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早期将创腔引流管夹闭6h再开放的方法对出血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4月我科行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35例,术后对引流管的管理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创腔引流管护理,保持通畅,并记录不同时间段引流液量,当24小时引流量小于50ml时拔管。观察组患者将创腔引流管先夹闭6h后再开放引流,并保持通畅。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堵管、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将创腔引流管夹闭6h后开放可以有效地止血,减少出血量,有利于病情恢复。
关键词:全膝关节表面置换;引流量;早期夹闭
【中图分类号】
R322.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6-0029-01
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目的是缓解膝关节的疼痛、改善运动功能、纠正畸形、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手术常因组织粘连、创面大导致出血量多,因此术后常规留置引流管,以引流出关节腔内积聚的血液,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防止术后感染,促进切口愈合。我科对17例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留置引流管的患者在置管后先夹闭6小时后再开放引流管的方法,对减少术后出血量起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4全膝关节置换患者35例,其中,年龄58—76岁,平均年龄63岁。类风湿性膝关节炎患者8例,骨性关节炎患者28例,其中高血压5名,术前血压均控制在正常范围,糖尿病2例,血糖均控制在正常范围,出凝血时间均正常。引流管均采用直径0.8cm的一次性灭菌硅胶管。手术均由同一组医生操作,术后切口均采用棉垫及弹性绷带包扎伤口。随机分成2组,一组采用置换术后引流管保持通畅,置管时间2—3d,24小时引流量<50ml即拔管;一组采用置换术后引流管先夹闭6小时后再放开引流管,24小时引流量<50ml即拔管,两组在年龄、疾病上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护理方法。
1.2.1 体位:
联合脊麻患者术后4—6小时、全麻患者清醒后采用低枕平卧位,6小时后采取半卧位,双腿分开,髋关节外展30°,膝关节伸直、悬空,小腿中下段1/3处垫一10cm厚软枕,禁止采用患侧卧位,翻身健侧卧位时中间垫10cm厚软枕。①
1.2.2 切口及患肢观察:
切口24小时内间断冰敷,注意观察冷疗效果,防止冻伤。敷料固定牢固,如敷料有浸湿,立即更换,保持敷料清洁干燥。更换敷料时严格无菌操作。严密观察患者患肢肿胀情况以及足趾感觉,血运,运动情况,冬天注意换肢端保暖。
1.2.3 功能锻炼:
手术当天进行踝泵运动,同时旋转踝关节及足趾的运动,每1h做20次,每20个动作为一组,每个动作坚持10s.手术后第一天进行股四头肌等长舒缩练习,每天做3组。每次做20—30分钟。
1.2.4 疼痛的观察:
术后均采用自控镇痛泵控制疼痛,并采用数字量表(VAS)对疼痛进行评估。如患者疼痛剧烈应首先检查镇痛导管是否通畅,有无脱落,扭曲,并采取相应的镇痛措施。使疼痛控制在4分以下,患者才能进行有效功能锻炼。
1.2.5 生命体征观察:
密切观察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每1h监测一次,由于要夹闭引流管6h,可适当根据血压变化来判断失血的情况。
1.2.6 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引流管的管理:
观察组患者手术结束后即将引流管夹闭6小时,使创腔内的积血暂时集聚,6小时再开放引流管,一次性将积血放掉,并不定时挤捏引流管,使创腔积血全部引流出,并保持引流管通畅。准确记录引流液的量、性质、颜色。将引流袋固定牢固,低于切口平面,更换引流袋时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对照组患者引流管术后保持引流通畅,准确观察记录术后1h、2h、6h引流液的量进行分析。保持负压引流状态。防止管路扭曲,脱落,严密观察伤口情况,有浸湿立即更换。[2]
1.2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对术后6小时总失血量采用数字量表进行评分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对两组患者在术后6小时引流总量有差异,不夹闭引流管组患者分别在术后1h、2h、4h、6h各观察一次引流量后放出血性液并重新记录下一次引流量,并计算所有引流量总和。比较两组引流量的差异,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见下表:
两组患者引流量比较 (x±s,n=43)
3 讨论
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可以给病人提供一个无痛和功能良好的膝关节,由于病人期望值的不断提高,因此对技术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由于常有组织粘连,手术创面大,胫骨髓腔的创伤,老年患者大多有骨质疏松,这些就增加了术后出血因素,虽然术中采用止血带结扎止血,也免不了术后出血的发生,因此术后常规放置创腔引流管,是为了防止创腔积血滞留在关节腔内,影响关节功能恢复。由于出血大多在术后6h内,故采用术后先夹闭引流管6小时,然后开放引流管,一次性将积血全部排出,是利用创腔内积血可形成正压,从而使渗血的毛细血管闭塞以促进血小板聚集形成血凝块有关,从而减少出血,以利于病情恢复[3]。此种方法简单、安全、有效,大大降低了由于术后失血过多,因输血带来的并发症风险及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我们已将此种方法应用于骨科一些术中出血较多,损伤较大的留置创腔引流管患的患者,如肱骨手术、股骨手术中,收到的较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乔菊玲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护理体会〔J〕 长治医学院学报 2011,25(4)
[2] 项群,王四清等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管夹闭时间选择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学 2013,19(4)
