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简介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ka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省第十批特级教师无锡市小学数学候选人展示课,市教研中心定的上课内容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9-40页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一课。教材例题是:
  给三位候选人准备的时间虽然不长,但课堂教学充分显示了他们扎实的功底。展示了他们在把握教材、设计教法方面的水平和独剑之处,教学效果理想。现将他们的一些教学片断和我的理解简述如下,以飨读者。
  
  一、导入
  
  甲:先让学生说说下面两题的运算顺序720÷6×2-20,84÷(8 6)×2。目的显然是复习本单元前两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回忆: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在一一个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复习中结合第2题,教师还提醒学生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改变运算顺序可用括号。接着媒体出示第39页图中航模组、美术组以及相关信息,在学生观察主题图,知道有关信息后,要求他们求出美术组有多少人,并列综合算式解答:(8 6)×2。当学生算出美术组的人数后,媒体再出示:“我们(合唱组)有84人”“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引导学生先分步解答,再列综合算式解答,由此引出中括号。
  乙:媒体出示条件稍作修改的主题图(把条件“我们组(航模组)有男生8人,女生6人”改为“我们组有14人”),让学生独立解答84÷(14×2)。在讲评中复习第一课的教学内容:在一个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括号改变运算顺序。然后再出示未作改动的主题图,要求学生先分步再列综合算式解答,引出中括号。
  甲、乙两种导入,把例题分解组合成两问的题目,利于以旧引新,充分发挥旧知在学习新知中的“脚手架”作用,也有利于学生在总体上把握题目数量之间的关系和结构,还能节约时间,使教学直指本课的要点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当然,他们的分解组合是不同的。实践中,我们发现这两种方法在复习旧知导入新授方面作用是差不多的,但在列出含有中括号的算式中乙稍比甲困难一点。
  丙:游戏方法导人,先出示4、5、7、8四张扑克牌,要求学生根据四张牌的点数(每个数用一次),进行加、减、乘、除运算,算出得数24。在此基础上重新摆放四张牌的位置成:8、7、5、4,并提出不改变四个数的位置,在中间添上适当的运算符号或括号,使计算结果等于24。学生中先后出现8 7 5 4,(8-7 4)×4,8×(7 5)÷4等算式,当算式中出现小括号时,教师问学生为什么要添上小括号,这里的小括号有什么作用,以复习前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接着追问学生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得到算式[8-(7-5)]×4,8×[(7 5)÷4],引出中括号。用“算24点”游戏导入新授,显然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发展学生的思维,而且顺理成章地复习了小括号的有关知识,引出了中括号。
  
  二、新授
  
  甲:当媒体出示例题,(8 6)×2=28,84÷28=3。学生分步解 后,教师要求学生独自列综合算式解答。然后媒体出示学生列出的综合算式:(1)84÷(8 6)×2,(2)84÷((8 6)x2),(3)84÷[(8 6)×2]。然后师生一起根据题意和运算顺序评析上述三个算式,介绍中括号,得出算式(3)符合题意和运算顺序。最后揭示教材第39页最后一句话: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乙:当媒体出示例题,将算式84÷(14×2)=3改为84÷(6 8×2)=3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算式中的运算顺序与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发生了矛盾。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师先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在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的基础上介绍中括号,小结运算顺序,并进行尝试练习。
  丙:媒体出示例题。先让学生分步解答,再让学生尝试列出综合算式,出示不同的列法:84÷(8 6)×2,84÷[(8 6)×2],然后对照题意进行比较辨析。因为在导入中通过“算24点”已引入了中括号,简单介绍了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所以学生通过比较辨析理解并确定正确的算式比较顺利。同时,教师还认真地介绍了递等式中一步一步脱式的过程和书写的格式要求(等号的位置,小括号算好后脱掉,移下来的是中括号)。
  看得出,由于三位教师在导入过程中认真复习了旧知。不仅让学生知道有小括号的算式的运算顺序,还知道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要改变运算顺序可用括号,为新授打好了基础。所以新授的方式虽然不同,甲采用学生自己列出综合算式,然后教师评析的方式进行,乙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丙采用比较辨析的方式进行,但都比较顺利。教学中,三位教师都注意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评析后主要让学生自己得出。实践中,大家还感到介绍递等式的脱式过程很有必要。
  
  三、练习
  
  教材第40页“想想做做”安排三道习题。
  1.42×[169-(78 35)] 72÷[960÷(245-165)]
  2.540÷3 6×2 180÷(36÷12) 6
  540÷(3 6×2) 180÷(36÷12 6)
  540÷[(3 6)×2] 180÷[36÷(12 6)]
  3.
  
  装了40袋大米后还能装多少袋面粉?(用计算器计算)
  编者的主要意图是:第1题是巩固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第2题一方面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括号对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练习让学生整理三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第3题让学生解决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甲:安排的练习有:(1)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14x[(80 120)÷25],672÷[8×(85-78)];(2)“想想做做”第l题;(3)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60÷[5×(48÷16)],90÷9-(6 1),90÷[9-(6 1)],24×[32-(24-2)];(4)添上括号,使计算结果等于24。4×9-5-2,11-2 1×3,48÷7-6×2;(5)“想想做做”第2题。
  乙:安排的练习有:“想想做做”第1题、第2题(题后比较每组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重点讨论同样的数、符号,为什么运算顺序会不一样)和第3题。
  丙:安排的练习有:“想想做做”第1题和第2题左边3小题(计算后让学生说说体会)。
  看得出,三位老师安排的练习基本上是到位的,而且是吃透了编者安排“想想做做”的目的。甲、乙导入时利用了例题,甲还补充了一些练习题,乙完成了所有的3道“想想做做”,丙用“算24点”游戏导入,所以将“想想做做”第2题右边3小题和第3题布置为课外作业。
  
