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科学课堂的初探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33151572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行走”科学课堂,突破学习的空间、突破学习的关系、突破学习的角色,广泛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推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载体,让孩子在广袤的大自然和社会中进行科学学习。“行走”科学课堂的落地存在诸多问题,如参考案例缺乏、落地实践不足等等。针对以上问题,笔者通过一学年的教学实践与反思,以具体课例来分析如何进行“行走”科学课堂的教学。
  当然,面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也就不可能相同。按照目标的要求,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如何把握行走中的学生学习活动?如何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笔者将结合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认识常见岩石》一课的教学,对“行走”科学课堂模式进行反思。
  一、行走前,做好准备
  【片段一】
  师:这一单元我们要研究“岩石”,孩子们,你知道下面哪些是岩石?哪些不是?
  (出示教材中几种石头的图片)
  生:这个水泥块不是岩石。
  师:你对岩石还有哪些了解?
  生:岩石是天然形成的,不是人工制作的。
  师:你对岩石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岩石和石头有什么区别?
  生:岩石是怎么形成的?
  生:岩石和矿石有什么区别?
  【反思】
  (一)带着问题再行走
  导入环节,我们从“哪些是岩石?哪些不是”的问题入手,初步了解研究对象——岩石。随后孩子们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在河边、山上、工地等地方见到的岩石,再结合书本和网络的资料调查,丰富了对岩石的感知。为了避免孩子们的科学探究被我牵着走,这时设问:“你对岩石有什么疑问?”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也是行走课堂走出去的第一步。带着问题的行走,才是真实的行走,才能免于热闹一番没有收获。
  (二)明确任务再行动
  考虑到小学阶段的孩子年龄比较小,对于开放性空间内的学习容易注意力分散,容易有些盲目,为此我们要有目的地设计任务,引导学生行走探究。比如《认识常见的岩石》这一课,结合本课的教学目标,在出行前明确本次出行的任务:
  1.搜集岩石标本,标记采集地点、时间、采集人等信息;
  2.描述岩石的特征,对比岩石的异同,按照一定依据进行简单分类;
  3.查阅资料,了解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的形成过程。
  同时,低年段孩子的任务执行,需要提出具体可操作的任务要求,避免让孩子们难以理解,不便实施。
  二、行走中,做好指导
  【片段二】
  师:请各组同学注意保护公园景点设施,采集岩石标本,请注意登记清楚。孩子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老师,请问我们怎么分辨它是不是岩石呢?
  师:问得好,看得出你们在真的思考。谁来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
  生:岩石都是天然形成的,可以通过有没有人工加工的痕迹判断。
  生:石头城公园里主要是石灰岩岩石。
  师:老师还想提醒大家,采集回家后,需要先用软毛刷清理,并用流水清洗,最后摆干。
  【反思】
  (一)提供过程记录表格,对比分析
  “行走”科学课堂是开放而又严谨的。说开放则是活动的形式灵活、面向着全体的孩子,需要孩子一次又一次地去亲身的動手实验、观察,最后来验证结果,正是因为这种开放性吸引着每个孩子的参与,也给了每个孩子亲自动手的机会。说是严谨则是需要老师对一些科学现象的正确的阐述,而活动中需要孩子根据实验来记录的表格更是应该严谨,既要考虑到孩子的认知水平,又要考虑到活动内容的特点。
  比如《认识常见的岩石》这一课,探究过程持续多日,从石头城公园、猿人洞采集的标本繁多,记录表格设计需要使人思路清晰、条理清楚,科学又方便地记录探索的足迹,提供交流的依据。
  (二)设计细节性的问题,深入探索
  通过第一阶段的采集工作,我们要开始细化地描述岩石的特征,对比岩石的异同,按照一定依据进行简单分类。这时我们设计的问题要细化,问题形式可以多样。例如:鬼脸的形态近几年有变化吗?为什么有这些变化?猿人洞的钟乳石和石笋有什么异同?洞中到处滴落的液体是什么等。所设计的问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要有空间的层次性。比如:第一个问题,在第一个采集地点可以找到答案,第二、三个问题可以在下一个采集地点找到答案。回答一个问题,激发一些兴趣,类似闯关游戏一样,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探索,一步步前进。
  2.要有难度的层次性。能体现由浅及深,由易到难的学习法则,注意分层设计问题,让所有的孩子跳一跳都能摘到桃子,也就是说,有意识地设计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当然,我们的孩子理解能力有限,可能对一些太有深度的问题难以理解,所以我们要适当给学生解释问题。
