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是在论述FDI技术溢出效应的作用机理与影响因素的大框架下,对其中的示范效应进行的集中阐述与分析。当下研究涉及FDI溢出产生的相关理论颇多,但对其溢出效应的作用机理与传导机制论述较少,而且现存理论多集中讨论溢出效应在发达国家中的情况,对发展中国家涉及较少。故本文欲从发展中国家的角度,对FDI溢出效应的作用机理中的示范效应进行主要分析。本文主要采用文献梳理的方法,并结合文献进行理论性探讨。文章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示范效应的界定与概念;第二部分是影响示范效应生效的因素;第三部分是试图分析示范效应的行业分布;第四部分是结合中国的情况概述示范效应的机制现状与困境。
关键词:FDI技术溢出;示范效应;行业特征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0-000-02
一、FDI技术溢出下示范效应的概念与界定
首先必须明确的是,本文所讨论的示范效应是FDI发生于东道国时,随之并发的非自愿的技术外溢所采用的传导机制或产生机理(李拓晨,2013)。与示范效应并列的,关联效应、竞争效应、培训效应。
参阅国内文献,对示范效应的论述与解释有很多。其中,白露(2009)认为示范效应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分别是领先于国内同行企业的技术优势和市场竞争压力。简单来说,技术的差异性是前提条件,增加市场竞争则是必要条件,两者不可缺一。白露进而指出示范效应的载体是外资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而逆向工程是示范效应得以实现的重要工具。
李晗斌(2011)的研究中表明,示范效应的对象不止是东道国的企业,还能是其他FDI企业。先入为主的FDI企业会在地理区位选址上给予其他FDI企业以示范;先入的外企在吸收和提炼本地文化内涵与隐形知识后亦为将此在同行FDI企业中传播。
此外,李守芹(2011)更加强调外资企业示范的优势要素不仅是产品技术,还有诸多类似于销售策略、产品选择等公司发展所需的先进理念。帅君(2014)的观点可以归结为技术落差和两国企业之间的市场互动是示范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
总结一下,示范效应可以有如下定义:由于技术、管理以及其他非物质要素优势的存在,在FDI的经济行为发生过程中,FDI企业作为示范主体,向东道国同行企业及上下游企业示范其先进的技术、管理以及其他非物质要素,也向其他FDI企业示范东道国的投资环境条件等因素。需要指出的是,示范效应并非技术溢出发生的直接原因,仅是其充分条件之一。
二、关于示范效应的影响因素
1.技术的特性:可模仿性和差距
技术的可模仿性,它是指一种技术在非技术转让的情况下,能够被其他企业或单位模仿、学习并最终利用自身的经营中。井润田(2013)认为,如果这种FDI所溢出的技术或管理是具备完全可模仿性的,那么示范效应就极易发生。若这种技术是一种生产技术,高的可模仿性会使得中间商、上下游企业,甚至是同行企业能够在接触到产品实物的同时,较为容易的利用“逆向工程”等途径对这项技术进行模仿与复制。在这样的情况下,技术越是容易被模仿,示范的作用也相对的越明显。若这种技术是一种管理经营技术,就必须借助人力资本的流动。李守芹(2011)认为由于外企的介入,使得从中受到培训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都将是技术的载体,技术溢出将通过人力资本的流动而实现。故这种管理经营上的技术更加容易被受培训的雇员所学习,这也更加能通过这种途径起到示范的作用。
对于技术差距,文献对此的解释有分歧。有的认为技术差距越大,技术溢出越容易,示范效应越明显;更有认为技术差距如果过大,是不适宜技术溢出的,示范效应难以实现。本文更加支持后一种观点。以靳娜(2011)的观点来说,她认为技术差距过大可能会有两种情况:一是,外企运用的技术与国内企业的技术不相关;二是,外企运用的技术过高,国内不具备学习的基础。无论哪种情况,先进的技术都无法扩散至内资企业,那么这种示范效应则是被架空的。
2.外商投资趋势:FDI的独资化
刘益诚(2012)认为,今年以来FDI进驻中国的形式呈现以独资为主的趋势。这种独资FDI扎堆的行为会引起对行业的垄断,一方面,使技术得以分流——先进的技术流向子公司,过时的技术流向其他内资企业。在这种情况下,示范效应会大打折扣,即技术本身的劣质性决定了示范效应的质量。另一方面,当FDI企业形成行业垄断之后,就会利用其垄断优势和市场地位,对技术、管理等先进要素优势加以保护,尽可能的阻断其扩散的途径。在这种情况下,示范效应主要发生在抱团扎堆的FDI企业之间,无法给其他内资企业带来相应水平的示范效应。故以本文对示范效应的定义来说,这只发挥了示范效应一半的作用。再者,这种示范效应不是良性的,它会推动先进技术集中于垄断的外资企业,产生市场的零和博弈。
