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公民教育的实施对我国职业学校德育的启示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9642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公民教育并非资产阶级或资本主义国家的专利,我国职业学校的德育应吸收国际上公民教育的经验,在德育课程的教学主体、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实现相应的变革。
  【关键词】公民教育 职业学校 德育
  职业学校不仅承担着培养合格劳动者的职责,还有培养合格社会公民的责任。而公民教育并非资产阶级或资本主义国家的专利,许多教育专家都呼吁我国职业学校的德育应吸收国际上公民教育的经验,从传统德育向公民教育延伸。为此,德育课程的教学主体、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都要实现相应的变革。
  一、公民教育与德育的区别
  公民教育具有“存在、行为和目的”三个方面的维度。第一方面包括基本的道德品质,如关心他人、责任和义务的意识、对人类权利的尊重、公正和仁慈的评价以及文明和宽容;第二方面包括日常生活中正确的言行、参与公益性活动、遵守法律以及平和地面对错与对;第三方面包括更好的自我愿景、有所进步的社会、为未来做奉献等人生目的。
  我国德育的内涵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历了三次演变:20世纪80年代,从“德育即政治教育”到“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1988~1995年,从“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到“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1998年后,进一步演变为“德育即社会意识与个性心理教育”。目前,德育的基本格局依然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三大板块。虽然德育与公民教育的标准未必有“高低”之分,但显然公民教育的内涵的确比德育的内涵大。
  二、国外公民教育的实施情况
  (一) 课程设置
  在西方、东欧、亚洲和各地区,无不按照本国和本地区各级学校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体系而设置德育课。具体地说,尽管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学校德育,叫法不一,课程设置也不尽相同,但一般都把德育作为一门正规课程来讲授。比如,英国、加拿大、德国等西方国家称德育为“政治教育”,美国称“公民教育”,西班牙称“公共之道教育”,香港和美国一样称为“公民教育”
  (二)德育方法
  1.课堂师授是传授道德知识的基本方法。在国外,常见到的也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下面记。尽管国外学生在课堂上可以随时提问,授课教师在课堂上也开玩笑,但课堂教学仍然普遍运用传统的“灌输教育法”。可以说,在国外学校诸种德育方法中,课堂“灌输”则是国外学校无不采用和施加意识影响的基本方法。
  2.课外、校外活动是施行德育的重要形式
  尽管各国社会制度不同、国情不一,培养人才目标迥异,但其学校无不为了弥补课堂德育课程时间和方法的不足,而无一例外地增加学生参加课外、校外活动的机会,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并不断创新开展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风格迥异的德育活动。如举办各种不同的理论讨论会、演讲会、报告会、展览会,等等。
  三、对我国职业学校德育的启示
  (一)职业学校德育指导思想的转变
  在我国,公民社会正在加快形成,国家对公民文化素质、生活能力、基础知识等方面的综合要求逐步提高。职业学校的德育内涵应向公民教育延伸,以公民教育作为学校德育新的着力点,应把“公民道德、公民价值、公民知识和公民能力”作为其核心目标。
  (二)职业学校德育课程的实施
  1.德育课程的授课主体
  从国外公民教育的实施情况看,学校、家长、社区服务机构、宗教机构等都是公民教育的承担者,而在学校层面达成的共识是:公民教育应该贯穿整个学校教育过程,因此所有教师都必须参与,共同承担德育责任。我国职业学校应根据学校、社区、城市等特点,结合实训场地、企业工厂等的实际情况,根据每一次德育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实训特点设定授课主体。
  2.德育课程的教学形式
  以公民教育为内涵的德育课程以开设“专题”或者“主题”课为主。“主题”形式的公民课程可以结合职业学校学生的不同年級以及专业方向,开发不同的主题。“专题”形式的公民教育可以通过其他各类活动进行。学生对德育课程的学习应以实践、参与等形式为主,以学科课程学习为辅。
  (三)职业学校德育课程的评价
  职业学校德育课程的评价应当改变单一的考试考核模式,而以学生的参与、态度、能力表现等进行生成性评价,评价者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社区,甚至是学生自己。总之,评价的目的是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工作世界、生活环境、社区服务、职业道德等的理解,让学生真正体会一个民主、公正、人道、受尊重、鼓励理性参与的教育环境,在真实和不断进步的公民生活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民,这才是德育评价的真正目的。
  (四)职业学校德育课程实施的保障
  教育家杜威和陶行知先生都曾经强调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的命题。“公民教育是典型的社会化课程,与社区和社会的联系是必由之路”。职业学校的德育课堂应当把学生放归“生活”这个大森林,让学生在无时不变的生活、工作中学会知、行、言合一。在德育课程教学设计上,除必要的直接德育内容与教学形式的改革,更应走出校门,将和谐社会建设者的价值追求落实到社会生活、工作世界的改造中去,让学生在一个和谐、民主的教育生活中成长为合格的劳动者、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
  1.建立校外德育教育基地
  通过合作交流,让师生以小组、班级或年级为单位分批分期地走出去,深入校外德育基地进行参观、学习,开展相关的德育教育工作活动。 通过学生在企业实习,在具体职业环境的氛围中,进行有效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创业精神等教育。如成立企业德育实习工作小组,加强厂纪厂规教育;加强事业心、责任感、诚信和道德等教育,让学生直接感受到企业、社会对他们的责任和要求。
  2.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德育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学校要充分利用社团组织,寓教于乐,培养情趣,锻炼意志。除了组织技能大赛及校园文化活动外,还要适时开展青年自愿者服务、社会调查及拓展训练等活动。近几年来,由于拓展训练活动的目标和企业职业精神要求贴近,越来越受到中职学校师生的欢迎。部分学校特别是私立学校把军训和拓展训练相结合,受到很好的效果。
  总之,国外学校德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既表明了现代德育科学的实践动向,又提出了现代德育科学的研究课题,这是很值得重视的。
其他文献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在多媒体课件中,既可以插入音频、视频,又可以播放动态的FLASH画面、影片,因此多媒体教学能够使学生获得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这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印象,还能够培养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勢  1.多媒体教学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等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使用多媒体,可以使学生产
美国哈佛大学一直流行这样一句话:“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著名物理学家海森堡也说过:“提出正确的问题,往往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大半”。  教育是培养未来的创造性人才,未来的创造性人才就是现在学校中的学生,要使学生离开学校后能获得更多的东西,应该怎样改进我们的物理教学呢?我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发展学生的问题能力,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问题能力的主体是
为研究竖向、水平与弯矩荷载联合作用下沉井基础承载特性,开展了砂土中圆形沉井基础在组合荷载作用下的有限元分析.沉井模型的高宽比为1,沉井-土体界面摩擦系数μ为0.3.首先
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改革,是在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总结语文教学的成败得失,遵循语文教育理论中进行的。随着小学语文教学课程的改革,我们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旧的教学模式,进行课改后语文教学的新探索。  一、学生在课前充分预习,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在新的语文学科的教学中,抓住 学生的预习,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能进步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背景上的一种教学方式,即在承认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重要的推动性,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的发辉。  自新课标颁布实施以来,“合作学习”已走进当今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能积极地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积极承担在
内容摘要:语言类科目的学习,成功与否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学习情境的创设,“坚持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创设英语情境”、“在学习过程中要淡化课堂意识,创设真实英语情境”、 “利用多种手段创设情境”、 “动作、声音创设情境”、 “创设游戏情境组织教学”、 “翻唱英文歌曲,创设情境”等方法,都不失为好方法  关键字:英语 情境 创设  英语是一种语言,语言的主要功能就是交流。学习一种语言一定要有语言环境才能学得