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高阶思维的小说类课文教学策略

来源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he12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小学语文小说类课文教学忽视高阶思维发展的现状,笔者将“发展高阶思维”作为教学理念,根据统编六上小说类课文的特点,以思维可视化,发展高阶思维的形式,通过设疑、对话等策略方法,开展小说类课文教学的实践,在教学中落实语文要素,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说教学 语文要素 高阶思维
  统编教材中的小说教学与人教版教材不同,它第一次提出了语文要素的概念,第一次以單元组合的方式呈现,这就要求我们在小说教学时更要树立文体意识,让语文要素落地。统编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小说单元,单元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如何在小说类课文教学时,让学生的思维可视化,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就显得格外重要。基于此,笔者在执教六年级上册小说单元时,做了一些尝试。
  一、设计问题,给思维空间
  在小说类课文的教学中,问题的设计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好的问题设计得,有助于学生感知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思维得到锻炼。因此,问题的设计要根据小说类课文的特点,围绕小说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展开,落实单元语文要素;要搭建学习支架,要给学生指出思维的方向和寻找答案的途径,给予他们思维的空间。
  (一)设疑情节
  一波三折的情节是小说推动故事发展,表现人物形象的手段。因此,教学时,要抓住矛盾冲突、悬念等的情节来设计问题,这样设疑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
  笔者执教《桥》一课时,先让学生画出描写老支书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结合情节谈老汉形象。接着,让学生聚焦矛盾冲突点:小伙子插队时老汉的一“揪”,洪水即将把桥冲垮时老汉的一“推”,说一说从“揪” 和“推”这两个动作中看到的老汉形象。随着对情节的细致分析,老汉的形象在学生心中也逐渐丰满起来。
  (二)设疑环境
  环境描写在渲染故事气氛,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形象等方面有着极大的作用。在教学时,根据环境描写设疑,有助于帮助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课文表现手法,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其对语言的感受、表达能力,给予其思维的空间,发展高阶思维能力。
  笔者执教《桥》一课时,结合课后习题三抓住环境描写来设疑,让学生画出描写雨、洪水、桥的句子,联系老汉在洪水中的表现,引导学生思考环境描写的作用。这样的问题设计,根据小说的特点,既落实了语文要素,又让学生进行深度思考,感受到老汉的人物形象,体会到文本的内涵。
  (三)设疑人物
  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抓人物的矛盾张力设疑,给予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品读描写人物活动的句子,感悟人物鲜活的形象。
  笔者在执教《穷人》时,紧抓主角的桑娜心理战设疑,让学生走进桑娜的内心,感知人物形象。教学时,先与学生浅谈:桑娜给你什么印象?接着让学生圈画桑娜的心理活动,让学生走进桑娜的矛盾、挣扎、坚定的内心世界,感知桑娜善良的形象。
  二、展开对话,激思维火花
   小说类课文有其文体特点,认知点、悬念点、矛盾冲突点都是可供发散思维的设疑处,通过对话,激发思维火花,让思维真实可见,促进高阶思维能力提升。
  (一)放大认知点
  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放大认知点,在课堂的对话、交流中,让每个版块之间层层深入。
  笔者执教《在柏林》时,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完课文后,抓住环境描写,圈画出战争残酷的语句,随后进行全班交流。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微型小说以小见大的写法,结尾处戛然而止的特色。
  (二)点燃悬念点
  该单元的三篇小说《桥》、《穷人》、《在柏林》都在情节中设置了悬念,《桥》一课最后才点明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穷人》一课一开始就层层铺垫两个孩子是否能被收养,《在柏林》一课老妇人嘴里不停数着数。教学时,教师要适时抓住悬念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思考,激发思维火花。
  (三)深挖矛盾点
  《桥》和《穷人》这两篇课文的情节发展都在人物矛盾冲突中推进。教学时,聚焦矛盾冲突点展开对话,可以引发学生的冲突认知,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让他们在辩中思考,在辩中获得知识,从而落实语文要素,提高核心素养。
  笔者执教《桥》时,聚焦主要情节——老汉的两个动作“揪”和“推”,引发认知冲突。这里是极大的矛盾点,从共产党员的角度,老汉大公无私地揪出小伙子;站在父亲的角度,把亲骨肉推上了木桥给了一条生路。笔者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质疑,理解“揪” 与“推”背后的复杂内心世界。
  三、品鉴语言,显思维特点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是思维表达的载体,语言的学习一定是发展思维的。在小说教学时,更要让学生关注小说别具一格的语言表达特点,在语言的感悟、理解中,发现思维的特点。
  (一)诵读,由表及里品位语言
  诵读是品味语言的最基本方法,学生通过对精彩语段的反复诵读,由表及里,不仅可以感受语言的丰富性,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性,感知小说中人物的形象,体会思维的特点,还可以感受小说所散发的无穷魅力。
  笔者在执教《桥》这一课时,先让学生圈画出描写雨、洪水和桥的句子,在交流展示后,抓住长短句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学生自然而然读出紧张的气氛、恶劣的环境,从而感受到人的慌乱,老汉的忠于职守。
  (二)揣摩,由浅入深感悟品质
  该单元小说的语言表达都很有特点,《桥》一课不仅用短句来渲染紧张的气氛,还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穷人》一课多处用多个省略号来展现桑娜矛盾的内心,《在柏林》一课结尾处戛然而止,此时无声胜有声。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揣摩语言文字,由浅入深感悟人物品质,发现思维的特点,发展高阶思维能力。
  (三)体验,从点到面体会内涵
  在学习小说时,体验更能促进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在教学时,教师要依据情节给学生创设体验的情境,让学生关注文本的语言,从点到面体会文本的内涵,落实语文要素。教学《在柏林》时,师生先聊战争,再想形容词,甚至选取几个战争镜头展播,全班交流,再说说假如美国来攻打我们沿海地区了?在交流中发散思维得到体验。
  四、运用习题,升思维能力
  该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编者不仅将语文要素出示在篇章页上,更融入在课后习题中。我们要根据小说的三要素,结合课后习题,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一)落实语言训练
  在小说单元教学时,要结合课后习题落实语言训练,在思考、探究、实践中发展高阶思维。笔者执教《穷人》时,结合课后第一题:“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笔者让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抓住时、地、人、事,借助思维导图来梳理故事情节,落实语言训练。
  (二)发展语言能力
  课后的“小练笔”给学生创设了语言发展的平台。小练笔以教材为凭借,形式可参,语言可仿,大大减小了学生写话的难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打开学生的写作思路,对发展语言表达运用能力有很大作用。在初练笔之后,教师甚至可以根据语言特点自创小练笔。
  关注高阶思维,其目的绝不是追求“热热闹闹”一堂课,而是为促进学生回答问题的概括能力和逻辑性的提升,以及对文本内涵更深刻的解读。在落实语文要素的同时,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终将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玛丽·凯·里琪著 《可见的学习与思维教学》〔M〕北京青年出版社,2018 年 8 月
  2.《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落实思维发展与提升》〔J〕龙源期刊,2018 年 6 月
  3.《活用统编教材课后习题,提高教学效果》〔J〕学术期刊,2019 年 6 月.