  (三)指导管理小组合作,集思广益
  最常见按照座位分组的合作学习形式,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孩子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们觉得科学小组的合作学习应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并且室外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小组人数不宜过多。于是按照孩子的科学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动手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将班级孩子两两一组,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在合作过程中也需要家长、教师一起适时指导,让孩子们展现集体的智慧。
  三、行走后,做好“两会”
  (一)开展“交流成果会”
  结合翔实的科学记录,各个小组整理过程性资料,最后有条理地叙述研究成果。这样信息整理的过程,可以促使孩子们更细致地回顾思考,使他们将零散的知识经验系统化,从而在一次次的记录与实验的对比中调整自己的认识,为最终形成科学的概念奠定基础。
  (二)开展“问题讨论会”
  在经历行走课堂的学习后,我们可以设置“问题讨论会”,解决相关的生活实际问题,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比如:《认识常见的岩石》这一课中,结合不同岩石的硬度不同这一知识点,我们设置实际问题“下列哪种岩石适合做建筑材料,为什么?”科学学习源于生活,最后孩子们讨论实际问题,归于生活。
  “行走”中悟,实践中学,学以致用,科学的种子撒在了行走的路上,更撒在了孩子们的心田!
  【作者单位:南京市陶行知小学江苏】
其他文献
高效课堂历来都是教师所追求的教学目标。如何更好地构建高效课堂,值得每一个教师进行深刻反思和探索。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目的在于,为学生普及正确的科学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让学生能够提高科学意识。然而在当今小学教育过程中,小学科学的学科教学一直不受重视,因此,在构建高效课堂的过程中频频受阻。针对这种现状,我结合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优化自己的教学内容,改
本文以“四美”教学在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四美”进行了简单的概述分析,随后重点围绕“四美”教学在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从画面美、意境美、韵律美、语言美四个方面对其进行了探讨分析,以供参考。  一、引言  相比较现代文学,古诗文遣词造句更加精炼,词义与语意在理解方面也有着一定的差异,小学生受自身词汇量、认知经验所限,对古诗文往往难以实现深刻地理解与感悟,无法直观地体会诗
目的研究4T1炎性乳腺癌细胞接种联合皮质酮注射所致BABL/c小鼠病理行为和核心标志物的变化。方法采用4T1炎性乳腺癌细胞接种的方法建立乳腺癌小鼠模型,并随机分为2组,乳腺癌
当我第一次翻开科学书的时候,不禁感叹:原来一直有一门这么好的“小—初物理衔接的学科”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小学科学对学习物理的重要启蒙作用。  一、 初中物理必修内容在小学科学教材中均有涉及  (一)通过列表将初中物理教材目录与小学科学教材中相关内容做简单对比(以下对比均以苏科版教材为依据)。  (二)以小学科学五(上)第3单元“电和磁”为例具体阐述该单元内容对孩子今后学习物理电学知识的
在小学阶段的科学课堂实践过程中,有很多技术性问题亟须解决,在科学课堂中加入游戏成分正是这些问题中的一个。教师如在课堂中加入游戏,可以在充分调动学生课堂积极性的同时,引导学生更高效地学习,帮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更高效率地完成教学目标。此教学方法还可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时间应用率,使教学任务和教学指标更加完善。在课堂中引入游戏内容并非单纯为了玩乐,而是在增强课堂趣味性的同时帮助教师更好地教学。这就需要教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人们越来越倾向于简单高效的工作、生活方式。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微小说、微电影等“微”事物以越来越多的形式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中。而在教育界广受欢迎的当属微课,其在教学工作中应用甚广。但是,就现在目前的应用情况而言,微课在小学语文中存在应用效率低下、教师技术水平薄弱、关注率低等问题。因此,本文主要针对这些问题展开论述,并针对如何加强微课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提出一系列建议
目的 建立合理、稳定的高尿酸血症肾损害小鼠模型,为筛选及研究治疗高尿酸血症肾病的药物提供病理模型。方法 将氧嗪酸钾、次黄嘌呤、腺嘌呤、乙胺丁醇和酵母膏5种造模剂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