潘光教授和余建华教授等。黑龙江省社科院成立了哈尔滨犹太人研究中心,主要负责人为曲伟研究员和李述笑研究员,大型画册《犹太人在哈尔滨》为该中心首项研究成果,由于该画册编辑过程中得到以色列朝野的高度关注和国内官方和民间的鼎力支持,甫一出版立即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受到国内外犹太学专家学者的首肯和好评,为中国犹太学研究走向世界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
  
  (曲伟、李述笑主编:《犹太人在哈尔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其他文献
访问者:姜红伟  受访人:邵 璞  问:有人说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大学生诗歌的黄金时代,您认同这个观点吗?  答: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当然出现这种状况是时代局限造成的。那个时代,中国和中国大学生生活面对的精神出口太过贫瘠,也因此造就了诗歌的一个时代。在那个时代,精神世界的呈现完全依赖文字,依赖报刊等最传统的载体,还有就是那个时期是两个时代交替涅槃的时期,从这点看,是诗歌选择了诗人,诗歌在这样
群体的道德意识往往会变成对他人的指责,在西方,道德观已经回归到个体的自我检视,对他人的批判不叫道德,对自己行为的反省才是。01  我常常想起魏晋时候,阮籍的一件事。  阮籍母亲过世时,他不哭。  按儒教的传统,父母去世,即使要用锥子刺自己,都是要哭出来的,不哭是不孝,真的哭不出来,也得请五子哭墓。  但阮籍不哭,宾客吊丧时哭成一团,他无动于衷,等到宾客散尽,他突然吐血数升……  这是阮籍表现忧伤的
设计背景  低学段学生眼中的朋友,通常是可以一起玩闹的小伙伴;进入中高学段后,学生眼中的朋友慢慢变成了能分享快乐、互相理解、互相帮助甚至互相安慰的伙伴,更多地转向了精神层面的需求。  现在的孩子大都以自我为中心。在遇到矛盾的时候,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利益,责怪他人的不是。因此,在高年级开设人际交往课程,能让学生感受朋友间的友谊,掌握一些处理朋友间矛盾的方法,从而让自己获得更多友谊。  班会过程
2014年,杨秀珠的想法是“死都不回中国,死也要死在美国”。  她曾经把男人用的刮胡刀刀片收集起来,还曾把床单撕成条,试图自杀。  2015年,她的态度开始软化。而她的弟弟杨进军被美国警方遣返,对杨秀珠形成巨大的心理震慑。  在杨秀珠归来的背后,中美执法合作联合联络小组(JLG)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016年11月16日,来自美国达拉斯的AA263次航班在北京首都机场降落。  机舱门打开,在两名
但是,还是有不少疾病真的能在化石上留下线索。比如,如果某只恐龙不小心骨折了,然后又愈合了,那么,在原来骨折的地方就会鼓起一个硬邦邦的“大疙瘩”,它是骨组织损伤以后再生的证据,科学家通常称之为“骨痂”。这种情况在恐龙家族中不少见,甚至霸王龙这样的大家伙,肚子上的腹肋也很脆弱,特别是遇上像坦克一样的甲龙,一不小心,恐怕连腿骨也会保不住的……  不仅如此,科学家在埃德蒙顿龙的化石上还发现了骨癌的痕迹,证
齐叔是我们家的朋友。如今朋友的定义很宽泛,成了一个游移不定状态的代名词,朋友便也可分为受欢迎或不受欢迎的人。齐叔在我们家受欢迎,家人说他嘴严,无是非。齐叔是位画家,画油画,画风和题材散漫不定。在国内外举办过不少个展,作品却很少参加国内大展,因为大展评委们对于一个60多岁在画风上仍然声东击西的他,一直很陌生。但齐叔不在意,作品送展时,他只须向送展单位嘱咐一句:“别把画给我弄丢了”,了事。  我以齐叔
小张在使用化妆品后脸上常常会出现红疹子,瘙痒难忍。经朋友推荐,小张试用含有皮质类固醇激素的药膏涂搽,涂后脸上的红疹子果然消失了,也不痒了。小张非常高兴,以后稍有不适便用激素类药膏往脸上抹。久之,她发现自己越来越离不开激素了,并且面部常常出现潮红和瘙痒不适感。到医院检查诊断,才知道患了“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  激素类药膏分为两类,一类是盐皮质类固醇激素,以醛固酮和去氧皮质酮为代表,主要影响水、盐代
手握“SL”大旗的御白怪的队伍里混杂着相同数目的黑塑料袋和白塑料袋,个个都很厉害。百乐挥舞双截棍的时候,每次都能击败8个黑塑料袋和5个白塑料袋。几次的进攻之后,黑塑料袋被打得无影无踪,算是被摧毁了;但白塑料袋呢,看似羸弱,却还有12个在顽强奋战。  “嘿,百乐哥哥,你到底和它们斗了几次?它们就像打不完的‘小强’!”千循充满了惊异,“这支队伍中的塑料袋一共有多少个?”
某校接受了一次关于安全工作的常规检查。在检查时,整个学校整洁有序,留给上级检查组成员的印象非常好,学校领导感到很高兴。然而,令人始料未及的是,两天以后检查组又来了,不仅看到了满校园的废纸,还查出了许多安全隐患……我们为这种追踪式检查拍手称赞,其原因有三:  其一,还检查以本来面目  检查的目的就是通过检查发现问题,给予指导,促进被检查者良性发展。如今,很多单位平时工作不努力,接受检查前几天“挑灯夜
摘 要:在课改的大背景下,“学伴互助”与导学案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果——导学案以前置性作业的模式留给学生,课堂上以学伴互助的方式来突破重难点——教师将自身角色定位于课堂的引领者和提升者,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前置性作业 导学案 学伴互助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11-0028-02  我国一直在推行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