其他文献
【摘要】在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选修3-1第二章第8节中,关于使用欧姆表测电阻时,课本中给出应该选择适当倍率,使测量时表针落在刻度盘的中间区域,如果指针偏转角度过小、过大,误差都比较大。但是并没有说明为什么导致误差比较大。本文就根据欧姆表的原理,使用手机版“超级计算器”APP绘图功能,结合相对误差分析测量电阻时,为何要让指针落在刻度盘的中间区域。  【关键词】欧姆表 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相对误差 中间
期刊
【摘要】目前我国教育体制正在不断完善与优化当中,针对英语教学而言,如何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等素养,开始受到高度关注,变成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作为初中英语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也应该结合各种素材,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这需要教师采取多种教学措施,持续调节写作的流程,健全写作的环节,寻找全新的突破口,进一步探究写作教学的方向,为学生创造一个足够自由的空间,研究合理的教学渠道,持续推动中
期刊
【摘要】在我国教育模式多样化后,由于现在家庭不断地富裕后对孩子的教育不断地重视、对孩子学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总想着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那么各种机构也就顺理成章的产生了,有需要就有市场,特别有一些还只是民间的、规模不是非常大的机构在各个角落里充斥着。如何科学的利用这些资源对家长们来说还是难度很大的,大家也是沿袭着对各个机构的口碑来做出选择。有多少机构对我们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起到辅助作用,效果可能反
期刊
【摘要】对于初三毕业班级来说,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它能给初三学生的正常学习以及顺利毕业升学保驾护航,在班级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三学生,叛逆,浮躁,爱发脾气,再加上学习压力,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班主任很有必要加强对初三学生的德育工作,从而缓解学生存在的心理压力,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  【关键词】初三;毕业班级;德育工作;开展措施  学生在学习生涯中,中考十分重
期刊
课前思考: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8~29页“拔萝卜”。本节课的内容是在整十数加减法,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先提供了小兔拔萝卜的情境,从中引出问题:“一共拔了多少?”让学生自己列式尝试计算,并在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中探索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充分体现算法多样化和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这里要重点强调的是教材中注重用计数单位直观模型和计数器来帮助学生演示计算的过
期刊
【摘要】圓锥的侧面展开图是初中数学几何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包括圆锥侧面积和全面积的计算,圆锥的母线、圆锥底面圆的半径以及圆锥侧面展开图——扇形的圆心角的计算,本文通过运用扇形半径(或圆锥母线),圆心角度数和圆锥底面圆的半径之间的一个重要关系,从而巧妙的解决与圆锥侧面展开图相关的计算问题。  【关键词】母线,扇形半径,圆锥的底面圆半径,扇形圆心角  5、结束语  综合上述习题的解题过程,我们可
期刊
陶行知先生是著名教育家、思想家,他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未来的文盲,就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曾这样提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因此,有必要对备课进行改革,由原来的教案变为导学案。  一、什么是导学案  所谓“导学案”,顾名思义:“导”就是指导、引导;“学”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包
期刊
【摘要】古典、民族、民间,是我们最本土的文化自信来源,同时离不开“传统”二字。传统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当代进步的支撑,也是艺术发展的重要根基。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艺术经典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素质教育越来越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综合能力。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之一,不止于单纯的绘画技能学习,更是我们精心生活、乐观自信的绽放着生命之光。透过一幅美术作品,
期刊
【摘要】提问是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关键环节,是教师用以激活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思考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深化知识理解、增强自身问题意识和质疑精神的重要动力。但是在实际的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多数是教师主动提出问题,小学生很少会主动去思考和提问质疑,这就意味着小学生的提问能力还有效待提升。为此,本文就如何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堂中,有效培养小学生提问能力的策略进行了探讨,以期对培养小学生提问能力有所帮助
期刊
【摘要】在进行高中語文学习的过程中,有一部分的学生会因为教学难度过大而不能够跟上教学进度,因而他们并不能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增强自己的信心;部分学生会认为学习的内容过于简单,因而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能够实现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为了能够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尝试应用分层教学的方式对语文知识点进行讲解,让每一位学生在自己能力的范围内,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本文围绕职业高中语文课堂实施分层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