3.本地企业的资质:吸收能力
本地企业作为FDI技术溢出的受益者,示范效应的受体,并不是示技术溢出或者范效应产生的主要因素。但其资质或禀赋的高低,即吸收能力,却能决定示范效应是否成功。
根据王向阳(2009)的综合各家观点来看,企业的吸收能力主要是指获取、消化、利用外来知识、技术、信息的能力。这其中知识包括了显性的科学知识等和隐形的文化内涵、社会风俗等。在他的研究中,企业自身因R
关键词:FDI技术溢出;示范效应;行业特征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20-000-02
一、FDI技术溢出下示范效应的概念与界定
首先必须明确的是,本文所讨论的示范效应是FDI发生于东道国时,随之并发的非自愿的技术外溢所采用的传导机制或产生机理(李拓晨,2013)。与示范效应并列的,关联效应、竞争效应、培训效应。
参阅国内文献,对示范效应的论述与解释有很多。其中,白露(2009)认为示范效应主要由两个部分构成,分别是领先于国内同行企业的技术优势和市场竞争压力。简单来说,技术的差异性是前提条件,增加市场竞争则是必要条件,两者不可缺一。白露进而指出示范效应的载体是外资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而逆向工程是示范效应得以实现的重要工具。
李晗斌(2011)的研究中表明,示范效应的对象不止是东道国的企业,还能是其他FDI企业。先入为主的FDI企业会在地理区位选址上给予其他FDI企业以示范;先入的外企在吸收和提炼本地文化内涵与隐形知识后亦为将此在同行FDI企业中传播。
此外,李守芹(2011)更加强调外资企业示范的优势要素不仅是产品技术,还有诸多类似于销售策略、产品选择等公司发展所需的先进理念。帅君(2014)的观点可以归结为技术落差和两国企业之间的市场互动是示范效应产生的根本原因。
总结一下,示范效应可以有如下定义:由于技术、管理以及其他非物质要素优势的存在,在FDI的经济行为发生过程中,FDI企业作为示范主体,向东道国同行企业及上下游企业示范其先进的技术、管理以及其他非物质要素,也向其他FDI企业示范东道国的投资环境条件等因素。需要指出的是,示范效应并非技术溢出发生的直接原因,仅是其充分条件之一。
二、关于示范效应的影响因素
1.技术的特性:可模仿性和差距
技术的可模仿性,它是指一种技术在非技术转让的情况下,能够被其他企业或单位模仿、学习并最终利用自身的经营中。井润田(2013)认为,如果这种FDI所溢出的技术或管理是具备完全可模仿性的,那么示范效应就极易发生。若这种技术是一种生产技术,高的可模仿性会使得中间商、上下游企业,甚至是同行企业能够在接触到产品实物的同时,较为容易的利用“逆向工程”等途径对这项技术进行模仿与复制。在这样的情况下,技术越是容易被模仿,示范的作用也相对的越明显。若这种技术是一种管理经营技术,就必须借助人力资本的流动。李守芹(2011)认为由于外企的介入,使得从中受到培训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都将是技术的载体,技术溢出将通过人力资本的流动而实现。故这种管理经营上的技术更加容易被受培训的雇员所学习,这也更加能通过这种途径起到示范的作用。
对于技术差距,文献对此的解释有分歧。有的认为技术差距越大,技术溢出越容易,示范效应越明显;更有认为技术差距如果过大,是不适宜技术溢出的,示范效应难以实现。本文更加支持后一种观点。以靳娜(2011)的观点来说,她认为技术差距过大可能会有两种情况:一是,外企运用的技术与国内企业的技术不相关;二是,外企运用的技术过高,国内不具备学习的基础。无论哪种情况,先进的技术都无法扩散至内资企业,那么这种示范效应则是被架空的。
2.外商投资趋势:FDI的独资化
刘益诚(2012)认为,今年以来FDI进驻中国的形式呈现以独资为主的趋势。这种独资FDI扎堆的行为会引起对行业的垄断,一方面,使技术得以分流——先进的技术流向子公司,过时的技术流向其他内资企业。在这种情况下,示范效应会大打折扣,即技术本身的劣质性决定了示范效应的质量。另一方面,当FDI企业形成行业垄断之后,就会利用其垄断优势和市场地位,对技术、管理等先进要素优势加以保护,尽可能的阻断其扩散的途径。在这种情况下,示范效应主要发生在抱团扎堆的FDI企业之间,无法给其他内资企业带来相应水平的示范效应。故以本文对示范效应的定义来说,这只发挥了示范效应一半的作用。再者,这种示范效应不是良性的,它会推动先进技术集中于垄断的外资企业,产生市场的零和博弈。
3.本地企业的资质:吸收能力
本地企业作为FDI技术溢出的受益者,示范效应的受体,并不是示技术溢出或者范效应产生的主要因素。但其资质或禀赋的高低,即吸收能力,却能决定示范效应是否成功。
根据王向阳(2009)的综合各家观点来看,企业的吸收能力主要是指获取、消化、利用外来知识、技术、信息的能力。这其中知识包括了显性的科学知识等和隐形的文化内涵、社会风俗等。在他的研究中,企业自身因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