  四、小结
  
  甲:提问形式进行:(1)本课学习了什么内容?(2)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运算顺序是什么?
  乙:采用老师提问,学生思考然后回答的形式进行:(1)为什么要引入中括号?(2)中括号、小括号的作用是什么?(3)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什么?
  丙:提问形式进行:今天学了什么?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引导学生课后读一读课本第40页的“你知道吗?”)
  归纳小结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小结的内容应该根据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来确定。三位老师是注意这样做的,乙采用的方式新一点,感觉上效果也更好一点。
  细细品味上面的设计,你定将会有收获。
其他文献
儿童的音乐生活带有原生形态的性质,他们是把音乐与游戏联结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通过一种“一体化的感受”,“将音乐作为既听又看,又引起身体反应(跳舞),同时又理解、尊重的一种东西”,并用这种方式来体验世界。  对于儿童的这一特点,我在一堂综合课《苗家儿童庆丰收》中运用了“情景游戏”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并切身体验我国的苗族文化,同时,也努力地让学生在苗族文化的海洋里,尽情地宣泄和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设计理念】  《沙漠中的绿洲》是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有关环境改造与保护的课文。作者以参观访问的形式,向我们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茫茫的沙漠中,为了改造生活环境,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终于建成绿洲,营造出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阅读完这篇文章你会发现阿联酋人把沙漠变成绿洲花的代价是世界少有的!人怎么创造美,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具体,那就是要花大代价,要真心地去保护,最后才能永恒
我们幸福地看到,新的时代教师专业成长已被重视起来,这就意味着我们将不再是“教书匠”,而有可能成为教育家,我们的生活和生命将因此而被赋予新的意义。促进一个人成长的不外乎两个因素,一是外因,二是内因。作为教师成长的外部环境——学校,应该努力寻找内外因结合的支点,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使学校不仅仅是孩子学习知识、茁壮成长的乐园,也成为教师提高素质的进修学校,使我们的教师,不仅仅懂得教书育人,更在学生的成长
熊开玉,句容市实验小学副校长,镇江市语文学科带头人,句容市首批特级教师后备人员,曾先后在句容市、镇江市、江苏省和华东地区语文教学评优课中获得一等奖。熟悉她的人都知道,熊开玉自幼与荷结下了不解之缘,她爱荷花、爱语文、爱学生,从教二十余年,一直耕耘于小学语文这片“半亩方塘”,致力于课堂教学艺术的追求,逐步形成了如荷般清新、雅致、质朴、灵动、含蓄、隽永的教学风格。  人如荷:清水出芙蓉  冰心说“人的一
经过充分的前期调研、反复论证与国际比较研究,2013年1月,《江苏教育现代化指标体系》(以下简称《指标体系》)正式颁布。这是江苏教育界的一件大事,进一步明确了江苏教育现代化整体推进的方向,形成了基本的实践框架和操作路径。本文仅从一个研究者的视角,对《指标体系》进行解读,希望能为实践的生动展开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研制背景  江苏早在1993年就印发了《关于在苏南地区组织实施教育现代化工程试点的意
在四年级“三角形”这一单元里,学生作业中有这么一个习题:在等腰三角形中,它的一个角是50°,求另外两个角的度数。  下面是一位老师的处理过程。  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  (1)如果顶角是50°,(180-50)÷2=65(°)。  答:另外两个角的度数都是65°。  (2)如果底角是50°,180-50x2=80(°)。  答:另外两个角分别是50°、80°。  然后变式:如果它
阳光,自然之光。它敞亮了世界,普照着人间,润泽着万物,温暖着心灵。  当把“阳光”作为教育的一种文化图腾、一种精神气质、一种生长基因时,既是对教育本源的质朴追求,也是对教育信仰的希冀祈求,更是对教育图景的热忱书写。  在我国依江枕海的门户地带——江苏省海门市,就有这样一所以“阳光”为核动力,彰显师生阳光气质,给他们带来温暖记忆的学校。它很年轻,创建于2002年3月,却活力四射、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它
【教学现场】  一、关于民间故事  师:《牛郎织女》是一个民间故事,后来经过叶圣陶先生改编,而成为我们学习的课文。知道什么是民间故事吗?  生:在老百姓当中流传的故事。  师:是的,在老百姓当中,口口相传,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基本没有文字记载。知道老百姓们为什么喜欢将这些故事一代代传播下去呢?  生:因为这些故事很美好!  生:可能这些故事很有趣!  生:这些故事很动人!  师:大家说得很好!因为
陈鼓应是一位引发争议的专家,他一直坚持的“文化儒家,哲学道家”的见解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争议。但他说,中国的第一位哲学家是老子而非孔子,老子关于宇宙本源、本体论的构建,在孔子身上看不到。他自己在这本书的第二次修订版序中写道:近五六年,在我已发表的论文里,有两个论题引起学术界广泛的争论:一是《易传》学派性质的问题,一是道家主干说。前者,我连续写了十几篇文章,推翻《易传》是儒家作品的旧说,而论证它是道家
艺术的感召:教育语境与电影语境的相遇  清亮的童谣、高窗中飞出的纸飞机、永远的怀念、来自地狱的天籁铸就了一个狷狂不羁的天才孩子的辉煌,是那群在世俗眼光中已沉入池塘底部的孩子们给予马修老师最珍贵的理解与最纯净的慰藉;悠扬的笛声、神奇的小丑服、独特的教学方式、专属于一个特殊孩子的绘画大赛,是尼克老师送给孤独幽闭童年的真心与虔诚……每一次滚烫泪水的溢出,都伴随着强烈的心灵震荡,都会使我倍感作为师者的神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