[3] 罗正亮 尚希福等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腔引流管两种处理方式的临床观察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2012年10月第6卷第20期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早期将创腔引流管夹闭6h再开放的方法对出血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4月我科行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患者35例,术后对引流管的管理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创腔引流管护理,保持通畅,并记录不同时间段引流液量,当24小时引流量小于50ml时拔管。观察组患者将创腔引流管先夹闭6h后再开放引流,并保持通畅。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堵管、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将创腔引流管夹闭6h后开放可以有效地止血,减少出血量,有利于病情恢复。
关键词:全膝关节表面置换;引流量;早期夹闭
【中图分类号】
R322.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6-0029-01
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目的是缓解膝关节的疼痛、改善运动功能、纠正畸形、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手术常因组织粘连、创面大导致出血量多,因此术后常规留置引流管,以引流出关节腔内积聚的血液,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防止术后感染,促进切口愈合。我科对17例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后留置引流管的患者在置管后先夹闭6小时后再开放引流管的方法,对减少术后出血量起到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4全膝关节置换患者35例,其中,年龄58—76岁,平均年龄63岁。类风湿性膝关节炎患者8例,骨性关节炎患者28例,其中高血压5名,术前血压均控制在正常范围,糖尿病2例,血糖均控制在正常范围,出凝血时间均正常。引流管均采用直径0.8cm的一次性灭菌硅胶管。手术均由同一组医生操作,术后切口均采用棉垫及弹性绷带包扎伤口。随机分成2组,一组采用置换术后引流管保持通畅,置管时间2—3d,24小时引流量<50ml即拔管;一组采用置换术后引流管先夹闭6小时后再放开引流管,24小时引流量<50ml即拔管,两组在年龄、疾病上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护理方法。
1.2.1 体位:
联合脊麻患者术后4—6小时、全麻患者清醒后采用低枕平卧位,6小时后采取半卧位,双腿分开,髋关节外展30°,膝关节伸直、悬空,小腿中下段1/3处垫一10cm厚软枕,禁止采用患侧卧位,翻身健侧卧位时中间垫10cm厚软枕。①
1.2.2 切口及患肢观察:
切口24小时内间断冰敷,注意观察冷疗效果,防止冻伤。敷料固定牢固,如敷料有浸湿,立即更换,保持敷料清洁干燥。更换敷料时严格无菌操作。严密观察患者患肢肿胀情况以及足趾感觉,血运,运动情况,冬天注意换肢端保暖。
1.2.3 功能锻炼:
手术当天进行踝泵运动,同时旋转踝关节及足趾的运动,每1h做20次,每20个动作为一组,每个动作坚持10s.手术后第一天进行股四头肌等长舒缩练习,每天做3组。每次做20—30分钟。
1.2.4 疼痛的观察:
术后均采用自控镇痛泵控制疼痛,并采用数字量表(VAS)对疼痛进行评估。如患者疼痛剧烈应首先检查镇痛导管是否通畅,有无脱落,扭曲,并采取相应的镇痛措施。使疼痛控制在4分以下,患者才能进行有效功能锻炼。
1.2.5 生命体征观察:
密切观察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每1h监测一次,由于要夹闭引流管6h,可适当根据血压变化来判断失血的情况。
1.2.6 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引流管的管理:
观察组患者手术结束后即将引流管夹闭6小时,使创腔内的积血暂时集聚,6小时再开放引流管,一次性将积血放掉,并不定时挤捏引流管,使创腔积血全部引流出,并保持引流管通畅。准确记录引流液的量、性质、颜色。将引流袋固定牢固,低于切口平面,更换引流袋时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对照组患者引流管术后保持引流通畅,准确观察记录术后1h、2h、6h引流液的量进行分析。保持负压引流状态。防止管路扭曲,脱落,严密观察伤口情况,有浸湿立即更换。[2]
1.2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对术后6小时总失血量采用数字量表进行评分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对两组患者在术后6小时引流总量有差异,不夹闭引流管组患者分别在术后1h、2h、4h、6h各观察一次引流量后放出血性液并重新记录下一次引流量,并计算所有引流量总和。比较两组引流量的差异,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见下表:
两组患者引流量比较 (x±s,n=43)
3 讨论
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可以给病人提供一个无痛和功能良好的膝关节,由于病人期望值的不断提高,因此对技术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由于常有组织粘连,手术创面大,胫骨髓腔的创伤,老年患者大多有骨质疏松,这些就增加了术后出血因素,虽然术中采用止血带结扎止血,也免不了术后出血的发生,因此术后常规放置创腔引流管,是为了防止创腔积血滞留在关节腔内,影响关节功能恢复。由于出血大多在术后6h内,故采用术后先夹闭引流管6小时,然后开放引流管,一次性将积血全部排出,是利用创腔内积血可形成正压,从而使渗血的毛细血管闭塞以促进血小板聚集形成血凝块有关,从而减少出血,以利于病情恢复[3]。此种方法简单、安全、有效,大大降低了由于术后失血过多,因输血带来的并发症风险及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我们已将此种方法应用于骨科一些术中出血较多,损伤较大的留置创腔引流管患的患者,如肱骨手术、股骨手术中,收到的较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乔菊玲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护理体会〔J〕 长治医学院学报 2011,25(4)
[2] 项群,王四清等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引流管夹闭时间选择的临床研究〔J〕河北医学 2013,19(4)
[3] 罗正亮 尚希福等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关节腔引流管两种处理方式的临床观察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2012年10月第6卷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