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根据地史研究十年

来源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7075695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发源地,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本文主要介绍了近10年来国内革命根据地史研究的基本概况、主要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史学界尚在争鸣和探索的几个热点问题。
其他文献
资产专用性与企业规制结构研究,是当代企业微观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是一种兵育强烈阐释能力的微观经济理论。本文从资产专用性概念着手,分析研究了:企业交易活动中的资产专用性程度与协约关系的选择;资产专用性与纵向一体化规制结构的匹配;以及在资产专用性和不确定性的条件下,交易的不同规制结构中的生产费用,组织管理费用、利润最大化等问题。最后,还提出了该研究所涵有的主要经济政策的价值。本文对此的研究,主要着眼于给出一种分析的框架。
本文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均衡目标和非均衡的发展过程,联系我国经济波动的历史,剖析了非均衡的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波动的关系,进而研究了经济持续增长的效益基础和结构基础,提出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关键在于非均衡的经济增长中寻求和建立正常的秩序。
对外贸易是非洲诸国的重要经济部门。独立约三十载,非洲对外贸易在世界低层次的地位、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制成品进口为多的贸易结构以及对西方市场的依附,尚未从根本上改变,但不少非洲国家正在致力于经济多样化和对外贸易的发展,在发展进出口替代工业和经济自由区方面已有所成就。现实的问题是在现有的国内条件和国际经济发展趋势下,非洲应放开经济,立足于以技术装备工农业生产,使进出口替代工业向更高阶段发展,同时进一步加强区际经贸合作和贸易地区多渠道化,这对非洲拓展对外贸易和发展经济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本文认为,《天下》篇中论及的丑派十子的思想在《庄子》中均有反映,它是《庄子》各派理论的一个总结。《庄子》一书乃是庄子、老子、宋钰、彭蒙、墨子五京作品的汇集 ,所以,全书表现出的思想十分复杂又时有矛盾。
作为明代前后七子中殿军的吴国伦,在对拟古主义的自赎中孕育出一个新的理论范畴——“宏襟宇而发其才情”。这在对性灵与格调、学识与才情、生活体验与审美解悟、雅文学与俗文化等关系的处理上,颇有朴素的唯物论与艺术辩证法。与此理论形成互补的,是吴国论有关忧国忧民、民间恋歌、风俗民情等类的诗歌创作,尤其是他将资本主义萌芽及商品意识渗透到自己的诗文创作之中,在雅文化的夹缝中培育出俗美学的新苗,为“宏襟宇而发其才情”补充了新的内涵,拓展了新的天地。
戴复古不仅在南宋江湖诗人中生活状态最为典型,而且诗歌创作也有着突出的成就。本文首先以忧时主题为例,指出戴氏在这种当时习见的思想感情中所表现的个人特色;然后从多样的风格、生动的理趣等几个方面分析其艺术成就;最后论述戴诗的艺术渊源,并进一步说明,即使是对前人的师法,戴复古也是有异于同时江湖诗人的。
北宋进士科举改革以经义策论代诗赋,对文学影响很大。其积极的一面,是庆历至嘉辛南年间,进士试重策论而并不轻诗赋,这就有助于以理道和时事之质救委弱之文,并直接纠正了科场及文坛上的不良风气,从而促进了北宋的诗文革新。其消极影响,主要是熙丰以后进士试罢诗赋,行经义,至于禁毁文学作品,摧残文学之士,一反唐代以来重诗赋的文学风尚,从而阻碍了文学的发展。
1919年7月胡适发表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长期以来被普遍认为表示了胡适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意见。本文则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十个方面的详尽考辨,明确指出:胡适此文批评的不是马克思主义而是无政府主义,其根本原因在于无政府主义者运用实验主义诠释无政府主义。在胡适看来,这种诠释破坏了实验主义的科学性。本文还指出,胡适的自由主义立场,对于五四时期刚刚开始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既显示了宽容的品质,又包含着发生冲突的必然性;对于胡适根据实验主义思想方法论提出的对一切主义都应当遵循的认知态度,应给予合乎科学意义的评
洪门致公堂原为近代北美华人中的帮会组织,较为散漫落后。1899年“保皇会”成立后,渐染政治色彩,信奉保皇学说,之后,又接受革命思想。本文着重分析了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联络洪门致公堂的意向、活动以及促使洪门致公堂由保皇转变为革命的因素,而洪门致公堂转向革命最直接的结果则表现为积极募捐资助内地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
在南斯拉夫40年代末50年代初同美国的关系中,国家主权和意识形态是两个最敏感的问题,其中国家主权问题尤为突出。南斯拉夫在争取美国经济援助的同时,努力坚持独立自主,抵制美国对其内政的干预;美国则试图以援助为杠杆,促使南斯拉夫的内外政菱发生趋于亲西方的备资本主义的变化。在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上的干预和反干预斗争,贯穿于美国援南过程的始终。它们体现了在战后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同西方的第一场广泛交往中存在的一种有普遍意义的国际关系模式。本文主要利用美国外交档案资料,阐述这一学术性和现实性兼备的课题,并且附带说明了南斯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